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卷六十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o元載王昂李少良郇謨附王縉楊炎黎幹劉忠翼附庾準元載,鳳翔岐山人也,家本寒微。父景昇,任員外官,不理產業,常居岐州。載母攜載適景昇,冒姓元氏。載自幼嗜學,好屬文,惠,博覽子史,尤學道書。家貧,徒步隨鄉賦,累上不升第。天寶初,玄宗崇奉道教,下詔求明莊、老、文、列四子之學者。載策入高科,授邠州新平尉。監察御史韋鎰充使監選黔中,引載為判官,載名稍著,遷大理評事。東都留守苗晉卿又引為判官,遷大理司直。

肅宗即位,急於軍務,諸道廉使隨才擢用。時載避地江左,蘇州刺史、江東採訪使李希言表載為副,拜祠部員外郎,遷洪州刺史。兩京平,入為度支郎中。載智悟,善奏對,肅宗嘉之,委以國計,俾充使江、淮,都領漕輓之任,尋加御史中丞。數月徵入,遷戶部侍郎、度支使並諸道轉運使。既至朝廷,會肅宗寢疾。載與倖臣李輔國善。輔國元氏,載之諸宗,因是相暱狎。時輔國權傾海內,舉無違者,會選京尹,輔國乃以載兼京兆尹。載意屬國柄,詣輔國懇辭京尹,輔國識其意,然之。翌拜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度支轉運使如故。旬,肅宗晏駕,代宗即位,輔國勢愈重,稱載於上前。載能伺上意,頗承恩遇,遷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士,修國史。又加銀青光祿大夫,封許昌縣子。載以度支轉運使職務繁碎,負荷且重,慮傷名,阻大位,素與劉晏相友善,乃悉以錢穀之務委之,薦晏自代,載自加營田使。李輔國罷職,又加判天下元帥行軍司馬。廣德元年,與宰臣劉晏、裴遵慶同扈從至陝。及輿駕還宮,遵慶皆罷所任,載恩寵彌盛。輔國死,載復結內侍董秀,多與之金,委主書卓英倩潛通密旨。以是上有所屬,載必先知之,承意探微,言必玄合,上益信任之。王氏狠戾自專,載出朝謁,縱子伯和等遊於外,上封人顧繇奏之,上方任載以政,反罪繇而已。

內侍魚朝恩負恃權寵,不與載協,載常憚之。大曆四年冬,乘間密奏朝恩專權不軌,請除之。朝恩驕橫,天下鹹怒,上亦知之,及聞載奏,適會於心。載遂結北軍大將同謀,以防萬慮。五年三月,朝恩伏法,度支使第五琦以朝恩黨坐累,載兼判度支,志氣自若,謂己有除惡之功,是非前賢,以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外委胥吏,內聽婦言。城中開南北二甲第,室宇宏麗,冠絕當時。又於近郊起亭榭,所至之處,帷帳什器,皆於宿設,儲不改供。城南膏腴別墅,連疆接畛,凡數十所,婢僕曳羅綺一百餘人,恣為不法,侈僭無度。江、淮方面,京輦要司,皆排去忠良,引用貪猥。士有求進者,不結子弟,則謁主書,貨賄公行,近年以來,未有其比。與王縉同列,縉方務聚財,遂睦於載,二人相得甚歡,益縱橫。代宗盡察其跡,以載任寄多年,全君臣之分,載嘗獨見,上誡之,不悛。

初,扈駕自陝還,與縉上表,請以河中府為中都,秋杪行幸,首還京,以避蕃戎侵軼之患。帝初納之,遣條奏以聞。自魚朝恩就誅,志頗盈滿,遂抗表請建中都,文多不載。大略以關輔、河東等十州戶稅入奉京師,創置兵五萬,管在中都,以威四方,辭多開合。自以為表入事行,潛遣所由吏於河中經營。

節度寄理於涇州。大曆八年,蕃戎入邠寧之後,朝議以為三輔已西,無襟帶之固,而涇州散地,不足為守。載嘗為西州刺史,知河西、隴右之要害,指畫於上前曰:“今國家西境極於潘源,吐蕃防戍在摧沙堡,而原州界其間。原州當西之口,接隴山之固,草肥水甘,舊壘存焉。吐蕃比毀其垣墉,棄之不居。其西則監牧故地,皆有長濠巨塹,重複深固。原州雖早霜,黍稷不藝,而有平涼附其東,獨耕一縣,可以足食。請移京西軍戍原州,乘間築之,貯粟一年。戎人夏牧多在青海,羽書覆至,已逾月矣。今運築並作,不二旬可畢。移子儀大軍居涇,以為本。分兵守石門、木峽、隴山之關,北抵於河,皆連山峻嶺,寇不可越。稍置鳴沙縣、豐安軍為之羽翼,北帶靈武五城為之形勢。然後舉隴右之地以至安西,是謂斷西戎之脛,朝廷可高枕矣。”兼圖其地形以獻。載密使人逾隴山,入原州,量井泉,計徒庸,車乘畚鍤之器皆具。檢校左僕田神功沮之曰:“夫興師料敵,老將所難。陛下信一書生言,舉國從之,聽誤矣。”上遲疑不決,會載得罪乃止。

初,六年,載條奏應緣別敕授文武六品以下,敕出後望令吏部、兵部便附甲團奏,不得檢勘,從之。時功狀奏擬,結銜多謬,載權歸於己,慮有司駁正。會有上封人李少良密以載醜跡聞,載知之,奏於上前,少良等數人悉斃於公府。由是道路以目,不敢議載之短。門庭之內,非其黨與不接,平素友,涉於道義者悉疏棄之。

代宗寬仁明恕,審其所由,凡累年,載長惡不悛,眾怒上聞。大曆十二年三月庚辰,仗下後,上御延英殿,命左金吾大將軍吳湊收載、縉於政事堂,各留系本所,並中書主事卓英倩、李待榮及載男仲武、季能並收,命吏部尚書劉晏訊鞫。晏以載受任樹黨,佈於天下,不敢專斷,請他官共事。敕御史大夫李涵、右散騎常侍蕭昕、兵部侍郎袁傪、禮部侍郎常袞、諫議大夫杜亞同推究其狀。辯罪問端,皆出自中,仍遣中使詰以陰事,載、縉皆伏罪。是,宦官左衛將軍、知內侍省事董秀與載同惡,先載於中杖殺之。敕曰:“任直去,懸於帝典;獎善懲惡,急於時政。和鼎之寄,匪易其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元載,回,跡非正直。寵待逾分,早踐鈞衡。亮弼之功,未能經邦成務;挾之志,常以罔上面欺。陰託妖巫,夜行解禱,用圖非望,庶逭典章。納受贓私,貿鬻官秩。兇忍害,暴子侵牟,曾不提防,恣其凌。行僻辭矯,心狠貌恭,使沉抑之,無因自達,賞罰差謬,罔不由茲。頃以君臣之間,重於去就,冀其遷善,掩而不言。曾無悔非,彌益兇戾,年序滋遠,釁惡貫盈。將肅政於朝班,俾申明於憲綱,宜賜自盡。朕涉道猶淺,知人不明,理績未彰,遺闕斯眾,致茲刑辟,憫愧良深。僶俯行之,務申沮勸,凡在中外,悉朕懷焉。”又制曰:“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王縉,附會,阿諛讒佞。據茲犯狀,罪至難容,矜以耋及,未忍加刑。俾申屈法之恩,貸以嶽牧之秩。可使持節括州諸軍事,守括州刺史,宜即赴任。於戲!朕恭己南面,推誠股肱,敷求哲人,將弼予理。昧於任使,過在朕躬,無曠厥官,各慎厥職。”初,晏等承旨,縉亦處極法,晏謂涵曰:“重刑再覆,國之常典,況誅大臣,豈得不覆奏!又法有首從,二人同刑,亦宜重取進止。”涵等鹹聽命。及晏等覆奏,上乃減縉罪從輕。

載長子伯和,先是貶在揚州兵曹參軍,載得罪,命中使馳傳於揚州賜死。次子仲武,祠部員外郎,次子季能,秘書省校書郎,並載王氏並賜死。女資敬寺尼真一,收入掖庭。王氏,開元中河西節度使忠嗣之女也,素以兇戾聞,恣其子伯和等為。伯和恃父威勢,唯以聚斂財貨,徵求音樂為事。

載在相位多年,權傾四海,外方珍異,皆集其門,資貨不可勝計,故伯和、仲武等得肆其志。輕浮之士,奔其門者,如恐不及。名姝、異樂,中無者有之。兄弟各貯妾於室,倡優偎褻之戲,天倫同觀,略無愧恥。及得罪,行路無嗟惜者。中使董秀、主書卓英倩、李待榮及陰陽人李季連,以載之故,皆處極法。遣中官於萬年縣界黃臺鄉毀載祖及父母墳墓,斫棺棄柩,及私廟木主;並載大寧裡、安仁裡二宅,充修百司廨宇。以載籍沒鍾五百兩分賜中書門下御史臺五品已上、尚書省四品已上。

王昂者,出自戎旅,以軍功累遷河中尹,充河中節度使。貪縱不法,務於聚斂,以貨籓身。永泰元年正月,檢校刑部尚書知省事,改殿中少監。元載秉政,與載深相結托。大曆五年六月,為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荊南節度觀察使,代衛伯玉。昂既行,伯玉諷大將楊釒採等拒昂,乞留伯玉,詔許之。昂複檢校刑部尚書,知省事。專事奢靡,廣修第宅,多畜妾,以逞其志。在刑部,雖公務有程,昂耽徇私宴,連不視曹事。貪吝,無愧苟得,乃鬻公廨園菜,收其錢以潤屋,甚為時論所醜。元載誅,貶連州刺史,遣中使監至萬州,過硤江,墜江而卒。

李少良者,以吏用,早從使幕,因職遷殿中侍御史。罷,遊京師,干謁權貴。時元載專政,所居第宅崇侈,子弟縱橫,貨賄公行,士庶鹹嫉之。少良怨不見用,乘眾怒以抗疏上聞。留少良于內客省,少良友人韋頌因至門訪少良,少良漏其言;頌不慎密,遂為載備知之,乃奏少良狂妄,詔下御史臺訊鞫。是時御史大夫缺,載以張延賞為之,屬意焉。少良以洩中奏議,制使陸珽同伏罪。初,韋頌及珽俱與少良友善,與載子弟親黨款狎。頌得少良微旨,漏於載所親,遂達於載。載密召珽問之,珽具白其狀及中語。載得之,奏於上前,上大怒,並付京兆府決殺。珽,國子司業善經之子也,少傳父業,頗通經史,浮躁而疏,故及於累。

大曆中,元載權自恣,人皆惡之。八年七月,晉州男子郇謨以麻辮髮,持竹筐及葦蓆哭於東市。人問其故,對曰:“有三十字請獻於上。若無堪,便以竹筐貯屍,棄之於野。”京兆府以聞。上既召見,賜衣,館于內客省。其獻三十字,各論一事。其要者:“團”字、“監”字。團者,請罷諸州團練使;監者,請罷諸道監軍使。殿中御史楊護職居左巡,郇謨哭市,護不聞奏,上以為蔽匿,貶連州桂陽縣丞員外置。元載當承寵得志,每改張朝政,出於載手,中外共怒,當時歸咎於載,故少良封事於前,郇謨哭市於後。凡百有位,宜為明誡。

王縉,字夏卿,河中人也。少好學,與兄維早以文翰著名。縉連應草澤及文辭清麗舉,累授侍御史、武部員外。祿山之亂,選為太原少尹,與李光弼同守太原,功效謀略,眾所推先,加憲部侍郎,兼本官。時兄維陷賊,受偽署,賊平,維付吏議,縉請以己官贖維之罪,特為減等。

縉尋入拜國子祭酒,改鳳翔尹、秦隴州防禦使,歷工部侍郎、左散騎常侍。撰《玄宗哀冊文》,時稱為工。改兵部侍郎。屬平殄史朝義,河朔未安,詔縉以本官河北宣,奉使稱旨。廣德二年,拜黃門侍郎、同平章事、太微宮使、弘文崇賢館大學士。其年,河南副元帥李光弼薨于徐州,以縉為侍中、持節都統河南、淮西、山南東道諸節度行營事。縉懇讓侍中,從之,加上柱國,兼東都留守。歲餘,遷河南副元帥,請減軍資錢四十萬貫修東都殿宇。大曆三年,幽州節度使李懷仙死,以縉領幽州、盧龍節度。縉赴鎮而還,委政於燕將硃希彩。又屬河東節度辛雲京卒,遂兼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營田觀察等使。縉又讓河南副元帥、東都留守,從之。太原舊將王無縱、張奉璋等恃功,且以縉儒者易之,每事多違約束。縉一朝悉召斬之,將校股慄。

二歲,罷河東歸朝,授門下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時元載用事,縉卑附之,不敢與忤,然恃才與老,多所傲忽。載所不悅,心雖希載旨,然以言辭凌詬,無所忌憚。時京兆尹黎幹者,戎州人也,數論事,載甚病之,而力不能去也。幹嘗白事於縉,縉曰:“尹,南方君子也,安知朝禮!”其慢而侮人,率如此類。

縉弟兄奉佛,不茹葷血,縉晚年尤甚。與杜鴻漸舍財造寺無限極。李氏卒,舍道政裡第為寺,為之追福,奏其額曰寶應,度僧三十人住持。每節度觀察使入朝,必延至寶應寺,諷令施財,助己修繕。初,代宗喜祠祀,未甚重佛,而元載、杜鴻漸與縉喜飯僧徒。代宗嘗問以福業報應事,載等因而啟奏,代宗由是奉之過當,嘗令僧百餘人於宮中陳設佛像,經行唸誦,謂之內道場。其飲膳之厚,窮極珍異,出入乘廄焉,度支具廩給。每西蕃入寇,必令群僧講誦《仁王經》,以攘虜寇。苟幸其退,則橫加錫賜。胡僧不空,官至卿監,封國公,通籍中,勢移公卿,爭權擅威,相凌奪。凡京畿之豐田美利,多歸於寺觀,吏不能制。僧之徒侶,雖有贓畜亂,敗戮相繼,而代宗信心不易,乃詔天下官吏不得箠曳僧尼。又見縉等施財立寺,窮極瑰麗,每對揚啟沃,必以業果為證。以為國家慶祚靈長,皆福報所資,業力已定,雖小有患難,不足道也。故祿山、思明毒亂方熾,而皆有子禍。僕固懷恩將亂而死;西戎犯闕,未擊而退。此皆非人事之明徵也。帝信之愈甚。公卿大臣既掛以業報,則人事棄而不修,故大曆刑政,以陵遲,有由然也。

五臺山有金閣寺,鑄銅為瓦,塗金於上,照耀山谷,計錢巨億萬。縉為宰相,給中書符牒,令台山僧數十人分行郡縣,聚徒講說,以求貨利。代宗七月望於內道場造盂蘭盆,飾以金翠,所費百萬。又設高祖已下七聖神座,備幡節、龍傘、衣裳之制,各書尊號於幡上以識之,舁出內,陳於寺觀。是,排儀仗,百僚序立於光順門以俟之,幡花鼓舞,呼道路。歲以為常,而識者嗤其不典,其傷教之源始於縉也。

李氏,初為左丞韋濟,濟卒,奔縉。縉嬖之,冒稱為,實妾也。又縱弟妹女尼等廣納財賄,貪猥之跡如市賈焉。元載得罪,縉連坐貶括州刺史,移處州刺史。大曆十四年,除太子賓客,留司東都。建中二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

楊炎,字公南,鳳翔人。曾祖大寶,武德初為龍門令,劉武周陷晉、絳,攻之不降,城破被害,褒贈全節侯。祖哲,以孝行有異,旌其門閭。父播,登進士第,隱居不仕,玄宗徵為諫議大夫,棄官就養,亦以孝行禎祥,表其門閭。肅宗就加散騎常侍,賜號玄靖先生,名在《逸人傳》。

炎美鬚眉,風骨峻峙,文藻雄麗,汧、隴之間,號為小楊山人。釋褐闢河西節度掌書記。神烏令李大簡嘗因醉辱炎,至是與炎同幕,率左右反接之,鐵撾之二百,血被地,幾死。節度使呂崇賁愛其才,不之責。後副元帥李光弼奏為判官,不應,徵拜起居舍人,辭祿就養岐下。丁憂,廬於墓前,號泣不絕聲,有紫芝白雀之祥,又表其門閭。孝著三代,門樹六闕,古未有也。服闋久之,起為司勳員外郎,改兵部,轉禮部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與常袞並掌綸誥,袞長於除書,炎善為德音,自開元已來,言詔制之美者,時稱常、楊焉。

炎樂賢下士,以汲引為己任,人士歸之。嘗為《李楷洛碑》,辭甚工,文士莫不成誦之。遷吏部侍郎,修國史。元載自作相,常選擢朝士有文學才望者一人厚遇之,將以代己。初,引禮部郎中劉單;單卒,引吏部侍郎薛邕,邕貶,又引炎。載親重炎,無與為比。載敗,坐貶道州司馬。德宗即位,議用宰相,崔祐甫薦炎有文學器用,上亦自聞其名,拜銀青光祿大夫、門下侍郎、同平章事。炎有風儀,博以文學,早負時稱,天下翕然,望為賢相。

初,國家舊制,天下財賦皆納於左藏庫,而太府四時以數聞,尚書比部覆其出入,上下相轄,無失遺。及第五琦為度支、鹽鐵使,京師多豪將,求取無節,琦不能,乃悉以租賦進入大盈內庫,以中人主之意,天子以取給為便,故不復出。是以天下公賦,為人君私藏,有司不得窺其多少,國用不能計其贏縮,殆二十年矣。中官以冗名持簿書,領其事者三百人,皆奉給其間,連結固不可動。及炎作相,頓首於上前,論之曰:“夫財賦,邦國之大本,生人之喉命,天下理亂輕重皆由焉。是以前代歷選重臣主之,猶懼不集,往往覆敗,大計一失,則天下動搖。先朝權制,中人領其職,以五尺宦豎邦之本,豐儉盈虛,雖大臣不得知,則無以計天下利害。臣愚待罪宰輔,陛下至德,惟人是恤,參校蠹弊,無斯之甚。請出之以歸有司,度宮中經費一歲幾何,量數奉入,不敢虧用。如此,然後可以議政。惟陛下察焉。”詔曰:“凡財賦皆歸左藏庫,一用舊式,每歲於數中量進三五十萬入大盈,而度支先以其全數聞。”炎以片言移人主意,議者以為難,中外稱之。

初定令式,國家有租賦庸調之法。開元中,玄宗修道德,以寬仁為理本,故不為版籍之書,人戶浸溢,堤防不。丁口轉死,非舊名矣;田畝移換,非舊額矣;貧富升降,非舊第矣。戶部徒以空文總其故書,蓋得非當時之實。舊制,人丁戍邊者,蠲其租庸,六歲免歸。玄宗方事夷狄,戍者多死不返,邊將怙寵而諱,不以死申,故其貫籍之名不除。至天寶中,王鉷為戶口使,方務聚斂,以丁籍且存,則丁身焉往,是隱課而不出耳。遂案舊籍,計除六年之外,積徵其家三十年租庸。天下之人苦而無告,則租庸之法弊久矣。迨至德之後,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飢癘,徵求運輸,百役並作,人戶凋耗,版圖空虛。軍國之用,仰給於度支、轉運二使;四方徵鎮,又自給於節度、都團練使。賦斂之司數四,而莫相統攝,於是綱目大壞,朝廷不能覆諸使,諸使不能覆諸州,四方貢獻,悉入內庫。權臣猾吏,因緣為,或公託進獻,私為贓盜者動萬萬計。河南、山東、荊襄、劍南有重兵處,皆厚自奉養,王賦所入無幾。吏職之名,隨人署置;俸給厚薄,由其增損。故科斂之名凡數百,廢者不削,重者不去,新舊仍積,不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瀝膏血,鬻親愛,旬輸月送無休息。吏因其苛,蠶食千人。凡富人多丁者,率為官為僧,以役免;貧人無所入則丁存。故課免於上,而賦增於下。是以天下殘瘁,蕩為浮人,鄉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

炎因奏對,懇言其弊,乃請作兩稅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費,一錢之斂,先度其數而賦於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不居處而行商者,在所郡縣稅三十之一,度所與居者均,使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徵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雜徭悉省,而丁額不廢,申報出入如舊式。其田畝之稅,率以大曆十四年墾田之數為準而均徵之。夏稅無過六月,秋稅無過十一月。逾歲之後,有戶增而稅減輕,及人散而失均者,進退長吏,而以尚書度支總統焉。”德宗善而行之,詔諭中外。而掌賦者沮其非利,言租庸之令四百餘年,舊制不可輕改。上行之不疑,天下便之。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不誡而無所取。自是輕重之權,始歸於朝廷。

炎救時之弊,頗有嘉聲。蒞事數月,屬崔祐甫疾病,多不視事,喬琳罷免,炎遂獨當國政。祐甫之所製作,炎隳之。初減薄護作元陵功優,人心始不悅。又專意報恩復仇。道州錄事參軍王沼有微恩於炎,舉沼為監察御史。元載恩,專務行載舊事以報之。初,載得罪,左僕劉晏訊劾之,元載誅,炎亦坐貶,故深怨晏。晏領東都、河南、江淮、山南東道轉運、租庸、青苗、鹽鐵使,炎作相數月,貶晏,先罷其使,天下錢穀皆歸金部、倉部。又獻議開豐州陵陽渠,發京畿人夫於西城就役,閭里騷擾,事竟無成。

初,大曆末,元載議請城原州,以遏西番入寇之衝要,事未行而載誅。及炎得政,建中二年二月,奏請城原州,先牒涇原節度使段秀實,令為之具。秀實報曰:“凡安邊卻敵之長策,宜緩以計圖之,無宜草草興功也。又事方作,請待農隙而緝其事。”炎怒,徵秀實為司農卿。以邠寧別駕李懷光居前督作,以檢校司空平章事硃泚、御史大夫平章事崔寧各統兵萬人以翼後。三月,詔下涇州為具。涇軍怒而言曰:“吾曹為國西門之屏,十餘年矣!始治於邠,才置農桑,地著之安;而徙於此,置榛莽之中,手披足踐,才立城壘;又投之外,吾何罪而置此乎!”李懷光監朔方軍,法令嚴峻,頻殺大將。涇州裨將劉文喜因人怨怒,拒不受詔,上疏復求段秀實為帥,否則硃泚。於是以硃泚代懷光,文喜又不奉詔。涇有勁兵二萬,閉城拒守,令其子入質吐蕃以求援。時方炎旱,人情騷動,群臣皆請赦文喜,上皆不省。德宗減服御以給軍人,城中軍士當受服,賜與如故。命硃泚、李懷光等軍攻之,乃築壘環之。涇州別將劉海賓斬文喜首,傳之闕下。苟非海賓效順,必生邊患,皆因炎以喜怒易帥,涇帥結怨故也。原州竟不能城。

炎既構劉晏之罪貶官,司農卿庾淮與晏有隙,乃用準為荊南節度使,諷令誣晏以忠州叛,殺之,子徙嶺表,朝野為之側目。李正己上表請殺晏之罪,指斥朝廷。炎懼,乃遣腹心分往諸道:裴冀,東都、河陽、魏博;孫成,澤潞、磁邢、幽州;盧東美,河南、淄青;李舟,山南、湖南;王定,淮西。聲言宣,而意實說謗。且言“晏之得罪,以昔年附會,謀立獨孤妃為皇后,上自惡之,非他過也。”或有密奏“炎遣五使往諸鎮者,恐天下以殺劉晏之罪歸己,推過於上耳。”乃使中人復炎辭於正己,還報信然。自此德宗有意誅炎矣,待事而發。乃擢用盧杞為門下侍郎、平章事,炎轉中書侍郎,仍平章事。二人同事秉政,杞無文學,儀貌寢陋,炎惡而忽之,每託疾息於他閣,多不會食,杞亦銜恨之。舊制,中書舍人分押尚書六曹,以平奏報,開元初廢其職,杞請復之,炎固以為不可。杞益怒,又密啟中書主書過,逐之。炎怒曰:“主書,吾局吏也,有過吾自治之,奈何而相侵?”屬梁崇義叛換,德宗以淮西節度使李希烈統諸軍討之。炎諫曰:“希烈始與李忠臣為子,親任無雙,竟逐忠臣而取其位,背本若此,豈可信也!居常無尺寸功,猶強不奉法,異平賊後,恃功邀上,陛下何以馭之?”初,炎之南來,途經襄、漢,固勸崇義入朝,崇義不能從,已懷反側。尋又使其黨李舟使馳說,崇義固而拒命,遂圖叛逆,皆炎迫而成之。至是,德宗假希烈兵勢以討崇義,然後別圖希烈。炎又固言不可,上不能平,乃曰:“朕業許之矣,不能食言。”遂以希烈統諸軍。

會德宗嘗訪宰相群臣中可以大任者,盧杞薦張鎰、嚴郢,而炎舉崔昭、趙惠伯。上以炎論議疏闊,遂罷炎相,為左僕。後數中謝,對於延英,及出,馳歸,不至中書,盧杞自是益怒焉。杞尋引嚴郢為御史大夫。初,郢為京兆尹,不附炎,炎怒之,諷御史張著彈郢,郢罷兼御史中丞。炎又夙聞源休與郢有隙,乃拔休自人為京兆尹,令伺郢過。休蒞官後,與郢友善,炎大怒。張光晟方謀議殺回紇酋帥,炎乃以休為入回紇使,休幾為虜所殺。郢尋坐以度田不實,改為大理卿,時人惜之。至是,杞因群情所,又知郢與炎有隙,故引薦之。

炎子弘業不肖,多犯,受賂請託,郢按之,兼得其他過。初,炎將立家廟,先有私第在東都,令河南尹趙惠伯貨之,惠伯為炎市為官廨。時惠伯自河中尹、都團練觀察等使初受代,郢奏追捕惠伯詰案。御史以炎為宰相,抑吏貨市私第,貴估其宅,賤入其幣,計以為贓。杞召大理正田晉評罪,晉曰:“宰臣於庶官,比之監臨,官市賈有羨利,計其利以乞取論罪,當奪官。”杞怒,謫晉衡州司馬。更召他吏繩之,曰:“監主自盜,罪絞。”開元中,蕭嵩將於曲江南立私廟,尋以玄宗臨幸之所,恐置廟非便,乃罷之。至是,炎以其地為廟,有飛語者雲:“此地有王氣,炎故取之,必有異圖。”語聞,上愈怒。及臺司上具獄,詔三司使同覆之。建中二年十月,詔曰:“尚書左僕楊炎,託以文藝,累登清貫。雖謫居荒服,而虛稱猶存。朕初臨萬邦,思弘大化,務擢非次,招納時髦。拔自郡佐,登於鼎司,獨委心膂,信任無疑。而乃不思竭誠,敢為蠹,進醜正,既偽且堅,黨援因依,動涉情故。隳法敗度,罔上行私,苟利其身,不顧於國。加以內無訓誡,外有通,縱恣詐欺,以成贓賄。詢其事蹟,本末乖謬,蔑恩棄德,負我何深!考狀議刑,罪在難宥。但以朕於將相,義切始終,顧全大體,特有弘貸,俾從遠謫,以肅具僚。可崖州司馬同正,仍馳驛發遣。”去崖州百里賜死,年五十五。

炎早有文章,亦勵志節,及為中書舍人,附會元載,時議已薄之。後坐載貶官,憤恚益甚,歸而得政,睚眥必仇,險害之附於心,唯其愛憎,不顧公道,以至於敗。惠伯亦坐炎貶費州多田尉,尋亦殺之。

黎幹者,戎州人。始以善星緯數術進,待詔翰林,累官至諫議大夫。尋遷京兆尹,以嚴肅為理,人頗便之,而因緣附會,與時上下。大曆二年,改刑部侍郎。魚朝恩伏誅,坐通出為桂州刺史、本管觀察使。至江陵,丁母憂。久之,會京兆尹缺,人頗思幹。八年,復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幹自以得志,無心為理,貪暴益甚,徇於財。十三年,除兵部侍郎。險,挾左道,結中貴,以希主恩,代宗甚惑之。時中官劉忠翼寵任方盛,乾結之素厚,嘗通其謀。及德宗初即位,幹猶以詭道求進,密居輿中詣忠翼第。事發,詔曰:“兵部侍郎黎幹,害若豺狼,特進劉忠翼,掩義隱賊,併除名長。”即行,市裡兒童數千人噪聚,懷瓦礫投擊之,捕賊尉不能止,遂皆賜死於藍田驛。

忠翼,宦官也,本名清潭,與董秀皆有寵於代宗。天憲在口,勢回月,貪饕納賄,貨產鉅萬。大曆中,德宗居東宮,幹及清潭嘗有謀動搖。及是,積前罪以誅之。

庾準,常州人。父光先,天寶中,文部侍郎。准以門入仕,暱於宰相王縉,縉驟引至職方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準素寡文學,以柔媚自進,既非儒,甚為時論所薄。尋改御史中丞,遷尚書左丞。縉得罪,出為汝州刺史。復入為司農卿,與楊炎厚善。炎殺劉晏,知準與晏有隙,乃用為荊南節度。準乃上言得晏與硃泚書,且有怨望,又召補州兵以拒命。於是先殺晏,然後下詔賜自盡,海內冤之。炎以殺晏徵準為尚書左丞。建中三年六月丁巳卒,時年五十一。贈工部尚書。

史臣曰:仲尼雲:富與貴是人之慾,不以道得之不處。反乎是道者小人。載諂輔國以進身,時權而固位,眾怒難犯,長惡不悛,家亡而誅及兒,身死而殃及祖禰。縉附會,以至顛覆。炎隳崔祐甫之規,怒段秀實之直,酬恩報怨,以私害公。三子者鹹著文章,殊乖德行。

“不常其德,或承之羞”大《易》之義也。富貴不以其道,小人之事哉!觀庾準之憸,遭王縉之復,徇楊炎之意,曲致劉晏之冤。積惡而獲令終者,其在餘殃乎!

贊曰:載、縉、炎、準,相附會。《左傳》有言,貪人敗類。

部分譯文元載,鳳翔岐山人,出身卑微。父親名景升,擔任員外官,常年居住在岐州,不理家產。載的母親帶著載到景升住處,假冒稱元氏。元載從小酷愛學習,喜愛作文,銳聰慧,博覽子史眾書,尤其愛讀道書。家境貧寒,常徒步去參加鄉試,多次考中卻不被提升。天寶初年(742),玄宗崇尚奉行道教,下詔書求得通莊子、老子、文子、劉子四人的學者。載被選入高科,授予。。州新平尉。監察御史韋鎰和充使監選黔中,引薦元載為判官,載此時稍有名聲,升為大理評事。東都留守苗晉卿又引薦元載為判官,升為大理司直。肅宗即位,迫於軍務緊急,各道廉使按其才能提拔。此時元載正避地江左,蘇州刺史、江東採訪使李希言推薦元載為副職,授祠部員外郎,又升為洪州刺史。兩京平息後,進入朝廷升為度支郎中。載機聰慧,善於上奏,受到肅宗嘉獎,委其謀略國事,派其充使江、淮,統領水路運輸。數月徵入,升為戶部侍郎、度支使連同諸道轉運使。不久到朝廷,恰遇肅宗病重在。元載與寵臣李輔國善好,輔國之名元氏,載很尊奉她,兩人關係親暱曖昧。此時輔國權勢極大,周圍無一敢違背者,適逢提拔京尹,輔國於是讓載兼任京兆尹。元載意把握大權,希望輔國懇辭京尹,輔國知道其意,同意。第二天授載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度支轉運使官職不變。

十天後,肅宗駕崩,代宗即位,輔國權勢愈來愈大,在皇帝面前稱讚元載。載能侍奉皇上旨意,頗受恩寵,升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封集賢殿大學士,修訂國史。封為許昌縣子。載認為度支轉運使職務繁雜瑣碎,負荷又重,擔心損害名聲,阻礙任大官,平時與劉晏關係友善,於是委其為錢財管理之職,推薦晏代替自己,載自加封營田使。李輔國被罷職,又被加封為判天下元帥行軍司馬。廣德元年(763),與宰臣劉晏、裴遵度同皇上侍從到陝西。與皇帝回宮,遵度所任官職全被罷免,載愈發受到恩寵。輔國死後,載又結內侍董秀,多次贈其金,委派主書卓英倩偷探密旨。於是皇上所要講的,載必然會先知,承意探詢,其所言與皇上所想符合,皇上更加信任他。子王氏狠戾自專,在載上朝拜謁時,縱容其子伯和等在宮外遊玩,上封人顧繇上奏,皇上信任載的施政,反而興罪於繇。

內侍魚朝恩仗恃權勢,不與載協從,載往往畏懼他。大曆四年(769)冬,乘機密奏朝恩專權不軌,請求除掉他。朝恩驕橫,天下皆怒,皇上也知道,待聽到載的上奏,正合此意。載於是同北軍大將合謀,共商對策。五年三月,朝恩伏法,度支使第五琦因為朝恩同黨受牽連,載兼任判度支,躊躇滿志,說自己有除惡之功勞,辨是非之勞頓,認為在文武才略方面,沒有比自己更強的人了。在外委任小官吏,在內言聽計從婦言。在城南北修二座住宅,氣勢恢宏壯麗,當時無與倫比。又在近郊修建亭臺,所到之處帷帳什器,皆按星宿設置,儲不改供。城南豪華別墅,連疆接界,約數十所之多,身著飄曳絲綢的婢僕達一百多人,恣意放縱,驕侈無度。在江、淮的管理及京城的重要職位,都排擠忠良,引用貪官汙吏。士中有求仕者,而不結子弟,則告訴主書,行賄受賄公開免費,這在近年以來,還沒有與其能相比。與王縉同級,縉正極力聚財,與載和睦相處,關係甚密,愈發驕縱。代宗盡察其行徑,由於載任職多年,想保全君臣的關係,載曾經被單獨召見,皇上勸誡他,卻不思改過。

初,隨皇上駕車從陝回來,與縉上書,請求將河中府定為中都,秋末到此,開還京,以避免蕃人侵擾之患。皇上開始採納此意,令其按條目上奏。自從魚朝恩伏法,頗躊躇,於是上表請建中都,文字多不載。大意是以聯輔、河東等十個州的戶稅奉入京師,創建兵五萬人,駐守中都,以威懾四方。文辭縱橫捭闔,自以為表送上即可執行。暗中派所由吏到河中經營。

大曆八年(783),蕃戎進入。。寧之後,朝廷商議認為三輔已失,無聯襟之牢固,而涇州為散地,不能固守。載曾為西州刺史,明白河西、隴右的重要,手指地圖對皇上說:“現在國家西部境界在潘源,吐蕃的軍隊在摧沙堡防戍,而原州居其中間。原州為西之要道,聯接隴山的堅固城郭。草肥水甘,舊壘都還存在。吐蕃到處搗毀了所有的城牆,放棄原州不守。原州西面是監視百姓的老地方,四面有長而寬的護城河,可重新鞏固。原州雖然降霜早,不能種糧食,但在其東面有平涼,只需一個縣耕種,就可以足夠吃了。請調移京西軍駐守原州,悄悄地築牆,儲存糧食一年。蕃戎人夏天多在青海放牧,等到羽書覆至,已超過一個月。現在搬運建築一起進行,不到二十天便可完成。調遣子儀大軍駐守涇州,以涇州之地為本,分兵把守石門、木峽、隴山要地帶。北面直到河,都為崇山峻嶺,敵人不能跨越。逐漸設立鳴沙縣,豐安軍為它的羽翼,北面形成被靈武五城圍繞的形勢。然後佔領隴右的地盤直到安西,此舉為截斷西戎的小腿,朝廷可以高枕無憂了。”載將地形圖獻上。載秘密派人越過隴山,進入原州,計量井泉容積,計算步兵人數,車馬箕畚鐵鍁等工具都準備好,檢校左僕田神功阻止說:“興師動眾估計敵人,老將所難。陛下相信一個書生的話,讓全國順從,這是聽從錯誤啊。”皇上遲疑不決,適逢載得罪此事方才作罷。

天寶六年(747),載分條目上奏應緣別,敕文武六品之下,詔書下後,望令吏部、兵部便附軍隊編制數上奏,不得檢勘,得到允准。當時功狀書準備好,連接處多錯誤,元載將權勢歸於自己,又擔心有司駁正。時逢上封人李少良秘密將載的劣跡報告給皇上,元載知道後,在皇上面前上奏,少良等人在公府處死。由於明目張膽行事,人們不敢議論載的過錯。門庭之內,不是同黨派的不予接納,平素友,涉及道義的人都疏遠不用。

代宗寬仁明恕,審察載的行為結果有多年,載長期作惡不改,致眾人皆怒,上奏皇上。大曆十二年三月庚辰(777),解除武器後,上御延英殿,命令左金吾大將軍吳氵奏在政事堂逮捕載和縉,各拘囚在所內。中書主事卓英倩、李待榮及載的兒子仲武、季能一併拘捕,命吏部尚書劉晏審訊。晏認為載受任樹黨,佈於天下,不敢獨自論斷,便請其他官員共同商議。吩咐御史大夫李涵、右散騎常侍蕭昕、兵部侍郎袁亻參、禮部侍郎常袞、諫議大夫杜亞共同商議載之罪。審訊問罪,都從中引出,繼續派中使追問陰事,載、縉都伏罪。這天,宦官左衛將軍、知內侍省事董秀因與載同汙,先於載在中被亂打死。

初,晏等人承受旨意,縉亦被處以極刑,晏對涵說:“重複施以重刑,是國家的法典,何況殺大臣,豈能不再次上奏!再者法律上有主犯從犯之分,二人同時處罰,也應該重處首犯即可。”涵等人都聽從此令,於是晏等人重新上奏,皇上於是減免縉之罪從輕發落。

載的長子伯和,先是貶在揚州任兵曹參軍,載伏法後,命中使策馬疾馳到揚州傳令賜死。次子仲武,祠部員外郎,次子季能,秘書省校書郎,一併與載之王氏賜死。其女資敬寺尼真一,收入旁庭。王氏,是開元中河西節度使忠嗣的女兒。素以兇戾聞名,縱容其子伯和等人助紂為。伯和仗恃其父權勢,惟以聚財斂貨、窮奢極為平生樂事。

載在位多年,權勢龐大,人間珍異盡搜其中,資產不計其數。故伯和、仲武等人放縱其行。輕浮之士,爭先恐後投奔其門下。美女、異樂,中沒有的其都有。兄弟各人家中貯有妾,表演猥瑣嬉調之戲,天倫同觀,毫不愧恥,其伏法,路人無一為之憐惜。中使董秀、主書卓英倩、李待榮及陰陽人李季連,與載牽連,全被處以極刑。派中官到萬年縣黃臺鄉搗毀載的祖及父母墳墓,砍棺棄柩,以及其私廟園林。將載大寧裡、安仁裡二處住宅充當百司官署,將沒收載的鐘石五百兩分別賜予中書門下御史臺五品以上、尚書省四品以上官員。

王縉,字夏卿,河中人。少年時喜愛學習,與兄王維很早就以文章著名。王縉連連應考因書法及文辭清麗中舉,多次授予侍御史、武部員外。安祿山叛亂時,被提為太原少尹,與李光弼共同駐守太原,擅長謀略,為眾人所推崇,加授憲部侍郎,兼任本官。此時兄王維陷入敵手,被授偽官職,叛亂平息後,王維被付吏官審判,王縉請求以自己的官職來贖王維的罪過,特別給予減免處罰等級。

縉不久入朝提為國子祭酒,改為鳳翔尹、秦隴州防禦使,歷任工部侍郎、左散騎常侍。撰寫的《玄宗哀冊文》,為當時稱作品。改為兵部侍郎。接著以武力平定史朝義。河朔不太平,詔令縉以本官身份宣讀詔書以示安撫,使之稱旨。廣德二年(764),升為黃門侍郎、同平章事、太微宮使、弘文崇賢館大學士。這年,河南副元帥李光弼死於徐州,由縉作為侍中、持節都統領河南、淮西、山南東道各節度事情的料理。縉懇切讓出侍中職位,同意了,加封上柱國,兼任東都留守。一年後,升為河南副元帥,請求減少軍資費用四十萬用來修築東都殿宇。大曆三年(768),幽州節度使李懷仙死了,由縉統領幽州、盧龍節度。縉趕赴鎮守後歸還,將政事委任於燕將朱希彩。不久河東節度辛雲京死了,於是兼任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營田觀察等使。縉又讓出河南副元帥、東都留守等職務,得到同意。太原舊將王無縱、張奉璋等人仗恃有功,以縉為儒將為由輕視他,常常違反約束。縉一天將他們召集來全部斬首,將校極為畏懼。

大曆二年(767),卸任河東職務歸朝,授予門下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此時元載主事,縉卑微依附於他,不敢與他相違,然而自恃才能和資歷,常常現出傲慢與疏忽,載有所不高興,心裡雖然敬慕載的意圖,卻又以言辭汙詬載,無所忌憚。京兆尹黎幹,戎州人,多次論述時事,載病重不能去。幹曾經向縉陳述,縉說:“尹,為南方的君子,如何知曉朝禮!”其怠慢並且侮辱人的行為,多如此類。

縉兄弟兩人信奉佛,不吃葷血,縉晚年時更為特別。與杜鴻漸施捨財務造建寺院毫不節制。子李氏死後,將道政裡住宅改為寺院,為追福,其牌匾稱為寶應,有僧侶三十人來裡面住持。每當有節度觀察使入朝,都將入到寶應寺,暗示給予施捨錢財,以幫助修繕。當初,代宗喜好祠祀,不太重視佛教,而元載、杜鴻漸與縉喜愛贍養僧徒。代宗曾經問起關於福業的報應之事,載等人因此開始上奏,代宗由此信奉而過頭,曾經令百餘僧人在宮中擺設佛像,唸誦經文,稱這為內道場。僧人們飲食之豐厚,窮極珍異,開支都由朝廷供給。每逢西藩入侵,都要眾僧講誦《仁王經》,以驅趕入寇。如有幸虜寇敗退,則大肆給予獎賜。胡人僧侶不空,其官職已達卿監,封為國公,在中地位顯赫,權勢可左右公卿,爭權攬威,豪取強奪。凡是京都內的良田美利,大多歸屬於寺觀。吏官不能管制。僧侶們雖然幹些骯髒勾當,羞辱敗壞之事不斷,而代宗卻仍信心不改,詔令全國官吏不得鞭打僧尼。又見縉等人施捨財物修建寺院,窮極瑰麗,每次酬答應對,都證之以因果報應之說。認為國家的福久靈長,都是報應的結果,國業已定,即使有小小的患難,也是微不足道的。因而安祿山、史思明的起兵叛亂,都是有其隱患的;僕固懷恩起兵叛亂身死;西戎入侵犯邊,不擊自退。這些都不是常人所能預料的。皇上越來越相信它了。公卿大臣都信於報應,而國家人事都放棄不治,所以大曆年間(766)的刑政,漸廢弛,是有其緣故的。

五臺山上有金閣寺,瓦為銅鑄成,在上面塗上黃金,光彩照耀山谷,造價億萬。縉為宰相時,給予中書符牒,命令台山數十名僧人分別去各郡縣,召集信徒講說經文,以求錢財。代宗七月在內道場望修造盂蘭盆,以金翠裝飾,所需費用達百萬。又設置高祖以下的七座神像,以幡節、龍傘、衣裳裝飾,在幡上分別寫上各自的尊號,以示區別。抬出內宮,陳列在寺觀。這,排列儀仗,百名幕僚在光順門站立等候,幡花風飛舞,道路兩旁百官呼。每年都引為常例,而有識者嗤其不符禮典。其傷敗教禮的源始在於縉。

李氏,開始為左丞韋濟的子,濟死後,投奔縉,縉寵愛她,假稱為,實際上是妾。又縱容弟妹女尼等人大肆收受財物,其貪婪劣跡如同市井賈富。元載犯罪後,縉受牽連貶為括州刺史,又移任處州刺史。大曆十四年(779),任為太子賓客,留在東都司職。建中二年(781)十二月死,終年八十二歲。

黎幹,戎州人。當初以擅長星術進朝,等待詔令為翰林,多次升為諫議大夫。不久升為京兆尹,以威嚴治理,人們非常悉他,隨當時事政上下而因緣附會。大曆二年(767),改為刑部侍郎。魚朝恩伏法,因受牽連出朝任桂州刺史、本管觀察使。到達江陵,遇到母親喪事。很久以後,京兆尹職位空缺,人們非常想念幹。八年(773),又升為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幹自認為得志,無心為政,貪暴之舉越來越嚴重,徇於錢財女。十三年(778),任兵部侍郎。格險惡,挾制左道,結權貴,以求蒙受恩寵,代宗被他完全惑。當時中官劉忠翼倍受寵愛,干與他情深厚,曾經與他共同謀劃。到了德宗即位,幹仍以詭計謀求晉職,秘密藏在輿中到忠翼家宅。事情敗,詔曰:“兵部侍郎黎幹,如同豺狼危害,劉忠翼忘義隱藏賊人,一併除名長期放。”走的時候,市井上有數千名兒童叫嚷著聚在一起,用瓦礫投擲他們,捕賊尉制止不了,於是全部在藍田驛賜死。

忠翼,是個宦官,原名清潭,與董秀都受代宗寵愛。法令在口,權勢極盛,貪財受賄,錢財鉅萬。大曆年中,德宗還在東宮,干與清潭曾密謀推翻德宗。如今,加上以前罪行將他處死。

庾準,常州人。父親光先,天寶年中(742)任過文部侍郎。準憑藉門蔭入仕,與宰相王縉親近,縉馬上引見他任郎中、知制誥,升為中書舍人。準文學知識很少,而憑藉長相柔媚進朝,也不是屬於儒人之,被當時人們非常看不起。不久又調為御史中丞,升為尚書左丞。王縉獲罪,出朝任汝州刺史。又入朝任司農卿,與楊炎非常友好。炎想殺劉晏,知道準與晏有矛盾,於是任準為荊南節度。準於是向皇上說得到晏給朱氵此的書信,裡面有怨言,同時號召補州的兵馬拒絕服從命令。於是先殺死晏後,再下詔賜予自盡,眾人都認為晏冤枉。炎由於殺了晏任用準,轉為尚書左丞。建中三年(782)六月丁巳死去,終年五十一歲。贈予工部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