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三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九年正月庚辰朔,朝賀畢,上賦《退朝觀仗歸營詩》。乙酉,劍南東川節度使王叔邕來朝。癸卯,初稅茶,歲得錢四十萬貫,從鹽鐵使張滂所奏。茶之有稅,自此始也。甲辰,賣劍銅器。天下有銅山,任人採取,其銅官買,除鑄鏡外,不得鑄造。
二月庚戌朔。先是宰相以三節賜宴,府縣有供帳之弊,請以宴錢分給,各令諸司選勝宴會,從之。是中和節宰相宴於曲江亭,諸司隨便,自是分宴焉。易定留守張升云為義武軍節度使。辛酉,詔復築鹽州城。貞元三年,城為吐蕃所毀,自是外無堡障,犬戎入寇,既城之後,邊患息焉。
三月己亥,以駕部郎中、知制誥張式為虢州刺史。
夏四月辛酉,地震,有聲如雷,河中、關輔尤甚,壞城壁廬舍,地裂水湧。五月庚申,廢諸州府執刀。甲辰,以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右僕賈耽為左僕、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尚書左丞盧邁本官同平章事。以鄭州刺史李融為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乙巳,韋皋奏,遣軍出西山,破吐蕃峨和城、定廉城、通鶴軍,凡平堡五十餘所。是以蕃俘器仗來獻。丙戌,以門下侍郎、平章事董晉為禮部尚書,罷知政事。甲寅,加韋皋檢校右僕,以司農少卿裴延齡為戶部侍郎、判度支。庚申,以給事中李衡為戶部侍郎、諸道鹽鐵轉運使。
秋七月己未,敕縣令以四考為限,無替者宜至五考。庚子,以信州刺史孫公器為邕管經略使。故事,宰相秉筆決事,每人十一易。至是賈耽、趙憬、陸贄、盧邁同平章政事,百僚有所關白,更相讓而不言。始詔令旬秉筆,後詔每更秉筆。劍南西山羌女國王湯立志、哥鄰王董臥庭、白狗王羅陀匆、弱水王董避和、逋租王弟鄧告知、南水王侄尚悉曩等六國君王,自來朝貢。六國初附吐蕃,韋皋擊西山討吐蕃,故六蠻內附,各授官秩遣之。八月庚戌,太尉、中書令、西平郡王李晟薨,贈太師,廢朝五。己巳,皇太子長男廣陵王淳納妃郭氏。九月己卯,罷九宴,以太師晟喪也。
冬十月己酉,侍中馬燧對於延英。燧足疾,詔令不拜,行僕於地,命宦者扶持之。止謂之曰:“前卿與太尉晟俱來,今公獨至。”因歔欷泣下。及燧退,上送及階。癸酉,環王國獻犀牛,上令見於太廟。
十一月乙酉,南至,上親郊圓丘。是還宮,御丹鳳樓,制曰:“朕以寡德,祗膺大寶,勵理道,十有五年。夙夜惟寅,罔敢自逸,小大之務,莫不祗勤。皇靈懷顧,宗社垂祐,年穀豐,荒服會同,遠至邇安,中外鹹若。永惟多祐,實荷玄休。是用虔奉禮章,躬薦郊廟,克展因心之敬,獲申報三之誠。慶滋深,悚惕惟勵,大福所賜,豈獨在予,思與萬方,均其惠澤,可大赦天下。”辛卯,華州潼關鎮國軍、隴右節度使李元諒卒於良原,以其部將阿史那敘統元諒之眾,戍良原。壬寅,河南尹、東都留守裴諝卒。甲辰制以冬薦官,宜令尚書丞、郎于都堂訪以理術,試時務狀,考其通否及歷任考課事蹟,定為三等,並舉主姓名。仍令御史一人為監試。如授官後政事能否,委御史臺、觀察使以聞,而殿最舉主。十二月丙午朔,制:“今後使府判官、副使、行軍已下,使罷後,如是檢校試五品以上官,不合集於吏部選,任準罷使郎官、御史例,冬季聞奏。”丙辰,宣武軍亂,逐節度使劉士寧。壬戌,以通王諶為宣武軍節度使,以宣武軍節度副使李萬榮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汴宋等州觀察留後。朔方靈鹽節度副大使、太子少師、檢校左僕、餘姚郡王杜希全卒。
十年正月乙亥朔。乙酉,以虔王諒為朔方靈鹽豐節度大使,以朔方等道行軍司馬李欒為留後。壬辰,南詔異牟尋大破吐蕃於神川,使來獻捷。己亥,昭義節度使、檢校司空平章事李抱真請降官,乃授檢校左僕。時抱真病,巫祝言宜降爵,故有是請。
二月丙午,以瀛州刺史劉澭為秦州刺史、隴右經略軍使、理普潤縣,仍以普潤軍為名。乙卯,以給事中齊抗為河南尹。乙丑,義成軍節度使、鄭滑觀察使李融卒。丁卯,詔:“君臣之際,義莫重焉,每聞薨殂,良深悼惻。應文武朝臣薨卒者,其月俸、料宜全給,仍更準本官一月俸料,以為賻贈。”三月乙亥,黃霧四,無光。以華州刺史李復為滑州刺史、義成軍節度使。滄州程懷直來朝,賜安業坊宅,一人,復令還鎮。庚辰,南詔異牟尋攻收吐蕃鐵橋已東城壘一十六,擒其王五人,降其民眾十萬口。壬申,以同州刺史盧徵為華州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等使。辛丑,以延州刺史李如暹所部蕃落賜名曰安軍,以如暹為軍使。
夏四月戊辰,地震,癸丑復震。恆州奏見巨人跡。以雲南告捷使高細龍為左武衛將軍。是月,太白晝見。有大鳥飛集宮中,食雜骨。是霖雨,罕有晴。
六月壬寅朔。昭義軍節度使、檢校左僕、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義陽王李抱真卒,詔以其將王延貴權知昭義軍事。癸丑,以祠部郎中袁滋兼御史中丞,為冊南詔使。甲寅,以辰州刺史房孺復為容管經略使。丙寅,韋皋奏西山峨和城擊破吐蕃城柵,斬首二千八百級。庚午,度支使裴延齡兼靈、鹽等州鹽池井榷使。辛未晦,有水鳥集於左藏庫,是夜暴雨,大風折木。
秋七月壬申朔,以邕朔,以邕王謜為昭義軍節度使,以昭義軍押衙王延貴為潞府左司馬,充昭義節度留後,賜名虔休。抱真別將權知洺州事元誼不悅虔休為留後,據洺州叛,陰結田緒。庚辰,賜南詔異牟尋金印銀窠,其文曰“貞元冊南詔印”先是,吐蕃以金印授南詔,韋皋因其舊而請之。汴州軍亂,攻節度留後李萬榮,不勝而潰,萬榮悉捕斬其孥。己亥,前汴州節度使劉士寧宜於郴州安置,飲州守鎮黃少卿叛,攻邕管經略使孫公器,又陷欽、橫、潯、貴等州。吐蕃大將論乞髯、陽沒藏、悉諾硉以其家內附,授歸義將軍。因置四品已下武官,以授四夷歸附者,仍定懷化大將軍已下俸錢。九月辛未朔,以袁州刺史董鎮為邕管經略使。戊子,賜百僚九宴,上賦詩賜之。辛卯。南詔獻鐸槊、人劍、吐蕃印八紐。戊戌,定州張升雲改名茂昭。
冬十月癸卯,御宣政殿,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等舉人。壬戌,刑部尚書劉滋卒。
十一月乙酉,諸道鹽鐵轉運使張滂為衛尉卿,以浙西觀察使王緯為諸道鹽鐵轉運使。庚寅,秘書監致仕穆寧卒。十二月庚子朔。壬戌,貶中書侍郎、平章事陸贄為太子賓客。
十一年正月庚午朔。乙亥,嶺南節度使薛珏卒。乙未,以秘書少監王礎為黔中經略觀察使,衛尉少卿武少儀為邕管經略使。丙申,以邕管經略使王鍔為廣州刺史、嶺南節度使。
二月癸卯,以衢州刺史李若初為福建觀察使。乙巳,岫渤海大欽茂之子嵩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乙卯,於涇州彰信堡置潘原縣。甲子,九姓回紇骨咄祿昆伽奉誠可汗卒。
三月庚午,司徒兼侍中馬燧以疾請罷侍中,不許。辛未,賜宰臣兩省供奉官宴於曲江亭。乙丑,以吏部侍郎鄭瑜為河南、淮南水陸轉運使。丙申,諸州準例薦隱居丘園不求聞達蔡廣成等九人,各授試官,令給公乘,到京量才敘用。
夏四月,旱。壬戌,貶太子賓客陸贄為忠州別駕,京兆尹李充信州長史,衛尉卿張滂汀州長史。癸亥,以兵部侍郎韓皋為京兆尹。甲子,賜南詔敕書,始列中書三官奉宣行,復舊制也。丙寅,幽州劉濟奏大破奚王啜剌等六萬餘眾。
五月丁卯朔。庚午,命有司慮囚,旱故也。丁丑,以宣武留後李萬榮為汴州刺史、宣武節度副使、知節度事。以昭義軍節度留後王虔休為潞州大都督府長史、昭義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度支營田、潞澤磁邢洺觀察使。又以朔方留後李欒為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靈鹽豐夏四州受降定遠城天德軍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管內度支營田觀察押蕃落等使。甲申,以河東節度使、檢校工部尚書、太原尹李自良卒。庚寅,遣使冊九姓回紇騰裡羅羽錄沒密施合胡六骨咄祿毗伽懷信可汗。癸巳,以通王諶為河東節度使,以河東行軍司馬李悅為河東節度營田觀察留後、北都副留守。甲午,初鑄河東監軍印。監軍有印,自王定遠始也。六月,河陽獻白烏。甲辰,晉慈隰觀察使崔漢衡卒。癸丑,以絳州刺史姚齊梧為晉慈隰都防禦觀察使。
秋七月丙寅朔,右諫議大夫陽城為國子司業。河東監軍王定遠配崖州,坐專殺也。辛卯,江西觀察使、洪州刺史齊映卒。八月辛亥,司徒兼侍中、北平郡王馬燧薨,贈太傅。丙辰,以楚州刺史路寰為洪州刺史、江西觀察使。閏月己丑,國子司業裴澄表上《乘輿月令》十一卷,《禮典》十二卷。九月己卯,賜宰臣兩省供奉官宴於曲江,賦詩六韻賜之。丁巳,加韋皋統押近界諸蠻及西山八國、雲南安撫等使。滄州大將程懷信逐其帥程懷直。
冬十月丁丑,以虔王諒為橫海軍節度大使,以兵馬使程懷信為留後。
十一月丙申,南至,不受朝賀,以司徒馬燧葬也。辛丑,太常定馬燧諡曰“景武”上曰:“景,太祖諡,改莊武可也。”己酉,潭州獻赤烏。十二月戊辰,上獵苑中,戎多殺,止行三驅之禮,勞士而還。
十二年正月甲午朔。庚子,元誼、李文通率洺州兵五千、民五萬家東奔田緒。壬子,以前滄州節度使程懷直為左龍武統軍。乙丑,成德軍節度使、檢校司徒、兼侍中渾瑊兼中書令;興元節度使嚴震、魏博田緒、西川韋皋並加檢校左右僕、中書門下平章事。於是方鎮皆敘進兼官。上制《貞元廣利藥方》五百八十六首,頒降天下。
三月癸巳。甲午,韋皋奏收降蠻七千戶,得吐蕃所賜金字告身五十五片。乙巳,以戶部侍郎裴延齡為戶部尚書。戊申,以兵部尚書董晉充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東畿汝州都防禦使。四月壬戌朔。戊辰,左右十軍使奏:去年冬車駕幸諸營,於銀臺亭子門外立碑以紀聖蹟。從之。庚午、魏情節度使、度支營田觀察使,檢校左僕、平章事、魏州長史、駙馬都尉、雁門郡王田緒卒。庚辰,上降誕,命沙門、道士加文儒官討論三教,上大悅。
五月辛卯朔。丙申,邠寧節度使張獻甫卒。甲辰,以邠寧都虞候楊朝晟為邠州刺史、邠寧、慶節度使。銀夏節度使韓潭讓新授禮部尚書,乞雪崔寧,許其家收葬。丁已,駙馬郭暖、王士平、曖弟煦暄,坐代宗忌辰飲宴,貶官歸第。六月壬戌,故驩州司戶竇參,許其家收葬。乙丑,初置左右護軍中尉監、中護軍監,以授宦官。以左右神策軍使竇文場、霍仙鳴為左右神策護軍中尉監,以左右神威軍使張尚進、焦希望為左右神威中護軍監。辛巳,宣歙觀察使、宣州刺史劉贊卒。
七月乙未,以東都留守、兵部尚書董晉檢校左僕、同中書目門下平章事、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使、宋亳潁觀察使。時李萬榮病,萬榮子乃自署為兵馬使,軍人又逐乃,汴州亂,故命董晉帥之。以太子賓客為東都留守、判東都尚書省事、東畿汝都防禦使。是,汴州節度使李萬榮卒。八月辛未朔,有蝕之。己巳,以前魏博節度副使田季安為魏州長史、魏博節度觀察等使。庚午,增修望仙門,廣夾城、十王宅、六王宅。癸酉,以虢州刺史崔衍為宣、歙、池觀察使,以乞髯子湯忠義為歸德將軍。丙子,以汝州刺史陸長源為宣武行軍司馬。丙戌,門下侍郎、平章事趙憬薨。九月甲午,以河東行軍司馬李景略為豐州刺史、天德軍豐州西受降城都防禦使。丙午,戶部尚書、判度支裴延齡卒。庚戌,幸魚藻宮,即還內。壬子,吐蕃寇慶州。
冬十月壬戌,詔以京畿旱,放租稅。甲戌,諫議大夫崔損、給事中趙宗儒並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俱賜金紫。以少府監崔穆為晉州刺史、晉慈隰觀察使。
十一月辛卯,昭義王虔休造《誕聖樂曲》以獻。十二月己未,大雪平地二尺,竹柏多死。環王國所獻犀牛,甚珍愛之,是冬亦死。上著《刑政箴》一首。癸未,回紇、南詔、劍南西山國女國王並朝賀。
十三年正月戊子朔。庚寅,太子少師致仕關播卒。壬寅,吐蕃贊普遣使修好,上以聞,上以犬戎負約,不受其使。東都尚書省火。
二月丁巳,賜宰臣、兩省供奉官宴於曲江亭。乙亥,度支郎中蘇弁為戶部侍郎、判度支,兵部郎中王紹判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