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序一劍一人的啟示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戰國是我第一本小說。

本戰國時代,群雄林立,豪族更是數以千計。一家一家地去征服,一塊一塊地擴張。本戰國的戰爭方式一般是“降伏”而不是“滅族”一個大名戰敗,通常只是割地賠款、出子女做人質、簽訂不平等條約、向戰勝者屈膝稱臣,以後他不再是獨立的大名而是征服者支配下的“城主家臣”當時大多數的爭霸戰爭都是以這種方式進行的,例如島津之徵服相良、秀吉之徵服北條、佐竹之統一常陸都是如此。擊敗一家大名後將其全族殺光、領地完全沒收,從部將中任命新領主,這在當時是罕有的“喪盡天良”的行為。

須知本人是最重視血統的民族,貴族的後代即使淪為乞丐也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不為他的才能如何,僅僅為了他血管裡的高貴血統。因此“大名即使戰敗也不應該失去領地”成為一種不成文的共識,戰敗者通過向戰勝者效忠來補償戰勝者不沒收其領地的“損失”而事實上戰勝者即使沒收他的領地也是拿來封賞給其他臣下的。如果戰勝者將原大名的全族殺盡、領土併,將會出現什麼後果呢?

將“命中註定”統治這裡的貴族消滅,這在本人的心態中覺得是天理難容的事情,征服者是外地人當然不覺得怎樣,但是在本地人心中這些外人就是殺害他們主人的仇敵,是正義之敵。於是不但原大名的家臣以復興主家為己任,就是平民百姓也會同情“自己的主人”而排斥仇恨外來者…本人僅次於“血統”觀念的固執,就是“本土”觀念,只要不屬於這塊地方的就是外人,外人統治這裡就是壓迫、就是不道,即使之前的主人再如何殘暴畢竟也是“自己人”無論之前如何仇恨他,一旦他被外人打倒,人們的同情心立刻就向“自己人”的一邊。

正因為本人敵視“外人”的心態,因而大名在進行爭霸戰爭的時候都儘量尊重各地區的“本土領袖”儘量通過外手段爭取對方的效忠,即使不得不使用武力手段,只要能打敗敵人迫使他們臣服,一般都會保全他們的領地不變,最多隻進行一定程度的減封。在當時大規模的本土領袖被消滅的事件很少,在信長以前就只有兩上杉家的滅亡、大內家的滅亡等屈指可數的幾次。到了信長“天下布武”的時候,信長這個暴君完全無視本人民的情,採取“能殺就殺、能滅就滅”的政策,織田大軍所過之處,本土領袖們全部被殺,即使倖免一死也被剝奪領地成為人,之後任命自己的部將…“外人”

或者當地的小人物出任新領主,儘量打擊本土舊勢力的威信。毫無疑問,信長的這種做法極大地傷害了“血統”觀念和“本土”觀念極強的平民…主要是農民…的情,因而在“正義”和“維護傳統”的責任信驅使下,各地的農民紛紛起義,推翻“暴君”的統治…這才是信長被稱為“魔王”的真正原因。有人說那是因為信長殘忍好殺和焚燒寺院,事實上源賴朝也殘忍好殺並沒有被稱為魔王,而寺院畢竟只代表極少數僧侶的利益。

真正的原因是信長暴地踐踏了本的“傳統”和“人心”因而在織田的統治下雖然經濟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提升,但是老百姓並不領情,各地的起義與叛亂終於和織田政權同歸於盡。

但是“降伏”之戰法,同時也導致了主家實際控制的領地並不大…你看猴子在成為天下人之後,實際控制的領地,也不過區區六國而已,這也導致了後家康的興起。

我的黑川慶德,基本上延續的是信長的路…而且更加徹底和無情。

百姓如反,殺光如草。

大名如反,滅族焚城。

寺廟如反,神明崩潰。

舉劍天下,無人可以站我之前。

一聲輕言,沿城千里響如雷霆。

事實上,現在作品中,殺人如麻是太多了,但是他們實在很少有基本的政治和軍事謀略和常識…要知道,當個大魔王也不是這樣容易的。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忠誠,對於主上來說,底下永遠潛伏著火種,特別是大規模傷害臣民利益的行為,必須有著十分高超的謀略和威懾力,稍有不慎,立有大禍…信長不是也因此而滅亡了嗎?

想念秦王風采,天下跪伏。

更有獨行之人,一劍一人。

何人不可殺,何物得永生,吾心如風起,見得櫻花飄零,片片嫣紅。

戰國分國圖(1)分國制起奈良時代,本天武天皇所創的“近畿七道”作行政分區而劃分,共有六十六國。

(2)近畿。

近畿地區9國,田產總計300萬石。分別是丹波國、丹後國、山城國、南近江國、北近江國、伊賀國、紀伊國、和泉國、懾津國。

(3)九州。

九州有9國,田產總計290萬石。分別是:大偶國、薩摩國、向國、豐後國、豐前國、筑前國、筑後國、肥前國、肥後國。

(4)四國。

四國地區有4個國,田產總計120萬石。分別是:伊予國、土佐國、阿波·淡路國、贊歧國。

(5)東海280萬石。

美濃國、尾張國、伊勢國、三河國、遠江國、駿河國。

(6)北陸180萬石。

越前國、加賀國、能登國、越中國、越後國。

(7)山陽道+山陰道(偶不喜歡用中國這名稱)280萬石播磨、備前、備中、備後、安芸、周防、長門、丹波、丹後、但馬、因幡、伯耆、出雲、石見、隱岐。

(8)甲信120萬石。

北信濃國、飛彈國、南信濃國、甲斐國。

(9)關東300萬石。

上野國、武藏國、伊豆國、上總國、下總國、常陸國、下野國。

(10)東北地區250萬石。

巖代國、陸前國、羽前國、陸奧國、羽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