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章回光守中原文+譯文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回光之名何昉乎?昉之自文始真人也。回光則天地陰陽之氣無不凝,所謂思者此也,純氣者此也,純想者此也。初行此訣,乃有中似無。久之功成,身外有身,乃無中似有。百專功,光才真,方為神火。百後,光中自然一點真陽,忽生黍珠,如夫婦合有胎,便當靜以待之,光之回,即火候也。
夫元化之中,有陽光為主宰,有形者為,在人為目,走漏神識,莫此甚順也。故金華之道,全用逆法。回光者,非回一身之華,直回造化之真氣,非止一時之妄念,直空千劫之輪迴。故一息當一年,人間時刻也,一息當百年,九途長夜也。凡人自的一聲之後,逐境順生,至老未嘗逆視,陽氣衰滅,便是九幽之界。故《楞嚴經》雲:“純想即飛。純情即墮”學人想少情多,沉淪下道。惟諦觀息靜,便成正覺,用逆法也。《陰符經》雲:“機在目”《黃帝素間》雲:“人身華。皆上注於空竅是也。”得此一節,長生者在茲,超升者亦在茲矣。此是貫徹三教工夫。
光不在身中,亦不在身外,山河大地,月照臨,無非此光,故不獨在身中。聰明智慧,一切運轉,亦無非此光,所以亦不在身外。天地之光華,佈滿大千,一身之光華,亦自漫天蓋地。所以一回光,天地山河一切皆回矣。人之華,上注於目,此人身之大關鍵也。子輩思之,一不靜坐,此光轉,何所底止!若一刻能靜坐,萬劫千生,從此了徹。萬法歸於靜,真不可思議,此妙諦也。然工夫下手,由淺入深,由入細,總以不間斷為妙。工夫始終則一。但其間冷暖自知,要歸於天空海闊,萬法如如,方為得手。
聖聖相傳,不離反照。孔雲:“致知”;釋曰:“觀心”;老雲:“內觀”皆此法也。但反照二字,人人能言,不能得手,未識二字之義耳。反者,自知覺之心,反乎形神末兆之初,則吾六尺之中,反求個天地末生之體,今人但一、二時中間靜坐,反顧己私,便雲反照,安得到頭!
佛道二祖,教人看鼻尖者,非謂著念於鼻端也。亦非謂眼觀鼻端,念又注中黃也。眼之所至,心亦至焉,何能一上而一下也,又何能忽上而忽下也。此皆誤指而為月。畢竟如何?曰鼻端二字最妙,只是借鼻以為眼之準耳。初不在鼻上,蓋以大開眼,則視遠,而不見鼻矣;太閉眼,則眼合,亦不見鼻矣。大開失之外走,易於散亂,太閉失之內馳,易於昏沉,惟垂簾得中,恰好望見鼻端,故取以為準。只是垂簾恰好,任彼光自然透入,不勞你注與不注。
看鼻端,只於最初入靜處舉眼一視,定個準則便放下。如泥水匠人用線一般,彼自起手一掛,便依了做上去,不只管把線看也。
止觀是佛法,原不秘的。以兩目諦觀鼻端正身安坐,繫心於緣中,道言中黃不必言頭中,但於兩眉中間,齊平處繫念便了。光是活潑潑的東西,繫念兩眉中間,光自然透入,不必著意於中宮也,此數語已括盡要旨。其餘入靜出靜前後,以下止觀書印證可也。
緣中二字極妙。中無不在,遍大千皆在裡許,聊指造化之機,緣此入門耳。緣者緣此為端倪,非有定著也,此二字之義,活甚妙甚。
止觀二字,原離不得,即定慧也。以後凡念起時,不要仍舊兀坐。當究此念在何處,從何起,從何滅,反覆推究,了不可得,即見此念起處也。不要又討過起處,覓心了不可得。吾與汝安心竟,此是正觀,反此者,名為觀。如是不可得已,即仍舊綿綿去止,而繼之以觀,觀而繼之以止,是定慧雙修,此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觀也。止而不觀,名為有回而無光,觀而不止,名為有光而無回,志之。
達道居士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