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天子南巡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大吳心中難過,強顏歡笑,取出禮物:一對翡翠玉鐲給兒媳套上,哈氏有禮貌地謝過,她的中原官話倒是學得不錯,原來她孃家早就歸化了帝國。
哈氏抱出剛出生一個多月的小嬰兒,孫權的兒子也!醜不拉幾的,很不幸的是象他母親多過象他父親,一點都不象江南人的種!
人生的際遇就是那麼奇妙,孫權只能委委屈屈地呆在南洋。聊起家常來,說的無非是昨天擺攤收了一兩銀子、家中的母雞生了個雙黃蛋、買了十株香蕉樹回來種…之類的瑣事。至於孫尚香、大吳、小吳都不敢說江南的盛況,以避免刺到孫權。
看起來,生活已經磨平了孫權的稜角,可是,來自孫堅的血緣,兄長是江東小霸王孫策,孫權,他會甘心平淡,他會向命運屈服嗎?
…
皇帝視察過呂宋,補給後,大帝號撥錨起航,途經東沙群島往廣州而去。
東沙群島,水下暗礁星羅棋佈,水情險惡,不利航行。沒有什麼人定居,只有帝國的海岸警衛隊在那裡設有燈塔和氣象臺。
亦奇在大帝號艦橋上,用千里眼深情地眺望遠方島嶼,雖然東沙群島不算富饒,但是,它是帝國的領土啊!
蔡琰立在皇帝旁邊,告訴他道:所有出水面的島嶼,均立國碑,地圖註明,而且禮部經常修正的“地理”教科書,都把帝國的領土全部向孩子們展示,告訴他們,帝國是多麼的廣大,多麼的富饒,讓他們清楚帝國的每一處河山,發他們的自豪。所有的子民從小知道:一寸山河一寸金,寸土不能讓給外人!
頭可斷,血可,高官厚祿能不顧,女人可以送,土地絕不能丟!
李亦奇下旨禮部,在編纂教科書時,要加多一條,後世子孫,任何割讓了一寸帝國土地出去的人,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在死後,絕不能讓他們的靈位入宗祠!他們,沒有顏面能去見祖宗!
在尊祟禮法的年代,死後不能入宗祠,等於不承認他們是先祖的子孫,魂魄將無所依歸!
船行數,進抵廣州城。
如果說明珠城和臺灣還是青澀的蘋果,那麼廣州城則是個成的櫻桃,飽滿多汁,引誘四方來人如湧來。
廣州城,是大元十五州之一的州首府,從番禺城發展起來。
巍峨的三聖廟聳立在城市的廣場中央,遼闊的佔地面積和高高矗立的大理石柱讓人驚歎它的雄偉壯觀。它採用了羅馬式的高立柱建築藝術,極具羅馬風格。
此教堂,是州刺史趙範(此君賣嫂求榮,其嫂樊氏,子龍嫌她是破鞋而不要,結果某個sb照撿不誤)下令建造,他看過皇帝在建業的一些羅馬式建築後,標新立異,沒有使用中國傳統建築為三聖造房子,而是請來了曾為皇帝設計過建築的設計師用羅馬式建築建三聖廟。
有人把趙範告到李亦奇面前,罵他有辱祖宗之制,不過李亦奇力撐趙範,說信奉三聖,貴在心誠,何必拘泥於形式?趙範才得過關。
令人始料不及的是,隨著東西方往增加,越來越多的羅馬人到達中國,在廣州城裡,見到使他們到親切的建築,進去參觀,結果,居然,有不少羅馬人,因此而信奉三聖教…
中國人的智慧真不是蓋的,皇帝不過是打印出一些建築的圖片,怎麼樣的結構,皇帝是一問三不知,但中國的建築師們,硬生生地做出了極為優秀的羅馬式建築。
廣州城市中心的三聖廟,是標誌建築,這不,今天全面戒嚴,皇帝親來上香!
李亦奇遠遠地看到廟宇其勢巍然,巨無與敵,它周圍48柱子,每高20米,底徑2米,都是用整塊花崗石加工而成的,是標準的羅馬圓拱形建築。
進到裡面,圓拱項一圈圈向上,最高處竟是鑲嵌玻璃透光,顯得蒼穹深遠。廟內的三聖:孔子、如來佛、元始天尊,一反坐在供臺上的常見中國廟寺方式,而是掛在牆壁上,座基是雲狀,三聖面西背東,身後是彩玻璃窗,東昇的太陽光照,三聖萬丈光芒,踏雲而來,顯得無比神聖和傳神生動。
眾人一起跪下,誠心求禱…
皇帝步出大廟,廟外黑壓壓的子民向著他們的皇帝跪下,所有的人無比虔誠地向他叩頭!(在帝國,子民只向皇帝皇后和四妃子叩頭,再也不向任何人叩頭了,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見到首輔張昭,也僅是鞠躬)當然得講上一通,皇帝首先大讚特贊一通州官府,表揚廣州的地方官,再就是希望子民們勤勞致富,遵紀守法,他朗聲道:“百姓的富足與安定,就是皇家的歡樂!朕別無所求,只求帝國風調雨順,百姓殷富、國力強盛!”萬眾一心的山呼聲:“皇帝萬歲,帝國萬歲!”回應了皇帝那昂的話。
君以仁義治國,百姓投之桃李,報以忠心!
廣州城是座新城,規劃得非常好,極之繁華富裕,但見道路寬闊,在市區外道路竟有一種空曠的覺,車水馬龍、豪華的馬車和駿馬在道路上奔馳,車軸不時都會碰擦到,經常有公馬在路上打架。路邊高樓林立(三四層算高樓了),很多都鑲有珍貴的玻璃窗,州是最開放的一州,仿自帝都的各種建築比比皆是,有古典的中國式朱閣雕樑建築、有羅馬式的立柱建築,還有清真寺院式和哥特式尖頂教堂建築,很搞笑的是,它們是民宅!
畫棟雕甍,高樓廣廈,覆以銅瓦,鑲有彩玻,鐫鏤花鳥走獸,巍峨壯麗,光耀奪目。各家都有一個花園,有大有小,但無一例外,都收拾得繁花似錦,有條件的家庭還有果園和魚池,果實累累,錦鯉穿梭。道路兩邊綠樹成蔭,龍眼、大樹菠蘿掛滿枝頭,卻無人來採。
廣州城是帝國的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數不清的陶瓷、絲綢服裝、茶葉、美酒、小商品、工藝品…以極低廉的價格發往帝國、南洋、西方;往來民眾,絡繹不絕,時有高鼻深目之輩招搖而行,路人連看都不看他們一眼,顯然見慣不驚。
豪宅大屋,傳出陣陣絲竹歌唱之聲,更有詩歌唱和琅琅書聲,濃郁的文化氣氛深深地浸婬著這個年輕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