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卷十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土土哈,班都察之子也。中統元年,父子從世祖北征,俱以功受上賞。班都察卒,乃襲父職,備宿衛。

宗王海都構亂,世祖以國家本之地,命皇太子北平王率諸王鎮守之。至元十四年,諸王脫脫木、失烈吉叛,寇抄諸部,掠祖宗所御大帳以去。土土哈率兵討之,敗其將脫兒赤顏於納蘭不剌,邀諸部以還。應昌部族只兒瓦臺構亂,脫脫木引兵應之,中途遇土土哈,將戰,先獲其候騎數十,脫脫木乃引去,遂滅只兒瓦臺。追脫脫木等至禿兀剌河,三宿而後返。尋覆敗之於斡歡河,奪回所掠大帳,還諸部之眾於北平。

十五年,大軍北征,詔率欽察驍騎千人以從。追失烈吉逾金山,擒紥忽臺等以獻。又敗寬折哥等,裹瘡力戰,獲羊馬輜重甚眾。還朝,帝召至榻前,親勞之,賜金銀酒器及銀百兩、金幣九、歲時預宴只孫冠服全、海東白鶻一,仍賜以奪回所掠大帳,而諭之曰:“祖宗武帳,非人臣所得御,以卿能歸之,故以授卿。”嘗有旨:“欽察人為民及隸諸王者,皆別籍之以隸土土哈,戶給鈔二千貫,歲賜粟,選其材勇,以備衛。”十九年,授昭勇大將軍、同知太僕院事。二十年,改同知衛尉院事,兼領群牧司。請以所部哈剌赤屯田畿內,詔給霸州文安縣田四百頃,益以宋新附軍人八百,俾領其事。二十一年,賜金虎符,並賜金貂、裘帽、玉帶各一,海東青鶻一,水磑壹區,近郊田二千畝,籍河東諸路蒙古軍子弟四千六百人隸其麾下。二十二年,拜鎮國上將軍、樞密院副使。二十三年,置欽察親軍衛,遂兼都指揮使,聽以宗族將吏備官屬。

海都兵犯金山,詔與大將朵兒朵懷共御之。二十四年,宗王乃顏叛,陰遣使來結也不幹、勝剌哈,為土土哈所執,盡得其情以聞。勝剌哈設宴邀二大將,朵兒朵懷將往,土土哈以為事不可測,遂止,勝剌哈計不得行。未幾,有旨令勝剌哈入朝,將由東道進,土土哈言於北安王曰:“彼分地在東,脫有不虞,是縱虎入山林也。”乃命從西道進。既而有言也不幹叛者,眾先聞於朝,然後發兵。土土哈曰:“兵貴神速,若彼果叛,我軍出其不意,可即圖之;否則與約而還。”即啟行,疾驅七晝夜,渡禿兀剌河,戰於孛怯嶺,大敗之,也不幹僅以身免。世祖時親征乃顏,聞之,遣使命土土哈收其餘黨,沿河而下。遇叛王也鐵哥軍萬騎,擊走之,獲馬甚眾,並擒叛王哈兒魯等,獻俘行在所,誅之。欽察、康裡之屬,自叛所來歸者,即以付土土哈,置哈剌魯萬戶府,欽察之散處安西諸王部下者,悉令統之。時成宗以皇孫撫軍於北,詔以土土哈從。追乃顏餘黨於哈剌,誅叛王兀塔海,盡降其眾。二十五年,諸王也只裡為叛王火魯哈孫所攻,遣使告急。復從皇孫移師援之,敗諸兀魯灰。還至哈剌溫山,夜渡貴烈河,敗叛王哈丹,盡得遼左諸部,置東路萬戶府。世祖多其功,以也只裡女弟塔倫之。

二十六年,從皇孫晉王徵海都。抵杭海嶺,敵先據險,諸軍失利,惟土土哈以其軍直前鏖戰,翼晉王而出。追騎大至,乃選銳設伏以待之,寇不敢。秋七月,世祖巡幸北邊,召見諭之,曰:“昔太祖與其臣同患難者,飲班術河之水以記功。今之事,何愧昔人,卿其勉之。”還至京師,大宴群臣,復謂土土哈曰:“朔方人來,聞海都言:‘杭海之役,使彼邊將皆如土土哈,吾屬安所置哉!’”論功行賞,帝先欽察之士。土土哈言:“慶賞之典,蒙古將吏宜先之。”帝曰:“爾毋飾讓,蒙古人誠居汝右,力戰豈在汝右耶?”召諸將頒賞有差。

初,世祖既取宋,命籍建康、廬、饒租戶千為哈剌赤戶,益以俘獲千七百戶賜土土哈,仍官一子,以督其賦。二十八年,土土哈奏:“哈剌赤軍以萬數,足以備用。”詔賜珠帽、珠衣、金帶、玉帶、海東青鶻各一,復賜其部曲毳衣、縑素萬匹。於是率哈剌赤萬人北獵於漢塔海,邊寇聞之,皆引去。二十九年秋,略地金山,獲海都之戶三千餘,還至和林。有詔進取乞裡吉思。三十年,師次欠河,冰行數,始至其境,盡收其五部之眾,屯兵守之。奏功,加龍虎衛上將軍,仍給行樞密院印。海都聞取乞裡吉思,引兵至欠河,覆敗之,擒其將孛羅察。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詔以邊境事重,其免會朝,遣使就賜銀五百兩、七寶金壺盤盂各一、鈔萬貫、白氈帳一、獨峰駝五。冬,召至京師,賞賚有加,別賜其麾下士鈔千二百萬貫。元貞元年,仍出守北邊。二年秋,諸王附海都者率眾來歸,邊民驚擾,身至玉龍罕界,饋餉安集之,導諸王嶽木忽等入朝。帝解御衣以賜,又賜金五十兩、銀千五百兩、鈔五萬貫、轎輿各一。

大德元年正月,拜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同知樞密院事、欽察親軍都指揮使,奉命還北邊。二月,至宣德府,卒,年六十一。贈金紫光祿大夫、司空,追封延國公,諡武毅,後加封升王。子八人,其第三子曰兀兒。

兀兒初以大臣子奉詔從太師月兒魯行軍,戰於百塔山,有功,拜昭勇大將軍、左衛親軍都指揮使。大德元年,襲父職,領徵北諸軍帥師逾金山,攻八鄰之地。八鄰之南有答魯忽河,其將帖良臺阻水而軍,伐木柵岸以自庇,士皆下馬跪坐,持弓矢以待我軍,矢不能及,馬不能進。兀兒命吹銅角,舉軍大呼,聲震林野。其眾不知所為,爭起就馬。於是麾師畢渡,氵勇水拍岸,木柵漂散,因奮師馳擊,追奔五十里,盡得其人馬廬帳。還次阿雷河,與海都所遣援八鄰之將孛伯軍遇。河之上有高山,孛伯陣于山上,馬不利下馳。兀兒麾軍渡河蹙之,其馬多顛躓,急擊敗之,追奔三十餘里,孛伯僅以身免。二年,北邊諸王都哇、徹徹禿等潛師襲火兒哈禿之地。其地亦有山甚高,敵兵據之。兀兒選勇而善步者,持刃四面上,奮擊,盡覆其軍。三年,入朝,成宗親解御衣賜之,勞優渥,拜鎮國上將軍、僉樞密院事、欽察親軍都指揮使、太僕少卿。復還邊。

是時武宗在潛邸,領軍朔方,軍事必諮於兀兒。及戰,兀兒嘗為先。四年秋,叛王禿麥、斡魯思等犯邊,兀兒敵於闊客之地。及其未陣,直前搏之,敵不敢支,追之,逾金山乃還。五年,海都兵越金山而南,止於鐵堅古山,因高以自保。兀兒急引兵敗之。復與都哇相持於兀兒禿之地。兀兒以銳馳其陣,左右奮擊,所殺不可勝計,都哇之兵幾盡。武宗親視其戰,乃嘆曰:“何其壯耶!力戰未有如此者。”事聞,詔遣御史大夫禿只等即赤訥思之地集諸王軍將問戰勝功狀,鹹稱兀兒功第一。武宗既命尚雅忽禿楚王公主察吉兒,及使者以功簿奏,帝復出御衣遣使臨賜之。七年秋,入朝,帝親諭之曰:“卿鎮北邊,累建大功,雖以黃金週飾卿身,猶不足以盡朕意。”賜以衣帽、金珠等物甚厚,拜驃騎衛上將軍、樞密院副使、欽察親軍都指揮使、太僕少卿,仍賜其軍萬人,鈔四千萬貫。

九年,諸王都哇、察八兒、明裡帖木兒等相聚而謀曰:“昔我太祖艱難以成帝業,奄有天下,我子孫乃弗克靖恭,以安享其成,連年構兵,以相殘殺,是自隳祖宗之業也。今撫軍鎮邊者,皆吾世祖之嫡孫,吾與誰爭哉?且前與土土哈戰既弗能勝,今與其子兀兒戰又無功,惟天惟祖宗意可見矣。不若遣使請命罷兵,通一家之好,使吾士民老者得以養,少者得以長,傷殘疲憊者得以休息,則亦無負太祖之所望於我子孫者矣。”使至,帝許之。於是明裡帖木兒等罷兵入朝,特為置驛以通往來。十年,拜榮祿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尋拜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欽察左衛指揮、太僕少卿皆如故。

成宗崩,武宗時在渾麻出之海上,兀兒請急歸定大業,以副天下之望。武宗納其言,即南還。及即位,賜以先朝所御大武帳等物,加拜平章政事,仍兼樞密、欽察左衛、太僕。還邊,復封容國公,授以銀印,賜尚服衣段及虎豹之屬。至大二年,入朝,加封句容郡王,改授金印。帝曰:“世祖徵大理時所御武帳及所服珠衣,今以賜卿,其勿辭。”翌,又以世祖所乘安輿賜之,且曰:“以卿有足疾,故賜此。”兀兒叩頭泣涕,固辭而言曰:“世祖所御之帳,所服之衣,固非臣所敢當,而乘輿尤非所宜蒙也。貪寵過當,臣實不敢。”帝顧左右曰:“他人不知辭此。”別命有司置馬轎賜之,俾得乘至殿門下。

仁宗即位,入朝,特授光祿大夫、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欽察親軍都指揮使、左衛親軍都指揮使、太僕少卿。延祐元年,敗叛王也先不花等軍於亦忒海失之地,遣使入報,賜以尚服。二年,敗也先不花所遣將也不幹、忽都帖木兒於赤麥幹之地。追出其境,至鐵門關,遇其大軍於紥亦兒之地,又敗之。四年,帝念其功而憫其老,召入商議中書省事,知樞密院事。大理國進象牙、金飾轎,即以賜之。每見必賜坐,每食必賜食,待以宗室親王之禮。兀兒常曰:“老臣受朝廷之賜厚矣,吾子孫當以死報國。”至治二年卒,年六十三。後累封揚王。

子六人:燕帖木兒,答剌罕、太師、右丞相、太平王;撒敦,左丞相;答裡,襲封句容郡王。

部分譯文阿術,姓兀良氏,都元帥兀良合臺之子,沉著機,有勇有謀。憲宗時,隨父徵西南夷,率兵為斥候,所向無敵。平大理,降趾,均有戰功,事見《兀良合臺傳》。

世祖即位後,阿術執掌宿衛。中統三年(1262),參加平叛李王。。有功,拜徵南都元帥。至元元年(1264)八月,攻佔兩淮,軍聲大振。四年八月,進軍襄陽、南郡,奪取仙人、鐵城等寨,俘人口五萬。回師途中,在襄、樊間遭到伏擊,阿術用計大敗宋軍,斬敵萬餘人。五年,在漢水兩岸築鹿門、新城等堡,使援襄宋兵不能前進。六年七月,連大雨,漢水大漲,宋將夏貴、范文虎相繼率兵來援襄陽,阿術大敗宋軍,殺、溺、生擒共五千餘人,繳獲戰船百餘艘。接著修治戰船,教練水軍,建築圜城,以威脅襄陽。范文虎再率水軍來解襄陽之圍,來興國率百艘戰艦攻百丈山,均被阿術擊敗於湍灘。九年三月,元軍攻破樊城外城。宋副將張順、張貴率船百隻,滿載軍衣,自上游支援襄陽。阿術揮軍攻擊,順戰死,貴逃入襄陽城內。不久,張貴乘船順東下,又遭阿術與元帥劉整的伏兵襲擊。張貴被擒,其餘戰死。是年九月,加阿術為同平章事。十二月,阿術攻克樊城,宋襄陽守將呂文煥出降。

十年七月,阿術奉命進軍淮東,抵揚州城下,宋軍以千騎出戰,阿術以伏兵襲擊,擒宋將王都統。

十一年正月,入朝與參政阿里海牙奏請伐宋。世祖允准,於是奉詔與丞相伯顏、參政阿里海牙一同領兵伐宋。三月,晉升為平章政事。九月,元軍進至郢州之鹽山,得悉宋沿江九郡銳之師盡集中於郢江東西兩城,難以通過,不如先取黃家灣堡,該地東有河口,可由此拖船入湖,轉向下游。於是阿術不攻郢城,而改行於大澤中。忽然,宋騎兵千騎突然追來,而阿術才數十騎,他們奮力反擊,斬殺宋軍五百餘人,生擒趙、範二統制。元軍攻克沙洋、新城,前軍已抵復州,守將翟貴開城投降。

宋將夏貴以大艦扼守江、漢河口,兩岸也防禦甚嚴。阿術採用屬將馬福之計,回舟淪河口,穿越湖中,從陽邏堡西沙蕪口入長江。十二月,元軍至陽邏堡,但攻之不下。阿術對伯顏說“:攻城是下策,若分一半水軍沿岸西上,泊駐青山磯對岸,伺機乘虛進攻,可以取勝。”伯顏同意這一戰略。第二天,阿術遙見南岸沙洲,即率軍搶佔。宋將程鵬飛調軍抵抗,雙方大戰於江中,鵬飛敗走。大軍乘勝登岸追擊至鄂州東門而還。夏貴聞知阿術飛渡長江,大驚,率所領兵艦三百艘先逃,其餘潰散,元軍攻下陽邏堡。

伯顏召集諸將討論下步進軍方略,有人認為應先取蘄州、黃州。阿術則認為“:若赴下,退無所據,上取鄂州、漢陽,雖遲十天左右,但有據地,此為萬全之計。”至元十一年十二月十九,元軍水陸並進,直趨鄂州、漢陽,焚宋船三千艘,火光照天,漢、鄂兩城大為恐慌,相繼投降。

至元十二年正月,黃州、蘄州、江州相繼投降。阿術率水軍趨安慶,宋將范文虎降。大軍至池州,宋丞相賈似道率重兵拒守蕪湖,同時派宋京來求和。伯顏本想停止進軍,阿術認為:“若不攻賈似道,恐那些已降的州郡今夏就難保住。而且宋朝不講信義,方來求和,而又我軍船,逮捕我巡邏騎兵。現在只有進兵,若有所失,罪責由我承擔。”元軍進至丁家洲,與宋軍前鋒孫虎臣對陣。夏貴以戰艦二千五百艘封鎖江面,賈似道將兵為後盾。兩軍大戰,宋軍大潰,詳見《伯顏傳》。

世祖見宋朝重兵皆駐揚州,臨安依此為屏障。四月,命阿術分兵圍揚州。四月十九,元軍至真州,在珠金砂打敗宋軍,斬首二千餘級。大軍抵揚州後,在瓜洲造戰船軍械,從真州運糧。宋都統姜才領步騎軍二萬來攻,雙方大戰,姜才軍抵抗不住敗卻。其副將張林被擒,損軍一萬八千餘人。

十二年七月初一,宋兩淮鎮將張世傑、孫虎臣擁有戰船萬艘,駐焦山東,每十船為一舫,用鐵鎖相連。阿術登石公山觀察後說“:可用火攻。”於是選強健善軍士千人,乘鉅艦分兩翼夾攻,阿術居中進擊,以火箭燒,火焰漫天,宋兵戰船行駛不便,前軍赴水溺死,後軍逃散。追至圖山,繳獲黃鵠船七百餘艘。從此宋軍一蹶不振。十月,詔拜阿術為中書左丞相,仍命他屯守淮南以對付狡詐的李庭芝。大軍進取臨安,阿術駐兵瓜洲以斷絕揚州援軍。伯顏之所以能兵不血刃而滅宋朝。阿術在爪洲控制宋揚州援軍起了很大的作用。

十三年二月,夏貴將淮西諸城獻降。阿術對眾將說:“今宋已亡,唯李庭芝尚未討平,因為外面援助他的力量很多。如果斷絕其援兵,堵其糧道,還要防他東走通州、泰州,逃往江海。”於是在揚州西北丁村屯兵扼守,阻斷其來自高郵、寶應的糧道;屯糧於灣頭堡,做長期防禦;駐兵新城以威脅泰州。又派千戶伯顏察兒率騎兵三百以增加灣頭的兵力,告誡他們要防備李庭芝從陸路進攻。六月十一,宋軍姜才知高郵運米將至,夜間以步騎軍五千進犯丁村。至曉,伯顏察兒前來支援,所將者都是阿術的兵,宋兵望風而逃。元軍追殺宋騎兵四百,步兵倖免於死者不到百人。二十九,李庭芝留朱煥守揚州,自己同姜才逃入泰州。七月十二,揚州朱煥降。二十二,泰州宋將孫良臣降,李庭芝、姜才被擒,斬於揚州市。揚、泰攻下後,阿術嚴士卒搶掠。兩淮平定,得府二、州二十二、軍四、縣六十七。九月三十,入朝拜見世祖於大明殿。世祖論功行賞,封阿術泰興縣二千戶。

至元二十三年,阿術受命北伐叛王昔剌木等。

阿里海牙,畏兀兒族人,聰,有膽識謀略。家中貧寒,以種田為業,曾撫鋤嘆息說“:大丈夫當立功朝廷,為何作為小民而耕田種地。”後棄耕求學,有人把他推薦給世祖。

世祖即位後漸擢用,由左右司郎中升參議中書省事。至元二年(1265)建立各路行中書省,晉升阿里海牙為僉河南行省事。

至元五年,阿里海牙與元帥阿術、劉整攻取襄陽,圍城五年未下。九年三月,只攻下樊城外城。阿里海牙認為襄陽與樊城齒相依,宜先攻下樊城,襄陽可不攻而得。十年正月,蒙軍用炮猛攻樊城,阿里海牙發水軍焚燬襄樊浮橋,使襄軍不能援助樊城,樊城被攻下。樊城既下,襄陽孤立無援,知府呂文煥不得已而開城投降。世祖授呂文煥為昭勇大將軍、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襄漢大都督;以阿里海牙主持荊湖等路樞密院事,鎮守襄陽。阿里海牙奏請大軍乘勝順長驅,繼續進軍。世祖採納,命伯顏、阿術統帥徵南大軍,阿里海牙晉升行省右丞。

十一年九月,元軍會師襄陽,隨後破郢州、沙洋、新城。十二月出沙蕪口,阿里海牙麾兵攻武磯堡,宋制置夏貴敗走廬州,都統程鵬飛敗於江中,宣撫朱祀孫逃往江陵,鄂州張晏然開城投降,程鵬飛亦率其軍降元。伯顏遣阿里海牙戍守鄂州。阿里海牙在鄂州宣揚皇上恩德,將士擄掠。遣軍攻取壽昌、信陽、德安,進軍江陵。十二年三月,他與宋安撫使高世傑戰於巴陵,世傑敗走。又攻克嶽州。四月以火攻沙市,立破,宣撫朱祀孫、制置高達驚恐不已,均降。以後郢、歸、峽、常德、澧、隨、辰、沅、靖、復、均、房、施、荊門相繼歸順。世祖聞捷大喜,對近臣說:“伯顏徵東,阿里海牙孤軍戍鄂,朕不放心,如今平定荊南,東征之師無後患矣。”命廉希憲守江陵,促阿里海牙迅速返鄂州。

阿里海牙招降潭州守臣李芾,不降,便移兵長沙,奪取湘陰。十月,元軍至潭州,再招李芾投降,又不降。於是攻城,連攻七十天,大小數十戰,阿里海牙雖受重創,仍奮力督戰,十三年正月攻下潭州。宋轉運使鍾蜚英、都統陳義皆自殺,守將劉孝忠降。諸將要進行屠殺,阿里海牙制止說:“該州人民數百萬,若盡殺戮,是違背皇上指示伯顏效曹彬不殺人之初衷。”還開倉發糧與饑民。又遣人佔領彬、全、道、桂陽、永、衡、武岡、寶慶、袁、韶、南雄諸郡,這些地方的百姓都稱頌阿里海牙秉承皇帝好生之德,不殺擄,所過秋毫無犯。只有靜江守臣、宋經略使馬。。不降。河裡海牙多次派人去說服,使者都被馬。。殺害,阿里海牙只得揮兵進攻,十一月城破。阿里海牙認為,靜江民易叛,不同於潭州,不用重刑則廣西諸州不服,因將城中百姓盡坑殺,斬馬。。於市。接著分遣萬戶脫溫不花奪佔賓、融、柳、欽、橫、邕、慶遠等地,齊榮祖奪佔鬱林、貴、廉、象,脫鄰奪佔潯、容、藤、梧等地。特磨王儂士貴、南丹州牧莫大秀,也都奉表歸附。又派兵戍守靜江、昭、賀、梧、邕、融諸地,自己回到潭州坐鎮。

宋益王趙曰正、廣王趙籨相繼在海島中稱帝,雷州、瓊州、金州、永州及潭州屬縣人民文才喻、周隆、張虎、羅飛都起兵響應,舒、黃、蘄等地人民也相繼而起,大者眾數萬人,小者不下數千。阿里海牙先平定文才喻等,再至雷州,使人去瓊州招降趙輿珞。趙輿珞不聽。阿里海牙親率兵航海五百里,捕殺趙與珞、冉安國、黃之紀,平定瓊州之南寧、萬安、吉陽。降八蕃羅甸的蠻族,置宣司以鎮撫八蕃羅甸、臥龍、羅蕃、大龍、遏蠻、盧蕃、小龍、石蕃、方蕃、洪蕃、程蕃。

十八年,奏請遷行省治所於鄂州。所平定之荊南、淮西、江西、海南、廣西共五十八州,西南各民族之地不可勝計。大多是勸降,未曾專行殺戮。對新歸降地方的百姓,輕徭薄賦,人民,立祠紀念。

至元二十三年回朝,加光祿大夫、湖廣行省左丞相。年六十而卒。贈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楚國公,諡“武定”至正八年(1348)進封江陵王。

第二年凱旋。繼又西征,行至哈剌霍州病逝,年五十四歲,追封河南王。

相威,國王速渾察之子,稟厚道穩重,抱負遠大,意志堅強,好與士大夫往來,聽他們講經論史及古今治亂,聽到直臣盡忠,良將取勝,必拍手稱善。故每逢重大事情,其議論都恰當深。

至元十一年(1274),世祖命相威隨大軍伐宋。相威由正陽取安豐,奪廬州,克和州,攻司空山,平定野人原,經安慶渡江東下,與伯顏會師於潤州。元軍分三路,相威率左軍,參政董文炳為副將,江陰、華亭、澉浦、上海相繼歸降。伯顏駐軍臨安,相威至瓜洲與阿術合兵一處。圍攻揚州時,宋都統姜才率兵二萬攻揚子橋,相威率諸將擊退。十三年夏,相威應召回朝,授金虎符、徵西都元帥,命領兵鎮守西土。

至元十四年,召回朝拜江南諸道行臺御史大夫。相威奏陳並行省、削冗官、招民復業、公田召佃、仍減租稅等十五事,世祖皆採納。

十六年,相威奉旨與知樞密院博羅審理平章阿合馬諸違法事。十七年,奉旨檢核阿里海牙及忽都帖木兒等所俘三萬二千餘人,均釋放為民。十八年,右丞范文虎、參政李庭統兵十萬航海徵本,無功,世祖大怒,又命行省左丞相阿塔海發兵再徵,無人敢諫阻,相威冒死遣使入奏道“:倭不納貢,可討伐而不可饒恕,但出兵可緩而不可急。以前出師太急,戰船不堅,前車已覆,後可為鑑。為今之計,應是預修戰船,訓練士卒,耀武揚威,使彼聞之而自做防禦,然後我遲遲不出兵,等到彼國疲怠之時,我們出其不意,乘風速往,可一舉而下,此是萬全之策。”世祖聽後才停止征討本。又陳請皇太子以中書令領撫軍監國,選正人端士在皇太子左右進行保衛。世祖都同意了。

十九年,有人奏報阿里海牙自恃有功,強佔降民一千八百戶為奴,御史滕魯瞻彈劾,阿里海牙辯護。朝廷派人去行御史臺審問滕魯瞻的罪。相威說“:為臣子的敢於欺君嗎,滕御史彈劾阿里海牙有何罪?”派赴行臺的人只得回朝。

二十年,因病回朝拜見皇帝,進呈蒙語《資治通鑑》,世祖賜給太子經筵講讀。同年,拜江淮行省左丞相。二十一年啟程,四月卒於蠡州,終年四十四歲。世祖哀悼不已。

土土哈,其祖先本武平北折連川按答罕山部族,其國號曰欽察,土土哈祖先世為欽察國王,傳至忽魯速蠻歸附於太宗。忽魯速蠻之子班都察隨憲宗徵麥怯斯,隨世祖徵大理、伐宋。土土哈為班都察之子。中統元年(1260),父子二人均隨世祖北征,俱立功受賞。班都察死後,土土哈承襲父職為宮中衛。

至元十四年(1277),諸王脫脫木、失烈吉叛亂,土土哈率兵征討,打敗其將脫兒赤顏於納蘭不剌。應昌部族只兒瓦臺叛亂,脫脫木起兵應援,中途遇土土哈。土土哈俘其斥候騎兵數十,脫脫木逃走,土土哈滅掉只兒瓦臺,追脫脫木至禿兀剌河而還。不久,又在斡歡河擊敗脫脫木,奪回所掠去的大帳。後來世祖把這大帳作為最高貴獎賞賜給他。十五年,大軍北征,土土哈奉詔率欽察驍騎千人從行,把失烈吉趕過金山,擒扎忽臺等,擊敗寬折哥,繳獲大量羊馬輜重,受世祖嘉獎。十九年,授昭勇大將軍、同知太僕院事。二十年,改同知衛尉院事,兼管群牧司,給霸州文安縣田四百頃,將宋新歸附的軍隊八百人他統領。二十一年,賜金虎符、近郊田二千畝及金貂、裘帽、玉帶等物,將河東諸路蒙古軍子弟四千六百人隸屬其麾下。二十二年,拜鎮國上將軍、樞密院副使。二十三年,設置欽察親軍衛,以土土哈兼其都指揮使。

海都進犯金山,朝廷命土土哈與大將軍朵兒朵懷共同抵禦。二十四年,宗王乃顏反叛,暗中派人來勾結也不幹、勝剌哈,為土土哈所逮捕。土土哈先後平定也不幹、哈兒魯、也鐵哥的叛亂。朝廷將欽察、康裡地方自反叛者歸來的軍民以及欽察之散於安西的諸王部下,均土土哈統領。

土土哈奉詔隨皇孫成宗撫軍於北方,追殺叛王乃顏的餘黨,誅殺叛王兀塔海。二十五年諸王也只裡受到叛王火魯哈孫的攻擊,土土哈隨皇孫援救,擊敗兀魯灰及叛王哈丹,收編遼左諸部。二十六年,隨皇孫晉王徵海都。二十九年秋,土土哈巡視金山,俘海都之戶三千餘至和林。奉詔進取乞裡吉思。三十一年,成宗即位,召至京師。

成宗即位後,元貞元年(1295),命土土哈鎮守北方。大德元年(1297)正月,拜銀青榮祿大夫、上柱國、同知樞密院事、欽察親軍都指揮使,仍鎮守北部邊疆。二月在宣德卒,年六十一。贈金紫光祿大夫、司空,追封延國公,諡“武毅”後加封升王。有子八人,第三子名兀兒。

兀兒,土土哈之第三子。奉詔隨太師月兒魯與海都叛軍戰於百搭山,有功,拜昭勇大將軍、左衛親軍都指揮使。

大德元年(1297),承襲其父親職位,率領北征諸軍越過金山,攻八鄰之地。八鄰之南有答魯忽河,其將帖良臺以該河為屏障,並沿河豎立木柵,士卒皆下馬持弓箭等待蒙古軍到來。而蒙軍的箭不到對岸,馬也過不了河。兀兒則命吹銅角,全軍大喊大叫,聲震山林。對岸敵軍不知是怎麼回事,都爭相上馬。於是兀兒麾軍渡河,河水起,把敵軍木柵漂散。兀兒率師奮擊,追殺五十里,俘獲敵軍人馬帳幕。回軍至阿雷河,與海都所遣援助八鄰的孛伯軍相遇。阿雷河上游有高山,孛伯軍屯駐于山上,馬不便下跑。兀兒麾師渡河進攻,孛伯軍戰馬下山戰多跌倒,因此被兀兒軍擊敗。兀兒追擊三十餘里,孛伯隻身逃脫。大德二年,北邊諸王都哇、徹徹禿等,偷襲火兒哈禿之地。該地有高山,為敵兵所據。兀兒選勇猛而善於步戰的士兵,持刀四面向上奮擊,敵全軍覆沒。大德三年,兀兒回朝,成宗親解自己身上的衣裳賜給他,優加勞,拜鎮國上將軍、僉樞密院事、欽察親軍都指揮使、太僕寺少卿。仍回邊疆屯駐。

這時武宗為太子,領軍於北方,凡軍事必諮詢兀兒。每有戰事,兀兒總是為先鋒。四年秋,叛王禿麥、斡魯思等侵犯邊境,兀兒在闊客之地戰,乘敵軍陣勢還未佈置好,便直至敵軍前挑戰,敵軍抵擋不住,退卻,兀兒一直追過金山而還。五年,海都兵越過金山南進至鐵堅古山,居高臨下。兀兒急領兵擊敗了海都軍。又與都哇相持於兀兒禿,兀兒以銳騎兵衝其陣,左右夾擊,殺敵不可勝計,都哇之兵幾乎損失殆盡。武宗親觀其戰,連聲稱讚說:“多麼豪壯!從未見過這樣勇猛的戰鬥。”捷報至京師,成宗遣御史大夫禿只等立即到赤納思之地,召集諸王軍將領瞭解戰勝敵軍的功勞,都認為兀兒的功第一。遣使者將功勞簿進呈皇帝,成宗再次以自己御衣遣使賜與兀兒。大德七年秋,兀兒入朝,成宗對他說:“卿在北部邊疆,累建大功,就是用黃金把你全身都裝飾起來,也不足以完全表示朕的心意。”拜他為驃騎衛上將軍、樞密院副使、欽察親軍都指揮使、太僕寺少卿,賜其軍萬人,鈔四千萬貫。

大德七年,諸王都哇、察八兒、明裡帖木兒等共同商議,認為都是太祖的子孫,相互殘殺,是自毀祖宗基業,且戰而無功,不如遣使罷兵,相互和好,使士民老者得以贍養,少者得以成長,傷殘疲憊者得到休息,不辜負太祖對子孫的希望。遣使到朝廷求和,成宗允准。於是明裡帖木兒等罷兵入朝,並特設驛道驛站與朝廷通往來。十年,拜兀兒為榮祿大夫、同知樞密院事,不久又拜為光祿大夫、知樞密院事,仍為欽察左衛指揮、太僕寺少卿。

成宗崩時,武宗正在渾麻出之海上,兀兒請武宗速回朝即皇位,以副天下之望。武宗即位,加拜兀兒為平章政事,仍兼樞密、欽察左衛、太僕寺的原來職務。回防邊疆,又封為容國公,授銀印。至大二年(1309)入朝,加封句容郡王,改授金印,准許他乘馬轎至殿門下。

仁宗即位,召兀兒入朝特授光祿大夫、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欽察親軍都指揮使、左衛親軍都指揮使、太僕寺少卿。延。。元年(1314),兀兒在亦忒海失地方擊敗叛王也先不花等軍,遣使入朝報捷。二年又在赤麥乾地方擊敗也先不花所遣之也不幹、忽都帖木兒,追逐出境。至鐵門關遇敵大軍於札亦兒,又將他們擊敗。四年,帝念其功而憐憫年老,召入朝商議中書省事,知樞密院事。至治二年(1322)卒,年六十三歲。後封為揚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