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八月甲申朔,御宣政殿,冊皇太子永。是降詔:“應犯死從,已下遞減一等。諸王自今後相次出閣,授緊望已上州刺史佐。其十六宅諸縣主,委吏部於選人中簡擇配匹,具以名聞。皇太子方從師傅傳授《六經》,一二年後,當令齒胄國庠,以興墜典。宜令國子選名儒,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其公卿士族子弟,明年已後,不先入國學習業,不在應明經進士限。其進士舉宜先試帖經,並略問大義,取經義通者放及第。卿大夫者,下人之所視,遠方之所仿,若非恭儉克己,廉直任人,而望其服從,固不可得。況朕不寶珠玉,不御纖華,逮於六宮,皆務儉薄。卿大夫得不葉朕此志,率先兆人?比年所頒制度,皆約國家令式,去其甚者,稍謂得中。而士大夫苟自便身,安於習俗,因循未革,以至於今。百官士族,起今年十月,其衣服輿馬,並宜準大和六年十月七敕,如有固違,重加黜責。文武常參官及諸州府長官子為父後者,賜勳兩轉。”癸巳,太子太保楊元卿卒。戊申,以京兆尹韋長兼御史大夫,以刑部尚書高瑀為忠武軍節度使。
九月甲寅朔。丙寅,侍御史李款閣內奏彈前邠州行軍司馬鄭注,曰:“注內通敕使,外連朝官,兩地往來,卜財貨,晝伏夜動,幹竊化權。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請付法司推劾情款。”旬之中,諫章數十上,由是授注通王府司馬、兼侍御史,充神策軍判官,中外駭嘆。甲寅,以前忠武軍節度使王智興依前守太傅、兼侍中、河中尹、河中晉絳慈顯節度使,代王起;以起為兵部尚書。
冬十月癸未朔,揚州江都等七縣水,害稼。壬辰,上降誕,僧徒、道士講論於麟德殿。翌,御延英,上謂宰臣曰:“降誕設齋,起自近代。朕緣相承已久,未可便革,雖置齋會,唯對王源中等暫入殿,至僧道講論,都不聽監。”宰相路隨等奏:“誕齋會,誠資景福,本非中國教法。臣伏見開元十七年張說、乾源曜以誕為千秋節,內外宴樂,以慶昌期,頗為得禮。”上深然之,宰臣因請十月十為慶成節上誕也。從之。辛酉,潤、常、蘇、湖四州水,害稼。
十一月癸丑朔。乙亥,涇源節度使康志睦卒。己卯,以左神策長武城使硃叔夜為涇州刺史,充涇原節度使。壬午,於銀州置監牧。十二月癸未朔。己亥,刑部詳定大理丞謝登新編《格後敕》六十卷,令刪落詳定為五十卷。庚子,幸望宮,聖體不康。癸卯,平盧軍節度、檢校司空王承元卒。丁未,以河南尹嚴休複檢校禮部尚書,充平盧軍節度、淄青登萊棣觀察等使。戊甲,以給事中王質權知河南尹。以河東節度副使李石為給事中。
八年正月癸丑朔。丁巳,聖體痊平,御太和殿見內臣。甲子,御紫宸殿見群臣。丙寅,修太廟。令太常卿庾承宣攝太尉,遍告九室,遷神主於便殿。癸酉,揚、楚、舒、廬、壽、滁、和七州去年水,損田四萬餘頃。
二月壬午朔,有蝕之。庚寅,詔以聖躬痊復,赦繫囚,放逋賦,移人。己亥,蔚州飛狐鎮置鑄錢院。
三月壬子朔。甲寅,上巳,賜群臣宴於曲江亭。庚午,以山南東道節度使裴度充東都留守,依前守司徒、兼侍中;以東都留守李逢吉檢校司徒、兼右僕。癸酉,兗海節度使李文悅卒。丙子,以右丞李固言為華州刺史,代崔戎;以戎為兗海觀察使。四月壬午朔。壬辰,集賢學士裴濆撰《通選》三十卷,以擬昭明太子《文選》,濆所取偏僻,不為時論新稱。甲午,以縮州刺史吳李真為邕管經略使,乙已,乾林學士,兵部侍郎王源中辭內職乃以源中為禮部尚書。
五月辛亥朔。己巳,修奉太廟畢,以吏部尚書令狐楚攝太尉,遍告神主,復正殿。飛龍神駒中廄火。
六月庚辰朔。辛巳,徙市。壬午,大理卿劉遵古卒。壬辰,陳許節度使高瑀卒。甲午,以旱,詔諸司疏決繫囚。丙申,以前鳳翔節度使、駙馬都尉杜忭起復檢校戶部尚書,充忠武軍節度使。戊戌,襯臣王涯、路隨奏請依舊制讀時令。庚子,充海觀察使崔戎卒。辛丑,同州刺史高釴卒。戊申,以將作監、駙馬都尉崔杞為充海沂密觀察使。
秋七月庚戌朔。丙辰,以工部侍郎楊汝士為同州刺史。戊午,奉先、美原、櫟陽等雨,損夏麥。辛酉,定陵臺大雨,震東廊郎下地裂一百三十尺,詔宗正卿李仍叔啟告修。癸亥,郯王經薨。己巳夜,月犯昴。壬申,以右金吾衛大將軍段百倫檢校工部尚書,充福建觀察使。堂帖中外臣僚,各舉善《周易》學者。
八月己卯朔,右龍武統軍董重質卒。庚寅,太白犯熒惑。辛卯,詔故澧王大男漢可封東陽郡王,第二男源可封安陸郡王,第三男演可封臨安郡王;故深王大男潭可封河內郡王,第二男淑可封吳興郡王;故絳王大男洙可封新安郡王,第二男滂可封高平郡王;故洋王大男沛可封潁川郡王;淄王大男浣可封許昌郡王;沔王大男瀛可封封晉陵郡王;鄜王大男溥可封平陽郡王:仍並賜光祿大夫。丙申,罷諸選舉,歲旱故也。己亥,御寫《周易》義五道示群臣,有人明此義者,三內聞奏。時李仲言以《易》道惑上,及下其義,人皆竊笑,卒無進言者。
九月乙酉朔。辛亥夜,彗起太微,近郎位,西指,長丈餘,西北行,凡九夜,越郎位西北五尺滅。癸丑,月入南鬥。乙亥,宣州觀察使陸亙卒。己未,宰臣李德裕進《御臣要略》及《柳氏舊聞》三卷。隨州刺史杜師仁前刺吉州,坐贓計絹三萬匹,賜死於家。故江西觀察使裴誼乖於廉察,削所贈工部尚書。庚申,右軍中尉王守澄宣召鄭注,對於浴堂門,仍賜錦彩銀器。是夜,彗出東方,長三尺,輝耀甚偉。辛酉,以權知河南尹王質為宣歙觀察使。吏部尚書致仕張正甫卒。癸亥,以尚書吏部侍郎鄭浣為河南尹。甲子,鄭注進《藥方》一卷。庚午,安王溶、潁王瀍皆檢校兵部尚書。宰相路隨冊拜太子太師。辛巳,幽州節度使楊志誠、監軍李懷仵悉為三軍所逐,立其部將史元忠為留後。陝州、江西旱、無稼。己丑,秘書監崔威卒。庚寅,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同平章事、上柱國、襄武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李宗閔可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辛卯,以中使田全充皇太子見太師禮儀使。壬辰,召國子四門助教李仲言對於思政殿,賜緋。河南府、鄧州、同州、揚州並奏旱蟲傷損秋稼。甲午,以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平章事李德裕檢校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興元尹,充山南西道節度使。以助教李仲言為國子《周易》博士,充翰林侍講學士。皇太子見太師路隨於明門。丙申,諫官上疏論李仲言不合獎任,上令中使宣逾諫官曰:“朕留仲言中,顧問經義,敕命已行,不可遽改。”淮南、兩浙、黔中水為災,民戶亡,京師物價暴貴。庚子,詔鄭注對於太和殿。以御史大夫鄭覃為戶部尚書。壬寅,翰林院宴李仲言,賜《法曲》弟子二十人奏樂以寵之。丙午,以新除興元節度使李德裕為兵部尚書。
十一月丁未朔。庚戌,以尚書左僕致仕蕭府為太子太傅。辛亥,以左金吾衛大將軍蕭洪為河陽三城節度使。襄州水,損田。壬子,滁州奏清等三縣四月雨至六月,諸山發洪水,漂溺戶萬三千八百。癸丑,以禮部尚書王源中檢校戶部尚書,充山南西道節度使;以戶部侍郎李漢為華州刺史、鎮國軍潼關防禦使。成德軍節度使王廷湊卒。以前河陽節度使溫造為御史大夫。己卯,幽州節度使楊志誠被逐入朝,下御史臺訊鞫。志誠在幽州,被服皆為龍鳳,乃之嶺外,至商州殺之。乙亥,以兵部尚書李德裕檢校右僕,充鎮海軍節度、浙江西道觀察等使。丙子,李仲言奏請改名訓,從之。十二月丁丑朔。己卯,以昭義節度副使、檢校庫部員外郎、賜紫金魚袋鄭注為太僕卿。辛巳,以棣州刺史韓威為安南都護。癸未,以通王為幽州盧龍節度使,以權勾當幽州兵馬史元忠為留後。甲申,許太子太傅蕭瑀致仕。是夜,月掩昴。己丑,以太子賓客分司張仲方為左散騎常侍,常州刺史楊虞卿為工部侍郎。己亥,以尚書左僕李逢吉守司徒致仕。以宗正卿李仍叔為湖南觀察使,代李翱;以翱為刑部侍郎,代裴濆;以濆為華州鎮國軍潼關防禦使。昭成寺火。
九年正月丁未朔。乙卯,以鎮州左司馬王元逵起復定遠將軍、守左金吾衛大將軍、檢校工部尚書,充成德軍節度使、鎮冀深趙觀察等使。以太常卿庾成宣檢校吏部尚書,充天平軍節度使,代殷侑;以侑為刑部尚書。癸亥,巢縣公湊薨,追封齊王。壬申,司徒致仕李逢吉卒。癸酉,以右散騎常侍舒元輿為陝州防禦觀察使。以前棣州刺史田早為安南都護。
二月丙子朔。甲申,以司農卿王彥威兼御史大夫,充平盧軍節度使。丁亥,發神策軍一千五百人修淘曲江。如諸司有力,要於曲江置亭館者,宜給與閒地。辛丑,冀王絿薨。癸卯,京師地震。甲辰,以幽州留後史元忠為盧龍節度使。乙巳,劍南西川節度使、檢校左僕、同平章事段文昌卒。庚申,以劍南東川節度使楊嗣複檢校戶部尚書,兼成都尹、西川節度使。乙丑,以歲飢,河北尤甚,賜魏博六州粟五萬石,陳許、鄆、曹濮三鎮各賜糙米二萬石。庚午,左丞庾敬休卒,廢朝一。詔曰:“官至丞、郎,朕所親委,不幸雲亡者,宜為之廢朝。自今丞、郎宜準諸司三品官例,罷朝一。”夏四月丙子朔。丙戌,以桂管觀察使李從易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以鎮海軍節度使、浙西觀察等使李德裕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辛卯,以京兆尹賈飠束為浙西觀察使;以工部侍郎楊虞卿為京兆尹,仍賜金紫。以給事中韓佽為桂管觀察使。丙申,以太子太師、門下侍郎、平章事路隨為鎮海軍節度、浙西觀察等使。戊戌,詔以新浙西觀察使賈餗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庚子,詔銀青光祿大夫、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上柱國、贊皇縣開國伯、食邑七百戶李德裕貶袁州長史。辛丑,大風,含元殿四鴟吻並皆落。壞金吾仗舍。廢樓觀城四十餘所。壬寅,吏部侍郎沈傳師卒。
五月乙巳朔。丁未,以浙東觀察使李紳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乙卯,以給事中高銖為浙東觀察使。戊午,以御史大夫溫造為禮部尚書,以吏部侍郎李固言為御史大夫。辛酉,太和公主進馬女子七人、沙陀小兒二人。戊辰,以金吾大將軍李玼為黔中觀察使,以尚書右丞王璠為戶部尚書、判度支。己巳,以戶部尚書鄭覃為秘書監。辛未,宰相王涯冊拜司空。癸酉,以河中節度使王智興為宣武軍節度使,依前守太傅、兼侍中。
六月乙亥朔,西市火。以前宣武軍節度使李程為河中節度使。庚寅夜,月掩歲。癸巳,以吏部尚書令狐楚為太常卿。丁酉,禮部尚書溫造卒。京兆尹楊虞卿家人出妖言,下御史臺。虞卿弟司封郎中漢公並男知進等八人撾登聞鼓稱冤,敕虞卿歸私第。己亥,以右神策大將軍劉沔為涇原節度使。壬辰,詔以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襄武縣開國侯、食邑一千戶李宗閔貶明州刺史,時楊虞卿坐妖言人歸第,人皆以為冤誣,宗閔於上前極言論列,上怒,面數宗閔之罪,叱出之,故坐貶。
秋七月甲申朔,貶京兆尹楊虞卿為虔州司馬同正。丙午,以給事中李石權知京兆尹。戊申,填龍首池為鞠場,曲江修紫雲樓。辛亥,詔以御史大夫李固言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壬子,再貶李宗閔為處州長史。癸丑,以右司郎中、兼侍御史、知雜事舒元輿為御史中丞。貶吏部侍郎李漢為汾州刺史,刑部侍郎蕭浣為遂州刺史。丁巳,詔不得度人為僧尼。戊午,貶工部侍郎、充皇太子侍讀崔侑為洋州刺史,貶吏部郎中張諷夔州刺史,考功郎中、皇太子侍讀蘇滌忠州刺史,戶部郎中楊敬之連州刺史。辛酉,以鄂嶽觀察使崔郾充浙西觀察使,以國子祭酒高重為鄂嶽觀察使。壬戌,鎮海軍節度使路隨卒。癸亥,貶侍御史李甘為封州司馬,殿中侍御史蘇特為潘州司戶。甲子,以《周易》博士李訓為兵部郎中、知制誥,依前充翰林侍講學士。丁卯,天平軍節度使庾承宣卒。以大理卿羅讓為散騎常侍,以汝州刺史郭行餘為大理卿。戊辰,以刑部尚書殷侑為天平軍節度使,以吉州刺史裴泰為邕管經略使。
八月甲戌朔,以戶部侍郎李翱檢校禮部尚書,充山南東道節度使,代王起;以起為兵部尚書,判戶部事。丙子,又貶處州長史李宗閔為州司戶。丁丑,以太僕卿鄭注為工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士。上幸左軍龍首殿,因幸梨園,含元殿大合樂。戊寅,以秘書監鄭覃為刑部尚書。貶翰林學士、守尚書戶部侍郎、知制誥李珏為江州刺史,以鄜坊節度使史孝章為義成軍節度使。甲申,以左神策軍大將軍趙儋為鄜坊節度使。甲午,貶中書舍人權璩為鄭州刺史。丙申,內官楊承和於驩州安置,韋元素象州安置,王踐言思州安置,仰錮身遞送。言李宗閔為吏部侍郎時,託駙馬沈於宮人宋若憲處求宰相,承和、踐言、元素居中導達故也。宗閔黨楊虞卿、李漢、蕭浣皆再貶。壬寅,貶中書舍人高元裕為閬州刺史。元裕為鄭注除官制,說注醫藥之功,注銜之故也。以蘇州刺史盧周仁為湖南觀察使。
九月癸卯朔,臣李訓、鄭注用事,不附己者,即時貶黜,朝廷悚震,人不自安。是,下詔曰:“朕承天之序,燭理未明,勞虛襟以求賢,勵寬德以容眾。頃者臺輔乖弼諧之道,而具僚扇朋此之風,翕然相從,實斁彝憲。致使薰蕕共器,賢不肖並馳,退跡者鹹後時之夫,登門者有吠之客。繆盭之氣,堙鬱未平,而望陰陽順時,疵癘不作,朝廷清肅,班列和安,自古及今,未嘗有也。今既再申朝典,一變澆風,掃清朋附之徒,匡飭貞廉之俗,凡百卿士,惟新令猷。如聞周行之中,尚蓄疑懼,或有妄相指目,令不自安,今茲曠然,明喻朕意。應與宗閔、德裕或新或故及門生舊吏等,除今已前放黜之外,一切不問。”辛亥,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白居易為同州刺史,代楊汝士;以汝士為駕部侍郎。乙亥,以涇原節度使劉沔為振武麟勝節度使。丙辰,以權知御史中丞舒元輿為御史中丞,兼判刑部侍郎。庚申,以鳳翔節度使李聽為忠武軍節度使。癸亥,令內養齊抱真將杖於青泥驛決殺前襄州監軍陳弘志,以有殺逆之罪也。丁卯,以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李固言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以翰林侍講學士、工部尚書鄭注檢校右僕,充鳳翔隴右節度使。戊辰,以右軍中尉王守澄為左右神策觀軍容使,兼十二衛統軍。己巳,詔以朝議郎、守禦史中丞、兼刑部侍郎、賜紫金魚袋舒元輿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朝議郎、守兵部郎中、知制誥、充翰林侍講學士、賜緋魚袋李訓可守尚書禮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仍賜金紫。壬申,以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雜李孝本權知御史中丞。
冬十月癸酉。乙亥,杜忭復為陳許節度使,李聽為太子太保分司。內出曲江新造紫雲樓彩霞亭額,左軍中尉仇士良以百戲於銀臺門之。時鄭注言秦中有災,宜興土功厭之,乃浚昆明、曲江二池。上好為詩,每誦杜甫《曲江行》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乃知天寶已前,曲江四岸皆有行宮臺殿、百司廨署,思復昇平故事,故為樓殿以壯之。王涯獻榷茶之利,乃以涯為榷茶使。茶之有榷稅,自涯始也。京兆、河南兩畿旱。以吏部尚書令狐楚為左僕,以刑部尚書鄭覃為右僕。辛巳,遣中使李好古齎cg賜王守澄,是,守澄卒。壬午,賜群臣宴於曲江亭。癸未,以前廣州節度使王茂元為涇原節度使。丁亥,禮部郎中錢可復、兵部員外郎李敬彝、駕部員外郎盧簡能、主客員外郎蕭傑、左拾遺盧茂弘等皆授鳳翔使府判官,從鄭注奏請也。乙未,以新受同州刺史白居易為太子少傅分司,以汝州刺史劉禹錫為同州刺史。己亥,以前河陽節度使蕭洪為鄜坊節度使。淄青觀察使王彥威請停管內縣丞一十九員,從之。庚子,東都留守、特進、守司徒、侍中裴度進位中書令,餘如故。以前山南西道節度使王源中為刑部尚書。
十一月壬寅朔。乙巳,令內養馮叔良殺前徐州監軍王守涓於中牟縣。以左神策軍胡沐為容管經略使,以大理卿郭行餘為邠寧節度使。丁未,鄜坊節度使趙儋卒。乙酉,左金吾衛大將軍崔鄯卒。癸丑,以左僕令狐楚判太常卿事,右僕鄭覃判國子祭酒事。丁巳,以戶部尚書、判度支王璠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戊午,以京兆尹李右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以京兆少尹羅立言權知府事。己未,以太府卿韓約為左金吾衛大將軍。壬戌,中尉仇士良率兵誅宰相王涯、賈餗、舒元輿、李訓,新除太原節度王璠,郭行餘、鄭注、羅立言、李孝本,韓約等十餘家,皆族誅。時李訓、鄭注謀誅內官,詐言金吾仗舍石榴樹有甘,請上觀之。內官先至金吾仗,見幕下伏甲,遽扶帝輦入內,故訓等敗,血塗地。京師大駭,旬稍安。癸亥,詔以銀青光祿大夫、尚書左僕、上柱國、滎陽郡開國公鄭覃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乙丑,詔以朝議郎、守尚書戶部侍郎、判度支李石可朝議大夫、本官同平章事。丁卯,以左神刺大將軍陳君奕為鳳翔節度使。戊辰,以給事中李翊為御史中丞,左右軍尉仇士良、魚志弘併兼上將軍。十二月壬申朔,諸道鹽鐵轉運榷茶使令狐楚奏榷茶不便於民,請停,從之。癸丑。太子太保張茂宗卒。甲子,敕左右省起居齎筆硯及紙於螭頭下記言記事。丙子,以刑部尚書王源中為天平軍節度使。丁丑,敕諸道府不得私置歷板。己卯,鳳翔監軍奏鄭注判官錢可復等四人並處斬訖。庚辰,上御紫宸,謂宰相曰:“坊市之間,人漸安未?”李石奏曰:“人情雖安,然刑殺過多,致此陰沴。又聞鄭注在鳳翔招致兵募不少,今皆被刑戮,臣恐乘此生事,切宜原赦以安之。”上曰:“然”鄭覃又陳理道。上曰:“我每思貞觀、開元之時,觀今之事,往往憤氣填膺耳。”癸未,儀仗使田全巡邊回,馳馬入金光門,街市訛言相驚,縱橫散走。賴金吾大將軍陳君賞以其徒立望仙門下,至晚方定。丁亥,以權知京兆尹張仲方為華州防禦使,以司農卿薛元賞權知京兆。左僕令狐楚奏:“方鎮節度使等,具弩帓,帶器仗,就尚書省兵部參辭,伏乞停罷。如須參謝,令具公服。”從之。時楚引訓、注謀,用王璠、郭行餘兵仗,遂雲不宜以兵仗入省參辭,殊乖事體也。物方尤之。先是,宰相武元衡被害,憲宗出內庫弓箭、陌刀賜左右街使,俟宰相入朝,以為翼從,及建福門退。至是亦停之。辛卯,置諫院印。
開成元年正月辛丑朔,帝常服御宣政殿受賀,遂宣詔大赦天下,改元開成。乙巳,御紫宸殿,宰臣李石奏曰:“陛下改元御殿,人情大悅,全放京兆一年租賦,又停四節進奉,恩澤所該,實當要切。”帝曰:“朕務行其實,不崇長空文。”石曰:“赦書須內留一本,陛下時看之。又十道黜陟使發,更付與公事本,令向外與長吏詳擇施行,方盡利害之要。”丁未,以秘書監韋縝為工部尚書。敕:“楊承和、韋元素、王踐言、崔潭峻頃遭誣陷,每用追傷,宜復官爵,聽其歸葬。”以銀州刺史劉源為夏、綏、銀、宥節度使。丙辰望,有蝕之。
二月辛未朔,以左散騎常侍羅讓為江西觀察使。乙亥夜四更,京師地震,屋瓦皆墜。丙申,左武衛大將軍硃叔夜賜死於藍田關。天德奏生退渾部落三千帳來投豐州。
三月庚子朔。壬寅以袁州長史李德裕為滁州刺史。庚申,幸龍首池,觀內人賽雨,因賦《暮喜雨詩》。昭義節度使劉從諫三上疏,問王涯罪名,內官仇士良聞之惕懼。是,從諫遣焦楚長入奏,於客狀誹謗,請面對。上召楚長諭遣之。
夏四月庚午朔,以河南尹鄭浣為左丞,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李紳為河南尹。癸酉,以亳州刺史裴弘泰為義成軍節度使,以諫議大夫李讓夷兼權知起居舍人事。乙卯,以州司戶李宗閔為衡州司馬,以江州刺史李珏為太子賓客分司。癸未,吏部侍郎李虞仲卒。辛卯,淄王協薨。甲午,詔以山南西道節度使、檢校兵部尚書李固言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左僕、諸道鹽鐵轉運使令狐楚檢校左僕,為山南西道節度使。丙申,李固言判戶部事;李石判度支,兼諸道鹽鐵轉運使。
五月乙亥朔。癸卯,以翰林學士歸融為御史中丞。丁未,以給事中郭承嘏為華州防禦使。給事中盧載以承嘏公正守道,屢有封駁,不宜置之外郡,乃封還詔書。詡,復以承嘏為給事中,乃以給事中盧鈞代嘏守華州。乙卯,御紫宸,上謂宰臣曰:“為政之道,自古所難。”李石對曰:“朝廷法令行,則易。”丁巳,以尚書右丞鄭肅為陝虢都防禦觀察使。前罷觀察,復置之。以中書舍人唐扶為福建觀察使。庚申,判國子祭酒宰臣鄭覃奏:“太學新置五經博士各一人,請依王府官例,賜以祿粟。”從之。丙寅,昭義奏開夷儀山路,通太原、晉州,從之。閏五月己巳朔。甲申,以河中節度使李程為左僕、判太常卿事。乙酉,以太子太保分司李聽為河中節度使。丙戌,烏集唐安寺,逾月方散。己丑,以神策大將軍魏仲卿為朔方靈鹽節度。湖南觀察使盧周仁進羨餘錢二萬貫、雜物八萬段;不受,還之,使貸貧下戶徵稅。
六月戊戌朔。癸亥,以河南尹李紳檢校禮部尚書、汴州刺史,充宣武軍節度使。
秋七月戊辰朔,御史臺奏:“秘書省管新舊書五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卷,長慶二年已前並無文案。大和五年已後,並不納新書。今請創立簿籍,據闕添寫卷數,逐月申臺。”從之。辛未,以左金吾衛將軍傅毅為鄜坊節度使。癸酉,宣武軍節度使王智興卒。辛卯,刑部尚書殷侑檢校右僕,充山南東道節度使。壬午,以滁州刺史李德裕為太子賓客。甲午,以金吾衛大將軍陳君賞為平盧軍節度使,代王彥威;以彥威為戶部侍郎、判度支。丙申,湖南觀察使盧周仁進羨餘錢一十萬貫,御史中丞歸融彈其違制進奉,詔以周仁所進錢於河陰院收貯。
八月戊戌朔。甲辰,詐稱國舅人前鄜坊節度使蕭洪宜長驩州。戊申,以皇太后親弟蕭本為右贊善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