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一千零九十章戰前更像年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第一千零九十章戰前更像年前在原來沒有王通的那個時空,所謂的萬曆三大徵耗盡了大明的國庫,高拱和張居正盡心竭力扭轉的大明財政又變成了在破產和即將破產兩種狀態搖擺的惡循環,可這一次,不管是播州還是寧夏,都沒有什麼大亂子,甚至這兩處亂局的評定,還給大明增加了新的稅源。

而原來給大明財政造成極大負擔的九邊軍費,也因為軍戶變民戶,派駐軍幾個團駐紮,可以削減很多很多。

更不要說,天津衛開埠,松江府開埠,以及各處商業繁榮所帶來的商稅收入,儘管田賦還在連年的遞減,但大明的財政此時卻是一個極為寬裕的局面。

此消彼長,幾處核算後就會發現,原來現在大明的財政局面寬鬆的很,完全可以支應這支大軍的調集和作戰。

實際上真正的難處不在於軍費和調兵,而在於大明從中樞到地方,基本上沒有人善於如何安排這麼大規模兵馬的調動和支應,還要王通獻言獻策,讓商人們廣泛的參與,讓更加先進的民間商團加入進來,這才可以解決。

當然,近二十萬人,差不多貫穿整個大明北方的調動,糧草、人馬、器械都是數量巨大,軍餉和各項開支,銀子那真是水一般的進出,按照大明慣常的規矩,從戶部、兵部,一直到下面辦的各人等,都不知道要發怎麼樣的財。

王通心裡也明白的很,所以他在奏疏中也說的明白,既然自家身上還有錦衣衛都指揮使的官銜,就要用錦衣衛這套系統來監視這次入朝作戰,後勤軍需系統的運轉,宮內對這個也是支持,東廠也準備跟進。

不讓人撈錢是不可能的,但這等作戰的大事,不能有絲毫的疏忽,王通也是擔心,有些人手太狠太黑,結果耽誤了大事。

宮內對這個意見倒也是很贊成,即便是內廷司禮監掌印太監田義對這個有這樣那樣的意見,可派人監視文官們在軍需後勤上的收支狀況,對宮內各處卻是有百利無一害。

王通和萬曆皇帝的奏摺批覆以及書信往來,有單獨的一條渠道,外朝甚至內廷的很多人都沒有辦法瞭解。

也不知道他們兩個人有沒有相應的溝通,這次入朝大軍的文官統制,居然還是讓遼寧巡撫徐廣國來擔任。

徐廣國不管是目前的位置還是資歷都遠遠不夠格,實際上,在確定王通即將擔任入朝大軍主帥的時候,朝中凡是有資格擔任統制的文臣都在明裡暗裡使過力,官場上下,不管明不明白軍事,但有一點是統一的,那就是對王通很有信心,王通率領大軍出戰,必然大勝,必然立下功業。

也就是說,只要跟著入朝,那就必然有功勳分潤,對自家的地位權勢大有好處,那王錫爵跟著一同去了,結果這首輔的位置就顯得理所當然,因為功業到了這個份上,如果自家去,最起碼也能延續個十幾年的榮華富貴。

不過朝廷的這個安排讓上下很是錯愕,有傳聞說王錫爵曾在萬曆皇帝面前諫言,既然朝中放心讓王通統率大軍入朝作戰,那就應該給予充分的信任,以往王通身邊也沒什麼文臣統制,一樣有大勝,一樣沒有什麼異常,他王錫爵跟著一起去建州,也都是充分的放權,並沒有發揮什麼作用,而且這次去遼寧,最關鍵的是作為大後方的遼寧地方的配合,遼寧巡撫徐廣國在朝鮮那邊生亂到現在,已經證明了自己應對及時,做的也是中規中矩,讓他做這個位置,配合好王通也是應有之義。

王錫爵的這番理論沒有任何的問題,不過朝中大佬們都是在罵,這是內閣首輔在堵其他人上進的道路啊!

誰都知道入朝之後會有了不起的功勳分潤,得到了這份分潤之後,功業積攢到一定的地步,必然要向上走的,可六部尚書、都察院的都御使、內閣大學士們向上走還有什麼位置,無非就是內閣的首輔次輔了,那豈不是對他王錫爵有了威脅,而遼寧巡撫徐廣國則不同,資歷淺,位置低,就算分潤了,也要在遼寧呆好久,或者在大省或者六部磨幾年才能上去,全無威脅。

罵歸罵,朝中也做了決定,而且大家也摸不準,這件事是不是王通自己策動的,如果說王通自己在做,那貿然反對怕是會得罪很多人。

關於內官監軍這件事,內廷對這個位置倒是沒什麼爭奪,有資格去的就是那麼多人,而且這些有資格的角,也未必稀罕這個功業積累,有這個時間,留在宮中多奉承奉承萬曆皇帝和皇后娘娘才是對的。

結果做不做生,司禮監秉筆太監陳矩又是被任命為監軍,不過這次監軍的任命還有特例,軍監軍蔡楠被任命為副監軍,這個人事任命大家也明白的很,陳矩這次去朝鮮,恐怕也是個擺設的作用,畢竟這蔡楠才是真正的實務。

萬曆二十年進入十一月,遼國公王通率領的親衛人馬北上,他衛隊不過五百,可跟隨在他身邊的騎兵差不多近千,這些騎兵倒不是隨扈,而是作為傳遞消息的信使,每天都有信箋送往各個邊鎮,京師還有遼寧,松江府那裡也有信箋往來。

李虎頭所率虎威軍第一團、第五團、第七團、虎威軍馬軍、虎威軍炮隊,這些部隊都是在京師附近駐紮,王通要會合這一支部隊,在京師舉行儀式之後啟程,其餘各路兵馬則是直接趕往遼寧。

在定遼右衛的東南方向,九連城和義州一帶,就是此次入朝大軍的大本營,現在宣府總兵李如松已經是到了遼寧海州。

其實有幾隻部隊並不走大明境內的路線,因為草原商團的原因,他們只要有足夠的銀子給出來,在草原上就可以為他們設置兵站和營地,並且有悉道路的城傍騎兵引路,一路直奔遼寧。

只是水師比較麻煩,天津衛駐紮的麥遊擊一部也要和陳璘會合,共同去往朝鮮,但先不說從廣東到天津衛需要的時間有多長,冬裡不管是天津衛還是遼東半島,還有朝鮮黃海一側的各個港口,差不多都有海冰封凍,這個對船隻來說可是大麻煩,不能不考慮,釜山那邊的海冰倒是比較輕,可陳璘率領的船隊即便是加上麥遊擊那幾千人,大明水師的總體實力也是一般,必須要等待和其他的“義勇船隊”匯合。

所以大明水師會在山東的萊州港等待到萬曆二十一年天之後,才會出發,海上這一支,暫時是指望不上了。

從松江府一路去往京師,王通的身份地位,每到一地,地方各級官員照例都是要來見禮拜會的,沿途這個路線,這些官員又多多少少和“天津——松江”經濟體系有這樣那樣的關係,設宴宴請,送禮拜會這個都是少不了的,王通客氣應對但都是推拒了,越來越多的情報送來,他這裡也要有越來越多的指示下達,已經顧不上這些虛文客套。

朝鮮那邊過來的消息沒有什麼太多意外,朝鮮八道也不是就這麼甘願被倭寇統制,由地主和那些逃亡官員組織的暴動和起義此起彼伏,但很快的就被鎮壓下去,而且能從情報中看出來,時間推移,暴動規模越來越小,持續的時間也是越來越短。

不過有一點王通卻是沒想到,朝鮮水軍和本水軍的戰鬥卻沒怎麼落下風,甚至可以說是優勢,但畢竟全境都快被本佔領,沒有了港口和補給,水軍船隻的戰鬥力也要大打折扣,也不知道這個上風能持續多久,朝鮮被倭寇侵略,關我大明何事,這就是大明上上下下的態度,朝鮮安排在大明各處的使臣每天哭訴求告,李如松率領幾千騎兵入遼,在永平府的時候就有朝鮮禮曹的官員跟上,先是恩戴德,然後每求懇催促李如松儘快去往朝鮮。

你朝鮮死活,關我李家何事,李如松到了海州之後沒有南下去鴨綠江畔的大營,他率領的兵馬去往義州一帶,李如松則是率領親衛去了遼陽,至於朝廷說進擊朝鮮,不能給倭寇從容聚兵佈陣的說法也被朝鮮使臣拿來說了,李如松簡單回覆了一句“慎重為先”然後就再也不去理睬了。

遼陽城是李家將門的基所在,也是整個遼寧最富庶繁華的城市,以往到了這個時節,大家忙碌過年城內城外都是喜氣洋洋,一片歡慶景象,可這次祖承訓幾千騎兵丟在了平壤,整個遼寧又是戰時,遼西總兵這一系的骨幹都率軍去了義州,城內冷冷清清,氣氛就顯得很壓抑了。

李如松回到遼陽卻不是為了過年的,他本來想要在戰後回遼陽看看,誰想到剛過山海關,李成梁派來的使者就上了,說是老太爺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將少爺到瀋陽,有萬分要緊的事情要商議。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