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記姚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25)雲一線異:一縷雲顏很特別。
(26)正赤如丹:純紅如同硃砂。
(27)絳:紅。皜(hào浩):白。駁:雜。
(28)僂(lǚ呂):曲背。形容觀峰以西的山峰都低於觀峰,如同彎曲背地站著。
(29)岱祠:一名岱廟,祭祀東嶽大帝的廟宇。
(30)碧霞元君祠:祭祀東嶽大帝女兒碧霞元君的廟。也叫娘娘廟。
(31)行宮:指乾隆去泰山住過的房宇。行宮,皇帝出巡時的住所。
(32)顯慶:唐高宗李治的年號(656-661)。
(33)漫失:石碑經過風雨剝蝕,字跡模糊不清。漫:磨滅(34)圜:同“圓”(35)石罅(xià下):石縫。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從京城裡出發,冒著風雪啟程,經過齊河縣、長清縣,穿過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過長城的城牆,到達泰安。這月丁未(十二月二十八),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純從南邊的山腳登山。攀行四十五里遠,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級,共有七千多級。
泰山正南面有三條山谷,中谷的水環繞泰安城,(這就是)酈道元書中所說的環水(中溪)。我開始順著(中谷)進去。道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黃峴xiàn嶺),再沿著西邊的那條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頂巔。古時候登泰山,沿著東邊的山谷進入,道路中有座天門(峰)。這東邊的山谷,古時候稱它為“天門溪水”是我沒有到過的。現在經過的中嶺和山頂,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世上人都稱它為“天門”一路上大霧瀰漫、冰凍溜滑,石板石階幾乎無法攀登。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遠望夕陽映照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山就像是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停留在半山處的雲霧,又像是一條舞動的飄帶似的。
戊申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時候,(我)和子穎坐(在)觀亭裡,等待出。這時大風揚起的積雪撲面打來。觀亭東面從腳底往下一片雲霧瀰漫,依稀可見雲中幾十個白的像骰子似的東西,(那是)山。天邊雲彩形成一條線(呈現出)奇異的顏,一會兒又變成五顏六。太陽昇起來了,純正的紅像硃砂一樣,下面有紅光晃動搖盪著託著它。有人說,這(就是)東海。回首觀望觀峰以西的山峰,有的照到光,有的照不到,或紅或白,顏錯雜,都像彎曲背鞠躬致敬的樣子。
觀亭西面有一座東嶽大帝廟,又有一座碧霞元君(東嶽大帝的女兒)廟。皇帝的行宮(出外巡行時居住的處所)就在碧霞元君廟的東面。這一天,(還)觀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從唐朝顯慶年間以來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經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對著道路的石刻,都趕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頭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圓形的。雜樹很少,多是松樹,松樹都生長在石頭的縫隙裡,樹頂是平的。冰天雪地,沒有瀑布,沒有飛鳥走獸的聲音和蹤跡。觀峰附近幾里以內沒有(什麼)樹木,積雪厚得同人的膝蓋一樣平齊。
桐城姚鼐寫這篇記。
“陽”和“陰”這是一對相反的概念。古代很多事情都分陰陽,用陰陽來解釋萬物,如天地、月、山水、晝夜、男女以至臟腑、氣血等。古代文學作品中,用陰陽來說山水很常見。本課“泰山之陽,汶水西;其陰,濟水東”其中的陽、陰分別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是在說山。初中學過的《愚公移山》中有“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這個“陰”說的是水,指漢水的南面。
2。
“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這一句用了“乘”
“歷”
“穿”
“越”四個動詞“風雪”言“乘”好像風雪隨作者駕馭,比“冒”
“頂”多一份主動;河言“歷”山谷言“穿”城牆言“越”不僅符合描寫對象的特點,準確生動,而且富於變化,筆墨傳神。幾個短句,幾個動詞,使我們彷彿看到作者頂風冒雪、風塵僕僕、不遠萬里趕來登山的迫切神情。
3。比喻和擬人的運用本文有幾處使用比喻和擬人手法,各具特點。
“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是初登山頂時剎那間的受。作者不言冰雪覆蓋青山,卻說青山揹負著雪,賦予靜態的青山以人的動態,用語新穎、傳神。進而說蒼山上的雪像蠟燭一樣照著天南,形象、生動地繪出了積雪的光彩。
“望晚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這是在山頂上遠望和俯視所得的畫面。作者縱目遠眺,夕陽照耀著泰安城,汶水、徂徠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畫,而山間停留著的雲霧好像飄帶一般。
“半山居霧”不僅把動態的物寫成靜態,使人受到那種特有的寧靜氣息,而且設喻新奇,給人以美的享受。
“回視觀以西峰,或得,或否,絳皓駁,而皆若僂。”
“或得,或否”的山峰,彩各有不同,而神態卻是相同的,所謂“皆若僂”這一比喻,寫出了西南諸峰的特點,更顯出觀峰的雄峻,且賦予山峰以人的情,形象而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