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唐貞觀末年舉世震撼、刺到最高點的宮廷爭鬥剛終結不久,近畿一帶歌舞昇平,粉飾太平的歡欣景象,讓人狐疑前抄四皇子府第的重兵是幹啥用的!
有天官觀星家預言:“大唐會衰敗於歷代兄弟鬩牆的腥風血雨下”這話果然不假。素來以英明睿智著稱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終於到了無法控制宮廷派系,使三軍真正對他心悅誠服?再展雄風的時候。
君不聞:老而不死謂之賊?
只要有點野心,又自恃學識財富所向無敵的年輕小夥子們,哪個不想取代前人,站在權利寶座頂端,登高一呼,接受萬民朝拜景仰?這--號稱政治“藝術”人越老,越要懂得“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真諦。老霸著權勢不放,便顯得他不識趣,擺明要惹人嫌、討人厭了。
長孫外戚一族,看透太宗蠟炬將盡,十二皇子病死的入殮、謀反的軟、有才智者又非皇后親出,為了長孫氏的將來,不得不發揮謀士辯才,在皇帝跟前耳提面命,力捧懦弱的九皇子--李治繼任大統;也唯有李治做皇帝,才能確保長孫氏在朝中的地位有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
依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李治確實有資格做個能讓人一手掌控的帝王。
不要說政治是現實而且殘酷的,因為“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古訓,所以長孫無忌為了後代子孫,亦是用心良苦,值得同情。
幾經協商,以老謀深算著稱的傢伙夥同幾位開國元勳達成共識,決定聯袂上表,懇請聖命立定儲君,藉以“安撫民心”、安邦固本。
只要抬出黎民百姓,以天下蒼生的福祉為依歸,向來標榜“愛民如子、敦厚愛民”的李世民是很難不低頭的。
他一有軟化的跡象,接下來便是皇宮大內門庭若市,魚貫進出偏殿者多如牛的盛況不斷上演。
“皇上,是該重新立定儲君好安定民心了。”
“是啊!大皇子崩逝年餘,聖上可有繼任人選?”
“四皇子聰明絕頂,偏偏心術不正。前些時學大皇子私藏兵械招罪,目前還囚黔州,儲君之位,傳予他並不妥。”
“九皇子仁德寬厚,應可繼任…”連下來,長孫無忌等人“噴口水”、夾擊圍攻的小動作,已讓大唐天子的金鑾寶座變成一座水塘,迫使李世民坐擁“水”城,大嘆天子難為。
也罷!把皇位給九皇子,卸下肩頭重擔,他是該口氣,過幾天含飴孫的清閒子了。
李世民某招喚內侍為他做耳垢清除工程,橫陳在以湘妃竹鏤刻而成的涼椅上,一臉享受閒適氣氛的瞬間,頓時茅頓開,腦袋忽地閃進一道靈光,他眉開眼笑的思忖:大唐第三代由李治繼位,似乎是一件不錯的事。
大舅子連同一幫老臣子極力推崇九皇兒李治更勝於大太子,誇讚他溫文仁孝,頗有皇后賢德之風,他們至少會努力不讓小傢伙把大唐山河玩掉吧?!
只要李氏能夠千秋萬載,趁此良機,挾貞觀盛世之名,風光下臺也好。
打定主意,李世民以急詔召來誥命大臣。
環顧恭身佇立的老部屬。龍座上的臉光澤生輝,李世民他喜不自道:“諸位愛卿,朕已決定聽從諸位卿家建議,立治兒為太子。待選定吉,昭告天下,即舉行冊封大典,屆時還有勞長孫兄、房愛卿等從旁輔佐,務必要使大唐基業得以發揚光大哪!”
“皇上聖明。”一干大臣打揖附和,相視而笑,長孫無忌計謀得逞的賊眼,更是光。
身形微斂,長孫無忌逢諂媚地拍著太宗馬,哄他道:“皇上半生兵馬倥傯,是該過過含飴孫的優閒子。九皇子仁德寬厚,必是明君。聖上將帝位傳授與他,黎民甚幸、大唐甚幸!”
“是啊!山河代有人才出。自乾兒病逝,一班元老亦先朕一步駕鶴西歸,跟淑穎賢作伴去也…唉!想想,朕還真有些寂寞!”李世民晚年,龐眉皓髮,龍體微恙,已不注重邊幅修飾;再加上李承乾薨逝的噩耗傳進京城,他體內幽默的因子消失殆盡,就連個也變得陰晴不定,難以捉摸。
陰晴不定,難以捉摸?
不好意思,李世民的晚年即是如此。所謂“朝令夕改矣”剛宣佈完儲君,不到一刻鐘,他就反悔了。
細細長長的鳳眼眯成一直線。他支手托腮,悶悶不樂的將視線落在御用寶座上,無病呻的嘆:這坐慣的龍頭寶座,到頭來還是得易主啊!
哀觸雕刻細、維妙維肖的龍形扶手,李世民難掩惆悵,衝動地俯下身去親吻了下光可監人的青銅表面。自憐的淚滿臉;想當年他迫老父退位,應當也是此等情景。貴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亦難逃報應哪!
權力之於他,就像水蛭之於血--密不可分。他好不容易擁有今眾星拱月般的地位,要他把闖出來的山河拱手讓人,真是捨不得。
繼承人由他欽點又如何?沒有他,李治又算什麼東西?
“萬歲萬萬歲”文武百官阿諛奉承歡呼聲,宛若天籟仙樂。他是百聽不膩啦!偏偏長孫無忌這群老賊,非得他下臺不可,難道他們看準治兒軟弱,想起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