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六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六章第六章多爾袞率領滿洲的混合大軍,從翁後轉道向南,夜前進,一路上他有時騎馬,有時坐轎。坐轎,不僅是為著休息,而且是為著每天都有盛京朝廷的重要文書飛騎送到軍中,請他裁決。他如今不再是輔政王,而是攝政王,牢牢地掌握著大清國的一切大權。他在大轎中將收到的重要文書看過之後,等到一定時候,大軍繼續趕路,攝政王的黃轎在路旁的空地上停下,立刻有大批侍衛兵將在周圍布好警戒,又有王府包衣在黃轎前擺好御椅,上鋪椅墊,又在前邊擺好案子。多爾袞開始叫來幾位從徵文臣,將他在大轎中看過的文書放在案上,然後就每件文書面諭有關文臣如何批示。接受面諭的大臣唯唯聽命,拿著辦的文書恭敬退去。有一種文書特別重要,就用大清攝政王的名義發出,用滿漢文在黃紙上繕清以後,下蓋攝政王印璽,再請多爾袞看一遍,裝入封套,再用火漆封好。另一種文書是用從徵某一衙門尚書或內三院某院某學士署名發出,凡是這類文書,公文的第一句照例是這樣開頭:“大清國奉命大將軍、皇叔攝政王令旨”另起一行才是攝政王諭示要辦的某事。這類文書,後邊不必用攝政王的名義,只用經辦的大臣署名蓋印。

重要的和較重要的公事辦完以後,案子上還剩下一個黃緞包袱尚未打開。多爾袞知道包袱中是什麼東西,正要命身邊包衣替他打開,忽然一位隨侍章京到面前跪下稟報:“啟稟攝政王爺,吳三桂差一官員飛馬前來,說有緊急軍情稟報。”

“你趕快帶他前來!”隨侍章京立刻退下,過了片刻,吳三桂差來的一員武官被帶到了多爾袞的面前。

來人姓李名豪,是吳三桂的舊部,幾年前因騎馬摔傷右臂,不能打仗,所以雖然仍是千總官職,實際上有銜無兵。但因他是吳三桂帳下舊人,忠心可靠,頗受信任。

還在十里之外,李千總就遇到滿洲南征大軍的前隊人馬。因為他的馬鞍上了一面小旗,上寫:“大清敕封平西王行轅千總”所以面而來的清兵並不向他詢問。他帶著兩名騎兵,閃在路邊,匆匆趕路。但是他的心中驚慌。近來他雖然知道吳三桂投降了滿洲,受封王爵,但想著這不過是吳帥的權宜之計,等打敗賊之後,吳帥必會脫離滿洲,另有自立之計。現在看見滿洲兵如此軍容整肅,必然一戰殺敗賊,進佔北京,然後佔領中國北方數省之地,在北京建立清朝。到那時,吳帥想脫離滿洲,自謀出路,絕不可能。他畢竟是漢族人,想到這裡,不覺心中一寒,出了一身冷汗。

第二件使他驚心動魄的事是,他看見全部滿洲兵將都剃去一部分頭髮,只留頭頂和後邊的,編成辮子盤在頭頂。他想到明天或者後天,反正很快,從吳三桂到全部關寧將士,就都得遵照滿洲的風俗,一律剃髮、刮臉。這件事,在當時對漢人來說不是一件小事。幾千年傳下來的漢人習俗,正如《孝經》上說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如今一旦投降滿洲,這一切都由不得人了。李豪已經是三十幾歲的中年人,想到死後改換夷狄之俗,剃了頭髮,如何能見祖宗於地下?

當李千總距離多爾袞的御營休息地尚有幾里路程,已心慌意亂,膽戰心驚。等他在大清攝政王的面前跪下時候,兩條腿不住打顫,臉發黃。多爾袞威嚴地向他打量一眼,問道:“吳三桂差你來有什麼軍情稟報?”

“小臣…”突然,從西南方接連傳來三響炮聲,如同天崩地裂。李豪大驚,將話停住。多爾袞和左右文武官員們也很吃驚,都向西南方面望去。西南方就是燕山山脈盡處,鬱鬱蔥蔥,煙霧騰騰。長城在山頭上曲折起伏,時雄偉墩臺,籠罩著幾片白雲,在山脈的最東端轉而南下,最後望不見了。

多爾袞和眾人又聽了一陣,沒有聽見從遠方再傳來炮聲,只有一群大雁,從什麼地方被炮聲驚起,排成人字隊形,飛得很高,越過燕山山脈,一邊發出嘹亮的叫聲,一邊緩緩地向北飛去。

多爾袞向跪在地上的李豪問道:“這分明是紅衣大炮的聲音。是守城的軍隊向賊開炮,還是賊在進攻山海城?”

“臣不知道。臣只知道臣來的時候,石河灘靠西岸一帶展開大戰,戰鬥十分烈。臣奉平西王密令,出山海關前來見攝政王爺啟奏軍情,石河灘上以後的戰況就不清楚了。”

“平西王差你啟奏什麼軍情?”

“今早膳以後,得到確實探報,李自成因疑心大清兵南下,苦於消息不靈,於兩天前,在東犯賊兵將到永平之前就密令後通率領本部人馬約有四五千之眾,離開大軍,走燕山小路,先佔領撫寧縣城,又於前夜間襲佔九門口。平西王想著唐通佔據九門口之後,既容易差細作探聽我大清朝各種消息,也便於襲擾攝政王前往山海關的道路,所以特密令小臣速來向攝政王爺稟報。”

“啊,我知道了。你趕快回復平西王,唐通兵力很小,無足重視。但平西王差人前來稟報,足見對大清具有忠心。唐通倘若從九門口前來襲擾,我前進大軍自然會立即派兵剿滅。至於山海衛西郊大敵,囑咐平西王務加小心,不可使賊得逞。倘若李自成猛攻山海衛西羅城,情況真很緊急,本攝政王已經對豫親王多鐸與英親王阿濟格--他們都在前邊--有過待,可由平西王請兩親王率兩白旗兵進關,決不會使賊得逞。倘若李自成並不攻城,西羅城也很平安,今滿洲兵到達後就在歡喜嶺紮營休息。明本攝政王自有消滅賊良策。你趕快回山海關去吧!”

“謹遵令旨!”李豪叩頭以後,隨即退出御營地,到二十丈外的大樹下找到隨來的兩名騎兵,飛身上馬,向山海關疾馳而去。

多爾袞立刻命人向後邊傳諭鑲紅旗固山額真葉臣,讓他知道唐通已經降順賊,前天夜間襲佔了九門口,要他小心。倘若在行軍途中遇到唐通從九門口出兵騷擾,一定立刻剿滅,但不許追進九門口,以免中了埋伏。傳諭葉臣之後,他才命身邊包衣打開黃緞包袱。取出幼主福臨的仿書瀏覽一眼。其實,他對福臨寫的仿書並不重視,只因為身為叔父攝政王,教育福臨成長是他的責任,所以他必須看一看福臨的仿書,對四位御前蒙師有所表示。忽然,他看見在一個寫得較好的字旁,除那位教寫字的蒙師用硃筆在字的右旁畫一個大圈之外,旁邊又有兩個小圈,分明是用胭脂加清水調和。他的目光一亮,在胭脂小圈上停留一下,彷彿看見了年輕的聖母皇太后的可愛面影和教子苦心。他立刻將仿書放進紅錦匣中,轉向侍立在旁邊的一位官員說道:“寫出我的令旨:行軍途中,看了皇上仿書,又有進步,頗為欣。諭宮內管事大臣,奏明兩宮太后,端陽節,由宮內賞賜四位御前蒙師酒筵,並賞白銀八兩,外加朝鮮進貢摺扇四把。”為著早到山海關前,他下令御營接著正黃旗之後,趕到威遠堡和歡喜嶺再進午膳。他因為快與李自成接戰,他的進關和佔領北京的宿願快要實現,心中異常興奮。他不再坐轎,騎上戰馬,攬轡揚鞭,前呼後擁,意氣風發。他的右邊幾里處是蒼茫雄偉的燕山山脈盡頭處,險固的萬里長城從高山頂上蜿蜒而下,有時跨臨絕壁,驚險異常。左邊離渤海較近,最近處不足一里。如今正是東南季風免費時候,風又刮起來了。海面上濤澎湃,拍擊礁石,濺著閃光花,湧上岸邊。

多爾袞離開瀋陽時候,只想到此次南征必獲勝利,沒有想到竟然會不費一刀一矢,滿洲大軍就能浩浩蕩蕩地開進山海關,明再在關內一戰殺敗賊,然後就要乘勝進入北京。他在馬上揚鞭趕路,想著他一旦佔領北京,定鼎中原,從此以後,大清朝就不再是割據遼東的小朝廷,而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之主。由於歷史的各種條件湊合,多爾袞對大清朝的開國勳業,由此走向鼎盛!

將至中午時候,大出吳三桂的意外的是,駐守北翼城的數百將士突然譁變,一面企圖襲佔關門,一面向李自成的大軍揮動白旗。吳三桂立刻命令山海關上的兵向北翼城進剿,同時下令從城上放紅衣大炮,截斷大順軍派出馳赴北翼城的一支騎兵之路。雖然北翼城的譁變被迅速撲滅,但是這件事對吳三桂神上的震動很大,使他明白,他的投降滿洲難免不引起漢人痛恨。可是事到如今,只好順著這條道路走下去,沒有第二條路了。

在今戰中,雙方都沒有投入全部兵力。吳三桂在兩處戰場上共陣亡三百多人,受了重傷不能回隊的約兩百多人,受了輕傷被救回的約有四五百人。對於幾萬人馬的關寧大軍來說,這樣的死傷不算嚴重,但是吳三桂想在混戰中奪回父親的計劃落空,他由此斷定他的父親和在北京的全家三十餘口,包括他的母親在內,必然被殺無疑。上午的大戰結束以後,吳三桂雖然知道明與滿洲兵合力作戰,必將殺敗李自成,獲得全勝,但是他的心情卻很沉重。他知道既然他降了滿洲,李自成更不會饒過他的父母和全家親人;而且從今往後,世世代代,必將留下有辱祖宗的漢罵名。他想到他本來無意投降滿洲,只想向滿洲借兵,恢復明朝江山,輔佐太子登極。不料多爾袞欺負他是亡國之臣,孤立無援,乘機率大軍從翁後轉路,直奔山海關來,並且不管他是否同意,晉封他為王爵。他為此事,曾經十分氣憤,也曾傷心痛哭,但現在木已成舟,說什麼話都晚了。他現在心中只有一個模糊念頭:只要他不死,手中有了眾多人馬,總會有一天機緣湊合,他要反抗清朝,洗刷自己身上的漢臭名。

在北翼城因反對吳三桂投降滿洲、憤而起義的四百多將士全部戰死,只有為首的千總吳國忠因負傷三處倒地,被眾人捉獲,五花大綁,押到吳三桂的面前。左右人喝令跪下。吳國忠儘管負傷,但是昂首直立,不肯下跪。他不是吳三桂在寧遠的嫡系,吳三桂接管了駐防山海關的人馬以後,第一次按照花名冊對原屬山海衛的軍官點名,當點到吳國忠的名字時,吳國忠行一軍禮,答應一聲,聲音洪亮,帶有銅音。吳三桂看見他不過二十四五歲年紀,身材魁梧,濃眉大眼,雙目有神,相貌不凡。坐在身旁相陪的山海副將見平西伯很注意這位將領,小聲介紹說:“這個千總武藝很好,弓馬嫻,善於帶兵,作戰時能得部下死力。”吳三桂正想在原屬於山海守軍中培養自己的力量,所以對吳國忠多看一眼,記在心中。從那時起,吳三桂對吳國忠就有了提拔之意。昨天命令他率領自己的一營士兵防守北翼城,也是為著打算在戰爭後將他提升。

現在吳三桂看見他已經負傷,但不是致命重傷,也沒缺胳膊斷腿,虎虎英雄氣仍在,念起同宗之情,很想赦他不死,於是用溫和的口氣對他說道:“吳國忠,你我雖非同鄉,卻是同姓同宗。俗話說得好:一個姓字掰不開,五百年前是一家。你不講同宗之情,我可是很講同宗之誼。誰叫我們都姓吳呢?”

“平西伯,你錯了。我們並非同宗。我是姓武聖人的武字,你是姓口天吳的吳宇。”吳三桂一時茫然,又問道:“你在石河灘作戰十分緊急時刻忽然譁變,是不是受部下脅持,並非你的本心?”吳國忠慷慨回答:“不,你又錯了!今之事並非譁變,實為起義。不幸起義失敗,別的不必多問,一切責任由我一人承擔,與別人無干。砍頭不過碗大疤痢,何必再問!”

“我知道你雖然官職不高,但確實是一員將才,我實在不想殺你。你實說,你手下有人受了李自成的細作勾引,你造反,是不是?”吳國忠對吳三桂冷笑一聲,大聲說道:“我的部下全是聽我的命令起義,既沒有人敢迫我,也沒有人受大順軍的細作勾引。你趕快殺我,不要多言。大丈夫敢作敢當,既然起義不成,我就含笑歸陰,請不要妄殺無辜!”吳三桂還想放過他,又說道:“你只有四百多人,縱然能夠奪佔關門,也不能支持多久,豈不是自尋死亡?”

“倘若我能夠奪得關門,憑恃城頭炮火,就不能讓滿洲兵順順當當開過關來。你手下數萬關寧將士全是漢人,願意跟隨你作漢的畢竟不多。我如果能夠堅守一天,西郊有大順軍進攻,城內有關寧兩軍中的漢人將士起義,結局就未必屬你說了算了。你自以為投降滿洲,受封王爵,頗為得意,我看你是高興得太早了!你不忠,不義,不孝,必留千古罵名。…現在我再索對你直說,花名冊上對我的姓名並沒寫錯。只是幾天來我聽說你投降了滿洲,恥於和你同姓一個吳字!

快殺吧,快殺吧,我要為漢人留下來千秋正氣!”吳三桂害怕吳國忠的慷慨言詞會影響軍心,將腳一跺,命令立即將吳國忠亂刀砍死,拋屍西羅城外。

侍立左右的幕僚和將領們看見平西王的臉發白,咬牙切齒,一齊勸他回行轅休息。吳三桂沒有聽大家勸說,向躺著很多受傷將士的小樹林中走去。

地位較高的負傷軍官都放在臨時搭起的帳篷中,首先洗淨血汙,進行包紮。一般士兵就在樹林中包紮。吳三桂先看望帳篷中的傷員,再看樹林中的傷員。他的心情十分複雜:吳國忠在死前對他的當面責罵,大義凜然,一字字擲地有聲,使他心中慚愧,無話可說。再想到今天只是同李自成初次戰,就死傷了一千多關寧兵,全是“袍澤之親”其中有一半人拋屍河灘和紅瓦店街上。他一邊說著勞的話,一面忍不住心中悲痛,雙眼淚。離開時候,他向跟在他背後的總兵官楊-小聲吩咐幾句話,楊-隨即用帶著情的語調大聲宣佈:“平西王傳令,今受傷將士,一律記功,分別獎賞白銀。陣亡將士,另行清查造冊,對家屬從優撫卹!”吳三桂知道滿洲兵已經有一部分來到了山海關外,後邊的人馬正在陸續到達。他問了躺在西羅城中的負傷將士以後,為著午膳後,要率領一批文武官員去關外接新主子大清攝政王,他在西羅城不再停留,率領隨侍文武官員和親兵奴僕,立刻上馬,馳人開的山海城的西門,奔回行轅。

滿洲官兵先頭部隊一到歡喜嶺,忍不住發出來一片歡呼。自從皇太極將後金的國號改為大清,立志入主中原,多年來佔領山海關的夢想終於要實現了。

滿洲兩白旗的官兵最先來到,紮營在歡喜嶺的南坡,直到海邊,但遵照攝政王令旨,滿洲兵不許進東羅城,以表示滿漢一家,決不騷擾百姓。隨後,滿洲其他各旗的人馬都來到了,挨次紮營在歡喜嶺外。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都在後邊,大約一二內可以陸續趕到。在多爾袞的計劃中,明一戰殺敗李自成以後窮追西進,奪取北京,主要靠跟隨吳三桂投降清朝的關寧兵和先來到的滿洲八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