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篇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就要看書網,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孫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積,三曰火輜,四曰火庫,五曰火隊。行火必有因,煙火必素具。發火有時,起火有。時者,天之燥也;
者,月在箕、壁、翼、軫也。凡此四宿者,風起之
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火發於內,則早應之於外。火發兵靜者,待而勿攻,極其火力,可從而從之,不可從而止。火可發於外,無待於內,以時發之。火發上風,無攻下風。晝風久,夜風止。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以數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強。水可以絕,不可以奪。夫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故曰:明主慮之,良將修之。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亡國不可以復存,死者不可以復生。故明君慎之,良將警之,此安國全軍之道也。
譯文及註釋譯文孫子說:火攻有五種目標:一是焚燒敵軍的人馬,二是焚燒敵軍的糧草積聚,三是焚燒敵軍的輜重,四是焚燒敵軍的倉庫,五是焚燒敵軍的運輸設施。實施火攻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發火器材必須經常準備好。發火還要選擇有利的時候,起火要選準有利的期。所謂有利的時候,指的是天氣乾燥;所謂有利的
期,指月亮運行到“箕”、“壁”、“翼”、“軫”4個星宿的位置,凡是月亮運行到這4個星宿位置時,就是起風的
子。
凡用火攻,必須據上述五種火攻所造成的情況變化,適時地運用兵力加以策應。從敵人內部放火,就要及早派兵從外面策應。火已燒起,而敵軍仍能保持鎮靜的,要觀察等待,不要馬上進攻,等火勢燒到最旺的時候,視情況可以進攻就進攻,不可以進攻就停止。火也可以從外面放,那就不必等待內應,只要時機和條件成
就可以放火。火發於上鳳,不可從下風進攻。白天風颳久了,夜晚風就會停止。軍隊必須懂得五種火攻方法的變化運用,等候具備條件,然後實施火攻。
用火來輔助進攻的,明顯地容易取勝;用水來輔助進攻的,攻勢可以加強。水可以斷絕敵人的聯繫,卻不能燒燬敵人的蓄積。
凡打了勝仗,攻取了土地、城池,而不能夠鞏固勝利,是危險的,這就叫做“費留”因此明智的國君一定要慎重地考慮這個問題,優秀的將帥必須認真處理這個問題。不是對國家有利,就不要採取軍事行動,沒有取勝的把握,就不要隨便用兵,不到危急緊迫之時,就不要輕易開戰。國君不可憑一時的惱怒而興兵打仗,將帥不可憑一時的怨憤而與敵戰。符合國家利益就行動,不符合國家利益就停止。惱怒可以重新歡喜,怨憤可以重新高興,國亡了就不能再存,人死了不能再活。所以明智的國君對戰爭問題一定要慎重,良好的將帥對戰爭問題一定要警惕,這是安定國家和保全軍隊的關鍵!
註釋火人:火,作動詞用,意為燒火、放火。人,此指人馬。火人,放火焚燒敵軍的人馬。
火積:積,積蓄、積藏,這裡指積藏的軍用糧草。火積,放火焚燒敵軍積藏的糧草。
火輜:輜,輜重包括武器、兵車,以及各種軍用器械。火輜,放火焚燒敵軍的各種軍用物資。
月在箕、壁、翼、軫:月,星宿、星座。中國古代天文學家認為天空有二十八星宿,這箕、壁、翼、軫就是其中的四座。月在箕、壁、翼、軫,這裡指當月亮運行經過箕、壁、翼、軫這四座的子。
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因,依據。五火之變,這裡指火人、火積、火輜、火庫、火隊五種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敵情變化。應,相應、策應。必因五火之變而應之,必須依據五種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敵情變化分別採取相應的配合措施。
火發於內:內,指敵軍營內。火發於內,在敵軍軍營裡放火。
則早應之於外:早,提早。早應之於外,提前從外部策應。
火發兵靜者:兵,指敵軍。火發兵靜者,火已燃起但敵軍依然表現鎮靜。
待而勿攻:要耐心等待而不應急於進攻。
火發上風:上風相對於下風而言,指火焰起時,煙霧飛行的順風方向。火發上風,在上風方向起了火。
凡軍必知有五火之變:凡是用兵的人都必須懂得有五種火攻形式及其所引起的敵情變化。
以數守之:數,規律、法則,這裡指氣象變化的規律。以數守之,指按照氣象變化的規律,等待火攻的時機。
以火佐攻者明:以火攻作為向敵人進攻的輔助方法效果很明顯。
以水佐攻者強:用水攻的方法輔助進攻,就能使攻勢大大增強。
水可以絕:用水攻的方法可以隔斷敵軍的聯繫或者斷絕敵軍的糧道。
不可以奪:用火攻的方法可以燒燬掉敵軍的人馬和物資。
實例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指三國形成時期,劉備、孫權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帶大破曹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
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
域。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
北迴,孫劉雙方亦各自奪去荊州。
白江口海上火攻戰公元663年,在黃海東岸,發生拉一場烈但鮮為人知的海戰。也許是年代久遠,史籍資料缺少記載,人們逐漸淡忘拉這場戰爭,我們知道歷史上中國已經數度成功構建了整個東亞乃至周邊區域的***禮治體系,但
本始終未能被完全納入其內,
本文明是純粹的農業和漁業文明,而且由於海洋的地理隔離作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與亞洲大陸大河
域內的華夏文明發生直接和大規模的衝突,所以在中
兩國在近二千年的相互
往歷史過程中未能通過朝貢體系或盟約加以穩定,再由於
本人的島國擴張
格,使
本在本質上無法和東亞其他國家和平共處,所以中
之間的戰爭也是不可避免,今天就來談一談白江口海戰,這場海戰的意義不僅僅是千年滅倭第一戰,在世界海戰發展史上也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在這次海戰中,大唐艦隊使用自己發明的“火箭炮”以少勝多,一舉殲滅擁有400艘戰船的
本艦隊。
公元四世紀,在曾為漢代疆域的朝鮮半島上陸續出現拉三個獨立的國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長年進攻和對抗,為拉各自生存,三國分別向唐朝和本結盟,高句麗在秦漢時代是隸屬於我漢朝的遼東地方政府,李唐有意將它收復,故它靠攏倭奴(注:即當時的
本);新羅因與倭奴結怨,故和唐王朝親近;百濟與倭奴的關係較為密切,加之公元653年百濟、倭奴“通好”以後,就形成了以高句麗,百濟,倭奴為一方,新羅,唐朝為另一方的政治局勢。
公元661年,唐高宗年間,中2國為爭奪對朝鮮半島的統治權,經常發生軍事衝突。662年,倭奴聯合百濟起兵反唐,將唐軍劉仁願劉仁軌部圍困於熊津城內。不久唐高宗發水陸大軍十萬餘增援,解拉熊津之圍。
公元663年,劉仁軌指揮了中之間的第一次海戰——白江口戰役,史書上有著這樣的記載,劉仁軌聽到
本增援百濟的消息,得意之下說道,“是上天要富貴我這個老頭子”6月,倭奴天智天皇令倭將
野稚子等率27000餘人向新羅發起進攻,奪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斷了唐軍與新羅的聯繫。不久,由孫仁師率領的7000名唐朝援軍也渡海到達熊津,與劉仁軌會師,唐軍軍勢因此大振。劉仁軌與諸將計議,認為:“周留,賊之巢
,群兇所據,除惡務本,須拔其源。若克周留,則諸城自下”遂制定了進攻周留城的計劃。周留城即建築在白江河口上游不遠處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易守難攻。當時,儘管唐新聯軍已從三面包圍了周留城,但百濟只要能確保周留至白江一線安全暢通,就能得到倭奴從海上的支援,從而據險固守。因此,白江成為維繫周留存亡的生命線,兩軍都誓在必爭。唐新水軍首先到達白江江口,隨後倭奴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江,中
2國艦隊在黃海東岸白河口(今朝鮮錦江口)群山灣海面相遇,於是一場
烈的海戰開始拉。
從當時雙方的實力來看,大唐水軍7000餘人,170艘戰船;倭奴水兵萬餘,1000多艘戰船。倭奴雖然在人、船數量上多於我方,起初,本艦隊利用其數量上的優勢,按漿船時代的傳統戰法,以方陣隊形向唐朝艦隊
近,企圖用撞擊戰和接舷戰取勝。但唐將劉仁軌成竹在
,不以方陣隊形和倭奴硬碰,而是用火攻。他將艦隊組成縱隊,在上風口搶佔發
火箭火炮的有利位置,然後對敵艦實施火攻。當時,唐朝艦隊採取線式隊形機動展開,不僅使倭奴艦隊撲空,而且出其不意佔領拉上風有利位置。船上的水兵用安置在穿上的拋石機和弩機將點著的火藥包猛烈的
向
本艦船。面對從天而將的熊熊烈火,
本人毫無準備,頓時兵慌船亂,只能看著火逐風飛,大煙突起,四下艦船一時盡燒,船員紛紛跳船逃命。劉仁軌見火攻得手,便下令艦隊趁勝追擊。結果,唐朝艦隊大勝倭奴。《舊唐書.劉仁軌傳》中“仁軌遇倭兵於白江之口,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餘豐脫身而走”倭奴艦隊悉數被殲。
白江口之戰為何能以少勝多呢?有三大原因,其一,唐時中國艦船的堅固和把火藥用於海戰。唐朝是中國經濟文化科學技術高度穩定發展的時期,沿海造船技術比以前更發達,,《資治通鑑》卷一九九載,唐太宗曾“敕越州都督府及婺、洪等州造海船及雙舫千一百艘”高宗也曾敕令36州造船以備東征[15](卷一一一,罷三十六州造船安撫百姓詔),這既表明唐初造船業基礎雄厚、規模宏大,又表明唐初戰艦製造能力很強。對此問題,前人論述甚多唐朝造船技術高,造艦技術也高。前述海鶻兩翼裝浮板,增加穩定,能抗風
;樓船則上下幾層,下層可裝鐵石壓艙,中層可住宿生活,上層和兩舷則可分層排列作戰,居高臨下使用弩、炮,往往能克敵制勝,且船體高大,結構堅固,乘風下壓往往能犁沉敵船,威力強大,在當時處於世界領先水平(76—77頁),而造船的木材也多取自四川優質樹木,艦船構造堅固,各類
能齊備,唐初海軍所配備的艦船按其用途分為若干類型。據杜佑《通典兵十三水平及水戰具附》記載,當時軍用艦船有六種類型:樓船、艨艟、鬥艦、走舸、遊艇和海鶻。使艦隊的組成
益健全,特別是武器方面有拉突破
的進展,海軍除艦船外,還必須裝備與之配套的兵器,否則也無法作戰。按當時的技術,海軍的主要兵器除常用的刀、劍、矛、槍、弓、弩外,當有絞車弩、拍竿和炮車及配套的箭、石等。唐初海軍彈藥除了與艦載武器弓、弩、炮車相配套的各種型號的箭和石彈之外,還有一些用於火攻的彈藥。據《衛公兵法輯本卷下》載,唐初名將李靖詳細論述了當時的一些火攻戰具,包括火箭、火杏、燕尾炬、遊火;助燃物則有油,常以瓢、囊盛之。在唐代火藥用於軍事上先是利用當時的重型遠
武器拋石機,把點著的火藥包拋
出去,以燒傷敵人;到拉後來,發展到用海上進攻突擊的利器當時主要的遠程殺傷武器弩機將點著的火藥包
出,成為最初的火箭。劉仁軌首次把“火箭炮”應用於海戰,並取得成功,對打敗
本艦隊起到拉決定
的作用。
其二,唐將劉仁軌戰術良。劉仁軌河南尉縣人(現稱封縣),自幼好學上進,喜讀兵書。在大戰之前,劉仁軌對中國古代許多火攻戰特別是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進行拉研究,掌握拉火攻戰順風攻擊的特點,並制定拉相應的戰術。當時的戰場在今錦江下游河口處,離海尚有一段距離,河道彎曲,水
較急。唐海軍配合陸軍從上游的熊津出發,包圍百濟駐守的處於下游的周留城,並封鎖河口,當是其急於解周留之圍,因為周留控扼白江咽喉,是雙方必爭的戰略要地,不入內河,無以解圍妄圖憑藉數量優勢以勇取勝,妄信“我等爭先,彼應自退”(天智天皇二年八月條),貿然率遠來部伍不整之軍進攻唐朝海軍既設之陣地唐海軍則因勢利導,以戰鬥力強但大而不便的樓船、海鶻居中構築陣地
敵,以戰鬥力強又機動靈活的鬥艦、走舸從左右兩翼出擊
敵,夾船繞戰,迫使
艦彙集於中間,然後實施火攻,利用火舫順
而下,衝燒敵陣,並以弩、炮遠距離密集發
火箭、火炬、火球、油瓢、油囊等,油助火威,風助火勢,迅速擊敗
軍。劉仁軌敢於突破傳統的海戰思想,第一次使用火藥武器對倭奴艦船進行火攻戰,成功焚燬其艦隊。
其三,唐代海軍訓練有素,唐初,海軍已有嚴格的條令,據《通典兵二法制附》記載:“船戰,令曰:擂鼓一通,吏士皆嚴;再通,什伍皆就船,整持櫓棹戰士各持兵器就船,各當其所,幢幡旗鼓各隨將;所載船鼓三通鳴,大小戰船以次發,左不得至右,右不得至左,前後不得易,違令者斬。”總之,唐初海軍戰船種類多,各艦行動協調,訓練有素,陣位清楚;戰船所載人員也按其職責分為將吏、戰士和什伍(注:《衛公兵法輯本卷下》記載:“城上一步一甲卒,十步加五人,以備雜供之要。”這表明守城時,為戰士提供後勤服務的人員竟達戰士數量的一半。在海軍戰船上,若包括持櫓、棹者,非戰鬥人員與戰士之比例將更大。),大家職責明確、配置嚴謹、紀律嚴明,劉仁軌在白江口大戰之前在山東招募拉7000名海軍,對他們進行拉良好的航海訓練和使用火藥武器的訓練,從而保證拉海上火攻戰的成功。
中白江口海上火攻戰,雖然鮮為人知,但他在世界海戰史上有重要的意義,這場海戰將世界海戰史從冷兵器時代推向拉熱兵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