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詭異的政府繼承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些都是本控制下的東北大地所供養的,如今這個時代情形遠遠好過於歷史,
本無法從東北得到利益,那麼也就無法得到更多的軍費。
九一八之前本最多在東北也就3個師團的關東軍,這些都是軍費限制,可見維持一支隨時準備作戰的軍隊是多麼的不易。
德國人下了本錢,希望他們援助的舊個德械師可以拖住沙俄的遠東軍隊,並且不讓本的陸軍介入歐戰,為此,他們鼓勵南京政府實現南北統一,直面沙俄與
本可能的干涉。
東北集團軍的軍費並不由南京政府承擔,而是由資源委員會調撥,這個負責東北工業化進程五年計哉的權力機構,實際上得到了大量海外資金。
大量美國資本進入東北的同時,許多美國公司也向資源委員會提供了鉅額的資金,這些資金其實大部分是海外灰收入,而且,許多批著美國資本外衣的公司,其實都是李秉衡的南洋財團在美國的資產。
這次美國資本大舉進入東北,正是將大量在美的黑錢與資產洗白的機會,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李秉衡自然不會錯過。
哪怕背匕賣國的名聲,他也要不惜代價的引進美國資本;對於勞動密集型和非技術的資金密集型產業來說,尋找廉價的勞動力是節約成本、提高利潤的核心問題。
這一點在任何時代都是適用的,而中國的勞動力便宜也是一直以來就存在的事實。
中國人口眾多,相對於西方國家來說,勞動力的平均價格較低。因此,外國公司在設立跨國分公司時,都會考慮該因素在企業擴張規劃,中的地位;倚重勞動力的企業可能會傾向在中國建廠,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力,降低成本。同時,外商直接投資設廠的舉措也給中國帶來好處一增加國內的就業崗位。
這對幫助東北開發與大規模的移民是有好處的,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東北的工農業剪刀差,這個時代沒有人能夠理解這種作用。
對於民族企業來說,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本國企業的技術水平,是當今多數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趨勢,民族企業通過不斷學習與探索,悉競爭規則,加強創新力度,將中間技術的正面效果廣泛地應用與傳播,促進最終產品的完成,擴大製成品的出口,從而不斷縮小與外企的差距,逐漸與之抗衡。
這就是所謂的“幹中學”效應。
引進外資的弊端當然也很明顯,中國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引外商的重要因素,但是國內並沒有如願形成完善的最終產品市場。
外商垂直型的投資多為進料加工,這就使在華的貿易演變為加工貿易形式,也就是說,在華的生產線只是加工鏈條。
外商耗費我國的資源進行沒有節制的生產與開發,而最終的成品又可以在我國廣闊的市場上大量銷售,既避免了在本國生產造成的資源耗減和環境汙染,又獲得不菲的利潤,可謂一舉兩得。
中國不但要承受環境的壓力,而且還要承擔出口貿易增加時實物在中國市場的效應,雖然在這個時代不太明顯,但不得不防。
對於李秉衡來說,弊端再多,還是讓他直接無視。
不為別的,引進美國資本可以拉近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提前與這個,還未崛起的強國打好關係,大量在華資產,將會使得美國面對中國問題時就會受到影響。
尤其是在東北,英法等四國對於美國資本的大舉進入無可奈何,即便他們反對,也無濟於事。
中國與南華的強硬態度堅定了美國人開發東北的決心,歐洲戰爭陰雲籠罩,隨時可能爆發戰爭,這是美國獨霸東北,甚至獨佔中國利益的最佳機會?
他們不可能錯過,也不會傻到放棄這個機會。
美國在中國投資的項目越多,在華資產越龐大,就越是對中國投鼠忌器。
他們在謀求遏制本的同時,也在警懼南華與中國,尤其是一個擁有四萬萬人口,地大物博的遠東大國。
為此,美國在海軍問題以及美國資本在中國投資鐵路、修建碼頭、開挖礦山等項目上給予便利,一直在施加壓力。
而南京政府一直在讓步,一直在“聽從”美國的“勸告”接受美國的影響,這讓伍德羅威爾遜到萬分欣喜。
他認為“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是非零和的”也就是說,國家之間可以通過合作與協調為手段來解決國家間的矛盾,規避衝突和戰爭從而實現雙贏,這種雙贏在當時就是集體安全體制。
美國目前成功的在中國實現了集體安全體制,避免了中國陷入與英法等國的戰爭,介。心獨佔了在中國的話語權,泣當然是前所未有的勝利不可否認,威爾遜是親華的,也是極為友善的,認為組成社會體系的人的源是可以被轉變的,其觀點類似於中國古代的
善論。他的這一學術思想來源於啟蒙運動時期以人為本的理念,認為人可以通過教育和學習克服固有的缺點而
臻高尚,人類社會也將藉此走向文明。
李秉衡對他有深入的研究,當初在他競這時,就通過華爾街向他提供了大筆的資金,這次德弗蘭國際投資公司等在美產業大規模的向東北移植,也是威爾遜的回報。
尤其是中國承認雙重國籍,使得海外華人歡欣鼓舞,紛紛回國創業,或是購買美國在東北投資的公司股票,以及中國發行的振興東北實業債券、東北鐵路債券。
“光華,我們在歐洲發行的第三批鐵路債券已經銷售一空,是否進行第四批的債券投放?”自從丁德去了歐洲之後,石清霜成為了他的財政顧問以及金融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