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河南之戰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0681帝國的榮耀第一百六十章河南之戰“陛下。按照你的部署。十萬陸軍已經開始向西進發,遼開口道。
“那就好。山東河南,我們可以說是勢如破竹,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輕敵。這裡的元軍力量本來就薄弱。元軍主力擴廓帖木兒部還西按兵不動,那才是我們的大敵。”劉浩然點了點頭道。
“陛下,這個我曉得,我們在河南集重兵,就是要好好對付擴靡帖木兒。”常遇一臉鄭重地說道,按照劉浩然的部署,常遇
帶去的十萬大軍大部分都是火器部隊,加上馮國勝的十萬火器部隊,足有二十萬。的確是用來對付擴廓帖木兒。雖然此前的戰事非常順利,常遇
沒有遇到棘手的對手,但是他明白擴廓帖木兒的厲害,人家父子兩人轉戰十餘年,剿滅了黃河
域的紅巾軍,這份將才還有麾下的軍隊都不是吹出來的。
“陛下,我只是擔心我軍重兵雲集河南,萬一擴廓帖木兒不上我們的當,反而率鐵騎越過太行山,直趨山東,那就麻煩了。”常遇擔心的是另外一個問題。
“三哥放心了,大哥手裡不是還有二十萬大軍嗎?雖然不敢說戰勝擴廓帖木兒的鐵騎,但是阻擋一段時間足矣。我不怕擴廓帖木兒奔襲。就怕他守在山西不動,屆時我們耍渡河北上與他硬碰硬就麻煩了。再說了,我們不是還有一手後招嗎?”劉浩然笑著說道。
北伐前,劉浩然與重臣謀士們商量了許久,一致認為元廷最大的支柱來自兩個,一是擴廓帖木兒的部隊,二是大都、遼陽附近的蒙古騎兵。擴廓帖木兒部下都是久戰之師,雖然經過與孛羅帖木兒內耗損失不小,但是應該還有五萬到八萬的騎兵,這是一支不可小視的力量,只有打敗了這支軍隊,北伐才能說是鎖定了勝局;而大都、遼陽附近的蒙古騎兵是元帝保命的力量,而且這支軍隊以蒙古人為主,據說有六萬戶,要是能夠在河北截住這支部隊。打殘它,將來就算蒙古人退回到漠北去對中原的威脅也會小很多,只是這支部隊不容易截呀。
為了殲滅擴廓帖木兒部和大都蒙古人,劉浩然做了周密和心的安排。首先右路軍打下山東後轉向河南。合力經略那裡,一是引擴廓帖木兒南平,就算他不南下,也可以直接北上,直搗其老窩,二是避免深入元廷腹地,使得元軍全部集中在河北一地,力量集中反而不好打了,必須加以牽制和分割,逐一殲滅。為了實現這一戰略目標,傅友德的左路大軍便承擔著牽制擴廓帖木兒重要盟友李思齊部的任務,不求打敗他。但是務必讓他不能和擴廓帖木兒合
。
常遇想了想,就憑丁德興和他手裡的二十萬大軍,只要擴廓帖木兒敢來山東,就一定能粘住他,屆時自己和馮國勝部圍過來,三十萬大軍正好可以將其包圍。
“那陛下一定要擔心。大哥,偵騎可一定要撒到大清河以北。”常遇最後叮囑道。
“三弟,你放心好了。”丁德興咧著嘴巴笑道。
“陛下,山東現在有饑民上百萬。是不是該放糧賑濟他們了。”新任山東布政使胡深開口道。
山東自貴佔據之後一直沒有的到安寧過來,已經嚴重破壞其生產秩序,而現在是夏季,只能寄希望於八九月份的冬小麥,可是收穫卻要等到來年的三、四月份,這其中有好幾個月的空餘時間是白白吃糧食,這讓劉浩然覺得太虧本了。
“冬小麥耕種還有三四個同時間。在這段時間裡一定要加緊清查戶口。丈量土地,然後分配好土地。準備秋種事宜。”劉浩然想了想說道。
“但是百姓們不能空閒下來。的給他們找些事做,你有什麼想法?”
“陛下,我建議改賑為工,以賑濟的糧食為報酬,僱請山東青壯對大清河、運河及各池水利工程進行修絡。如果還有多餘的人力就開始修直道。”
“不錯,這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劉浩然不由點頭道,這的確是個好主意。雖然蒙古元廷出了賈魯這樣的水利專家,也費力修繕了黃河。可是蒙古人的慣思維擺在那裡。修水利工程還不如擴張牧場。大水氾濫不管它淹死多少人,只要不殃及自己的牧場,還有人給自己放馬牧羊就行了。所以江北的水利工程是年久失修,荒廢地不能再荒廢了。現在用賑濟的糧食誘使山東百姓們出工修工程,一來可以讓饑民吃飽肚子,二來可以利用空餘時間把水利工程修樓好,為來年的豐收打好基礎。
“讓百姓出工沒錯,但是一定要給足糧食。還有這修橫一定要規哉好,讓格物院的營造研究所、農牧研究所派人過來,好好策劃參謀一下。不要做無用工。”劉浩然最後叮囑了一番。
“陛下,臣遵命”胡深連忙應道。
“對了,大哥,山東初平,地方肯定安寧不了,你的力除了防範元軍南下,還要將心思放在地方靖平上,對於那些膽敢趁亂劫民、不受招撫的盜匪,一律嚴懲不貸。我們光復了山東,就要拿出安定地方的氣魄和手段來。”
“陛下,臣遵命!”丁德興神情肅穆地領命道。
六月十一,常遇
率軍西進,一路上連克大名、濮州、開州、滑州、曹州,然後在封丘渡黃河,於二十四
與馮國勝、鄧友德部彙集於汴梁城下。
元廷開封守將李克彝、左君弼互相推譚怯膽,隨著明軍三十萬雲集城下,李克拳當機立斷,率部西逃。孤立無援的左君弼眼見守城無用,只得率兵投降。這位與江南軍鬥了十多年的廬州軍閥這次終於降服了。
六月二十九,稍事休整的明軍舉兵向西,那麼德和胡大海一馬當先。率先攻克洛陽東邊要關虎牢關。洛陽守將脫因帖木兒
趁明軍前軍立足未穩先發制人,率五萬軍出
在偃師黑石渡與那麼德、胡大海部展開決戰。
鄧友德以舊尤漆率四個步兵團在正面仰長矛方陣相因帖肆道此戰關係重大。嚴令諸軍捨命相戰,並佈下督戰隊,兵退殺兵,將退斬將。在此嚴命下,元軍只好拼死向前。一波接著一波嚮明軍長矛陣衝去。可是明軍也是百戰餘生的雄師。擺下的長矛陣更是久經沙場的,在元軍的衝擊下穩如磐石,不一會便在陣前積下如山的屍體。
兩個時辰過去,毫無進展的元軍士氣大衰,督戰隊也發揮不了多大的作用時,一直蟄伏於陣後的鄧友德看時機差不多,親率五千銳,直殺入元軍中軍。這五千
兵以定遠軍第四步兵團為主,正是明軍中最
銳的虎賁之一,一路上殺將奪旗,勢不可擋。那麼德不一會便殺到脫因帖木兒跟前。
剛才還連殺上千後退的敗將殘兵的脫因帖木兒見明軍殺近,當即率親兵遁逃,不知所蹤。
五萬元軍大敗,洛陽城便淪為一座空城,守城的梁王阿魯溫無可奈何之下只得舉降。
與此同時,陝西之戰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著。傅友德善奔襲,來回縱橫,兵無常勢,而徐達也是善於騎兵奔襲,兩人搭檔,各領一軍,忽左忽右,鎮守長安的李思齊和張思道一三驚,卻摸不到明軍主力在方。
利用李思齊和張思道的遲疑,傅友德和徐達分別攻克藍田、咸陽、臨潢、戶縣,等李思齊、張思道反應過來,這才發現自己的長安城成為一座孤城,二十萬明軍從四面八方圍了過來。
李思齊和張思道知道孤城難守,也知道明軍攻城的手段,當即率軍西逃鳳翔,誰知傅友德早就算好了他們的退路,圍攻長安只是虛張聲勢。大軍雲集於興平一線。待到李思齊、張思道舉軍西逃時,半路伏擊。重創其部,七萬大軍損失過半。
李思齊、張思道好容易收攏了四萬殘兵,逃離了傅友德部的追擊,誰知道徐達不知從哪裡繞到了武功。縱三萬騎兵來回踐踏,讓李思齊和張思道血本無歸,僅領萬餘殘兵退回鳳翔。
河南安定下來後,馮國勝遣卑友德、胡大海等部分別攻陷了歸德、陝州、登封等地,並遣濮英興在孟津渡河,進攻懷慶路,對擴廓帖木兒的地盤發起試探進攻。
這個時候的擴廓帖木兒已經接受了元帝的詔書,官復原職,總領天下兵馬,主持“平叛拒逆”事宜。雖然元帝父子的動作讓他寒透了心。但是忠於元廷的他知道元廷最大的危機已經近,這次危機不比劉福通的北伐。劉福通的北伐在他看來純粹就是漫無目的的
寇作亂,剿滅之時指
可待。可是明軍的北伐卻大不同,劉浩然沉寂了十餘年,積聚全力卻在一朝爆發,其實力和來勢與劉福通的“散軍亂兵”有著天壤之別。
擴廓帖木兒研究過明軍的作戰方式,知道這支軍隊可以說是天下有數的銳之師,不但刮練有素,其彪悍捨命程度絲毫不輸自己的
銳。而且人數眾多。據他知道的情報,明軍在三路一次就投放了超過七十真之眾,遠遠超過其能承受的數量,就是正對面的中路明軍也達到了三十萬,不是輕易可以抵擋的。
因此擴廓帖木兒一直接兵不動。他在尋找明軍的弱點和空擋。他知道,在野外與明軍硬拼硬絕對討不到好處,只有發揮自己鐵騎的機動和突然打擊等長處,才有可能取勝。但是明軍為北伐籌劃了十餘年。戰略部署樞密院更是做了縝密的推演。加上三路主將都是大明名將,互相配合嫻,弱點和空擋還真不好找。而且迫於大明眾名將和劉浩然的威名,一般的弱點和空擋擴廓帖木兒也不敢輕易去試探,誰知道這是不是陷阱,要知道陳漢、張士誠等不少勢力就是在戰場上被劉浩然和其屬下靈活多變的戰術打得找不到北。
按兵不動了一段時,擴廓帖木兒驟然發現僅僅有兩個多月的時間。山東、河南大部和陝西一部已經落入明軍之手,他們的動作可真快。想來北伐前做過縝密的部署。這才勢如破竹,漂石而下。擴廓帖木兒知道,再這樣等下去,只能是坐以待斃,必須採取行動,對明軍進行反擊,於是擴廓帖木兒把目光放在了渡河的濮英部。
七月十,濮英率三萬軍攻陷了懷慶路河陽、河內、濟源,隨之揮師繼續北上,攻陷了陽城、泌水,兵臨晉寧路今山西臨紛市。
七月十三,擴廓帖木兒突然發力,遣大將鍾要麟率兵
夜兼程,繞道潞州今山西長治市、澤州今山西晉陽直取了河內今河南泌陽,切斷了濮英部的退路。大將張賢才率軍進駐曲沃,大將都穆海牙子率軍進駐澤州,擴廓帖木兒率重兵進駐晉寧,從三面包圍了泌水的濮英部。
濮英很快就發現了形勢不妙。現在東南方向的退路已經鍾要麟堵住。他撫守河內、河陽,一方面是切斷自己的退路,另一方面正好憑藉黃河天險阻擋河南的援軍接應。而擴廓帖木兒率領大軍從正北、正西、正東三個方向壓過來,兵力在五到六萬,正好是自己的一倍多。
如果據泌水城堅守,到是可以抵擋一眸子,可是做為一妾孤軍,最大的問題是糧草補給。將士們餓著肚子堅持不了多久,而且泌水那座小縣城,城池破爛不堪,守城就等於是野外紮營。
什麼辦?就這樣看著擴廓帖木兒將自己重重包圍,然後用優勢兵力慢慢地割自己的?濮英在大帳裡考慮了一個多時辰,最後決定趁元軍還未合圍之時,立即尋路而出,只有這樣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可是突圍口選在哪裡呢?濮英趴在地圖上看了兩刻鐘,目光最後定在了一個方向上。就從這裡突出去,可是誰斷後,誰開路?濮英不得不在心裡仔細斟酌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