卷十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十一月,有司享太廟,其穆宗室文曰“皇兄”太常博士閔慶之奏:“夫禮有尊尊,而不敘親親。祝文稱弟未當,請改為‘嗣皇帝’。”從之。京兆府奏:“京師百司職田斛鬥,請準會昌三年例,許人永自送納京師,親冀州縣無得欺隱。”從之。以江西觀察使周墀為義成軍節度使、鄭滑觀察等使。十二月,刑部尚書、判度支崔元式奏:“準七月二敕,綾紗絹等次弱疋段,並同斷,不得織造。臣與鹽鐵戶部三司同條疏,先勘左藏庫,令分析出次弱疋段州府,即牒本道官搜索狹小機杼,令焚燬。其已納到次弱疋段,具數以聞。”上從之。
大中元年正月戊戌朔,宮苑使奏:“皇帝致齋行事,內諸宮苑門共九十四所,並令鎖閉,鑰匙進內。候車駕還宮,則請領。”從之。戊申,皇帝有事於郊廟,禮畢,御丹鳳門,大赦,改元,制條曰:“古者郎官出宰,卿相治郡,所以重親人之官,急為政之本。自澆風久扇,此道稍消,頡頏清途,便臻顯貴。治人之術,未嘗經心,使究百姓艱危,通天下利病,不可得也。為政之始,思厚儒風,軒墀近臣,蓋備顧問,如其不知人疾苦,何以膺朕眷求?今後諫議大夫、給事中、中書舍人曾任刺史、縣令,或在任有贓累者,宰臣不得擬議。守宰親人,職當撫字,三載考績,著在格言。貞元年中,屢下明詔,縣令五考,方得改移。近者因循,都不遵守,諸州或得三考,畿府罕及二年,以此字人,若為成政?道塗郡吏有送之勞,鄉里庶民無蘇息之望。自今須滿三十六個月,永為常式。”二月丁卯,制憲宗第十七子惕封彭王,第十八子惴為棣王;皇第五子澤為濮王,第六子潤為鄂王。敕修百福殿。以檢校太尉、東都留守李德裕為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以給事中鄭亞為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防禦觀察等使。二月丁酉,禮部侍郎魏扶奏:“臣今年所放進士三十三人,其封彥卿、崔琢、鄭延休等三人,實有詞藝,為時所稱,皆以父兄見居重位,不令中選。”詔令翰林學士承旨、戶部侍郎韋琮重考覆,敕曰:“彥卿等所試文字,併合度程,可放及第。有司試考,祗在至公,如涉請託,自有朝典。今後但依常例放榜,不別有奏聞。”帝雅好儒士,留心貢舉。有時微行人間,採聽輿論,以觀選士之得失。每山池曲宴,學士詩什屬和,公卿出鎮,亦賦詩餞行。凡對臣僚,肅然拱揖,鮮有輕易之言。大臣或獻章疏,即燒香盥手而覽之。當時以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焉。又敕:“自今進士放榜後,杏園任依舊宴集,有司不得制。”武宗好巡遊,故曲江亭人宴聚故也。閏三月,敕:“會昌季年,並省寺宇。雖雲異方之教,無損致理之源。中國之人,久行其道,釐革過當,事體未弘。其靈山勝境、天下州府,應會昌五年四月所廢寺宇,有宿舊名僧,復能修創,一任住持,所司不得止。”四月,積慶太后蕭氏崩,諡曰貞獻,文宗母也。
六月,以義成軍節度使周墀為兵部侍郎、判度支。冊黠戛斯王子為為英武誠明可汗,命鴻臚卿李業入蕃冊拜。以金紫光祿大夫、守太子少保分司東都、上柱國、奇章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牛僧孺守太子太師,銀青光祿大夫、行太子賓客、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李彥佐為太子太保。並依前分司。以左諫議大夫庾簡休為虢州刺史,以正議大夫、行尚書考功郎中、知制誥、上柱國崔璵為中書舍人,以中散大夫、前湖州刺史、彭陽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戶令狐綯行尚書考功郎中、知制誥。
秋七月,制以正議大夫、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士承旨、柱國、賜紫金魚袋韋琮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衛國公李德裕為人所訟,貶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
八月,工部尚書、中書侍郎、平章事盧商出為鄂嶽觀察使。神策軍奏修百福殿成,名其殿曰雍和殿,樓曰親親樓,凡廊舍屋宇七百間,以會諸王子孫。
九月,前永寧縣尉吳汝納詣闕稱冤,言:“弟湘會昌四年任揚州江都縣尉,被節度使李紳誣奏湘贓罪,宰相李德裕曲情祔紳,斷臣弟湘致死。”詔下御史臺鞫按。
二年正月壬戌,宰臣率文武百僚上徽號曰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御宣政殿受冊訖,宣德音。神策軍修左銀臺門樓、屋宇及南面城牆,至睿武樓。
二月,制劍南西川節度、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同平章事、成都尹、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李回責授湖南觀察使,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防禦觀察使鄭亞貶循州刺史,前淮南觀察判官魏鉶貶吉州司戶,陸渾縣令元壽貶韶州司戶,殿中侍御史蔡京貶澧州司馬。御史臺奏:據三司推勘吳湘獄,謹具逐人罪狀如後:揚州都虞候盧行立、劉群,於會昌二年一月十四,於阿顏家吃酒,與阿顏母阿焦同坐,群自擬收阿顏為,妄稱監軍使處分,要阿顏進奉,不得嫁人,兼擅令人監守。其阿焦遂與江都縣尉吳湘密約,嫁阿顏與湘。劉群與押軍牙官李克勳即時遮欄不得,乃令江都百姓論湘取受,節度使李紳追湘下獄,計贓處死。具獄奏聞。朝廷疑其冤,差御史崔元藻往揚州按問,據湘雖有取受,罪不至死。李德裕黨附李紳,乃貶元藻嶺南,取淮南元申文案,斷湘處死。今據三司使追崔元藻及淮南元推判官魏鉶並關連人款狀,淮南都虞候劉群、元推判官魏鉶、典孫貞高利錢倚黃嵩、江都縣典沈頒陳宰、節度押牙白沙鎮遏使傅義、左都虞候盧行立、天長縣令張弘思、曲張洙清陳回、右廂子巡李行璠、典臣金弘舉、送吳湘女至澧州取受錢物人潘宰、前揚府錄事參軍李公佐、元推官元壽吳珙翁恭、太子少保分司李德裕、西川節度使李回、桂管觀察使鄭亞等,伏候敕旨。
其月,敕:李回、鄭亞、元壽、魏鉶已從別敕處分。李紳起此冤訴,本由不真,今既身歿,無以加刑。眾情,量行削奪,宜追奪三任官告,送刑部注毀。其子孫稽於經義,罰不及嗣,並釋放。李德裕先朝委以重權,不務絕其黨庇,致使冤苦,直到於今,職爾之由,能無恨嘆!昨以李威所訴,已經遠貶。俯全事體,特為從寬,宜準去年敕令處分。張弘思、李公佐卑吏守官,制不由己,不能守正,曲附權臣,各削兩任官。崔元藻曾受無辜之貶,合從洗雪之條,委中書門下商量處分。李恪詳驗款狀,蠹害最深,以其多時,須議減等,委京兆府決脊杖十五,配天德。李克勳收阿顏,決杖二十,配硤州。劉群據其款狀,合議痛刑,曾效職官,不決脊,決杖五十,配嶽州。其盧行立及諸典吏,委三司使量罪科放訖聞奏。
三月己酉,兵部侍郎、判度支周墀本官平章事。以禮部尚書、鹽鐵轉運使馬植本官同平章事。本國王子入朝貢方物。王子善棋,帝令侍詔顧師言與之對手。
五月己未,有蝕之。
六月己丑,太皇太后郭氏崩,諡懿安,憲宗妃,穆宗之母也。戶部侍郎,兼御史大夫、判度支崔龜從奏:“應諸司場院官請卻官本錢後,或有欺隱欠負,徵理須足,不得苟從恩蕩,以求放免。今後凡隱盜欠負,請如官典犯贓例處分。縱逢恩赦,不在免限。”從之。七月戊午,以前山南西道節度使高元裕為吏部尚書。
八月戊子,朝散大夫、中書舍人、充翰林學士、上柱國、平陰縣開國男、食實封三百戶賜紫金魚袋畢諴為刑部侍郎。
九月,敕:“比有無良之人,於街市投匿名文書,及於箭上或旗幡上縱為言,以亂國法。此後所由切加捉搦,如獲此,便仰焚瘞,不得上聞。”十一月,兵部侍郎、判戶部事魏扶奏:“天下州府錢物、斛鬥、文簿,並委錄事參軍專判,仍與長史通判,至代時具數申奏。如無懸欠,量與減選注擬。”敕:“路隨等所修《憲宗實錄》舊本,卻仰施行。其會昌新修者,仰並進納。如有鈔錄得,敕到並納史館,不得輒留,委州府嚴加搜捕。”以戶部侍郎、判度支崔龜從本官同平章事。銀青光錄大夫、門下侍郎,兼禮部尚書、同平章事韋琮為太子詹事,分司東都。
三年正月丙寅,涇原節度使康季榮奏,吐蕃宰相論恐熱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之兵民歸國。詔太僕卿陸耽往喻旨,仍令靈武節度使硃叔明、邠寧節度使張君緒,各出本道兵馬應接其來。以太常卿封敖檢校兵部尚書,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
三月乙卯,敕待詔官宜令與刑法官、諫官次對。銀青光祿大夫、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監修國史、上柱國、汝南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周墀檢校刑部尚書、梓州刺史,充劍南東川節度使。四月,以正議大夫、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賜紫金魚袋馬植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以正議大夫、守禦史大夫、上柱國、博陵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賜紫金袋崔鉉可中書侍郎、平章事;正議大夫、行兵部侍郎、判戶部事、上柱國、鉅鹿縣開國男、食邑五百戶、賜紫金魚袋魏扶可本官、平章事。
五月,幽州節度使、檢校司徒、平章事張仲武卒,三軍以其子直方知留後事。
六月癸未,五雲見於京師。敕:先經貶罪人,不幸歿於貶所,有情非惡逆,任經刑部陳牒,許令歸葬,絕遠之處,仍量事官給棺櫝。康季榮奏收原州、石門驛藏木峽制勝六盤石峽等六關訖。邠寧張君緒奏,今月十三暇復蕭關。御史臺奏,義成軍節度使韋讓於懷真坊侵街造屋九間,已令毀拆訖。敕於蕭關置武州,改長樂為威州。七月,三州七關軍人百姓,皆河、隴遺黎,數千人見於闕下。上御延喜門撫,令其解辮,賜之冠帶,共賜絹十五萬疋。
八月,鳳翔節度使李玭奏收復秦州,制曰:自昔皇王之有國也,曷嘗不文以守成,武以集事,參諸二柄,歸乎大寧。朕猥荷丕圖,思弘景運,憂勤庶政,四載於茲。每念河、湟土疆,綿亙遐闊。自天寶末,犬戎乘我多難,無力御,遂縱腥羶,不遠京邑。事更十葉,時近百年。進士試能,靡不竭其長策;朝廷下議,皆亦聽其直詞。盡以不生邊事為永圖,且守舊地為明理,荏苒於是,收復無由。今者天地儲祥,祖宗垂佑,左衽輸款,邊壘連降,刷恥建功,所謀必克。實樞衡妙算,將帥雄稜,副玄元不爭之文,絕漢武遠征之悔。甌脫頓空於內地,斥堠全據於新封,莫大之休,指期而就。
況將士等櫛沐風雨,暴郊原,披荊棘而刁斗夜嚴,逐豺狼而穹廬曉破。動皆如意,古無與京,念此誠勤,宜加寵賞。涇原宜賜絹六萬疋,靈武五萬疋,鳳翔、邠寧各四萬疋,並以戶部產業物充,仍侍季榮、叔明、李玼、君緒各回戈到鎮,度支差腳支送。四道立功將士,各具名銜聞奏,當議甄酬。其秦、威、原三州及七關側近,訪聞田土肥沃,水草豐美,如百姓能耕墾種蒔,五年內不加稅賦。五年已後重定戶籍,為永業。溫池鹽利,可贍邊陲,委度支制置聞奏。鳳翔、邠寧、靈武、涇原守鎮將士,如能於本戍處耕墾營田,即度支給賜牛糧子種,每年量得斛鬥,便充軍糧,亦不限約定數。三州七關鎮守官健。每人給衣糧兩分,一分依常年例支給,一分度支加給,仍二年一替換。其家口委長吏切加安存。官健有莊田戶籍者,仰州縣放免差役。
秦州至隴州已來道路,要置堡柵,與秦州應接,委李玭與劉皋即便計度聞奏。如商旅往來,官健父兄子弟通傳家信,關司並不得邀詰阻滯。三州七關刺史、關使,將來訓練捍防有效能者,並與超序官爵。劍南西川沿邊沒蕃州郡,如力能收復,本道亦宜接借。三州七關創置戍卒,且要務靜。如蕃人求市,切不得通;有來投降者,申取長吏處分。
嗚呼!七關要害,三郡膏腴,候館之殘趾可尋,唐人之遺風尚在。追懷往事,良用興嗟。夫取不在廣,貴保其金湯;得必有時,詎計於遲速。今則便務修築,不進干戈,必使足食足兵,有備無患,載洽亭育之道,永致生靈之安。中外臣僚,宜體朕意。
九月辛亥,西川節度使杜忭奏收復維州。制曰:朕祗荷丕業,思平泰階,將分正之源,冀使華夷胥悅。其有常登元輔,久奉武宗,深苞禍心,盜國柄,雖已行譴斥之典,而未億兆之言,是議再舉朝章,式遵彝憲。守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李德裕,早藉門地,叨踐清華,累居將相之榮,唯以傾為業。當會昌之際,極公臺之榮,騁諛佞而得君,遂恣橫而持政,專權生事,妒賢害忠。動多詭異之謀,潛懷僭越之志。秉直者必棄,向善者盡排。誣貞良造朋黨之名,肆讒構生加諸之釁。計有逾於指鹿,罪實見其欺天。屬者方處鈞衡,曾無嫌避,委國史於愛婿之手,寵秘文於弱子之身,洎參信書,亦引親暱。恭惟《元和實錄》乃不刊之書,擅敢改張,罔有畏忌。奪他人之懿績,為私門之令猷。又附李紳之曲情,斷成吳湘之冤獄。凡彼簪纓之士,遏其取捨之途。驕居自誇,狡蠹無對,擢爾之發,數罪未窮。載窺立刻上之由,益驗無君之意。使天下之人,重足一跡,皆讋懼奉面,而慢易在心。為臣若斯,於法何逭。於戲!朕務全大體,久為含容,雖黜降其官榮,尚蓋藏其醜狀。而睥睨未已,兢惕無聞,積惡既彰,公議難抑。是宜移投荒服,以謝萬邦。中外臣僚,當知予意。可崖州司戶參軍,所在馳驛發遣,縱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以起居郎庾道蔚、禮部員外郎李文儒並充翰林學士。
十月辛巳,京師地震,河西、天德、靈夏尤甚,戍卒壓死者數千人。
十一月,東川節度使鄭涯、鳳翔節度使李玭奏修文川穀路,自靈泉至白雲置十一驛,下詔褒美。經年為雨所壞,又令封敖修斜谷舊路。以刑部侍郎韋有翼為御史中丞,以職方員外郎鄭處誨兼御史知雜。幽州軍亂,逐其留後張直方,軍人推其衙將周綝為留後。十二月,追諡順宗曰至德大聖大安孝皇帝,憲宗曰昭文章武大聖孝皇帝。初以河、湟收復,百僚請加徽號,帝曰:“河、湟收復,繼成先志,朕追尊祖宗,以昭功烈。”白中等對曰:“非臣愚昧所能及。”至是,上御宣政殿行事,及冊出,俯樓目送,涕嗚咽。崖州司戶參軍李德裕卒於貶所。
四年正月,以追尊二聖,御正殿,大赦天下。徒比在天德者,以十年為限,既遇鴻恩,例減三載。但使循環添換,邊不闕人,次第放歸,人無怨苦。其秦、原、威、武諸州、諸關,先準格徒人,亦量與立限,止於七年,如要住者,亦聽。諸州府縣官如請工假,一月巳下,權差諸判官;一月已上,即準勾當例,其課料等據數每貫刻二百文,與見判案官添給。有故意殺人者,雖已傷未死、已死更生,意殺傷,偶然得免,並同已殺人條處分。
二月,皇女萬壽公主出降右拾遺鄭顥,以顥為銀青光祿大夫、行起居郎、駙馬都尉。
三月己卯,刑部奏:“監臨主守,應將官物私自貸使並貸借人,及以己物中納官司者,並專知別當主掌所由有犯贓,並同犯入己贓,不在原赦之限。”從之。以幽州節度副大使檢校工部尚書張直方為左金吾衛將軍。四月,敕:“法司用刑,或持巧詐,分律兩端,遂成其罪。既吏得計,則黎庶何安?自今後應書罪定刑,宜直指其事,不得舞文,妄有援引。”又刑部奏:“淮今年正月一敕節文,據會昌元年三月二十六敕,竊盜贓至一貫文處死,宜委所司重詳定條目奏聞。臣等檢校,並請準建中三年三月二十四敕,竊盜贓滿三疋已上決殺,如贓數不充,量請科放。”從之。七月丙子,大理卿劉蒙奏:“古者懸法示人,使人從善遠罪,至於不犯,以致刑措。準大和二年十月二十六刑部侍郎高釴條疏,準勘節目一十一件,下諸州府粉壁書於錄事參軍食堂,每申奏罪人,須依前件節目。歲月滋久,文字湮淪,州縣推案,多違漏節目。今後請下諸道,令刻石置於會食之所,使官吏起坐觀省,記憶條目,庶令案牘周詳。”從之。
八月,刑部侍郎、御史中丞魏掞奏:“諸道州府百姓詣臺訴事,多差御史推劾,臣恐煩勞州縣,先請差度支、戶部、鹽鐵院官帶憲銜者推劾。又各得三司使申稱,院官人數不多,例專掌院務,課績不辦。今諸道觀察使幕中判官,少不下五六人,請於其中帶憲銜者委令推劾。如累推有勞,能雪冤滯,御史臺闕官,便令奏用。”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