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出兵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奈何設想與現實實在差得太遠,吃喝拉撒都夠不上條件,更憤怒的是,上個茅房,居然還沒有紙巾!要用一草繩…呂仲明解決了必須問題,繫好褲帶,哭無淚地回到房中。
事到臨頭,抱怨也沒有辦法,發生了的事情,只得暫時接受。麒麟老爸說過,凡事要動腦子,不能逞勇,但要怎麼動腦子解決這個問題?
走廊上,一張紙凌空出現,飄著飄著落下來。
【小小寶貝吾兒:在初唐的生活還好嗎?離開金鰲島後,爹想你,念你,恨不得你明天就回來。十五載光陰,你都在爹身前,如今你一走,為父心裡頓時空空蕩蕩,生怕你碰上挫折…】呂仲明看到這封信時,登時無語凝咽,繼而淚滿面,一手抓著信,趴在桌上,另一手把桌子錘得咚咚響,哽咽不已。
片刻後,展開皺巴巴的信,繼續看。
【…你仲父說,男人便該有男人的責任與擔當,是以為父雖心不甘情不願,仍不得不讓你離巢。為父知你之能,卻怕你被騙,只因世上人心險惡,凡事不可盡信他人,說話須得留三分餘地,便於轉圜。隋末唐初,天下大亂,能人異士心本孤傲,若要令其心悅誠服,須得自身強卓,方能服眾,投其所好,是為“恩威並施”切記。
若需任何物資,速速寫信回來,需法寶增援,也一併告知。
爹:奉先】【仲明:別聽你爹的,結朋友,不可以武力脅迫他人,更不可以錢財收買,錢財買得到打手,買不到真心。須知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真正願意追隨你一生,對你不離不棄的,大多因為理想,而非利益。有理想的人可以當兄弟,因利益所謀,則只能當朋友,謹記慎重對待。要在亂世立足,須得將心比心,真誠所至,金石為開,切記。
古代食宿條件不比金鰲島,需設法克服困難。你雖出身不凡,卻有劫難未過,但凡天地至靈,都需歷盡劫難,以平常心面對,竭盡全力即可。
父:麒麟】呂仲明淚水盈眶,東翻西翻,找出一張紙,一支筆,給兩位父親回信,寫了個:【爹我裝法寶的金葫蘆忘在碧遊宮教主那裡忘拿了,龍鱗也被人搶走了,見信再裝一萬卷衛生紙和四十箱袋泡茶在金葫蘆裡,儘快投遞過來。】寫完信以後,呂仲明鬆了口氣,打了個響指,手中卻不出三味真火,當即傻眼了。
糟糕,要回信,就得以真火將信燒掉,以上清天音術送入虛空,這樣才能送回金鰲島。偏偏自己一身仙力又被悉數封印了,怎麼辦?
怎麼辦?
怎麼辦!
呂仲明坐著,看著那封信乾瞪眼。
金鰲島,上清池畔,呂家。
呂布認真坐在案前,提筆蘸墨,鋪開一張宣紙,準備給兒子寫信。
麒麟在一旁澆花,哭笑不得道:“不是才寫了嗎?怎麼又寫?”呂布像個玩具沒了的小孩,鬱悶道:“剛剛那封他沒給我回信!”麒麟道:“這才剛過去,人生地不的,筆都不知道有沒有,怎麼給你回信?”呂布不悅道:“中午我就覺得似乎是出了什麼事…龍鱗的波動連我都覺到了…”
“放心吧。”麒麟無奈道:“是你提心吊膽的,想太多了外加練肌。沒事總動來動去的,這也波動那也波動,打個噴嚏也波動,這是讓他去歷練,你現在就差自己撲過去了,別的不說,你兒子明明過得正好的,你又去一打岔,小心捱罵。”呂布耷拉著腦袋,麒麟倒了這麼多話還是其次,關鍵在於那句“小心捱罵”呂布關心不成反被罵的情況多了去了,對著這麼個小兒子,當真是捧在手裡怕摔了,放在嘴裡怕化了,被鬧個幾句,簡直就是玻璃心碎一地,只得聽麒麟的。
麒麟收起墨硯,笑地又來走呂布手裡的筆:“別這麼緊張,走罷,咱們也出去玩幾天。你老跟小小寶貝在一起,我都快吃醋了。”呂布轉念一想,抬頭時,麒麟便吻上他的來,金鰲島風拂過,桃花飛散,那一刻二人柔情頓生,呂布伸了個懶,說:“也好!小小寶貝加油!”便扔了筆,起身牽著麒麟走了。
呂仲明坐在走廊下,看了許久信,最終長嘆一聲,只得把來信和回信都摺好,收進懷裡。hard模式就hard模式吧,小爺就不信自己不行。
秦瓊的反應雖然與自己料想中的有偏差,然而仔細想來,卻也理應是這麼說。換位想想,自己要是秦瓊,一份差事當得好好的,忽然就來了個人,要自己追隨,說的還都是自己聽不懂的話,當然不能相信。
要得到秦瓊的信任,就得推心置腹,呂仲明轉而問自己,能給他什麼?從所學中知道,秦瓊十三歲從軍行伍,先投來護兒,再在張須陀麾下當差,後跟隨裴仁基,再隨裴仁基投降李密,李密兵敗後投奔王世充,後來因為與王世充鬧翻了,再投李淵。
最後被李淵指到秦王李世民帳下,才算徹底安定下來。其實就算沒有自己,秦瓊的路雖崎嶇坎坷,艱辛不已,最終還是修成正果,排進了凌煙閣。所以他呂仲明頂多就讓秦瓊少走點彎路,實際上也給不了他什麼。
不對…呂仲明忽然想起,臨走時通天教主說的一番話。佛門也派人下來了…西方三聖現在說不定就在大隋。如果說他們想改變點什麼,會從哪裡著手?
歷史書呢?呂仲明起身要去找書,卻忘了自己不在金鰲島,這裡本不可能有唐代的史書,但從他的記憶中,想起了三武一宗的滅佛案。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與後周世宗的四起滅佛案。堪稱是浩大之事。
莫非佛門想遏止唐武宗對僧人的大屠殺?
除此之外,李淵其實也不太待見佛教,只有李世民才扶持了玄奘,但歸到底,李家打江山時,自稱乃是李耳之後,老君有沒有留下子嗣,呂仲明心裡最清楚,那是不可能的。
而在李家執政後,李淵確實一度想滅佛,直至玄武門之變,詔令未能執行。
呂仲明隱隱約約有了猜測,若對家有切入點,一定是一統天下後的李家。如此說來,李世民當不當得上皇帝,而秦瓊有沒有危險,還難說得很。
佛門是不講天道的,只推因果,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只需以佛法規勸,改變當事人的決策,一念之差,所有因果便將重新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