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卷九十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希烈慘毒酷,每對戰陣殺人,血盈前,而言笑飲饌自若,以此人畏而服從其教令,盡其死力。其攻汴州,驅百姓,令運木土築壘道,又怒其未就,乃驅以填之,謂之溼梢。既入汴州,於是僭號曰武成,以孫廣、鄭賁、李綬、李元平為宰相;以汴州為大梁府,李清虛為尹,署百官。遣兵東討,至寧陵,竟為劉洽所拒,不得前。又遣將翟暉率卒襲陳州,為劉洽、李納大破之,生擒暉以獻。諸軍乘勝進攻汴州,希烈遁歸蔡州,擒其偽署將相鄭賁、劉敬宗等。李皋、樊澤、曲環、張建封又四面討襲之,累拔其郡縣,希烈敗衄。貞元二年三月,因食牛遇疾,其將陳仙奇令醫人陳仙甫置藥以毒之而死。男骨兄弟共一十七人,並誅之。

初,希烈於唐州得象一頭,以為瑞應,又上蔡、襄城獲其珍寶,乃是爛車釭及滑石偽印也。

陳仙奇者,起於行間,忠果。自希烈死,朝廷授淮西節度,頗竭誠節。未幾,為別將吳少誠所殺,贈太子太保,賻布、米粟有差,喪事官給。

吳少誠,幽州潞縣人。父為魏博節度都虞候。少誠以父勳授一子官,釋褐王府戶曹。後至荊南,節度使庾準奇之,留為衙門將。准入覲,從至襄漢,見梁崇義不遵憲度,知有異志,少誠密計有成擒之略,將自陳於闕下。屬李希烈初授節制,銳意立功,見少誠計慮,乃以少誠所見錄奏,有詔飭,不次封通義郡王。未幾,崇義違命,希烈受制專征,以少誠為前鋒。崇義平,賜實封五千戶。後希烈叛,少誠頗為其用。希烈死,少誠等初推陳仙奇統戎事,朝廷已命仙奇,尋為少誠所殺,眾推少誠知留務。朝廷遂授以申光蔡等州節度觀察兵馬留後,尋正授節度。

少誠善為治,勤儉無私,事完聚,不奉朝廷。貞元三年,判官鄭常及大將楊冀謀逐少誠以聽命於朝,試校書郎劉涉假為手詔數十,潛致於大將,因少誠之出,閉城門以拒之。屬少誠將出餞中使,常、冀等遂謀舉事;臨發,為人所告,常、冀先遇害。其將李嘉節等各持假詔請罪,少誠悉宥之。其大將宋炅、曹齊奔歸京師。

十五年,陳許節度曲環卒,少誠擅出兵攻掠臨潁縣,節度留後上官涗遣兵赴救,臨潁鎮使韋清與少誠通,救兵三千餘人,悉擒縛而去。九月,遂圍許州。尋下詔削奪少誠官爵,分遣十六道兵馬進討。十二月,官軍敗衄於小溵河。明年正月,夏州節度使韓全義為淮蔡招討處置使,北路行營諸軍將士,並取全義指揮,陳許節度留後上官涗充副使。五月,全義與少誠將吳秀、吳少陽等戰於溵水南,官軍覆敗。七月,全義頓軍於五樓行營,為賊所乘,大潰,全義與都監軍使賈秀英、賈國良等夜遁,遂城守溵水。汴宋、徐泗、淄青兵馬直趣陳州,列營四面。少誠兵溵水五、六里下營,韓全義諸軍又退保陳州。其汴州、河陽等兵各私歸本道,陳許將孟元陽與神策兵各率所部留軍溵水。全義斬昭義、滑州、河陽、河中都將凡四人,然竟未嘗整陣鋒,而王師累挫潰。少誠尋引兵退歸蔡州。遂下詔洗雪,復其官爵,累加檢校僕。順宗即位,加同中書門平章事。元和初,遷檢校司空,依前平章事。元和四年十一月卒,年六十,廢朝三,贈司徒。

吳少陽,本滄州清池人。初,吳少誠父翔在魏博軍中,與少陽相愛。及少誠知淮西留守,乃厚以金取少陽至,則名以堂弟,署為軍職,累奏官爵,出入少誠家,情旨甚暱。少陽度少誠猜忍,懼為所害,乃請出外以任防捍之任,少誠乃表為申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凡五年。少陽頗寬易,而少誠之眾悅附焉。及少誠病亟,家僮單于熊兒者,偽以少誠意取少陽至,時少誠已不知人,乃偽署少陽攝副使、知軍州事。少誠子元慶,年二十餘,先為軍職,兼御史中丞,少陽密害之。及少誠死,少陽自為留後。時王承宗求繼士真,不受詔;憲宗怒,以討承宗,不兵連兩河,乃詔遂王宥遙領彰義軍節度大使,以少陽為留後。遂授彰義軍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少陽據蔡州凡五年,不朝覲。汝南多廣野大澤,得豢馬畜,時奪掠壽州茶山之利,內則數匿亡命,以富實其軍。又屢以牧馬來獻,詔因善之。元和九年九月卒,贈右僕

吳元濟,少陽長子也。初為試協律郎、兼監察御史、攝蔡州刺史。及父死,不發喪,以病聞,因假為少陽表,請元濟主兵務。帝遣醫工候之,即稱少陽疾愈,不見而還。先是,少陽判官蘇兆、楊元卿及其將侯惟清嘗同為少陽畫朝覲計;及元濟自領軍,兇狠無義,唯暱軍中兇悍之徒。素不便兆,縊殺之,歸其屍於家,械侯惟清而囚之。時朝廷誤聞惟清已死,贈兵部尚書,贈蘇兆以右僕。楊元卿先奏事在京師,得盡言經略淮西事於宰相李吉甫。始,少陽以病聞,元卿請凡淮西使在道路者,所在留止之。及少陽卒,凡四十,不為輟朝,但易將加兵於外以待。其邸吏無何妄傳董重質已殺元濟,並屠其家;李吉甫遽請對拜賀,乃輟朝。數,知元濟尚在。時賊陰計已成,群眾四出,狂悍而不可遏,屠舞陽,焚葉縣,攻掠魯山、襄城。汝州、許州及陽翟人多逃伏山谷荊棘間,為其殺傷驅剽者千里,關東大恐。

十月,以陳州刺史李光顏為忠武軍節度使,又以山南東道節度使嚴綬充申光蔡等州招撫使,仍令內常侍崔潭峻監綬軍。十年正月,綬軍臨賊西境。詔曰:吳元濟逆絕人理,反易天常;不居父喪,擅領軍政。諭以詔旨,曾無謙恭,熒惑一方之人,迫脅三軍之眾。以少陽嘗經任使,為之軫悼,命申弔祭,臨遣使臣。陵封疆,遂致稽阻,絕朝廷之理,忘父子之恩。旋又掩寇舞陽,傷殘吏卒,焚燒葉縣,騷擾閭閻,恣行奪攘,無所畏忌。朕念賞延之義,重傷籓帥之門,尚納於忠順之途,處在顯榮之地。未能飭怒,猶為包荒,再降詔書,俾申招撫。而毒螫滋甚,心靡悛,壽西南,又陷鎮柵,窮兇稔惡,縱暴延災。覆載之所不容,人神之所共棄,良非獲已,致此興戎。吳元濟在身官爵,並宜令削奪。令宣武、大寧、淮南、宣歙等道兵馬合勢,山南東道及魏博、荊南、江西、劍南東川兵馬與鄂嶽許會,東都防禦使與懷鄭汝節度及義成兵馬掎角相應,同期進討。

二月,綬兵為賊所襲,敗於磁丘,退保唐州。四月,光顏破賊黨,元濟遣人求援於鎮州王承宗、淄鄆李師道;二帥上表於朝廷,請赦元濟之罪,朝旨不從。自是兩河賊帥所在竊發,冀以沮撓王師。五月,承宗、師道遣盜燒河陰倉,詔御史中丞裴度于軍前宣喻,觀用兵形勢。度還奏曰:“臣觀諸將,唯光顏勇義盡心,必有成功。”上意甚悅。翌,光顏奏大破賊於時曲,上曰:“度知光顏,可謂至矣!”乃以度兼刑部侍郎。自是中外相賀,決不赦賊,徵天下兵環申、蔡之郊,大小十餘鎮。六月,承宗、師道遣盜伏於京城,殺宰相武元衡、中丞裴度;衡先死,度重傷而免。憲宗特怒,即命度為宰相,淮右用兵之事,一以委之。七月,李師道遣嵩山僧圓淨結山賊與留邸兵,焚燒東都,先事敗而禍弭。嚴綬退罷,乃以汴州節度使韓弘為淮右行營兵馬都統;以高霞寓有名,用為唐鄧節度。

十一年,諸軍雲合,惟李光顏、懷汝節度烏重胤心無顧望,旦夕血戰,繼獻戎捷。六月,高霞寓為賊所擊,敗於鐵城,退保新興柵。時諸軍勝負皆不實聞,多虛稱克捷;及霞寓敗,中外恟々。宰相諫官屢以罷兵為請,唯裴度堅於破賊。尋以袁滋代霞寓為唐鄧帥,滋柔懦不能軍。十二年正月,袁滋復貶,閒廄使李醞表請軍前自效,乃用醞為唐鄧帥以代滋。醞軍壓境,拔賊文城柵,擒柵將吳秀琳,又獲賊將李祐。李光顏亦拔賊郾城。元濟始懼,盡發左右及守城卒,屬董重質以抗光顏、重胤。

六月,元濟乞降,為群賊所制,不能自拔。上以元兇已蹙,兵未臨於賊城,輓饋殫,因延英問計於宰相。裴度曰:“賊力已困,但群帥不一,故未能決降。”上曰:“卿決能行乎?”曰:“臣誓不與賊偕全。”七月,詔以度為彰義軍節度使,兼申光蔡四面行營招撫使,以郾城為行在,蔡州為節度所。八月,度至郾城,勵士眾,軍士喜度至,以賞罰必行,皆願輸罄;每出勞,軍士有涕者。

時李醞營文城柵,既得吳秀琳、李祐,知其可用,委信無疑,夜與計事於帳中。祐曰:“元濟勁軍,多在洄曲西境防捍,而守蔡者皆市人疲耄之卒,可以乘虛掩襲,直抵懸匏,比賊將聞之,元濟成擒矣!”醞然之,諮於裴度。度曰:“兵非出奇不勝,常侍良圖也。”十一月,醞夜出軍,令李祐率勁騎三千為前鋒,田進誠三千為後軍,醞自率三千為中軍。其月十夜,至蔡州城下,坎牆而畢登,賊不之覺。十一,攻衙城,擒元濟並其家屬以聞。

初,元濟之叛,恃其兇狠,然治軍無紀綱。其將趙昌洪、凌朝江、董重質等各權兵外寇。李師道鄆州之鹽,城往來寧陵、雍丘之間,韓弘知而不。淮右自少誠阻兵已來,三十餘年,王師加討,未嘗及其城下,嘗走韓全義,敗於頔,故驕悍無所顧忌。且恃城池重固,有陂浸阻回,故以天下兵環攻三年,所克者一縣而已。及黜高霞寓、李遜、袁滋,諸軍始進。又得陰山府沙阤驍騎、邯鄲勇卒,光顏、重胤之奮命,及丞相臨統,破諸將首尾之計,力擒元惡。

申、蔡之始,人劫於希烈、少誠之法,而忘其所歸。數十年之後,長者衰喪,而壯者安於毒暴而恬於搏噬。地既少馬,而廣畜騾,乘之教戰,謂之騾子軍。尤稱勇悍,而甲仗皆畫為雷公星文,以為厭勝;而少誠能以謀固眾心。

初,韓全義敗於溵水,蔡兵於全義帳中得公卿間問訊書,少誠束而諭眾曰:“朝廷公卿以此書託全義,收蔡州,乞一將士女以為婢妄。”以此怒其眾,絕其歸向之心。是以蔡人有老死不聞天子恩宥者,故堅為賊用。地雖中州,人心過於夷貊,乃至搜閱天下豪銳,三年而後屈者,彼非將才而力備,蓋勢驅習,不知教義之所致也。

元濟至京,憲宗御興安門受浮,百僚樓前稱賀,乃獻廟社,徇於兩京,斬之於獨柳,時年三十五。其夜失其首。沈氏,沒入掖庭;弟二人、子三人,於江陵誅之;判官劉協庶七人皆斬。光、蔡等州平,始復為王土矣。

史臣曰:治亂,勢也,勢亂不能卒治。長源以法繩驕軍,禍不旋踵;則董公之寬柔不無謂。古之名將,以陰謀怨望,鮮全其族者。董秦始奮忠義,多長者言,宜其顯赫,及失意挾,俄被淮陰之戮,惜哉!吳少誠為希烈之亂胎,雖謀奪其軍,及嗣而滅。而元濟效希烈之狂悖,謂無天地,人之兇險,一至於斯!是知王者御治之道,其可忽諸!

贊曰:聖哲之君,慎名與器。不軌之臣,得寵則戾。董怨而族,吳悖而菹。好亂樂禍,可監前車。

部分譯文董晉,字混成,河中虞鄉人。明經科殿試及第。至德初年,肅宗從靈武抵達彭原,董晉上書謁見,授校書郎、翰林待制,再調任衛尉丞,出任汾州司馬。不久,刺史崔圓改任淮南節度使,奏請董晉以本職代理殿中侍御史,充任判官。不久又歸任御史臺,授原職,升為侍御史、主客員外郎、祠部郎中。大曆年間,兵部侍郎李涵護送崇徽公主出使回紇,奏請董晉為判官,出使歸來,官拜司勳郎中。歷任秘書太府太常少卿監、左金吾將軍。十後,德宗即位,董晉改任太常寺卿,升為右散騎常侍、兼御史中丞知臺事。因清廉、勤懇、謹慎,所以擢升很快。不久又任華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潼關防禦使。許久以後,又加授兼御史大夫。朱氵此在京師建偽號謀反,派遣兇黨仇敬、何望之侵華州,董晉奔逃到皇上所在地,被授為國子祭酒,隨即被派往恆州宣旨勞將士。隨聖駕返回京師後,升為左金吾衛大將軍,改任尚書左丞。當時尚書右丞元。。擔任度支使,被韓氵晃排擠而遭貶黜,董晉很憤恨,面見宰相極力辯說元。。無罪,滿朝都稱讚他。再度被拜為太常寺卿。

貞元五年(789)沈房升任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當時政事決定權在竇參手中,董晉只是受詔書、等候決定而已。金吾衛將軍沈房有弟亡故,董晉脫去公服,穿著喪服入閣,皇上問宰相這事是否合制,宰相回答說:“依照規定,朝官有喪朝一年之內的喪事,允許穿無紋彩的綢,不應著淺衣。”皇上問:“南衙班列怎麼也有這個規矩呢?”回答說:“承襲舊制而如此。”皇上又向董晉詢問古代冠冕制度,董晉回答道:“古人穿衣著冠,一動便有佩玉碰撞的響聲,是用以節制步履。《禮》雲‘堂上行走腳步要相連,堂下行走腳步要放開’,就是說要極其恭敬。行走有常規,在國君面前的禮節,走路時小步快行而已。如今有人行走如奔跑以致跌倒,這是極不恭敬謹慎的。在服飾規格上,朝官都是綾羅袍巾,五品以上佩金玉帶,取其用文彩裝飾以敬奉皇上之意。因此,夏禹平時食,而祭服卻要求華美,無論君王和親人都一樣對待。從前尚書郎口含香物,老萊子彩服娛親,都是這個意思。穿綢衣,是不合古制的。”皇上深表贊同,便下詔說:“常參官入內閣,不得快步行走;一週年以下的服喪,止著喪服參加朝會。”又命朝官各自穿戴本品級的綾羅袍巾和金玉帶。董晉對於禮學如此通。

竇參驕傲自大十分嚴重,皇上漸漸厭惡他。貞元八年(792),竇參暗示董晉保奏他的侄兒給事中竇申為吏部侍郎,皇上嚴肅地說:“難道不是竇參要你上奏的嗎?”董晉不敢隱瞞。皇上便詢問竇參的過失,董晉詳細稟奏。十天以後,竇參被貶官,董晉憂懼,屢次上表辭職。貞元九年(793)夏,改任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東都留守、東都畿汝州都防禦使。

適遇汴州節度使李萬榮病重,其子李。。作亂,朝廷便任命董晉為檢校左僕、同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營田使、汴宋觀察使。董晉受命之後,只率領幕僚、侍從等十餘人,完全不召集兵馬。到鄭州後,宣武軍應前來接的將吏無一人來到。董晉的隨行人員及鄭州官吏都到害怕,一起勸董晉道:“鄧惟恭趁李萬榮疾病嚴重,便總攬了軍州的事務。現在相公來到這裡,他還不派人候,幕後的情況怎能預料呢。恐怕必須暫且延緩一下,以等待事態的發展變化。”董晉道:“既然奉詔為汴州節度使,就應依旨赴任,怎能隨便停留呢!”大家都擔心會遭不測,惟獨董晉安詳鎮靜。離汴州還有十多里,鄧惟恭才來接,董晉令他不要下馬。進入汴州城後,董晉把軍政要務付鄧惟恭掌管,大家都佩服董晉通曉事情的機宜變化,卻估量不出他謀略的深淺。

當初,李萬榮驅逐了劉士寧,取代他為節度使,將兵權付鄧惟恭,因為他們是同鄉。及至李萬榮病重,李。。企圖作亂,鄧惟恭便與監軍合謀逮捕了李。。,將他押送朝廷。鄧惟恭自以為必會取代李萬榮居節度使之位,故意不派將吏候,以使董晉心生疑懼,希望他不敢前來;沒想到董晉來得這麼快,所以直到董晉離汴州很近了,才倉猝出城接。然而心中時常悶悶不樂,終究因驕狂不守法,暗中圖謀不軌,而被放發配到嶺南。

朝廷擔心董晉軟弱怯懦,不久便派汝州刺史陸長源擔任董晉的行軍司馬。董晉為人謙恭寬厚,凡事隨和聽便,因此心懷異志的兵卒大體安定。陸長源喜好改弦更張,屢次請求改變舊例,務求苛刻從事。董晉最初都同意他,及至文書命令已擬好,董晉便命令暫時作罷。又將錢糧支出之事委任判官孟叔度,叔度為人輕佻,好怠慢軍人,人們都憎惡他。董晉於貞元十五年(799)二月去世,享年七十六,停止上朝三,追贈太傅,賜給數量不等的布匹絹。死後不到十天,汴州大亂,殺死陸長源、孟叔度等人。

李忠臣,本姓董,名秦,平盧人。世代居住在幽州薊縣。他自己說曾祖父董文昱,曾任棣州刺史;祖父董玄獎,任安東都護府錄事參軍;父董神嶠,任河內府折衝郎將。李忠臣年輕時從軍,在軍伍之中,才力出眾。事奉幽州節度使薛楚玉、張守王圭、安祿山等,多次受命出征,積累軍功升至折衝郎將、將軍同正、平盧軍先鋒使。

及至安祿山叛亂,李忠臣與同僚們密謀,殺死偽節度使呂知誨,擁立劉正臣為節度使,任李忠臣為兵馬使。攻長楊、戰獨山,襲榆關、北平,殺死賊將申子貢、榮先欽,擒獲周釗押送到京師,其間李忠臣功勞最大。又跟隨劉正臣攻破漁陽,叛將李歸仁、李鹹、白秀芝等前來抵抗,約經數十合戰鬥,將他們全都擊敗。不久,潼關失守,郭子儀、李光弼退兵,李忠臣便領兵北歸。奚王阿篤孤起初將部隊與劉正臣合併,後來詐稱請求率領萬餘騎兵共同收復范陽,到後城南面,半夜反攻官軍,李忠臣同他戰,於是到了溫泉山,擊敗賊軍,生擒其大首領阿布離,將他斬首祭旗釁鼓。劉正臣去世,李忠臣又與大家商議,擁立安東都護王玄志為節度使。

至德二年(757)正月,王玄志命李忠臣率領三千步卒從雍奴乘葦筏渡海,賊將石帝庭、烏承洽來抵拒,李忠臣和董竭忠擊退了賊軍,轉戰數,收復魯城、河間、景城等地,獲得大批物資糧食,運送到本軍。又與大將田神功一起率兵討伐平原、樂安郡賊軍,攻下兩地,生擒偽刺史臧瑜等人,防河招討使李銑遵照舊制任命李忠臣為德州刺史。時值史思明歸順朝廷,河南節度使張鎬命李忠臣率兵赴鄆州,與諸軍使共同收復河南州縣。李忠臣又與副將陽惠元一同在舒舍口大敗賊將王福德,肅宗屢次下詔問,並命令李忠臣鎮守濮州,不久移鎮韋城。

乾元元年(758)九月,改任光祿卿同正。當年,與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在相州圍攻安慶緒。次年二月,各軍潰敗而回,李忠臣也退了兵。行至滎陽,賊將敬釒工前來偷襲官船,李忠臣將他打得大敗,繳獲米糧二百多船,用以資助汴州軍士。不久官拜濮州刺史、緣河守捉使,鎮署遷移至杏園渡。及至史思明攻陷汴州,節度使許叔冀和李忠臣皆因兵力耗盡而投降賊軍,史思明撫摸著李忠臣的背說:“我原先好比只有左手,如今得到你,兼有右手了。”與李忠臣一起進犯河陽。數後,李忠臣夜間率領五百人襲擊史思明營壘,突圍而歸,李光弼將此事稟奏皇上,詔令加授李忠臣開府儀同三司、殿中監同正,賜實封食邑二百戶。皇上召李忠臣至京師,易姓李,名忠臣,封為隴西郡公,賞賜良馬、莊宅、銀器、彩等。

當時陝西、神策兩軍節度使郭英。。、衛伯玉鎮守陝州,朝廷命李忠臣為兩軍節度兵馬使。魚朝恩也在陝州,命李忠臣與賊將李歸仁、李義等在永寧、莎柵戰,前後數十仗,李忠臣都擊敗了敵人。適逢淮西節度使王仲升被賊軍擒獲,寶應元年(762)七月,授李忠臣太常卿同正、兼御史中丞、淮西十一州節度使;隨後又加授安州刺史,仍鎮守蔡州。那年,命李忠臣會同各軍元帥收復東都。寶應二年(763)六月,就地加授御史大夫。當時回紇可汗迴歸本國,留下判官安恪、石帝庭在河陽守護他的財物,安恪、石帝庭趁機招聚亡命之徒為盜寇,道路阻隔,詔令李忠臣征討平定他們。

永泰元年(765),吐蕃進犯西部邊境,京師戒嚴,代宗命宦官催兵勤王,各道大多不能及時奔赴國難,使臣到淮西時,李忠臣正在玩蹴鞠的遊戲,立即下令調集軍隊前去救駕。監軍大將執意請求道:“軍隊出征必要選擇吉。”李忠臣揚起手臂對兵士們說:“哪有父母遇到強盜打劫,還要等待挑選好子才去救禍呢?”當天就進發。從此,什麼地方有了警報,李忠臣必定先期到達。因此代宗極嘉許他的忠貞,加授本道觀察使,賞賜頗豐厚。及至同華節度使周智光起兵造反,詔令李忠臣與神策軍將領李太清等人進討平息了他。大曆三年(768),加授李忠臣檢校工部尚書,實封食邑連先前一共三百戶。大曆五年,又加授蔡州刺史。大曆七年,授檢校右僕、知中書省事。李靈曜叛亂時,田承嗣派侄兒田悅去援助他,李忠臣與諸軍大敗田悅等人,汴州平定。大曆十一年(776)十二月,加授檢校司空、平章事、汴州刺史。

李忠臣情貪婪殘忍好,部下將吏的女大多被他誘騙脅迫而私通。加上軍隊無綱紀,所到之處縱容施暴,人們不堪忍受。又任妹夫張惠光為衙將,仗勢行兇肆,軍中人恨他,屢次對李忠臣訴說,李忠臣不相信他們。不久讓張惠光擔任節度副使,命張惠光之子為衙將,其凌殘暴超過他的父親。李忠臣所信任的大將李希烈,素來善於騎馬箭,為人們所拜服,藉著部眾的怒氣,於大曆十四年(779)三月,與年輕將領丁曰高、賈子華,監軍判官蔣知璋等人舉兵斬殺張惠光父子,並脅迫李忠臣出走。李忠臣單騎赴京師,當時朝廷正優寵武臣,沒有責備他,依舊任他為檢校司空、平章事,留在京師參加朝見。

建中初年,曾因事奏對,德宗對他說:“卿之耳甚大,真是貴人相啊。”李忠臣答道:“臣聽說驢耳甚大,龍耳甚小,臣耳雖大,也是驢耳呀。”皇上聽了很高興。此時常侍張涉蒙恩執政,因受賄之事敗,皇上將繩之以法。張涉本為皇上做太子時的侍講學士,李忠臣上奏道:“陛下貴為天子,而老師因缺錢觸犯法律,以愚臣之見,這不是老師的過錯。”皇上怒氣消解,只命他迴歸鄉里。前湖南觀察使辛京杲曾因動怒杖殺部下,有關官署彈劾奏報辛京杲殺人應當處死,皇上允從。李忠臣上奏道:“辛京杲早就該死了。”皇上詢問原由,李忠臣回答道:“他的伯父叔父某某在某處戰死,兄弟某某在某處戰死,他曾隨從出征,惟獨不死,因此知道他早就該死了。”皇上也出憐憫之意,不下令加以罪罰,只將辛京杲改授王傅了事。

李忠臣倔強率直,不識字,不喜歡讀書人。革除兵權之後,官位雖然很高,卻時常鬱郁不得志。及至朱氵此謀反,任命他為偽司空、兼侍中。朱氵此率兵近奉天,命令李忠臣留守京城。朱氵此失敗,李忠臣逃到樊川的別墅中,李晟部下將士把李忠臣抓了回來,付官府囚。興元元年(784),同他的兒子一起被處死,時年六十九歲,朝廷抄沒了他的家產。

吳元濟是吳少陽的長子。起初試用為協律郎、兼監察御史、代理蔡州刺史。其父去世時,不發佈喪事,只以患病奏報朝廷,並託吳少陽之名上表,請求由吳元濟主持軍務。皇上派遣醫生前去問病,便稱說吳少陽已病癒,醫生未見到吳少陽就回去了。這之前,吳少陽的判官蘇兆、楊元卿及其部將侯惟清曾共同為吳少陽謀劃入朝覲見的辦法;及至吳元濟擅自統領軍隊之後,兇狠無仁義,只親近軍中那些兇悍之徒。他一向認為蘇兆對他不利,便將蘇兆縊殺,將屍體還給他家人,又將侯惟清抓了囚起來。當時朝廷聽信誤傳以為侯惟清已死,追贈他為兵部尚書,追贈蘇兆為右僕。楊元卿因奏事先到京師,得以將吳元濟如何處置淮西事務詳細稟告宰相李吉甫。開始,蔡州以吳少陽患病奏報,楊元卿奏請凡淮西來使尚在途中的,當地官府須將他們留下。及至吳少陽去世,四十天內,李吉甫不停止上朝,只是在京城外調換將領、增加兵力以等待動靜。其府內小吏不久便妄傳董重質已殺死吳元濟,並誅殺他的全家,李吉甫立即請求奏對拜賀,這才停止上朝。數後,得知吳元濟還活著。這時逆賊的陰謀已經成功,其部眾四面出擊,狂暴兇悍而不可阻擋,屠戮舞陽,焚燒葉縣,攻掠魯山、襄城。汝州、許州及翟陽百姓大多逃亡躲藏在山谷荊棘叢中,被賊兵殺戮傷害驅趕劫掠者遍及千里,關東極其震恐。

元和九年(814)十月,朝廷任命陳州刺史李光顏為忠武軍節度使,又命山南東道節度使嚴綬充任申、光、蔡等州招撫使,仍令內常侍崔潭峻監嚴綬之軍。十年(815)正月,嚴綬軍臨賊境西面。朝廷下詔稱:“吳元濟棄絕人,叛離天理;不居父喪,擅領軍政。朝廷宣旨曉諭,卻無半點謙恭,誘惑一方之人,脅迫三軍之眾。因其父吳少陽曾經任使,朝廷哀其逝世,命人前往弔祭,使臣抵達即被遣返。據境肆,不聽朝命,斷絕君臣應有之禮義,忘卻父子所受之恩德。旋即屠戮舞陽,傷殘吏卒,焚燒葉縣,騷擾百姓,恣行搶掠,無所畏忌。朕念及從前有賞賜的恩義,不輕易傷害藩帥之後人,仍然期望他迴歸忠順之路,處在尊寵之位。因此並未動怒,依舊寬容,再降詔書,以示招撫。而他毒愈甚,心不收,壽西南,又陷州郡,窮兇極惡,縱暴延災。百姓不能容忍,人神共同唾棄,導致此次動兵,確實出於不得已。吳元濟現有官爵,概當下令削奪。令宣武、大寧、淮南、宣歙等道兵馬結為一體,山南東道及魏博、荊南、江西、劍南東川兵馬與鄂嶽統一指揮,東都防禦使與懷鄭汝節度使及義成兵馬成犄角之勢相互策應,同期進討。”二月,嚴綬兵遭到賊軍襲擊,在磁丘被打敗,退守唐州。四月,李光顏擊潰賊黨,吳元濟派人向鎮州王承宗、淄鄆李師道求援,二帥上表於朝廷,請求赦免吳元濟之罪,朝旨不允准。從此兩河賊帥就地暗中發難,企圖以此阻撓王師。五月,王承宗、李師道派遣盜賊焚燒河陰倉,詔令御史中丞裴度前往軍中宣諭,觀察用兵形勢。裴度還朝奏道:“臣觀諸將,惟獨李光顏勇義兼備盡心報國,必獲成功。”皇上很是高興。次,李光顏奏報在時曲大破賊兵,皇上道:“裴度瞭解李光顏,可說是最為透徹啊。”於是命裴度兼刑部侍郎。此時朝內朝外相互慶賀,決意不寬赦叛賊,徵召天下官軍環列申州、蔡州郊外成包圍之勢,共有大小十餘鎮的軍隊前來。六月,王承宗、李師道派盜賊在京城埋伏,刺殺宰相武元衡及中丞裴度,武元衡先被殺死,裴度重傷而未死。憲宗怒不可遏,立即任命裴度為宰相,淮右用兵之事,一概付他處理。七月,李師道派遣嵩山僧圓淨勾結山賊同留守宅邸的衛兵一起,企圖焚燒東都,動手之前事情敗而自遭其禍。此時嚴綬已退休罷職,便任命汴州節度使韓弘為淮右行營兵馬都統,因高霞寓有威名,任用為唐鄧節度使。

元和十一年(816),諸軍集結如雲,惟有李光顏、懷汝節度使烏重胤無顧慮觀望之心,旦夕同賊軍血戰,不斷獻上捷報。六月,高霞寓遭賊軍攻擊,在鐵城戰敗,退守新興柵。當時各軍作戰之勝負皆不如實奏報,大多虛稱取勝,及至高霞寓戰敗,朝內外人心惶惶。宰相與諫官屢屢奏請罷兵,惟有裴度堅決主張擊潰賊人。隨即以袁滋取代高霞寓為唐鄧軍帥,袁滋生懦弱不能帶兵。十二年(817)正月,袁滋又遭貶,閒廄使李朔心上表奏請到軍中效力,於是任命李朔心為唐鄧軍帥以替代袁滋。李朔心大軍壓境,奪取賊軍文城柵,生擒柵將吳秀琳,又活捉賊將李佑;李光顏也攻陷賊方郾城。吳元濟這才到畏懼,盡數派出左右侍衛及守城士卒,讓董重質率領以抗拒李光顏、烏重胤。

六月,吳元濟請求歸降,被群賊所牽制,不能自拔。皇上認為元兇已陷於困境,但官軍未臨賊城,軍需益耗盡,便在延英殿向宰相詢問如何處置。裴度道:“叛賊力已窮盡,但諸賊帥主張不一,因此未能決意歸降。”皇上道:“卿之決策能實行嗎?”裴度回答道:“臣誓不與賊共存。”七月,詔令裴度為彰義軍節度使,兼申光蔡四面行營招撫使,以郾城為行使蔡州節度使職的治所。八月,裴度至郾城,勵部眾,軍士們因裴度到來而喜悅,因他賞罰必行,皆願竭力效忠,裴度每出面勞軍,軍士中都有涕零的人。

此時李朔心駐軍文城柵,既已俘獲吳秀琳、李佑,瞭解到這二人可利用,便委用不疑,夜與他們在軍帳中謀劃。李佑道:“吳元濟的強兵,多在洄曲西岸防衛,而守衛蔡州的兵士都是市井老弱之人,可以乘虛偷襲,直抵懸瓠,等到賊將發覺,吳元濟已成俘虜了。”李朔心等認為很對,徵求裴度的意見,裴度道:“不出奇兵不能取勝,您的主意太好了。”十一月,李朔心黑夜出兵,令李佑率銳騎兵三千為前鋒,田進誠率三千騎兵為後軍,李朔心親自率三千騎兵為中軍。當月十夜,到了蔡州城下,踏著牆上的坑窪全部登上城頭,賊人沒有發覺。十一,攻擊衙城,生擒吳元濟及其家屬,立即奏報朝廷。

當初,吳元濟叛亂時,恃仗其兇殘狠毒,但治軍沒有綱紀。其部將趙昌洪、凌朝江、董重質等各率兵向外侵犯。李師道販運鄆州之鹽,有時在寧陵、雍丘之間運送,韓弘知道卻不能止。淮右自吳少誠叛亂以來,三十餘年,王師征討,未能到達蔡州城下,叛賊曾擊退韓全義,打敗於由頁,所以驕橫兇悍無所顧忌。並且仗著城池堅固,有山隔水繞,所以朝廷徵發天下之兵圍攻三年,所攻克者不過一縣罷了。及至罷黜高霞寓、李遜、袁滋,諸軍始能推進。又靠了陰山府沙陀人驍騎、邯鄲軍勇士,以及李光顏、烏重胤捨命奮戰,及至宰相親臨指揮,打破諸賊將首尾相顧之計,這才擒了元兇。

申、蔡叛亂之初,人們被李希烈、吳少誠的酷行為所劫持,而忘記了心之所歸。數十年之後,老年人力衰或喪命,壯年人狠毒暴而心安、搏鬥侵而愉悅。當地馬匹少,而到處畜養騾子,乘著騾子訓練作戰,稱為騾子軍,尤以勇猛兇悍著稱,甲衣旗仗皆繪畫雷公星象作為制勝之符咒,而吳少誠善於以謀穩固眾人之心。當初,韓全義在氵殷水戰敗,蔡州兵在韓全義軍帳中繳獲朝廷公卿間相互問候的書信,吳少誠將書信包紮起來對部下說:“朝廷公卿寄來這些信件託付韓全義,收復蔡州之,請求每人得一將士的女作為婢妾。”用這種謊話來怒手下軍士,斷絕他們歸向朝廷的念頭。因此蔡州人有寧願老死而不願聽天子恩赦的說法,堅決為叛賊效力。蔡州雖然地處中原,人心之愚劣卻超過外夷,乃至於蒐羅天下豪傑,三年之後才被收服,他們並非將才卻具備勇力,皆因情勢驅、習養成、不知教義所導致的結果。

吳元濟押解至京師,憲宗駕臨興安門接受獻俘,百官到樓前稱賀,於是獻俘廟社,押往東西兩市示眾,在獨柳將吳元濟斬首,時年三十五。當夜首級不知去向。其沈氏,沒身入後宮為婢;弟二人、子三人,放江陵後殺死;判官劉協庶等七人皆斬首。光、蔡等州平定,這才重新成為君王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