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阿元,明前去慎嚴庵拜訪,情況不明,你就先別去了吧。”柯銘來到賀元的房間,與他商量著。
此時賀元剛沐浴完不久,正半躺在由一整張虎皮鋪著的暖炕上,一名丫鬟正在幫他擦乾長髮,另一名丫鬟則在幫他穿好衣服後,跪在踏板上,仔細而謹慎地握著少爺的手指,幫他修剪指甲。一旁站著個八九歲模樣的小丫鬟捧著盤子,盤子裡放著整套到甲刀具,隨時供剪指甲丫鬟替換。
“不過是間尼姑庵,又不是龍潭虎,你大可不必這般小心翼翼。再說,我也不是紙糊的,就算我不濟事,身邊有這些人跟著,連只蚊子都別想咬到我,你大可放心。”賀元輕哼了聲。雖然年紀還小,但到底成長環境非同一般,對於柯銘的心態,他再瞭解不過。無非是他最好就待在這兒,不彈不動,乖乖等著,給人伺候著,那就什麼意外都不會有,回京後,他也就好跟所有人代了。
柯銘苦笑了下,站在暖炕邊,說道:“阿元,我實在沒想到你真能一路跟我來到小遍村,還住下了。”
“我知道。打從出京那起,你就想要讓我親自受到艱苦的環境、難走的路途。一路餐風宿地過來,就想著我這個身嬌貴的少爺何時打退堂鼓,縮回京城享福去。常州這個荒涼的州郡沒嚇到我,來到永定縣這個連個縣令都沒有的三不管窮縣也沒嚇著我;而今,身處在永定縣裡最惡名昭彰的赤貧惡地,住在這個由土磚與茅草囫圇夯成的小屋子,我也是沒叫一聲苦。”微微得意的語氣,配上那雙長得特別好看的飛揚眉,讓賀元出的相貌更鮮活靈動三分。
柯銘知道眼前這個身嬌貴的大少爺,正在為自己的“吃苦耐勞”洋洋自得。不覺嘆氣道:“你實在無需跟著來吃這一趟苦頭的。要是公主知道你這些子是怎麼過的,怕不心疼壞了。”
“這種事,就不用太鉅細靡遺的向我孃親報告了。”賀元的這些話,是說給身邊伺候的人聽的,見一眾貼身丫鬟低頭不語,哼聲道:“都聽到了吧?”丫鬟們不敢應聲,全低頭屏氣,安靜地忙著。
柯銘擺擺手。
“你就別為難她們了吧。就算這些丫頭不說,那些護衛回京後哪敢有半點隱瞞?”賀元想想也是,就不為難身邊這些人了。
“算了,回京之後再考慮怎麼面對孃親的嘮念。你也別想轉移話題,明就算其他人爬不起來,我也是要跟著你一同上山的,你說什麼都打消不了我的決定。”
“既然小遍村這樣的惡劣環境沒讓你嚇著,那我也無話可說。但話可先說在前頭,慎嚴庵真的不是什麼好地方,可能我們還沒敲開人家大門,就要飽受刁難了,到時你可別惱。”
“一路吃苦到這兒,我也很有覺悟啦,再苦也就那樣了。反正在京裡不管多風光張揚,在這兒是行不通的。”賀元說到這兒,笑了。
“你說這個破地方,大的荒野山村,村民一輩子沒走出這片大山,見過最大的官也就是村長了。你跟那些村童說咱們來自京城,是哪家公侯的公子少爺、皇親國戚什麼的,他們全都不懂,把咱們當成唱大戲的看待。反正公侯將相這些詞兒,對他們來說,就只是戲臺上的東西。想想實在好笑,竟無知成這樣。”
“可不是。”柯銘笑著附和。
“不過好歹這王村長也算是個有點見識的,就算再窮的年月,也勒緊帶,餓著肚子也要將子孫往縣城的學堂裡送去。”
“縣裡的官辦學堂花得了幾個錢?又何需勒緊帶了?”賀元輕哼。
“原本我也不知,但今跟那王詩書一談,才發現這村長全家一整年的用度,其實還抵不上咱在家裡的一飯錢。”柯銘自認算是這些皇親勳貴裡比較通達世情的人了,但與王詩書一談,才發現自己的見識還有很大增長的空間呢。
“怎麼可能!”賀元驚訝道:“你是指我們一家子人吃年節大菜時的開銷嗎?”
“不,單指我們個人一三餐的開銷。而這還是高估了的。”
“一個村長的子都過得如此窘迫,難怪整村的人都穿得破破爛爛的,京城的乞丐看起來都比他們體面得多。”
“可不是。”
“他們怎麼不到縣城或更繁華的城市謀個差使呢?這兒田力不肥,一年有五六個月天寒地凍的,種不出什麼好莊稼,你不說縣誌裡記著年年有人餓死凍死?既然都活不下去了,還留在這兒做啥?”賀元想不通。
“這些人大字不識一個,一家子恐怕都湊不出一串銅錢,除了種田狩獵,怕也沒有別的營生能力,你讓他們走出這片荒村,又能期盼什麼活路?”兩人一邊喝著丫鬟泡來的頂極香茗,不時吃一些茶點,在暖呼呼的房間裡聊著這些與他們的世界相差十萬八千里的閒事。
“阿銘,你瞧那王詩書可有考上舉人的本事?”
“我看難。雖然勤奮努力,也頗有志氣,但縣城學堂的師資實在不敢恭維,也就兩個老秀才撐著場面,偶爾能考出個秀才就是天大的好消息了,這樣的學堂教出來的童生,功名上是別想指望的。稍早王詩書拿著一本《四書章句集註》來請教我,我翻了翻,上頭的批註,實在謬誤連篇、不堪入目,聽說還是幾十年前哪個秀才的珍藏,因為家敗,被子孫高價賣了出來,被王詩書當寶一樣地隨身帶著,幾乎將一整本書連同裡面的批註都背下來了。讀著這樣的書,待在這樣的環境,再有雄心壯志,又能奈何?”柯銘嘆了口氣。
“怎麼?心軟啦?想幫他一幫是嗎?”賀元笑問。
柯銘搖頭。
“我與他本不相識,這次透過家裡莊頭孫子的關係,借住他家,給王家足夠的借宿資財便罷,至於贈書嘛…怎麼說這個人情也該應在家奴的孫子頭上才應當。”書本這樣珍貴的物件,可不是隨便能送的。不在於書籍本身的造價,而是它代表知識,贈予他人有一定的講究;對於泛泛之,能以金錢了結最好,贈書就太過了。
柯家在永定縣有一個小田莊,莊園管事的孫子正好是王詩書學堂裡的同窗,透過這層關係,才讓他們這一群富貴公子來到這片山溝時,選擇住進王家,而不是去更富有的其它三個村落腳。
“也罷。反正這小遍村人,幾百年來都這樣過下來,不肯輕易遷離,就表示子沒過到絕境,不讀書也沒個啥,也不用我們來窮這個心。”畢竟只是萍水相逢,借住蚌三兩就要離去,也許以後再不會到來。這個小村子的人願意怎樣過子,實在與他們無關。他們也就只是扯扯閒話,打發一下睡前時光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