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五十講歷史插曲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畫外音:公元263年魏滅蜀,公元265年晉滅魏,公元280年晉滅吳,三家都歸於西晉,天下重歸一統,中國歷史在全國範圍內進入了士族地主階級的時代,最終三國做為一個歷史的曲結束了,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標準來評價這段歷史以及其中的歷史人物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之《歷史曲》。

上一集講到魏、蜀、吳三國在短暫的三足鼎立之後又重新歸於晉朝,三國的歷史大幕最終以士族階級重新獲得統治地位而徐徐拉上,然而我們不會忘記在漢末的歷史舞臺上有多少英雄人物落,意氣風發,想當年曹以閹豎之後首倡義軍,毅然舉起了匡復漢室的大旗,劉備為了興復漢室是四處奔波,孫權具有父兄留下的基業對未來也是躊躇滿志,曹、劉備、孫權最終都站在了自己的人生制高上,建立了自己的霸業,令後業人欽佩不已。然而在三國中有個令人回味的問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最終沒有稱帝,卻留下了篡漢的歷史罵名,而一直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最終自己稱了皇帝,卻還留下了仁義的歷史美名,那麼我們該用怎樣的方法來看待這段歷史中的人物呢?誰是三國時期真的英雄,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客講壇,為您彩講述品三國之《歷史曲》。

易中天:在上一集我們講了以士族地主階級為統治階級的魏晉南北朝是歷史的必然,而三國是我們歷史從貴族地主階級向士族地主階級轉化的這個過程當中的一個曲。那我們怎樣看待這段歷史呢?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進行道德的批判,一種是進行科學的分析。進行道德批判是我們中國很多人所持的歷史觀,他們總是把歷史上的事件和歷史上的人物分成君子和小人,忠臣和姦臣,好人和壞人,紅臉和白臉,這樣看當然比較省事兒,我們小時候看戲也是這樣,一個人物出現了,馬上問爸爸和媽媽,這是好人壞人啊,他省心,但是有時候想想也不省心。比方說我們的三國,你如果要進行一個道德的批判,要按照君子小人等等來劃定這個界限的話,請問魯肅算什麼?魯肅是忠臣還是臣?是君子還是小人?大家說魯肅當然是忠臣,沒人把魯肅看成臣的,那我告訴你,魯肅是第一個說大漢不可復興的,他最早背叛東漢王朝,臣還是忠臣?他比曹還早,曹篡漢不是臣嘛,魯肅反漢怎麼不是臣。好,再請問,荀彧是君子還是小人?大家說荀彧當然是君子嘛,那荀彧的道德高尚是公認的嘛,那他為什麼跟上一個賊呢?按照你這個系統曹不是賊嘛,荀彧一個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卻跟上了一個又詐又殘酷,陰謀詭計一肚子篡奪大漢王朝那麼一個漢賊,那不叫認賊作父啊,你怎麼解釋?再問一個問題,三大戰役怎麼解釋,我們知道三國這個曲有三個樂章,就是三大戰役:官渡戰役——軍閥戰勝門閥,赤壁之戰——南方對抗北方,夷陵之戰——三家平分天下。那麼這三大戰役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誰發動誰失敗,官渡之戰袁紹發動的,袁紹失敗了,赤壁之戰曹發動的,曹失敗了,夷陵之戰劉備發動的,劉備敗了。如果你要進行道德批判,請問你怎麼做?你如果說曹是賊,那曹戰勝袁紹,豈不是晉戰勝了善,如果說劉備是仁慈的君主,是好皇帝,他怎麼夷陵之戰打敗了,而且戰勝劉備的人,陸遜你不能說是個小人啊,君子把君子打敗了,你怎麼解釋啊?所以這條路其實是不通的,因此我們只能選擇另一個做法,就是科學地分析。我們必須有一種科學的歷史觀,這個科學的歷史觀在哪裡,在馬克思那裡,馬克思那篇著名的著作《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就是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仿效他的伯父又發動了一次政變,由於他伯父政變的子是霧月十八,所以馬克思譏諷地把路易·波拿巴的政變稱為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這個事情發生以後,整個歐洲轟動,說路易·波拿巴這麼一個人怎麼也**物了,很多人表現出道義的憤怒,用恩格斯的話說,恩格斯在馬克思這本著作的序言裡面講了當然歐洲很多人表現出道義的憤怒,進行道德的譴責,但是沒有人理解這個事件,只有馬克思理解,而且馬克思對事件後來過程所做的預言都兌現了,那為什麼會這樣呢?按照恩格斯的說法就是馬克思的著眼點不一樣,馬克思告訴我們是法國階級鬥爭造成了一種條件和局勢才使得路易·波拿巴這樣一個平庸而可笑的人物成了時代英雄,也就是說當一個歷史事件發生以後,當一個歷史人物出現以後,做條件、局勢的分析,比進行道德的批判、道義的譴責深刻得多,高明得多,重要得多。

畫外音:易中天先生認為看待一個歷史人物不能簡單地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也就是不能簡單地說誰是好人誰是壞人。因為好人也有不好的一面,壞人也有做好事的時候,所以評價歷史人物最重要的是要看他所處的歷史條件和局勢。那麼漢末究竟是一個什麼局勢呢?在易中天先生眼中誰才是三國時期真的英雄呢?

東漢末年的條件和局勢是什麼呢?八個字:舊政已亡,新政末立。這個政指政權,也指政治,一方面東漢王朝作為一個政權它實在是不要說行將就木,嚴格地說應該是已經就木了,它是一個空架子了,當然那些人勸曹當皇帝的時候就說得很清楚,普天之下沒有一寸土地是東漢的,沒有一個子民是東漢的,它憑什麼還存在,是個空架子,只有一個名,一點實都沒有了,這個政權已經亡了,但是新政權沒有建立起來。另外,東漢的那個舊秩序,政治秩序沒有了,三支柱支撐帝國大廈,這個已經不存在了。東漢哪三支柱:外戚、宦官、士族。外戚和宦官在自己內部鬥爭中,在董卓入京之前這兩柱子就已經垮臺了,然後士族這柱子獨木難支,那麼在這樣一個時候最重要的是什麼呢?也是八個字:重建秩序,重歸一統,因為這個時候只有重歸一統天下才能太平,老百姓才能過上安生子,你想這些軍閥們今天你打過來,明天我打過去,最後吃苦的是誰啊?老百姓啊,不管哪一個軍閥過來都要搶糧、搶錢、抓壯丁,而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國家,我們民族是一個農業民族,農業生產是要緊的是什麼呢?安定,因為農業生產要依天時,天來了要趕快耕,夏天來了要趕快夏耘,秋天來了趕快秋收,我這個正種莊嫁,你那兒打仗。所以人們盼望統一是盼望安定、安寧、安靜、安居,安居才能樂業,樂業才能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民族才能昌盛,國家才能富強,人民才能幸福,所以統一是大勢所趨,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就好做評價了,怎麼評價呢?誰能做到誰是英雄,就是誰能為國家的重歸統一做出貢獻,把這個統一的事業往前推進,誰就是這個時代的英雄,誰是英雄呢?第一個就是曹,如果沒有曹平定北方為將來的三家歸晉打下這樣一個基礎的話,很難說將來歷史會發展成什麼樣子,我們的人民還要受多少苦難;其次孫權、劉備,孫權把江東平定了,劉備把荊州的一部分益州平定了,也就是說三國鼎立,三家之主都為將來的重歸一統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因此曹、孫權、劉備都是這個時代的英雄,因為這個統一或者一統並不是誰的專利,曹、劉備、孫權都有都有權利,都有資格,你不能說只有曹才有資格統一,也不能說只有劉備才有資格統一,就因為他姓了個劉,這是沒道理的,而孫權也是想統一的,這個忽視孫權也是沒道理的,孫權稱帝以後也還是不滿意的,當時要孫權去進行一些祭祀儀式孫權都不肯,他說天下沒有統一我怎麼能做,但是這樣麻煩也就來了,因為都有權利,都有資格,都覺得應該由自己來實現天下的統一,這就造成了一個什麼結果呢?就是滄海橫、英雄輩出、龍爭虎鬥,三國鼎立。所謂歷史曲就是這樣進來的,我們一旦知道了怎樣來看待這段歷史我們就很好、很容易來評價這段歷史當中的歷史人物,就可以解開許多謎團了,比方說荀彧之謎。

畫外音:荀彧之死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謎案,荀彧是曹手下的第一謀士,他為曹霸業的最終確立嘔心瀝血,但是最後與曹發生分歧,憂憤而死,易中天先生認為荀彧之死是個歷史悲劇,同時他認為曹其實也是個悲劇人物,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荀彧是三國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說他重要還不僅僅因為他為曹平定中國北方做了多少多少貢獻,而在於他的身份,他是什麼身份呢?他出身士族,他是屬於士族地主階級的,他的祖父做過朗陵令,朗陵縣令,他的父親做過濟南相,就是濟南國的國相,他的叔叔位至三公,就是他的叔叔荀當過司空,所以荀彧這個家族是一個士族,荀彧本人是個名士。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批評家叫做何顒的,何顒什麼人?何顒南陽人,是當時名士集團的領袖,他和橋玄兩個最早看好曹的,何顒說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那麼我們前面講過,曹建立的政權是非士族政權,曹是對抗士族不喜歡名士的,比方說他殺孔融啊,殺邊讓啊,那麼這樣兩個人怎麼會合作呢?而且荀彧的重要還不光在於他的身份,還在於時機,就是荀彧去投奔曹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袁紹已經當了冀州牧,曹是袁紹任命的一個東郡太守,打個比方說荀彧這個人從袁省長的手下跑到曹市長那兒去了,這個很奇怪,那麼荀彧為什麼要走呢?為什麼要到曹那兒去呢?《三國志》的說法是荀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就是荀彧看透了袁紹是成不了大事的。那麼我們要問荀彧的大事是什麼呢?和諸葛亮一樣興復漢室,他就是要把東漢王朝重新恢復起來,那麼荀彧要恢復東漢王朝為什麼要去投奔曹呢?因為荀彧認為要打鬼必須藉助鍾馗,現在鬼太多了,只有鍾馗能打鬼,曹就是鍾馗,他想的是曹把這個鬼打了以後,打完了以後這個東漢王朝恢復起來,給漢皇帝,或者是漢獻帝,或者是漢獻帝的繼承人,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鍾馗在打鬼的過程中自己變鬼了,他要曹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沒有想到曹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他沒有想到曹最後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認為曹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著曹要篡漢了。所以他只好痛苦的離開了曹,至於是鬱悶死的還是自殺死的,還是被曹死的我認為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們兩個在政治上已經分道揚鏢了,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果呢?就因為荀彧和曹都是有理想的人,他們的理想發生了衝突。荀彧的理想是恢復東漢的秩序,而曹的是要重建新的秩序,一個不同於東漢秩序的秩序,要建立秩序、要統一中國這是一樣的,問題是統一了以後走什麼路?荀彧是想走東漢老路的,而曹是想走一條新路的,而曹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就是他屬於這樣的一種人物,所以這是一個悲劇的衝突。所謂悲劇的衝突一定是善的衝突,就是雙方都有道理,放在一起是矛盾的,所以這是一場悲劇的衝突,最後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荀彧的胳膊擰不過曹的大腿,曹的胳膊擰不過士族地主階級的大腿。等他死了以後他兒子馬上就和士族地主階級妥協了,歷史又回到了士族階級所希望的那個軌道上,從這個角度講曹也是悲劇人物。

畫外音:曹與荀彧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理想衝突,因為曹想成就自己的霸業,而荀彧則一直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既然如此,兩個最終分道揚鏢則不可避免,東吳的孫權和魯肅是目標一致的,魯肅東吳版的隆中對也為孫權的霸業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孫權對魯肅的評價卻不是最高的,這是為什麼呢?我們應該如何歷史地看待孫權與魯肅呢?

魯肅可以說是三國時代最先認清形勢的一個人,當曹和袁紹剛剛在官渡作完戰,很多人還看不清這個形勢的時候,魯肅來到孫權身邊對孫權說了什麼話?漢室不可復興,曹不可卒除。你要知道七年以後,劉備和諸葛亮的隆中對話還在說興復漢室呢,你說魯肅多有遠見啊,漢室是扶不起來的了,曹一時半會兒也除不掉,所以怎麼樣呢?所以將軍你就可以乾點事了,漢室不可復興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孫權霸業可成,反正現在亂哄哄的,你不如現在可以趁早搞一塊地方搞政權出來,曹既然是不可以卒除的,一下子除不掉的,三分就是必須的,所以魯肅就向孫權提出三分天下的設想,孫權、劉表、曹三分天下。那麼既然要這個三分天下,荊州和揚州或者說江東就要聯合起來對抗北方,劃江而治,所以南方對抗北方就是必然的,既然南方對抗北方是必然的,那麼聯劉抗曹就是必定的,這就是魯肅的意義啊。我現在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最後赤壁之戰之前孫權決定和劉備聯合就因為七年前魯肅已經把事情說清楚了,孫權必裡有這個底,知道這是必由之路,所以孫劉聯盟赤壁之戰魯肅是第一功臣。魯肅的運氣呢?也在於他遇到了孫權,孫權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前面講了曹、荀彧是有理想的,但是理想不同發生衝突,孫權和魯肅兩個人都沒有理想,有什麼呢?有目標。他們只有目標,目標是什麼呢?就是魯肅提出的“建號帝國,以圖天下”要圖天下就得稱帝王,要稱帝王呢,你就先得固江東,你要江東這塊地方都保不住,你還稱什麼帝王,圖什麼天下,你先把江東保住,要保江東怎麼樣呢?就要聯劉備,就要本土化,這是很清楚的一筆帳啊。所以孫權在赤壁之戰的時候毅然和劉備聯合,所以孫權後來毅然把政權和軍權都給江東士族,我得把江東的士族和我綁在一起我江東才能固,我固了江東我才能稱帝王,我稱了帝王我才能圖天下,他帳算得很清楚。所以孫權有三個不在乎:第一不在乎漢室是存是亡。這大漢存不存在無所謂,我覺得它要存在的時候,我說我也是要為了興復漢室,他哪一點做了興復漢室的事啊。第二個不在乎,不在乎曹是忠是。曹是個忠臣還是臣他無所謂,需要你是忠臣的時候你就是漢相,需要認為你是臣的時候你就是漢賊,你去看孫權對曹的稱呼一會兒是曹公如何如何,一會兒是老賊如何如何,他變好幾回了,本不在乎。第三個不在乎呢,不在乎政權屬,就是他不在乎他的政權是屬於士族地主階級,還是屬於庶族地主階級,他不在乎,他只在乎一條,姓不姓孫,姓孫就行,所以他在江東成了氣候。因為畢竟曹是漢相,劉備是皇族,孫權是什麼呢?他為什麼能成氣候呢?與這個有關係。所以魯肅和孫權之間有種默契,君臣之間有一種默契,但是魯肅也有點可憐,就是他死了以後得了個三七開的評價,孫權評價周瑜、魯肅、呂蒙,對陸遜講的,對周瑜的評價是最高的,對魯肅是三七開的,為什麼那麼說?魯肅不該要我借荊州,那魯肅為什麼要借荊州呢?魯肅他是現實主義者,他就考慮到這個時候你不聯合劉備你對抗不了曹當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討論的,該借不該借我現在也不想說這個問題,我只是說這兩個人是現實主義者。

畫外音:以上易中天先生用科學的歷史觀為我們分析了曹與荀彧都是理想主義者,孫權與魯肅都是現實主義者,這兩對君臣之間又各有各的矛盾,而三國中大家最悉的是劉備與諸葛亮,一般認為他們兩個人是如魚得水,君臣之間最信任,要不然怎麼會有永安託孤的歷史佳話呢,那麼事實是這樣的嗎?我們該如何歷史地評價劉備與諸葛亮呢?

劉備和諸葛亮是什麼關係呢?兩個字:微妙。如魚得水有沒有,有一點,不多,什麼時候?隆中之對之後是如魚得水的,赤壁之戰以後發生了變化,為什麼呢?因為諸葛亮是有理想的人,劉備有什麼呢?有抱負。曹叫做有理想但是無藍圖,曹有一個朦朧的想法,他不知道該怎麼做他摸著石頭過河,所以他捱罵最多。諸葛亮是有理想有藍圖,他有一個《隆中對》,然後井井有條地在實施,做得非常漂亮。孫權他沒有,他有一個目標,建號帝王以圖天下。劉備有什麼?有抱負,信大義於天下,實際上劉備在見到諸葛亮之前他也不知道他該幹什麼,他只知道我劉某人男子漢大丈夫我得幹出一番事業來,我不能白活在世界上啊。他以他在劉表的那個地方跟劉表著眼淚說:你看我的大腿都長出贅來了,這一把年紀了怎麼辦。因為四十多歲在古人已經是老人了,在古時候,他有一個抱負,他沒有目標,沒有藍圖,誰給了目標、藍圖,諸葛亮。諸葛亮《隆中對》讓劉備豁然開朗,原來我劉某人還可以這樣啊,那好,那我就幹,兄弟你呢,幫我籌集糧草吧。赤壁之戰以後諸葛亮才正式擔任的職務叫軍師中郎將,任務是什麼?調集賦稅以充軍實,就是總後勤部部長兼總裝備部部長再兼財政部長再兼軍需部長,真正的去奪取天下劉備帶的是別人,入蜀帶的是龐統,入漢中帶的是漢正,為什麼不帶諸葛亮?各種解釋,一般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啊,這個糧草問題是很重要的。你比方說當時劉邦打天下的時候,蕭何就是做這個事情,最後劉邦評定功臣誰評第一,蕭何第一,對不對?劉邦對那些出生入死的將軍說好比是打獵,一個獵狗去追兔子,最後功勞是誰的獵人的,你們這些打仗的就是功狗,蕭何是功人。那麼從這個角度上講諸葛亮當然也是功人他不是功狗,但是我總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這個人太正派了,諸葛亮做人很正派,龐統和法正兩個人不好說了,你看劉備入川的時候去奪劉璋的地盤,這說起來是不夠道義的,你們都是宗室,姓劉的,人家請你來幫忙,你把人家地方佔了,這講得過去嗎?龐統怎麼做解釋,說他這個房子他反正也守不住,我們不去拿了曹就拿了,那與其給我們還是給曹呢?這是第一筆帳。第二個,我們得了益州以後封他個大官不就行了嗎?這什麼話嘛,這等於人家一棟別墅請你去做客,然後你變成別墅主人了說分套大房子給他,這種話諸葛亮肯定說不出來的啊。但是這個時候需要這樣的人,那個法正就更糟糕了,他是那個別墅的管家,別墅的主人說請劉備來住住,法正說你把那個主要做了,把這個別墅得了,你說這都是什麼人?但是這個時候劉備就需要這樣的人,不是這樣的人他下不了手,他奪不了地方。所以我們看劉備入蜀帶的是龐統,劉備徵漢中帶的是法正,關羽攻襄樊諸葛亮一句話沒說,連他贊成反對我們都不知道,最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是贊成還是反對,我們只知道他事後說了一句如果法正在就好了,法正一定能攔住主公不讓他發動這場戰爭,請大家想一想,在這一段時間內諸葛亮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實際上諸葛亮一生當中還有很多不解不謎,有哪些不解之謎呢?請看下集《百年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