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針對楊瀾的暗箭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楊瀾一行前往範縣最佳的旅程乃是從京師往天津衛,然後沿著運河南下,到達東昌府的首府聊城,在聊城換了公文,印信之後,再繼續沿運河南下,到達張秋鎮之後,再乘船沿廣濟渠西行,前往範縣。
在大明朝,要想從某地趕到某地,沿水路是最快的,輕鬆加快捷,比陸路快多了,也舒適得多,畢竟,要走陸路,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步行,步行的速度自然慢了許多,人也辛苦不少,除了步行之外,便是乘坐馬車,大明朝的馬車都是兩個輪子,這輪子沒有彈簧之類的,自然沒有什麼減震設備,再加上國庫空虛,官道年久失修,一路上,坑坑窪窪無數,在這樣的路上乘坐這樣的馬車,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為了舒適,或是為了快速趕到範縣,楊瀾都應該選擇走水路,然而,他偏偏沒有這樣做。
一開始,他是沿著官道南下,到達保定,在繼續南下,到了滄州之後,這才放棄了馬車,踏上了一艘客船,這才開始沿運河南下。
這一路上,楊瀾到沒有什麼,就算路途再是顛簸,他仍然談笑風生,薇薇,張落,楊凌卻吃了不少的苦頭,他們可沒有楊瀾這樣好的忍耐和控制力,不過,在楊瀾說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等等陳詞濫調之後,他們也只好悶著頭忍受著路途的顛簸和艱辛了。
到了滄州,上了客船之後,三人長長地鬆了一口氣。
坐船走水路,比乘馬車趕路,從舒適的角度來說,本就沒有什麼可比,運河風又不大,所以,也不愁會有暈船的問題,就算是楊瀾。上了船,走上水路之後,他也不想再去乘馬車走陸路了。
楊瀾為什麼會選擇那條艱辛的道路呢?
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所謂查探民情,看看大明朝地方上的具體情況,這只是順帶的事情。其實一開始,楊瀾之所以決定先走一段陸路,是為了滿足他的旅行癖。
在後世,作為殺手的他自然也是走南闖北,國內國外,天下各地,很多大城市都留有他地腳印,然而,每到一地。除了觀察地形之外,他都窩在臨時借住的房子裡,所謂臨時藉助。是找一間暫時沒有人的空房子住進去,他很少住酒店,住酒店很容易暴身份,雖然,他擅長化妝易容,手中的那些護照也真得不能再真了,但是,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很多殺手都是因為出了一些蛛絲馬跡,這才被人抓住。
住在空房子中就沒有這樣的顧慮,就算刺殺事件發生了,那些警察也不可能一間屋子一間屋子的搜捕,所以,這樣做非常安全。不過,為了儘量減少出錯地機會,一般情況下,楊瀾都會窩在那屋子裡。哪兒也不去。
所以。他雖然到過不少地城市。然而。對那些城市他留下地最深刻地印象便是一間普通地民居而已。
鼻子裡。楊瀾是一個喜歡冒險和四處旅行地人。這也是他在年幼地時候便離家出走。混入那個馬戲團地原因。也因此成為了一名殺手。
到了這個時代之後。他仍然喜歡旅行。
這裡地天空是那麼地蔚藍。出城之後。便是一片綠。很少有光禿禿地山坡和原野。跟後世完全不同。到了後世。除了極少數深山老林之外。你在任何地方。都會瞧見人類。
楊瀾喜歡這個世界。
雖然。這個世界沒有電腦。沒有電視。連水馬桶都沒有。但是。對物質享受地**極少地他來說。這些都並不重要。
這個世界遠比後世要安靜,僅僅是這點,楊瀾便分外喜歡。
張落,薇薇,楊凌三人自然不知道,就是因為楊瀾想看一看北方沿途官道的風景,便讓他們吃了這麼大的苦頭。
幸好,楊瀾還想看看運河兩岸的風景,這才讓他們脫離了苦海。
運河內,南下北上的船隻很多,時常便有掛著白帆的船隻和客船錯而過,這些船隻中,有運糧的漕船,有載人的客船,也有打魚的烏篷小船…種類繁多,來來往往,甚是熱鬧。
兩岸地風景一片翠綠,河堤兩旁載滿了樹木,鬱郁蒼蒼,間或可以瞧見一些田地,因為在運河兩岸的原因,所以就算乾旱,田地也不會缺水,故而,這裡的莊稼長得極好,和官道兩旁荒蕪的那些田地一比,簡直不可同而語。
白天行船的時候,太陽光照在水面上,波微微搖晃,漾起了層層金光,如絲如線,在水面上晃動不休,偶爾,有一條魚兒躍出水面,跳躍在金光之中,魚鱗反著金光,晃眼得緊。
到了夜晚,在港灣或是碼頭泊船之後,四下裡,細細的水波相擁的聲音,以及草叢中夏蟲歡快的鳴聲,反倒是夜顯得更為安靜。
月兒懸掛在空中,當雲兒擋住它的時候,水面上便一片黑暗,唯有港灣附近地漁火閃耀,顯得分外悽清,當月兒從雲層後探出頭後,水面上便漾起了一層銀輝。
這運河兩岸的景緻如此之美,讓楊瀾更是深有觸。
有一天,戰火必定會摧毀這片寧靜,有一天,鮮血必定會染紅這條河,有一天,屍體甚至會讓這河水斷…
如果可能的話,楊瀾希望能夠阻止這一切的發生。
雖然,他明白,只要有人類存在,這殺戮便不可避免,但是,雖然看透了人類的本質,他仍然無法選擇放棄,仍然不可能什麼都不做。
船行的速度果然很快,沒有幾,客船便從滄州放到了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