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章帝國只能是世界第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941年9月20中午11點,宋彪皇帝正式批准了帝國內閣總理大臣顧維鈞與昨提的對意大利宣戰令的批諭,至下午3點,中央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兼中央軍部總參謀長在國會正式對外公佈這一決議。
次,德、波、意等軸心國駐華使館官員陸續收到帝國外務部的勒令,聲明中斷帝國與軸心國及僕從國的正式外關係,各駐華軸心國外官員限期48小時離開中國領土,外務部安排的多架專機會分批次遣送他們及家人前往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自此進入最高峰的階段,盟軍反攻的序幕也由此拉開。
在中華帝國正式宣戰的2天后,亞盟理事會在北京作出決議投票,以多數票通過表決,亞盟集體對軸心國宣戰,並會同英法等國在上海召開國際會議,簽署《上海反侵略國際軍事同盟協約》,以同盟國陣營同軸心國展開二戰,以使軸心國接受無條件投降。
中華帝國的國際能量和影響力是空前規模的,僅次於20世紀初葉的大英帝國,其經濟、工業、科技和軍事實力更是遠超過那一時期的大英帝國,也是世界歷史中,有史以來最為強大的世界霸主。
帝國一旦決定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實際上就已經決定了戰爭的最終走向,帝國和英國的海軍實力足以保證同盟國陣營對世界海權的壟斷,結束德國和軸心國的海洋空間。這也意味著除軸心國現有的本土及僕從國資源外,世界範圍內的其他地區的國際資源將基本歸屬同盟國陣營。
歐洲大陸之外,任何一個國家再加入軸心國鋼鐵同盟都將是自尋死路。
帝國的中央海軍航空聯合艦隊也是有史以來最強的海軍,擁有超過14艘航空母艦,以及超過200艘的護航及反潛軍艦,一旦進駐里斯本,其實力足以覆蓋整個大西洋和地中海,那也將意味著德國和意大利海軍徹底走向沉沒,本毫無翻身的可能。
帝國空軍擁有6。3萬架軍機,超過3。5萬輛坦克。自行火炮及牽引火炮超過8萬門。這樣的軍事實力本身就已經相當於整個軸心國之和,一旦兵力規模擴大到預期的1500萬,其飛機、坦克等主要裝備數量還將擴大一倍,足以將整個軸心國淹沒在鋼鐵洪中。
軍員總數並不是很難擴張。軸心國之中。僅是德國和波蘭就有實力突破1500萬的兵力總規模。但是接近7萬人的空軍飛行員總量,以及坦克及裝甲車的駕駛員、炮手,及相關軍種的各級指揮軍官就不是各國能在幾年培養出來的。這是帝國在4億人口的基礎上累積30年所培養的戰爭實力。
所以說,軍事大國不是那麼好惹的。
納粹德國和中華帝國之間的差距,世界第二軍事強國和世界第一軍事強國的差距就在這裡。
相對於剛踏入噴氣時代的德國空軍,帝國已經完全踏入噴氣時代,j-6\606系列的噴氣戰鬥機全面服役,中德兩國空軍完全處於不同的代差,海軍的競賽中,德國相距中國也過於遙遠,中德之間最為接近的也就是陸軍了。
中國不好惹,在不成的條件下想要挑戰中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那就必將付出慘重的代價。
在中國正式向意大利宣戰前後,帝國國防軍在北非已經拉開了大規模的攻勢,4個集團軍及同盟國總計270萬兵力投入到北非戰場,在北方戰區,帝國在一週之內向西北聯軍增派了3個集團軍,未來一個月內還會增派4個集團軍,將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和北方集團軍群都牽制在北方戰場,減輕南歐戰場的軍事壓力,為英國陸軍大規模介入南歐戰場爭取時間。
帝國在北方戰場派遣的總兵力將達到15個集團軍,接近430萬兵力,佔帝國兵力總員2/5,這是帝國的主戰場,而南歐戰場則主要是由英法和西班牙及其他同盟**隊負責,帝國只派遣了三個集團軍和空軍協同作戰。
在中國正式宣戰後,整個世界一片震驚,德國、波蘭和意大利國內更是驚悚無比,特別是對波蘭來說,這個震驚程度是很厲害,因為波蘭在三個主要的軸心國中,其實是最親華的,也最清楚中國的軍事實力。
在1940年之前,波蘭每年培養的軍官數量只是德國的1/4,更只是中國的1/12,這就是雙方的主要差距。
中國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也隨之成為真正的世界的戰爭。…戰爭是靠人打的。
宋彪皇帝很清楚這個道理,因為他這一輩子打過太多的戰爭,他也是最瞭解戰爭本質的那個人,在簽署了宣戰令的當天下午,為了讓國民真正的理解國家所面臨的挑戰,他就準備通過中華無線廣播電臺發表面對全國人民的聖訓,他的聲音將會通過電波傳向整個世界。
此前確定的聖訓時間是下午3點整,宋彪皇帝在2點20分就抵達了中央廣場的國會大廈,在廣場上已經聚攏了十多萬名國民群眾,所有人都在等待華皇陛下的出現。
在國會大廈的總理休息室裡,宋彪皇帝在最後的時刻裡溫習著這份演講稿,這份稿件已是三易其稿,大部分的內容還是由他親自刀,因為只有他清楚自己想要講什麼。
不管是否支持戰爭,國會全體355名議員都在大廳裡等待著,諸位有的無比期待,有的忐忑不安,但每個人都很清楚不管此前是什麼樣的態度,在皇帝明確表態之後,他們就必須完全無條件的支持皇帝的決策。
這是帝國的政治生態。
沒有人可以挑戰皇帝的權威。
帝國沒有參眾兩院的設置,國會議員本身就是上下參眾兩院議員的結合。經過歷次改組,目前的國會議員是由各府競選,每府競選一名國會議員,加上中央無選區增派的30名國會議員,組成了這個龐大的國會。
雖然議員眾多,可主體上還是以光復黨和社民黨佔絕大多數,兩黨執政聯盟在議會中佔據接近2/3的席位,民主黨及其他右翼黨派加起來超過1/3。
議員數量的一次次擴大,實際上也弱化了國會議員個體的政治影響力,基本就是政黨決定一切的態勢。
雖然各政黨內部存在派別之爭。通過政黨的中委會和中央內閣的雙重作用機制。基本保證了國家政治的穩定,而在這種情況之下,只要黨內大佬同皇帝保持一致,整個政治界的轉向也只需要很短的時間。
有時候就是皇帝一句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