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張昭修地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無邊無際鬱鬱蔥蔥的森林伸向遠方,順著黑龍江的一條小支往上走,鮮花開滿了綠的河岸,河畔上生長著茂密的樹林,再往上走,驚動了遮天蔽的鳥群,野鹿在樹後好奇地打量著人們。
張昭跪在地上,顫抖的手抓起地上的一把黑土,用力一捏,那肥得簡直不是土壤,而是抹到麵包上可以吃的黑油啊!
土地肥到什麼程度?張昭在後來的撰文中一本正經地寫道:孩子們在泥地上睡覺時,他們比睡搖籃時長個兒快上一倍。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你如果赤足獨腳站著或者架二郎腳,你得當心!不管時間長短,接地的那條腿會比另一條腿變得長些…
事實上,你如果把扔在地下的杆子往地裡一,瞧,很快就生出芽來,樹枝象天幕似地張開了,一切適合生長的作物,個頭大得不得了,生長極快,完全超自然、變態的生長生得大到離譜!
為了打造出移民的金字招牌,足足有二百軍士隨著張昭一起來,聽侯張昭的命令。
不過張昭並沒有急於拓荒,而是親自帶隊深入調研。
初步彙總出來的情況讓張昭驚訝萬分:“這是神的土地!”森林完全覆蓋的土地,樹種有針質的雪松、冷杉、雲杉和落葉松;軟質樹種有白樺、山楊、樹;硬質闊葉樹種為橡樹、水曲柳、榆樹和黃樺。樹質堅密,極有用處。
森林養育了難以計算的生命:紫豹、黑熊、棕熊、野豬、松鼠和山林中虎、熊、獐、鹿出沒其間,人參、猴頭、木耳、蘑菇等名貴山珍數不勝數。連綿的沼澤區丹頂鶴、天鵝自由翱翔,縱橫錯的河湖中魚、魚、大馬哈魚、白魚縱情遊蕩…“飯鍋裡”完全就是那裡的寫照。
周邊有豐富的水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儲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大大小小的河夜奔不息。
最重要的本地有著數不清可疑的礦石,直到五十年後,本地的家底才徹底勘探清楚,這裡有珍貴的礦產資源,煤、鐵、銅、、錫、黃金和鑽石、石油一應俱全,廢石比例極低。錫提取率為70-90%,銅提取率為75%。還有鍊鋼所需要的,而且儲量巨大,達數百萬噸;其它輔助原料也都齊全,這為建立強大的黑冶金基地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當然,現在缺乏人手,能夠知曉的情況還很少,可是到處出現的天礦完全向人們展示了它們人的魅力!
在一條小河溝,張昭發現它是一條金河,泥沙中盡是碎金!
…
隨張昭而去的小部隊,人人帶著豐厚的行囊回鄉。
再往東走,東海與鄂霍次克海沿岸少有人煙,常可見到巨型的海鳥‘集市‘和海豹聚棲地。夏季在鄂霍次克海近岸水域中有白鯨遊弋。在尚塔爾群島可以從岸上觀賞到重達150的巨鯨噴出的水注。
邊區沿海水域青魚、比目魚、秋瓜魚、明太魚、庸魚、寬突:魚、海蟹儲備十分豐富,並常有海豹、海獅和海豚出沒…
總而言之,這方寶地,唯有用“神的土地”才能稱喻它。
有了基本的瞭解後,張昭就選擇了近河的一條,黑土極豐厚的地方進行宅地。
一名小吏代表帝國,宣佈得到張昭此地三千五百畝的土地!
按朝制,三等男封地一百畝,二等男封二百畝,以上類推,一等公有二千畝的土地封賞,張昭已經將原來的封地歸還,將封賞用於本地,他有大功勳,可得一千二百畝的宅地,皇帝開恩,再加三百畝,所以共得三千五百畝。(約合233w平方米)有水泥標定界標,張昭即行建築住宅區,他有錢有人,做的都是高標準高規格,圍欄採取了水泥上鐵柱,大部分房屋是立柱式,下邊空蕩蕩,以便在冬天不堆徹雪,臥室、會客室、客房,牲畜房井井有條,一應俱全,裝修風格簡潔明快,高大開敞,還建起了偌大的倉庫區。
人和動物居住區盡是雙層磚,有良好的保暖功能,人住的地方還有雙層玻璃窗!接著又開始建築供暖、給水排水設施…
張昭可不是坐著大腿撓二腿,親自動手,做起了快樂的泥水匠,攪拌、徹磚、抹灰…樣樣都幹,他和其他人挖起了井,為了滿足大量的供水,在開闊地建起了風車房用來取溫暖的地下水,也能用於磨粉;為了避凍,給水和下水處都有管道用來加溫…
人們把牲畜趕上岸,住進舒適的新家。最重要的牲畜是牛,牛有二種,一是役牛,學名叫“拖拉機牛”別稱“印度神牛”它們身骨健壯,皮膚黝黑,一點都不好吃卻力大無窮,普通的拖拉機牛的效率就有最好的一般牛種的一點五倍以上,極為有力,跑起來象輛小卡車!用來種地、運貨那是絕不含糊,耐寒指數為中等;另一種是牛,帝國人都喝慣牛,所以也帶了幾頭來。
還有馬、狗、豬、雞也正式進駐,嫋嫋的炊煙升起來,宣示人類的主權從此在這片土地上確定下來。
張昭這次來,帶了二個小妾和一個孫子,還有四名忠心的印度阿三僕人和六名買來的女奴來幫手,另外還有四名保鏢來打打下手。
馬上展開了生產活動,得軍隊幫助,幫他砍去一大堆樹木,平整土地,張昭就種植起小麥、馬鈴薯、大豆和玉米,開出一片青綠的菜地,為了解饞,還建起了玻璃暖房,種起了水果,油桃、小香瓜…張昭最喜歡吃的草莓赫然其中,暖房面積非常大,活兒不重,正合適張昭的兩個小妾去管理,張昭早就有備,滿山遍野的山花不能費,於是蜂箱搬出來,蜂們高興萬分地飛向遍地的源,很快就會有糖吃了。
張昭完全農民打扮,駕著四轅牛開墾土地,速度極快犁開滾滾黑土!突然,前面出現一個大樹樁,直徑至少有三米,張昭正想勒住牛隻,哪知牛兒興,徑自向著樹樁衝了過去!
狂野的速度令張昭差一點控制不住,鋒利的犁刀切中了大致是樹樁中央的地方,將樹樁劈裂大開,張昭依然握著犁把,犁乾脆利落地穿越樹樁,將他帶了過去,樹樁飛速合攏,將張昭馬靴給夾住。
啊,各位,你們能夠相信嗎?我們把那樹樁連撥起來了!
好牛!好犁!
牛兒牛兒叫,搖頭擺尾,狀甚得意。
在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作物生長極速,夏秋之,星空下,張昭出來散步,坐在地上,聽見一片天簌之音,好奇地將耳朵貼地,就聽到一種低沉的轟隆聲,那是作物的在急速生長,而土豆則互相推擠,再仔細聽,能聽見悅耳的呼呼聲,則是玉米生長時發出的。
張昭除了種地,還種草,他帶有草種,據說是皇帝給他的,從天上帶下來,長勢喜人,張昭不得不一再追加種草地,因為軍隊給他捉了一窩子野鹿!
軍隊純屬沒事做,皇帝嚴他們幫張昭種地,以報復張昭曾經的無禮。
到得收穫季節,大家赤膊上陣,就連張昭那二個嬌滴滴的小妾也加入了收割的行列。
為了趕跑天上飛的鳥兒和地裡鑽的田鼠,人們使出十八般武藝:弓箭殺鳥、稻草人,放出了獵鷹,在地上,負責捉鼠的狗吃到肚皮滾圓,還有幾窩子貓頭鷹也遷移到本地幫忙殺鼠。
巧的機器被搬出來,散發著清新的油氣,那是帝國“通用機械公司”出品的收割機!它用輪子帶動皮帶傳動,再縱機械作一系列開合,進行收割,而動力,當然是我們可愛的印度神牛啦。
金黃的麥粒堆成小山,粒大皮薄,土豆個兒大得不得了,神飽滿,看到人們喜出望外。
除了作物收割,張昭還得將牧草也給割了,曬乾入庫,以備牲畜過冬之用。…看上去一切都是那麼美好?為什麼大家還是搶著往南跑?
答案就在不久後,狂暴的風雪如期襲來,積雪甚至直達有立柱的房屋底之高!漫天大雪每一瞬間都在把雪加厚,寒氣徹骨。狂風在山野中怒號,好象狂怒的妖一樣,亂舞的雪片眯人眼睛,打得人皮膚辣辣生痛。
如此的“美妙時光”長達半年以上,七八個月乃是家常便飯!
依靠燒煤和木頭,完善的供暖系統讓人們過得十分舒服,可是足不出戶的寂寞,如果沒有早就準備好的娛樂活動,試問誰能抵受?
食物供給充足。品種多,營養豐富,吃是一種幸福!張昭帶了不少圖書,可以愉快地圍著火爐讀書,邊讀邊飲酒吃鹿,帝國免費的健身館,可用來休閒鍛鍊,肌運動、箭、打保齡球、桌球,足夠多的牌棋類,有麻將、天九、軍棋、象棋、天界棋(國際象棋)、圍棋,拖拉機,甚至連小孩子的鬥獸棋和飛行棋都有,大家以各種方式享受著生活,象張昭,最舒服的活動就是睡在兩個小妾中間,甚至他還有意降低暖氣溫度,三人擠成一團樂呵樂呵…人牲平安,順利地度過了嚴冬,到了第二年,再次開始生產建設。
大約在青龍八年秋,上凍之前,張昭搭船離開東北,返回建業。
一回到帝都,他立即用了《帝國時報》的一個整版,全面刊登了他在那“著和的地方”的所有經歷,那情燃燒的歲月,標題大而醒目,轟動全京師。然後他在帝國多地大聲疾呼:“年輕人,到北方去!”他的口號一直喊到響徹雲霄,就是他的熠熠生輝的文章和情意懇切的勸導下“到北方去!出,出!”帶動了帝國往北方的第二次移民高!
在私下給皇帝的秘密報告中,張昭用了另一種口氣,他認為往北方移民殊不容樂觀,過於惡劣的自然環境造成人們望而卻步,官方應該進一步介入,幫助移民。
張昭是在強大的人力和科技力量的幫助下,方能又快又好的站穩腳跟,這些經驗,宜全面普及。
帝國官府基本上採納了他的意見:給去北方的移民比按《宅地法》增加多三百畝的地皮(例如你在南方有宅地600,在北方則高達900畝);銀行貸款更多、更優惠;移民出售物品稅收更少,對於移民,給予更多的培訓和關注;成立廣泛的“安家公司”幫助草創初期的移民,在一些偏僻地方,鼓勵大家群居,以集團式開發;同時,加快鐵路建設;對於一些北方物公司、農牲公司,提供方便,實施減稅政策;多多宣傳,大力宣傳…
如此,帝國往北方移民更多,板回了以往的劣勢。
張昭修地球,可不是做秀,每年都在北方辛苦勞動,納稅糧“做一個有用之人”是他的信條,雖曾貴為首輔,卻做起了農民,皇帝稱之為“完人”擁有完好無缺的美德,約在青龍十三年,皇帝加殊恩,封他為“北邊郡王”但人們更多地稱他為“移民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