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往生記正文一百一十四我我魚虞博士一步步的把片工廠的架子搭起來,這是個細活,急不得。
[url][url]公司裡的事情則放手給了張怡,換機的推銷、和任天堂公司的談判,包括美國軟件銷售,全她一手掌握,權力一時無兩。
[url][url]而長久則帶著一幫電子工程師開始了片工廠建成之後的產品開發,以長久的估計,任天堂肯定抵禦不了低價的誘惑,只要談判能成,自己的片工廠每年2、3百萬片的產能肯定要開足的,光任天堂一家的訂貨就得把生產計劃排滿,某種意義上說現在新建的工廠是為任天堂準備的。
[url][url]而歷史上任天堂紅白機的銷量是個神話數字,光正版就上了6000萬,遑論那鋪天蓋地的盜版機了,因此片工廠肯定得接著再建。
[url][url]為任天堂的遊戲機供貨只是生存的基礎,021處理器是成的產品,製造上應該沒什麼大的難度,因此作為第一個大規模生產型號可以用來練手,積累生產經驗。
但是要想真正賺錢,牟取暴利,那還得打入主市場,提供獨一無二的片產品。比如英特爾以前的動態存儲器系列,現在cpu和可擦寫rom,不但別人無法提供,而且還牢牢的控制著下游衍生產品,只要想做就可以進入。
因此長久就考慮瞭如何正常的進入這個市場,其實以生產者看來,做cpu實在是虧本的買賣,不但要花大本錢研製,還得花大力氣推廣,而且一部電腦上能有幾塊cpu?除了遊戲機這種另類的消費電子產品,在這個時代能大規模生產並消化cpu的產品並不多,就連這個時代的英特爾也是靠著存儲器這個金產品養活著處理器部門。
有人統計過,世界上每賣出一個cpu,就能賣出至少8塊存儲器,至於其它的電路片更是數不勝數。
只是動態存儲器價高利厚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再過幾年本人大規模進入這個市場,那更是無利可圖。
70年代末,為打破美國在集成電路的一統天下,本在半導體領域,在基礎、共的技術方面,由政府出面組織各企業,集中技術力量,共同攻關集成電路製造工業。
通產省出面組織四家公司(富士通,nec等),每家出30名研究人員,都是20-30歲有才華的年輕人,共120人。然後通產省出一個所長,每個公司出一名室主任,共4個研究室。分解了30多個課題,包括設備、工藝的各個方面,計劃3年拿下來,結果3年不到,這些課題全部解決。
共享的基礎技術開發成功,四家公司立即拿回去各自開發自己的產品。幾乎一夜之間,國際市場上大量的出現了本動態存儲器,在政府的支持下,以甚至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到世界各地,就連美國人也招架不住,一時間動態存儲器生產廠紛紛倒閉或轉產。
就連英特爾也受到了很大沖擊,抵抗了一陣子之後不得不放棄了動態存儲器產品,專心的搞cpu。
長久自認還沒英特爾那麼大的本事,因此對投資動態存儲器產品那是敬謝不,等你工廠建成了,存儲器產品出來,黃花菜都涼了。
還是堅持處理器產品吧,貌似那個西門子的老外總裁都說了,歐洲現在賣的比較好的微機也就是0521了,ibm的pc機還沒在歐洲。
ibm公司是在83年才在法國展示了一下自己的pc機,真正在歐洲免費的也是英特爾,它的單板機控制器系列先佔了市場。
021處理器的運算速度快,在實時控制領域的地位無與倫比,因此高端的控制系統用021處理器的多。
長久的021處理器是八位的設計,脫胎於risc架構。以當時的生產技術能做到晶體管數量和能的最佳配比,這還是很不容易的。
只是現在已現頹勢,這個世界已經進入16位處理器大應用的時代,那些準32位的處理器也出現了。沒有人會在微機上繼續使用8位cpu,如那個西門子的老外所說,8位系統實在和玩具差不多,玩不了高級的大型程序,即便是0521也只是個高級的玩具而已。
因此長久就在計劃著如何開發021處理器的下一代產品,兼容肯定是必須的,否則沒人會鳥你,哪怕你的號召力再大都不行。
zilog公司不是很鳥嗎?號稱後無來者,主力產品z80當年都快賣瘋了,最後頭腦發熱居然了一個不兼容的16位產品,僕的一塌糊塗。
這個錯誤長久肯定不會犯,哪怕降低處理器的能也要保證兼容,現在的問題只是到底是按部就班搞16位,還是暴起直接上32位的。
以系統複雜度而論,risc的擴展並不需要多少晶體管,16位、32位的區別並不大,設計難度不是主要問題。
以32位的處理器而論,以長久的設計只需要3到4萬個晶體管即可實現,而且risc的處理器架構規整合理,沒有微指令控制部分,特別適合計算機佈線,設計所需要的人工時間大大降低。
而且據虞博士講,他的生產線設計可以保證2微米的度,而且生產線還有潛力可挖,只要有時間,可以升級到一微米。
但這只是技術上的先進,關鍵是要市場配合。目前的市場上還存在著大量的8位外部設備,就連16位的也不是很多,遑論32位的外設了,這也是pc與蘋果二代賴以生存的本。
32位絕對是趨勢,而且長久的架構設計製造起來也沒有啥難度,但是時間還不到,市場還沒準備好,高居於雲端上的作品只能是一朵鮮花,叫好不叫座。
當年的aphla也是一個例子,號稱世界上第一個64位處理器,長期霸佔能第一的寶座,但是市場本不認,最後還是慘淡收場。
如何做好協調,能夠做出32位能,又能接入16位的外設,這可是個大問題。長久目前想到的做法還是借鑑摩托羅拉的68000,雖然是個cisc的處理器,龐大無比(整整70000個晶體管),但是它的設計理念還是好的。
那就是內核以32位運行,外部接口則以16位的速度傳輸,兼顧能與市場,連成本都降了好多。
這也是借鑑8086和8088的關係,長久終究決定直接跳過16位系統,直接上32位cpu。
新處理器是32位內核,16位的外部總線,生產的時候完全一樣,必要時候只要將外部封裝一改,那就是一個嶄新的32位處理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