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一二零老土的故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切!我還以為圓圓神秘兮兮的又要幹什麼稀奇古怪的事,原來是想養只寵物,不過能聽得懂人話的寵物,全世界除了猴仨外,可能就只有我們家那個白白胖胖的鳥人了。

“人家會捨得把自己的猴崽子讓給你嗎?”我對圓圓鄭重代:“不許你坑蒙拐騙,只能合法索取。”圓圓嘟了嘟嘴:“那我拿白胖子換猴崽子!”

“你敢!”我怒不可遏。

“聖女,請您給我家娘子施法!”在確認猴仨沒事後,太乙真人終於急著要辦正事了。

這下我和圓圓兩人的頭都大了!

“老,請您過來讓我看看。”圓圓硬著頭皮把那個老太婆叫了過來,在瞧了第一眼後,圓圓大怒:“太乙老鬼,你好大的狗膽!”太乙老鬼?太乙真人直愣了半天才反應過來——自己已被他口中的瘋丫頭冊封成上古遺仙了。

“丫頭!我師妹是個老封建信,老夫只是由著她的子,替她對你卑躬屈膝。你那個什麼聖女仙女的身份,還沒放在老夫眼裡!你不要因為想耍賴而故意怒老夫,老夫是軟硬不吃,你要是不把我娘子也變成個長生不老之身,老夫就要和你打官司打到總統府去。”看來太乙真人相當的明,似乎瞧出了一點苗頭。

“虛情假意!”圓圓小手一揮,一捆仙索把太乙真人綁到了大廳的柱子上:“本仙女今天就要來審審你這個包藏殺禍心的老陳世美!”這是怎麼回事?圓圓這死丫頭太過份了!我剛想出面阻止,誰知那老太婆哭得稀里嘩啦的跪了下來:“仙女錯怪我家的糟老頭了,是老太婆我受不了將來沒有他的子,偷偷的在自己茶裡下了砒霜,一次只那麼一點點,是想等他歸西時和他一起去。嗚嗚...你們不知道,我可憐的糟老頭表面神健碩,似乎身強體健,可他的心臟卻不堪重負,已經沒幾個月可活了,我捨不得他啊…”隨著老太婆的哭訴,一個非常經典而又老土的故事浮現在我們面前。

原來這老頭叫陳士美,這名字有點

這老太婆叫秦項蓮。哦,想起來了,這不是京劇《鍘美案》中的名角嗎?也不全對,每人差了一個字。真是一對古怪的名字。

當初陳士美是在美國喝洋墨水長大的,回國之後,成了本村的稀品海歸。

年少氣盛的他雄心,指點村山,昂村民,準備大幹一場——改造本村信神信鬼的封建陋習。

由於觀念的衝突,這造成了陳士美對本村的封建遺老、一代儒學大師秦正儒頗多不敬之舉:整天在他面前吹鼻子瞪眼,牛皮哄哄。倒是秦正儒儒學高深,氣度恢宏,對他這個後生伢子只是抱之一笑:一個還沒褪光胎的小青年有什麼好計較的。

這種局面直到在省城女子師範學校讀書的秦項蓮回來後,才發生了的變化:一個是小巧玲瓏的小家碧玉,一個是非常稀缺的海歸叛逆,反正不是冤家聚頭就是百年修得同船渡——這兩個信仰、格、身材比例本不靠譜的青年竟然被丘比特神箭串到了一起——天天在這三畝荒塘上舟採蓮。

秦正儒其實也並不反對他們的事:其理論依據是儒家古老的陰陽學說——秦項蓮的特屬陰,陳士美的特屬陽,陰陽調和才能相敬如賓,才能旺子旺孫。

只是世上好事多磨,在陳士美家人前來提親時,秦正儒恰恰聽到了一個村民說什麼“我們村裡出了一對陳世美和秦香蓮,不知還會不會再出一個包龍圖”之類的調侃。

這立即引起了秦正儒的警覺——這會不會是天人應發生的奇事?否則我家以前的這個見了生人就躲在廚房裡的悶丫頭,怎麼才和他一見面就粘上了他,莫不真是上輩子種下的孽緣?

秦正儒對自己女兒的認識已經趕不上時局的變化了——進過高等學堂的秦項蓮大姑娘,早已被西式教育改造成勇於追求個人幸福的新時代女青年了。

為了寶貝女兒的終生幸福,秦正儒使出了渾身解數:他先用《周易》演八卦,後索八字測姻緣——其結果竟然是斷子絕孫、家破人亡的大凶之配。

秦正儒是個很講道理的人,就算是打鴛鴦也要打得心服口服,於是秦正儒第一次和陳士美正面鋒——討論八字不合對家庭幸福的危害

陳士美在與秦正儒大辯了三天三夜後,最終西式的洋學不敵古老中華文化的博大深——連他自己的老爸老媽最後都不同意他們的親事了,順便說明一下,陳士美的老爸老媽是追隨革命先驅孫先生多年,最為反封建反道儒的時代先鋒。秦正儒真不愧是一代高儒啊!

悲傷的陳士美在秦項蓮的鼓勵下,很是補充了幾天國學,按理說臨時抱佛腳似乎有點太遲了,可陳士美是個聰明人,他並不去深究國學裡面的微言大義——其實是看不懂,而是本著實用主義的原則專門去查儒學裡面有關他們終生幸福的格言名句,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讓他查到了一句話。

“岳父大人,您是不是孔孟的忠誠信徒?”陳士美的臉皮相當的厚。

秦正儒回答:“老夫乃真儒,當然奉孔孟為聖賢。但你要搞清楚,老夫不是你的岳父!”陳士美哈哈一笑:“子不語怪力亂神!可見你所說的八字相剋、前世冤孽、卜卦測運之類全是無稽之談!”

“這、這?”秦正儒一下子蒙了,這儒學本來就是後世才慢慢發展起來的,儒家這麼多經典,鬼才知道究竟哪些才是真正的孔孟真言。況且像《周易》之類的玄學是先於孔孟就有了,是被後人硬進儒學裡面的,而且後世的儒學駁雜不堪,學派林立,相互矛盾、相互否定之紕漏比比皆是,這是沒辦法說清楚的事。至於孔孟信不信鬼神,恐怕連孔孟二人自己也搞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