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黃景仁而郁達夫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曾在某倚馬教程中看到,推薦的要讀詩學書目裡提及黃景仁詩,並附註是很喜歡的。黃景仁者,何許人也,向來比較生疏。
後來,偶爾發覺近代文壇諸大家如郭沫若、易君左與曹聚仁等曾把郁達夫視為“現代的黃景仁”於是我找來了郁達夫的原作《採石磯》,細細的品讀起來。不由自主的,深深的為主人公黃仲則之孤介與才氣所折服,也為其經歷之坎坷與艱辛而喟嘆不已。黃景仁,字漢鏞,又字仲則,號鹿菲子,江蘇武進(今常州)人,清代詩人。少年時即負詩名,為“毗陵七子”之一,活躍於乾隆年間。無奈時運不濟,又謔笑傲,不自檢束。三十幾歲即客死他鄉,友人洪亮吉持其喪以歸。黃氏詩多雲愁苦辛酸,“百無一用是書生”竟然是他時之名言。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是杜甫概括李白命運的千古知音之論。洪亮吉為黃氏寫《行狀》,曰:“自湖南歸,詩益奇肆,見者以為謫仙人復出也。後始稍稍變其體,為王、李、高、岑,為宋元諸君子,又為楊誠齋,卒其所詣,與青蓮(李白)最近。”黃景仁在九泉之下有知,應得寬矣。知己不在乎多,得一足矣。
有人以為,郁達夫之著書《採石磯》以黃景仁為故事主角,系兩人經歷頗為相似。對此,我不以為然。卻不說“百無一用是書生”與“學而優則仕”之儒家傳統思想相違背,詩品即人品,無論在何時,身處何地,我們是沒有理由自暴自棄的。
在印象中,鬱氏為左聯作家,與魯迅與郭沫若等共伍過。縱觀郁達夫之創作歷程,其早期作品如《沉淪》,並非真正意義上的頹廢,而是在對前途的傷中發出的疾聲吶喊與慷慨進,也是五四青年之率真自我與發洩苦悶的一種表現,他從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至中期,遁世做名士,留戀往返于山林江湖,寫下了許多遊記。晚期,他積極參加抗宣傳工作,用筆參加戰鬥,直至被本憲兵殺害而獻身於他國異邦。
又如,郁達夫崇尚愛情,將女作為自己的理想來追求,也是對封建禮教最直接的批判。他坦率的表白:“我所要求的就是愛情。”又,“若有一個婦人,無論她是美是醜,能真心真意的愛我,我也願意為她死。”上世紀二十年代後期,郁達夫與“杭城第一美人”王映霞之曠世戀情轟動一時,一對才子佳人終成“富江上神仙侶”傳為美談。十多年後,生活歸於平淡,各地奔波,漸趨隙嫌,以致於“而今勞燕臨歧路,腸斷江東暮雲”終究各自分飛,遺為憾事。
旋即,獲人民文學版《黃景仁詩選》。每翻閱至《雜》篇:“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招來薄倖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莫因詩卷愁難成,鳥秋蟲自作聲。”擊節三嘆,餘波難息。
不久前,正值推翻帝制的辛亥革命100週年之際,電視劇《辛亥革命》在中央電視臺熱播,我看了其中幾劇。劇中有一幕,袁世凱當著晳子(楊度)的面,嘆息道:“文人無行吶!”急得晳子惶惶然。袁世凱是否真的說過這句話,已無從考證,或為編劇的杜撰,只是為了劇情的需要。原話出自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文人無行,信乎?”原為反詰句子,自然含著置疑的意味。我覺得,袁氏之出口有些可笑,試問其本人,陰險卑劣而狡詐欺世之徒,何德之有?!難怪光緒帝每當念及袁氏,總是恨之入骨的。
品行之有無或多少,無關乎文武,無關乎地位高下,僅限與做人相關。忠孝仁義禮智信,知書為達理,守在各人,可謂千人而各面。總的說來,有了知識修養,更會懂得廉恥之可貴,畢竟知識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
人美則貴在自珍,謹學求是,逆境勇行,何嘆百無一用,毋庸自甘沉淪。壁立千仞,無則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