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杜勳的幾個奴僕和長隨、答應等太監,牽著馬立在西郊離城約三里遠的一個高坡上已經等候多時了。因為他們不知杜勳是否仍由彰義門縋城出來,或者改變主意,出宮後就近由成門縋城出來,所以他們選擇一個適當的地方,可以兼顧兩個城樓。那時西郊居民稀少,多是曠地,丘嶺起伏,要選擇一個可以望見從成門到彰義門一帶的高並不困難。他們在一個高上,從午時三刻就等候杜勳縋城回來,愈等愈覺焦急,愈覺害怕,以為杜勳進宮去凶多吉少,已經被皇上殺了。直到了申時,才望見有人從成門附近縋出城來,許多人站在城頭上送行。在高上等候的人們突然大喜,紛紛奔下土丘,向城邊跑去接,同時大聲叫道:“監軍老爺!監軍老爺!
…
”杜勳同他的奴僕和隨從太監們在離城一里遠的地方相會,被眾人包圍起來,向他紛紛地問長問短。杜勳說:“我現在餓得很,許多話以後再談!”但是對自己能平安歸來到慶幸,一面說以後再談,一面忍不住說道:“多承宗主王老爺親自帶領進宮,在乾清門叩見皇上,他在旁見機行事,盡心照料,才使我逢凶化吉,平安回來。東主曹老爺命人在城樓上準備了酒餚,可是我沒敢在城頭多停,只喝了一杯酒就縋出城來。如今餓得肚子咕嚕嚕叫。”杜勳的手下人告訴他說在會城門的臨時公館早已備好了一桌酒席,請他先回公館休息用膳,然後去釣魚臺向新主子稟奏進宮經過。杜勳說道:“胡說!本監欽奉新皇爺聖諭,進宮去勸崇禎皇爺讓位,皇命在身,怎能先回自己的公館休息!走,先到釣魚臺行宮去面奏新君,再回會城門休息用餐不遲!”杜勳的手下人聽了他說出的堂皇道理,不敢再說二話,紛紛隨他上馬。就在這時候,他們望見東南方四五里外的彰義門城頭的城垛間擠滿了守城的人,有的人在俯首與城外說話。城下的情況看不清楚,但知道城門外必是站立著許多李王的人馬,正在呼喊打開城門。總之城上和城下已經不再對峙,驚人的事情就要發生了。杜勳想道,昨晚和今早晨在釣魚臺聽到要先破彰義門的傳聞,馬上就要證實了。
因為知道大順軍即將由彰義門進城,杜勳認為自己必須趕在大順軍進入外城之前向李自成稟報他進宮勸說崇禎讓位經過才有意思,所以在馬上加了一鞭,沿一條捷徑向釣魚臺方向馳去。
他先到釣魚臺行宮,在宮門內值房中先見了李雙喜,要求叩見大順皇爺。李雙喜的事情很忙,喚一傳宣官進去片刻,出來說聖上正在同牛丞相議事,牛丞相叫他去見軍師將詳情稟報,隨後由軍師進宮轉奏。杜勳原以為李自成對崇禎肯不肯禪讓江山的大事十分重視,必會立刻召見他面奏一切;他雖然沒有將事辦成,但他畢競是冒死入宮勸說,幾乎被斬,他的一片忠心必會受新主的溫語褒獎。此刻他恭恭敬敬地站起來聽傳宣官傳達了牛丞相的吩咐以後,心頭不覺一寒,只好趕快去晉見軍師。
到了軍師府,中軍官進去片刻,杜勳立刻被帶去內院的花廳中。宋獻策同劉宗、李巖正在圍著一張八仙桌商議事情。桌上攤著一張木版印的京師地圖,幾乎有半張桌面大,這種地圖在當時京師的坊間買到不難,但這是大順軍從西安帶來的。宋獻策的面前如何能攤著這樣的地圖,卻使杜勳不能不到吃驚。杜勳因劉宗和宋獻策在新朝地位崇高,劉宗被永昌皇帝封為汝侯,所以一進來就趕快跪下叩頭。劉宗微微一笑,沒有做聲。宋獻策放下來筆,欠身拱手,笑著說:“請坐下說話,不必多禮。”等杜勳在離八仙桌几尺遠的一把椅子上坐下後,他隨即問道:“你見到崇禎了麼?”杜勳起立回答:“回軍師大人,鄙人已經見到崇禎了。”
“他肯讓出江山麼?”
“他還指望吳三桂趕來救駕,不肯讓位。”劉宗用鼻孔冷笑一聲,說:“哼,白做夢!他派的兩個人送手詔給吳三桂,催吳三桂火速來京,在通州境內給我軍抓到了,哼!不管他崇禎肯不肯讓出江山,我們按時進北京!你進城的時候,我就對聖上說:目前大事已定,差杜勳去勸崇禎讓江山麼,其實是六指兒抓癢,多一道子!崇禎沒殺你,你帶著腦袋回來就好,趕快歇息去吧。”杜勳原以為他冒死進城去勸崇禎讓江山,不管成不成,必會受到大順皇爺和大臣們的賞識,沒料到既不能進行宮向新主面奏,也不能得到位居大順朝文武群臣之首的劉宗溫語褒獎,他的心頭猛然涼了。他不肯死心,還想多談一點他面勸崇禎的經過,但是恰在這時,有軍師府的一位中軍副將匆匆進來,稟報彰義門和西便門相繼大開,大順軍步騎兵整隊入城,兩座城門內的居民夾道歡。劉宗、宋獻策和李巖從椅子上一躍而起。劉宗快活地大聲說道:“軍師!你算得真準,果然是十八申時進入外城!”李巖對於明朝歷代宦官之禍深為痛恨,李自成北伐檄文中那兩句“宦官皆-糠犬豚,而借其耳目”就是李巖建議加進去的。看著杜勳進來向劉宗和宋獻策叩頭行禮,以及坐下說話,李巖一直穩坐在一把太師椅上,穆然不動,直到這時,他才開口說話:“杜監軍,我們馬上要進行宮去向聖上祝賀大軍進入外城,接著還要在御前商議許多大事。你很辛苦,請回去休息吧,等軍師大人有了閉工夫,再約你來一趟,聽你詳談入宮向崇禎勸說經過。今天,不必多談了。”杜勳看一眼劉宗和宋獻策對他的淡漠神情,不敢再留,趕快向劉宗和軍師們深深一揖,匆匆退出。杜勳心情鬱郁地走出軍師府大門,立刻有他的隨從太監們了上來,有人悄悄問他:“監軍老爺,提營劉將軍和軍師對您說了什麼話?”杜勳強裝高興,說道:“那還用問?他們很說了些稱讚的話。軍師本來要留我詳細談談,因皇上宣他們立刻進行宮議事,我只好趕快告辭。”杜勳的一個親信太監說:“老爺,看來您在新朝中要做司禮監掌印太監已經十拿九穩了!”宋獻策對劉宗笑著說:“捷軒,我們該進宮去向聖上賀喜了。”他看一眼手中的一張紙,接著說:“我們正好商議已畢。你的提營首總將軍府還按原來商定的,駐在田皇親宅。那裡有兩三百間房屋,比較寬綽,倘若不夠用,同一條衚衕中還有幾處達官宅第,可以徵用。至於大軍入城後各營分駐何處,剛才都已商定,我馬上命軍師府中文書房繕寫多份,給行宮一份,首總將軍府一份,各營主將各一份,不會耽誤。”宋獻策的話剛說完,軍師府的中軍陪著行宮中的宣詔官來到院中。那宣詔官是錄用的秦王府的舊人,年紀很輕,儀表堂堂,到了院中的太湖石假山前邊止步,面南而立,聲音洪亮地說道:“有旨!”宋獻策、劉宗和李巖趕快從書房走出,來到宣詔官的面前。宋獻策和李巖是讀書人出身,好像是出於本能,立刻跪下,俯首聽旨。劉宗由於官位最高,站在他們中間稍前半步。他是李自成起義後的生死夥伴,雖然忠心擁戴闖王稱帝,但隨時跪下聽旨卻一時尚不習慣。他抱拳躬身,恭敬肅立,忘記應該跪下。大順朝的朝廷制度草創,各種儀注不嚴,平上朝時沒有御史糾儀,李自成對那些與他同生死共患難、一起打天下的高級將領原是視若兄弟,目前在君臣禮儀上並不強求,所以此刻宣詔官並不提醒劉宗跪下,聲音琅琅地說道:“聖上口諭:北京外城已破,大軍分路入城,務須軍紀嚴明,秋毫勿犯,使四民安堵如常,方好使內城不攻自破,開門降。特諭劉宗立即差得力將領去外城內巡視,不可有誤。遇有騷擾百姓的,就地嫋首示眾!”
“遵旨!”劉宗聲音洪亮地回答。
宣詔官又琅琅說道:“聖上口諭,首總將軍劉宗、軍師宋獻策。副軍師李巖,即去行宮,同天佑閣大學士牛金星,一起在御前商議軍國要務!”
“遵旨!”劉、宋、李齊聲回答,俯地叩頭。
宣詔官傳完皇上口諭,轉身就走。軍師府的中軍副將將宣沼官送出大門,立刻準備正副軍師大人的進宮事宜。
劉宗先回提營首總將軍駐地,派遣執法將領,手執令旗、令箭,率領三百騎兵,匆匆出發,從彰義門進入外城,各處巡邏,嚴申紀律,止有搶掠姦之事。然後他率領從人,騎馬奔往釣魚臺行宮。
宋獻策和李巖因為外城已破,本來要進宮去向皇上叩賀大捷,現在聽了宣詔官傳皇上口諭,要他們速去參加御前會議,不敢怠慢,略整衣冠,就要動身。宋獻策將剛才議就的大軍入內城後各營分駐地區清單給一個僕人,叫他送到文書房繕清二十份。僕人出去後,宋獻策趁身邊沒有別人,小聲向李巖囑咐道:“林泉,你我多年知心,互相敬重,無話不談。今北京外城已破,破內城只是指顧間事。多年苦戰,正為今勝利。如今不僅主上十分高興,滿朝文武和全軍將士莫不歡欣鼓舞,你對目前的軍國大事常不乏真知灼見,令我佩服。但是林泉,目前我大軍已進北京外城,明天明時必破內城,所以主上與滿朝文武一片喜悅,三軍歡騰,這是理所當然。在西安出師之前,文臣中你我二人,武將中田玉峰,都主張持重,以鞏固中原和與民圖治為當務之急,佔領山西與山東後暫緩向北京進兵,方是萬全之策。然而皇上與捷軒銳意東征,而新近從龍之臣都巴不得早破北京,覆滅明朝,都打順風旗,在朝廷上下幾乎全是贊同北伐幽燕之聲。皇上對我們的意見頗不願聽,雖不明說,心中認為我們的建議是書生之見,阻撓大計。田玉峰隨皇上起義很早,可以說是生死之,聽說玉峰被召進宮中,當面受了責備,詳情不悉,卻看到玉峰不再說話了。啟東明白皇上同捷軒主張北伐之計已定,大概也知道玉峰在宮中受皇上責備之事,也不再言語了。我一看情況不對,趕快勸你不要再說話了。當時的情狀,你還記得麼?”李巖輕輕點頭:“弟當然記得。可是目前雖然我大軍已來到北京,外城已破,破內城只是指顧間事,但是我們建議緩進之策,未必即非。”宋獻策說:“林泉!你我二人空懷杞人之憂,主張先鞏固已佔領之數省,設官理民,撫輯亡,恢復農桑。百姓苦於戰亂已十餘年,成有喁喁望治之心。我朝新建,當前急務:使百姓得享復甦之樂,為國家建立穩固之基。仁兄在起義後奔往伏牛山得勝寨途中給主上寫的那封書信①,陳說方略,頗有遠見卓識。當時主上初入河南,尚在艱難之中,所以不僅弟與啟東對那封書信捧誦再三,主上亦讚不絕口。然而林泉兄,皇上在西安建國以後的形勢不可與往相比,除各種形勢不同之外,還有我們同皇上君臣之名分已定,有些事可諫則諫,不可諫則止。自古在朝廷上謇謇諤諤之士,雖然懷著無限忠心,難免不多言獲罪,身蒙不測之禍。你我雖都是讀書人,都留意經濟之學。然而你我所不同者,我是多年寄食江湖,隱於星象卜筮之間,而仁兄出身於宦門公子,讀書好學,早登鄉榜②,身無紈-之習,懷濟世之心,被迫起義,實非得已;起義後,身在軍中,猶不忘功成之後,急勇退,歸隱山林。此是足下比世俗高潔之處,然亦是足下不能與世俗和光同塵③的弱點。今晚皇上正是大業將成、志得意滿時候,在群臣一片頌揚聲中,兄千萬說話小心。”①書信--李信給闖王的這封書信在小說中十分重要,請參看本書第二卷第四十一章。
②登鄉榜--舉人試考叫做鄉試,登鄉榜即是中舉。
③和光同塵--意思是同世俗打成一片,保持一致,不要獨立不群。典出《老於》中的名言:“和其光,同其塵。”李岩心中謝宋獻策的關照,輕輕嘆一口氣,說道:“身為大順之臣,豈能不忠於大順之事。皇上率二十萬之眾渡河北伐,中途又散分兵力,來北京只有六萬之眾,可謂孤軍深入。倘有挫折,不堪設想。所以雖然弟看見破北京已成定局,至今巨只待進入皇城而已,然而弟忠心為國,不能不心懷殷憂,這道理足下完全知道。比如下棋,往往看似勝棋,不小心一著失誤,全盤皆輸。人間事,勝與敗,福與禍,喜與憂,好比陰陽之理,相剋相生,正如老子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弟自束髮受書,略知忠臣立身事君之道,往往心所憂患,不忍不言。”宋獻策擔心李巖幾年來在闖王軍中仍不脫書生本,有些意見已經使李自成心中不快,如不小心,後可能招不測之禍。而且他縱觀青史,深知歷代開國帝王,方其創業之初,艱難困苦備嘗,惟恐大業不成,故能謙躬下士,虛懷納諫,一到大業告成,便講究帝王尊嚴,同臣下只講君臣之別,君為臣綱,不再講患難之與袍澤之親,很少人能夠再虛懷若谷,從諫如,反而猜疑多端,甚至誅戮功臣,也是常事。故自古君臣之間,容易共艱難,不容易共富貴。但是像這樣心腹之言,他對李巖這樣的好朋友也不能明言。此刻他聽了李巖的話以後,深有同,輕輕點點頭,說道:“林泉,你對國事懷著殷憂,這心情我很明白。其實我皇上率孤軍遠征幽燕,到處兵力空虛,民心未服,城鄉凋敝,地方不靖,可以說在勝利之下,危機四伏。遼東強虜①只有長城之隔,虎視眈眈,伺機而動。但今晚在皇上面前,你必須說話謹慎。縱然是有利於國的意見,今晚不該說的也不要說,以免…噢,快進宮吧,遲了不好!”①強虜--指滿洲人。明朝自萬曆末年開始,因漢滿兩民族矛盾尖銳,漢族稱滿洲人為東虜、建虜(建是建州衛),有時簡稱為虜。又因滿洲人屬於韃子系統,也被漢人稱為滿韃子。
忽然從釣魚臺一帶響起了鞭炮聲。隨即從西直門外到成門外,又往南到彰義門外,許多有大順軍駐紮的地方相繼響起了鞭炮聲。這是因為北京的外城不攻自破,包圍在北京西郊的攻城部隊自動地燃放鞭炮慶祝,又因為西郊只有零星的較小的雜貨鋪,臨時叫開小鋪,買不到更多的鞭炮,所以鞭炮聲參差不齊,響得不長。
宋獻策和李巖率領從人,騎馬來到釣魚臺,將從人留在行宮的大門外邊,他們二人進了宮門。到了第三進院,即行宮正殿院內,遇到劉宗剛剛進來。這時,牛金星正率領丞相府、六政府、文諭院等中央各衙門的六品以上文臣們向皇上祝賀北京外城守城軍民開門降,從正殿大廳傳出山呼萬歲之聲。劉宗、宋獻策和李巖站在南路一邊,等候一百多位文臣很有秩序地魚貫退出之後,才恭敬地進入正殿。
李自成坐在臨時設的寶座上,在群臣朝賀捷報之後,他滿心喜悅,獨將丞相留下,商量明進城大事。當劉宗等進殿時,他免了他們行禮,吩咐他們坐下,說道:“果然如獻策所卜,如有微雨,十八破外城,十九黎明破內城。”李自成忍不住放聲大笑,接著又說:“自孤起義以來,至今已十六年了,身經百戰,出生入死,血成河,果有今!”牛金星說道:“朱元璋於至正①十二年起義,初為郭子興親兵,經十五年而身登九五②,建立大明。我皇上自起義至去年進入西安,建立大順,也是十五年,只欠舉行登極大典耳。英雄提三尺劍定天下,何其相似?敢言皇上功業彪炳,必將遠邁洪武!”①至正--元順帝年號,②九五--皇帝之位。《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後人因此以“九五”代指君位。
李自成謙遜地說:“孤出身農家,幼為牧童,長為驛卒,無德無能,得有今,全靠你們眾文武之力。孤現在找你們前來,不為別事,只商量明如何進城,進了紫城中住在什麼宮中。我們議定之後,即可傳諭下去,趕快分頭準備。捷軒,你是提營首總將軍,位居百官之首,對明如何進城的事,有何安排?”劉宗說:“陛下,臣已告訴補之,明破了內城,他必須親自率領一千將士,儘快進入紫城中清宮。先派兵把守紫城四門,嚴出入,不許宮女和太監們逃散,嚴搶劫宮中財物,嚴火災,更不許太監中有人暗藏兵器。各處宮殿,角角落落,仔細清查。李過的全營五千人馬以後就分駐皇城四面,負拱衛皇城重任。如有失誤,惟他是問。”李自成問道:“李強和雙喜的三千御營親軍駐紮何處?”
“御營來軍駐紮在皇城以內。皇城各門由御營親軍把守。在李過率領一千人馬清宮時,御營親軍除雙喜率領五百將士扈駕之外,都由李強率領,緊隨在李過部隊的後邊進城,分駐皇城以內。以後吳汝義和雙喜所率領的五百親軍駐紮紫城內,擔負警蹕重任。為著使吳汝義悉紫城中情況,我命他率領少數將士隨補之一起清宮。我想到的事兒就是這些,至於皇上明由何處進城,居住何處宮殿,這是宰相和軍師們的事,請陛下問問他們。”李自成含笑點頭,眼睛轉向牛金星和正副軍師,尤其是將眼睛望著金星,含笑問道:“你位居宰相,如何決定?”牛金星在幾天前的進軍途中已經同宋獻策談及此事,略聞獻策之意,他也同意,但他不願搶先說出。自去年十月間進入西安之後,由於他居於“總百揆”的宰相地位,每忙於協助李自成進行建國創業的各種工作,中間還擠時間親自到華州主持過一次全省的科舉試考,為新朝選拔人才。從這時起,他明白自己是開國宰相已成定局,他也力求保有宰相祿位,因此他決定了三種處人處事態度:第一,凡皇上不同意的事,縱然他認為十分不妥,也不同皇上爭執,更莫說犯顏直諫。第二,他竭力尊重宋獻策的軍師地位,凡屬於軍師職掌的事他決不多言,力求與宋獻策和衷共濟。第三,他雖然參加了李自成起義,一向重視經濟之學,反對八股取士之制,但是說到究竟,他自幼誦讀孔孟之書,受儒家思想涵養很深,所以他認為自己身為開國宰相,不要對一般事情多言,而為相之道,主要是如古人所說的“調和鼎鼐”
“燮理陰陽”①。現在聽了皇上詢問,他恭敬地說道:①調和鼎鼐、燮理陰陽--這兩句古代成語都是歌頌宰相的,意思是做宰相的應該在朝廷上調和各種矛盾,好像在大鼎中調和五味。燮理也是調和。
“陰陽五行之理,臣雖然也有涉獵,但不如獻策。請陛下垂問軍師。”李自成轉向宋獻策:“獻策,昨在昌平州,你說待到北京城下時,這些事,你要向孤奏明你的意見。現在,你快說吧。”宋獻策說道:“陛下,倘若如微臣所卜,明五更破了內城,臣認為應於卯時二刻從釣魚臺鳴炮啟駕,巴時三刻進紫城,午未之間在宮中受隨駕來京的百官朝賀。”李自成問:“聽說從釣魚臺進成門,有一條筆直的東西大街可到皇城。我們騎馬進皇城,需要兩個時辰①麼?”①時辰--一個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
“是的,陛下。聖駕進北京,與進西安時情況不同。聖駕如今雖未舉行登極大典,實際已經是大順朝開國皇帝,必須沿路警蹕,儀仗前導,群臣扈從,緩轡徐行。而且,聖駕不是走成門進城,而是從德勝門進城,再由德勝門向南…”李自成覺得奇怪:“為什麼放著近路不走,要繞道走德勝門進城?”宋獻策說:“德勝門在北京城的乾方①,乾為人君之象。陛下,北京為明之京師,得北京即得天下,故陛下從乾方入城,方是大吉。《易經》②上說得明白,啟東與林泉必都記得。”他望一望牛金星和李巖,隨即背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免費,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尤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命。’此係孔聖人之言,著於《易經》之《彖辭》,皆言人君初得天下之事。所以微臣敬謹建議,請陛下不必走成門近路,以繞道走德勝門入城為宜。”①乾方--按《易經》和五行學說,西北是乾方。
②易經--來獻策在下邊引述的話,見於《易經》乾卦的《彖辭》(彖,音tuàn)。《彖辭》是“十翼”之一,解釋卦理的部分。
李自成雖然對宋獻策的這些話半懂不懂,但是這些話既然是出自《易經》,又出自孔聖人之手,他就信之不疑,頻頻點頭,轉望牛金星,以含笑的眼相問:“你以為如何?”牛金星和李巖都中過舉人。他們自幼先讀《四書》,後讀《五經》。《四書》要學童背得爛,連朱熹的注語也背;《五經》一部分也得背。宋獻策所引用的《彖辭》中的話,他們在少年時都曾背誦過。看見皇上以含笑的眼相詢,牛金星趕快說道:“軍師所言極是,請皇上即決定從德勝門進城。”李自成又望著軍師問道:“從德勝門進城之後,從何處進皇城最為近便?”宋獻策說;“聖駕進德勝門後,先向西走不遠,轉上一條南北大街,正對成門是西四牌樓。過了西四牌樓,順大街繼續往南走,到了財坊北口,過了西單牌樓,便是西長安街,走完西長安街以後便到皇城的長安右門或稱西長安門,共有三闕,所以俗稱三座門①。”①三座門--東西三座門和相連的皇城城牆,在民國年間陸續拆除。
李自成截住問道:“從這裡進皇城?”
“不,還得繞道。”
“八卦方位不利?”
“不是為的八卦方位不利。西三座門是皇城的一座偏門,皇城六門①之一。皇上應由皇城的正門進去,南門才是正門。聖駕到了西三座門前邊不遠,從公生右門②向南,過武功牌樓到了棋盤街③,便到了大明門,才是皇城南門。大明門有三闕,中門是御道,平時不開。此時中門大開,聖駕乘馬走御道進入皇城,扈駕之文武百官及御營親軍均在下馬碑④前下馬,牽著馬分從左右門進去。再過千步廊⑤,就到承天門了。”①皇城六門--大明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東安門、西安門、北安門。北安門俗呼厚載門。
②公生右門--明代六部等中央各衙門集中在東西長安門外以南,在千步廊東西皇城之外。明正德時為便於百官入朝,建築公生左門與公生右門,民國初年拆除。
③棋盤街--在正陽門和大明門之間,民國初年拆除。
④下馬碑--棋盤街石欄杆外東西各一,上鐫:“文武官員至此下馬”⑤千步廊--在大明門內,各一百一十間,東西相對,民國年間拆除。
宋獻策對京師地理如此清楚,對皇上進入德勝門後如何再進皇城的道路,如此瞭若指掌,成竹在,句句合理,大家聽了無不佩服。劉宗忘記是在皇上面前,在宋獻策的肩膀上狠拍一掌,說道:“你宋矮子果然不凡!”李自成接著說:“獻策真是難得的好軍師!你如何想得這樣周到?”宋獻策向李自成說:“微臣出身蓬蓽,混跡江湖,不遇明主,必將與草木同朽。謬蒙陛下知遇之恩,忝備軍師之任,遇事謹慎,惟恐隕越。明皇上進入北京,是我朝開國時一件大事,做軍師的自然要細心籌劃,力求萬全。今晚在御前議定之後,連夜傳諭準備,不敢遲誤。”李自成面帶風,先表示稱讚地點點頭,又笑著說:“孤於崇禎十四年天進洛陽,十五年冬天進襄陽,去年十月進西安,都沒有這麼多的講究,進去也就進去啦,還不是照樣勝利?如今連進城門也要講五行八卦,講究趨吉避凶的事情越來越多啦。”宋獻策說:“從前陛下進洛陽,進襄陽,進西安,均在戎馬倥傯之際,且在尚未建國改元之時。今陛下已經建國大順,改元永昌,只欠舉行登極大典耳。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此所謂今非昔比。”李自成又稱讚說:“倘若召集文武大臣在御前商議明應從何處入城,群臣必將主張就近從成門,不然從彰義門進外城,再從宣武門進內城,也較德勝門為近。軍師按照八卦的道理,建議孤從德勝門進城,真是人所不及!”牛金星說:“軍師建議陛下從德勝門入城,出臣意料之外。經他一說,臣始恍然而悟。臣自少年讀《易》,也較留心《易》理,然不逮獻策遠甚。獻策可謂真正於《易》理!如皇上應從大明門進皇城,不從偏門進皇城,這道理眾文臣都會想到,惟皇上應繞道從德勝門入城,實難想到!”李自成問道:“從成門進城,有何不好?”宋獻策回答:“成門在北京城的兌方。兌為西方之卦。西方主秋,穀物成,所以城門名曰成,取秋收豐足之義。此卦雖有秋收之美義,但與震卦①相反,不再有生成繁茂之象。所以《易-說卦》言兌為毀折,蓋言秋天禾稼枯槁,繼之毀折,乃自然之理。因兌卦與坤卦相鄰,所以《說卦》又云:兌的涵義‘為少女,為妾,為羊’,都是柔順之義。因此,陛下絕不能就近從成門進城。”①震卦--代表東方,也代表萬物出生。北京的朝陽門屬於震方。
李自成出於好奇心理,又問道:“從宣武門進城,有何不好?”宋獻策趕快回答:“宣武在坤方。《易經》上說,乾為天,坤為地;乾為父,坤為母;乾為男,坤為女。又說,‘乾剛坤柔’,‘乾,健也;坤,順也’。宣武門在元朝名順承門,至今北京人沿習不改。為什麼叫順承門?《易經》上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順承門的出處就在這‘乃順承天’四個字上。紫城中有一座承乾宮,為皇貴妃所居,其地位僅次於坤寧宮。乾為天,為君,故承乾就是承天。陛下已是大順皇帝,當然只能走乾方入城,不能走坤方入城。”
“有道理,有道理,確有道理!”李自成認為宋獻策今所談的話都是他聞所未聞,他忽覺又一次恍然大悟。而他對於應該從乾方進北京城的說法,不惟此刻沒有一點異議,甚至在一個月後,他親自率領的六萬東征軍在山海衛石河西岸慘敗,僅剩下七千殘餘騎兵,從永平兩夜馳回北京,人馬疲憊不堪之際,他也不趕快從就近的朝陽門進城,偏要繞道從德勝門進城①。
①德勝門進城--李自成為什麼兩次繞道從德勝門進北京城(指內城)以及為什麼居住武英殿,各有關書籍從未作過解釋。這種歷史現象所反映的是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免費的意識形態問題,也就是秦漢以關於五行八卦的信。
議定了明聖駕從德勝門進城的大事之後,李自成看見劉宗、牛金星和宋獻策都是笑容滿面,惟獨李巖雖然也有笑容,但好像在想著別的心思,使他不能不稍奇怪。他向劉宗和牛金星說道:“為著明早就破內城,捷軒要部署各營人馬如何進城的事,啟東要同六政府等大臣們討論許多事兒,你們都退下去吧。獻策跟林泉也下去,晚膳後再進宮來,商量別的事兒。”等大家叩過頭退出時候,李自成特別喚住宋獻策和李巖,囑咐他們:“昨在昌平州時候,大臣中有人建議孤進紫城後住在乾清宮,有人建議住在文華殿。你們通陰陽五行,孤到底住在什麼宮殿為吉利,晚膳後在御前商定。”宋獻策和李巖雖然出身不同,生活經歷不同,所學不相同,處世的態度也不相同,但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好朋友,而且在起義前已經是莫逆之,原是他們在不同之外有更重要的共同之處。他們都博覽諸子百家,都抱有經邦濟世之志,都痛憤明朝的政治腐敗,民不聊生,這樣就使他們沿著各自的道路,都到了李自成的起義軍中。近幾天來,全軍上下,滿朝文武,一片勝利的歡呼聲中,難得他們兩個人保持著清醒頭腦,擔心李自成會功敗垂成,一受挫便有不可收拾之危。從行宮中回來以後,趁著晚膳尚未備好,正副軍師站在一起,望著院中假山翠竹,趁著左右無人,宋獻策向李巖小聲問道:“林泉,剛才在行宮御前會議,討論明人城的事,兄似乎另有心思,不肯多言,皇上也覺察出來。兄當時在想著何事?”李巖微微一笑,說道:“弟忽然想起來兩句唐詩,在心中琢磨。”
“什麼唐詩?”李巖不肯馬上說出,在宋獻策的面前來回踱了幾步,終於忍不住再對好友沉默,便站在獻策面前,按照當時讀書人的習慣,用講究抑揚頓挫的小聲背誦出七言二句: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宋獻策雖然不善做詩,但也讀過許多唐宋人的好詩,記得這是李商隱的七絕《賈生》一詩中的名句,明白李巖的意思,輕輕點頭,微微一笑,說道:“君臣之間不同於朋友之間,召見時說話不可不多加謹慎,見機諷諫,適可而止。”李巖的心思沉重,不便再往深處談,便繼續踱著方步。宋獻策明白李巖借用李商隱的兩句詩,不僅是對皇上,也是對他宋獻策的婉轉諷刺。他想了想,又接著說道:“當然,你我蒙皇上知遇之恩,忝居正副軍師之位,有些軍國大事,所見者深,該說的話還是要說的。”隨即,為著晚膳后皇上召見的事,他們又密談一陣。
晚膳後不久,宋獻策和李巖不曾休息就奉召進宮了。他們在李自成面前叩了頭,坐下以後,李自成因為看出來李巖在晚膳前的御前會議上似有什麼心思,不像牛金星對決定從德勝門進城之事那樣振奮,所以先不問宋獻策,親切地呼著李巖的字兒問道:“林泉,明就要進北京內城,你認為孤應居何處宮殿為宜?”李巖恭敬地回答說:“關於陛下進北京應駐蹕何宮,臣曾與宋軍師私下議論過,宋軍師的主張臣頗佩服,他的意見是陛下駐蹕武英殿最好不過。”李自成立刻轉向軍師:“武英殿在什麼地方?為什麼不能住乾清宮?”宋獻策回答:“在昌平州御前會議時,有人建議皇上按照歷朝舊制,居住乾清宮…”李自成截住說:“是的,你說過,按照《易經》,乾為天,乾為陽,乾為君,乾剛坤柔,這是不易之理。為什麼你同林泉又建議孤居住武英殿?武英殿在什麼地方?”宋獻策笑著說:“陛下所言,誠然是《易經》的不易之理。然而《周易-說卦》①又說:易之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惟變所適。臣竊以為陛下不可居住乾清宮之故有二:第一條,以臣看來,崇禎秉剛強,不同於歷代庸懦亡國之君。當內城破時,他必會自盡,身殉社稷。在何處自盡?他會在乾清宮自縊,在乾清官服毒,在乾清宮舉火自焚。不管他在乾清宮如何身殉社稷,陛下是不能進乾清宮居住的。”①《周易-說卦》--《說卦》是“十翼”之一,相傳為孔子所作。
“第二條呢?”
“第二條,以微臣愚見,崇禎縱然不死在乾清宮,然而乾清宮為崇偵居住與處理國事之處,今亡國,必為戾氣①所積,不作大的拔除②,皇上萬不可居。原來知道西華門內有武英殿這座宏偉宮殿,但詳細情況也不清楚。自從過了宣府以後,臣見距北京近,便留心向進過武英殿的從龍諸文臣和新投降的監軍太監詢問,知道了武英殿規模很大,與文華殿規制相同,但多了三座金水橋,所以臣反覆慎思,敢向陛下建議,以駐蹕武英殿最為適宜。”①戾氣--信所謂不祥之氣。凶煞之氣。
②拔除--用信辦法消除不樣,如請僧道誦經、祭神,所謂作“法事”等。
李自成沉默片刻,不能決定。在崇禎一朝,不但經常在文華殿召對臣工,而且從荒唐的明武宗以來,經過了大約一百二十年,獨有崇禎一個皇帝勤於治事,喜歡讀書,重新恢復了每年秋二季請文臣為皇上講書的“祖制”稱為“經筵”而地點就在文華殿。所以,在崇禎登極以來的十七年間,文華殿特別出名。李自成想了想,向宋獻策問道:“有人建議孤居住文華殿,你以為如何?”宋獻策在心中說道:“果不出我們所料!”他恭敬地向皇上回奏,說他已經同李巖研究過文華殿是否適宜,李巖有很好的意見,可以由李巖向皇上面奏。李自成隨即將眼光轉向李巖。李巖奏道:“在昌平州御前會議時,有人建議,陛下如不居住乾清宮,便以居住文華殿為最適宜。文華殿規模宏偉,後有謹身殿,俗稱為文華後殿。兩殿與左右廡及其餘廂房合為一個宮院,房屋足用,又周圍有紅牆圍護,十分嚴密。而且他們又說,文華殿在皇極門之東,東華門之內。陛下駐蹕文華殿正符合古語‘紫氣東來’之文讖。說…”李自成了一句:“還說,文華殿離內閣很近。”李巖接著奏道:“以臣看來,陛下進人紫城後,居住文華殿不如居住武英殿為宜。”
“為什麼?”
“古人雖有一句‘紫氣東來’的話,但不能作為陛下平定幽燕之讖。相傳昔老子…”
“他也姓李。”李巖接著說:“相傳昔老子因道不行於中國,騎青牛出函谷關西去。關令尹喜①望見紫氣自東西來,認為將有聖人來到。不久,果然老於來到了函谷關。陛下躬率義師,東征幽燕,所以‘紫氣東來’一語不是陛下祥瑞之讖,只有獻策所獻‘十八孩兒兌上坐’之讖方為陛下受命之符②。”①關令尹喜--守關吏名叫尹喜。
②受命之符--從西漢初年以來,一種信思想盛行,認為帝王坐天下必有各種祥瑞或讖記,稱為“受命之符”李自成含笑點頭:“對,對。你說下去,說下去!”李巖又接著說:“武英殿在皇極門之西,西華門之內,與文華殿遙遙相對,在紫城中居於兌方。陛下雖以北京為行在,不擬久留,但在北京紫城駐蹕期間,也不應忘‘兌上坐’三字之讖。”李自成大為高興,說道:“多虧你們提醒,孤決定住在武英殿!”李巖又說道:“臣等建議陛下駐蹕武英殿,蒙陛下欣然同意,此實陛下從諫如之美德,為我國家之利,愚臣等不勝歡忭鼓舞之至!趁此機會,臣仍就此事有所進言,望陛下俯聽一二。”
“你說吧,不要顧慮。”
“臣不如獻策深明五行八卦之理,但往年為科舉試考,對《易經》也曾反覆讀過,對陰陽八卦之理略知皮。文華殿在紫城中居於震方。《說卦》雲:‘萬物出於震。震,東方也。’震卦主東方,又為天之卦,又主萬物生長髮育。總之是一片和悅景象…”
“這與今的情況也頗相合。”
“不然,陛下。”李巖停了停,望一眼皇上的神,接著說道“臣請陛下恕罪,聽臣冒昧直言。獻策與臣,備位正副軍師,參預帷幄,兢兢業業,不敢懈怠。故常所慮者多,不能不常懷殷憂。許多文武大臣因見我皇上義旗東指,一路降,勢如破竹,將唾手而克北京,取明朝江山如拾芥,不怪文武們頗生驕傲之氣,認為江南可傳檄而定,太平即在眼前,上下歡騰,如醉風。臣與獻策,只怕心大意,變生不測。如今尚不是-武修文時候,請陛下居住武英殿,除為了順應‘兌上坐’之讖,也為了昭示群臣;得了北京,尚非天下太平之時。”李自成的心中一動,向兩位軍師問道:“孤登極之後,山不願再有惡戰,也打算偃武修文,使天下早享太平之福。難道吳三桂還敢螳臂當車,自尋滅亡不成?”宋獻策說道:“臣亦願吳三桂前來投降,但也要防備萬一。”
“吳三桂如不投降,就用兵征剿,不留肘腋之患。你們說是麼?”李巖回答說:“吳三掛在山海衛駐軍,雖為我朝肘腋之患,但是他前進不能,退無所據,實際不足為慮。臣等以為目前可慮者不是吳三桂,而是滿洲。我軍初到北京,立腳未穩,萬一東虜乘機人,而吳三桂與之勾結,必為大患,所以不能不小心防範。”李自成自從破了西安,恢復長安舊稱,以長安為京城即所謂“定鼎長安”以來,在心態上起了很大變化。他陶醉於輝煌的軍事勝利,除歌頌勝利的話以外,不願聽不同的意見。那些新降的文臣,多是在宦海中浮沉多年,自詡為達時務,認識“天命攸歸”所以才投歸新主,慶幸得為攀龍附鳳之臣,贊襄真主創業。他們很容易看出新聖上最喜歡歌功頌德、誇耀武功,於是所有的新降文臣都按照新主子所好歌功頌德。縱然有人看到了一些問題,想貢獻有利於開國創業的一得之見,一看皇上醉心於功業-赫,惡聽直言,也就沒有誰敢說實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