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1.進兵西藏2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這是怎麼說?”嶽鍾琪很率直地笑道“此刻時機緊迫,工夫不容絲毫費,請你實言相告。”

“是!說得是!”札隆布說“將軍,布達拉宮歸我,攔截策零敦多布的人,歸你。”這話簡潔清楚,責任分明。嶽鍾琪頗為欣賞,但更重視。因為就在與札隆布這短短的片刻接觸之中,他已瞭解了整個情勢,札隆布並不是不能收復拉薩與布達拉宮,只是有難乎為繼之苦。倘無後顧之憂,必收先驅之效,此刻所問的一句話,如果有滿意的答覆,那就真的如他所言,一渡過拉薩河,就算是成功了。

嶽鍾琪知道,策零敦多布派為留守拉薩的首腦,名叫丕,但有多少實力,駐紮何處,並不清楚,何能貿然應諾?

同時又想,看羅丹布吉與札隆布都不是詐之人,可以相信他們決非藉故拖延,為丕行使緩兵之計。但這兩個人不一定通曉戎機,不知道兵貴神速的道理。以為丕不在本地,不妨從容談論。殊不知用兵之要,即在爭時。也許就在這談話之間,丕已經得到消息,發兵來攻。總而言之,事情必須立刻有所決定。當然,最好是札隆布即時就能把布達拉宮控制住。只要拿下布達拉宮,他自信已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話雖如此,他也不能不明情況,就一口應諾。然而也不能開口探問丕的情況,怕札隆布心裡會想,原來你對敵人的情形,本不明,何能克敵致果。那一來信心減低,更會躊躇。

略想一想,他這樣答說:“好!一言為定。不過,丕的情況,我知道的一定不如你多,你看,我應該怎麼做?”

“我不知道你應該怎麼做。不過,我可以告訴你,丕沒有想到你會從這條不能行軍的小路來,他只守住了北面的各個出口。”一聽這話,嶽鍾琪又驚又喜。到這時候,不必有顧忌了,坦率問道:“他有多少人?”

“二千多,三千不到。”

“少數都派出去守山口了?”

“還剩下些。”

“有多少?”嶽鍾琪問“剩下來做什麼?”

“剩下來大概兩百人,都不是好兵,讓他們留守而已。”

“原來如此!”嶽鍾琪有了把握,又一反自己的想法,認為不必過於倉促,還是瞭解情勢最要緊,所以又問“他倒不怕你們在這裡會起事,敢只留下兩百老弱殘兵守拉薩?”

“這——”札隆布看著他喊一聲“將軍!”看他臉有異,嶽鍾琪答說:“有話盡請直言。”

“我不知道你問這話的意思。我覺得此刻不是細談丕的時候。”

“喔,”嶽鍾琪歉然笑道“是我的不是!不過兩三千人,足足應付得了,你請放心。我瞭解得愈多,愈有把握。”

“這話也是!”札隆布的態度顯得更合作了“準噶爾人最詐,也怪我們自己不爭氣,有人甘心通敵。丕就利用這些細,做他的耳目,以為拉薩一發生變亂,通個信給他,回師鎮壓還來得及。”情況都很清楚了。嶽鍾琪認為無須再問,惟一要做的事,便是即速部署向北進擊的行動。他要求札隆布派一名嚮導,而且希望就由羅丹布吉擔任。

“我不但派他做嚮導,而且派他做我們之間的聯絡者。”札隆布說“將軍,我們各遵約定。請你帶隊往北去對付丕,攔住了他,這裡你就不用管了。等你打敗了丕,回到拉薩,我在布達拉宮為你慶功。”這是表示,不讓嶽鍾琪在這裡手,只要他作前驅去攔截丕。倘或凱旋,札隆布踞布達拉宮相拒不納,進而相攻,豈不是先受他的利用,後中他的計。

這是很難決定的一刻,但看到羅丹布吉臉上憨厚的笑容,再回想與札隆布的對話,怎麼樣也找不出他有詐,一味地片言支語,因而毅然決然地說:“我一定會到布達拉宮來赴你的慶功宴。不過,要請你替我準備乾糧,愈多愈快愈好!”

“當然,理當供應。”於是,札隆布指定布達拉宮東北的拉寺,為大軍駐紮之地。嶽鍾琪依照約定,燃火通知噶爾弼率眾渡河,在拉寺整頓隊伍,籌盡糧秣,羅丹布吉非常賣力。這樣到得第三天,拔隊向北,在一個名叫羊八井的地方布了防線,反客為主地扼守要隘以逸待勢,準備攔截丕的部隊。

他的想法是,丕的陣線拉得很長,而散佈在山區之中,補給不便;在得到大軍已到拉薩的消息以後,必定回師猛撲,至少要打開一條出路,才不致因糧盡被困。所以守住羊八井,截斷丕的糧道,便足以致他的死命。

中路,延信護送新達賴入藏的行程,異常艱苦。

由西寧往西,便是青海。所謂青海是一個方圓兩萬裡的鹹水湖,亦就是一個絕大無倫的鹽池。一行由青海北面,繞湖而西,到得青海盡頭,有一條大河,名為布喀河,接到諜報,策零敦多布已在河西佈下陣勢了。

“來得好!”延信大笑“就怕他不來!”原來這一路往西是煙瘴惡水,從古少行旅的絕域。尤其氣候之壞,無以復加,像這樣的初秋,中午穿薄棉,早晚必著老羊皮襖,七月見霜,大如雞蛋的冰雹,說來就來,從西寧到此,已遇到過兩次,打傷了好多人馬。至於風沙不斷,煙瘴瀰漫,更不在話下。

延信早就在盤算,天時、地利,如此惡劣,幾千裡跋涉已不知如何艱辛,還要不斷防備準噶爾侵襲,這樣天天提心吊膽,用不到多少子,士氣就要崩潰。所以最好的策略,是找到敵人,將他們引來,速戰速決,一舉聚殲,安心上路,才能集中全力,應付道路的艱難。

是這樣的想法,當然歡策零敦多布來挑戰。當即派人召請隨同護送新達賴入藏的青海、蒙古各部酋長,集會商量破敵之計。

延信的部下,是以青海的部眾為主力——青海與蒙古、準噶爾一樣,各部落的酋長,都是元朝皇室的後裔,一向分左右兩翼。

清朝開國,青海兩翼最為恭順。因此兩翼的“汗”都被封為親王,所轄各小部落的“臺吉”封為貝勒、貝子。這一次最忠於朝廷的達什巴圖爾親王,遵從皇十四子撫遠大將軍的約定,親自率領部下五臺吉,集兵三萬五千,聽從延信的指揮。

此外蒙古及綠營共一萬五千。延信有五萬人不用,自然不把策零敦多布放在眼裡。不過,他亦不敢輕敵,集議之時,先虛心向達什巴圖爾請教。

“不必客氣!延將軍,”達什巴圖爾答說“行軍作戰,號令必須齊一。我聽延將軍的調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