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173章滅清之後的更混亂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他自己估計,稱帝雖然是在近期就強行衝上去,別人不同意就直接派兵攻打,打到各省基本都只能同意了,他這邊的稱帝工作也準備的差不多了,真正正式登基稱帝怕是要等到明年。

話說要準備的工作肯定是很多的,光是北京城打成這個破樣子,收拾起來也要幾個月,其他各項細節工作就算抓的很有成效也需要時間。

稱帝這個事情,眼下就是隻需要硬上,上去容易,關鍵是後面如何對付那些不同意的,現在大局勢都已經定下來了,後續就是大規模從關東調巡防軍組編成正規軍,和主力部隊一起南征北戰。

江浙新軍那邊大致不是問題,其他各省也都還好說,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兩廣、湖北和四川,另外一個問題是載灃和宣統皇帝到現在還下落不明。

抓啊,必須得抓到。

8月1,載灃、隆裕、宣統三人還是沒有抓到,滿北京城內外的大搜捕也沒有抓到,特務局將太監宮女們都抓了過去逐一拷打,嚴刑供,總算才查出來載灃等人在7月27就已經離開紫城,去向不明。

宋彪想到30上午,載灃還和英國朱爾典公使求援,那就很可能在英國公使館,讓舒方德去和朱爾典涉。

怒管載灃和宣統皇帝能否抓到,宋彪還是在這一天里正式公告全國建立中華帝國,宣佈八個原則的同時成立中華革命軍,要求各革命軍重整番號,大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架勢。

看,已經開始瘋狂搶奪革命的勝利果實了,當初不在東北臥薪嚐膽五年,現在哪裡有這個實力號令天下群雄。

東北革命軍和東北巡防軍迅速重整為中華革命軍第一軍和第十軍,第一軍六個步兵師、三個騎兵師、三個炮兵旅、三個騎兵旅、兩個輜重旅,第十軍直接整編出三個步兵師、兩個騎兵旅、兩個炮兵旅、一個輜重旅和一個鐵道旅。

眼看宋彪手握著如此強悍的實力,其他各路群雄只能乾瞪眼,要麼俯首稱臣,要麼等著被滅。

北洋軍那是一路跑的很歡,逃到安陽尋求袁世凱復出,袁世凱當然想復出,一看這個架勢就知道不對勁,立刻讓段祺瑞宣佈起義,先乘機利用手裡的兵力佔據河南、山東兩省坐觀局勢變化。

他們一宣佈起義,問題就麻煩了,蔡鍔剛帶著第一騎兵師追到安陽,北洋軍第二鎮、第三鎮殘部、第四鎮和第五鎮就宣佈起義,因為只有第二鎮在安陽,蔡鍔就派兵將安陽團團圍住。

袁世凱則親自給宋彪發電,第一封電報是希望宋彪手下留情,給北洋軍留一條活路,第二封電報則是很乾脆的恭賀宋彪稱帝,稱宋彪為皇帝。

此時的袁世凱並沒有真正的急於復出,繼續藏身在段祺瑞的身後控北洋軍剩下三鎮半兵力,這個時候的北洋軍倒也沒有了此前的實力,輜重丟棄殆盡,讓宋彪白撿了兩個炮兵旅的裝備。

1910年的8月份註定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混亂的一年,各地還有一些省沒有宣佈起義,也沒有一個統一公認的新政府,宋彪在通州自建的中華帝國暫時控制著東三省、直隸、山西、江蘇、浙江、湖南、江西,其餘各省雖然宣佈起義,卻還沒有承認他這個皇帝和中華帝國,大家都建立了各省的革命軍政府,革命軍政府之內犬牙錯,同盟會、光復會、地方鄉紳、舊官僚之間相互爭奪權力。

光復會的特點是全國都有分佈,此時自然是迅猛擴張,各路地方勢力魚龍混雜的紛紛要加入,急於穩固新帝國的宋彪也只能聽之任之,只是他明白自己必須收兩個人的教訓,一個是袁世凱,另一個是孫逸仙。

海軍的程璧光起義了,遲遲沒有承認新政府。

同盟會佔據著武昌、兩廣和福建,清朝的舊勢力把持著四川、貴州、陝甘寧等地區,北洋軍控制著河南、山東,各方勢力糾纏,表面上都承認宋彪是各方暨主,卻又遲遲不願意公開承認新帝國時代的到來。

英國駐華公使館倒是真的承認曾經收留過攝政王載灃,但不承認收容了隆裕皇后和宣統皇帝,同時要求為載灃提供政治庇護,雙方也在為此爭執不休。

各種糾葛之中,八月遲遲沒有所謂的中央,混亂的一塌糊塗。

這種情形之下,宋彪自己都不好意思真正的登基稱帝,他只能一邊通過聯絡處勸說一部分可以爭取到新軍承認中華帝國,另一邊積極備戰。

宋彪首先要做的肯定是儘可能先將第十軍組建起來,用於維持東三省和直隸地區的保衛,任命蔣尊簋為中華革命軍第二軍的督軍,通過海路給第二軍提供補給,讓第二軍儘快穩住江浙三省,湘鄂贛的第三革命軍則由張顯仁擔任督軍。

此時的孫文已經回到香港,從香港進入廣州,擔任廣東革命政府的臨時總督,並且積極聯絡各地同盟會成員,試圖另外籌建新的南方革命政府。

等到了八月底,宋彪將唐紹儀等人召至京師,先在通州建立新的臨時政府,由唐紹儀擔任中華帝國臨時政府的臨時首相,歐陽賡從舊金山返回國內擔任外務大臣。

宋彪此時已經不打算再等下去,將趙庭柱的第一步兵師派至安陽增援第一騎兵師後,他給段祺瑞、袁世凱都發了一封電報,給他們兩條路,要麼加入帝國政府,讓出京漢鐵路的控制權,改駐德州接受第四軍整編,要麼現在就開戰。

在這種強大的壓力下,段祺瑞被迫同意接受整編,全軍放棄軍械,撤離安陽,段祺瑞自己則親自前往通州,前來拜見宋彪。段祺瑞抵達通州是9月4,這幾天,宋彪正在加緊調集軍隊南下,同時還在密集的和蔡元培、陶成章等人商議組建中華革命黨的工作。

在充裕的經費支撐下,光復會在全國有23個分支組織,目前都已經統一合併到光復會中,加上從各省諮議局和立憲派中積極加入到新會員,全國會員總數增至64。57萬人,推選宋彪為新一任的會長,蔡元培、陶成章。唐紹儀、章炳麟、秋瑾、舒方德六人擔任常務副會長。

宋彪此時很清楚自己務必要取袁世凱和孫逸仙的教訓,袁世凱在成為民國大總統後,因為缺乏對民主政治的認識,一直沒有積極在國會中安自己的議員,也沒有推出自己的政黨機構,盲目相信自己的軍事實力,結果導致袁世凱的政府和國會完全分裂;孫逸仙組建的同盟會在革命成功後,會員增,雖然通過聯合各省諮議局的成員控制了國會,制定臨時憲法,對袁世凱的政府進行制約,內部同樣浮濫不堪,爭鬥不休。

兩個人在政治上的失敗就產生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即兩人同時選擇了最為偏的手段,前者選擇開明**,試圖建立君主立憲制度,直接控制更多的國家權力,後者則選擇刺殺政見不合者,以及發起二次護法運動,導致來之不易的民國徹底走向軍閥時代。

取他們兩個人的教訓,宋彪選擇了一條新路,他還是同意光復會的擴大,至少確保國會議員和大多數的省議員都在光復會之內,保住革命勝利果實,同時再籌建新的中華革命黨,在光復會中挑選合格之黨員,維持黨派的政治素質,逐步通過替換法,從光復會控制國會變成中華革命黨控制國會。

這天下午,宋彪將陶成章、蔡元培等六名副會長都召集到辦公廳的西花廳裡商議組建中華革命黨之事,商議具體的黨章和政黨執政方針、道路。

就在這時,蔣政源從秘書處那邊匆匆走進西花廳裡,和宋彪彙報道:“總座,段祺瑞已經到了總部。”宋彪和蔣政源問道:“程璧光什麼時候能到?”蔣政源道:“也到了火車站,我已經派車去接他了。”宋彪拿起桌上的懷錶看了一眼,吩咐道:“等程璧光到了之後,讓他們一起過來。”

“是!”蔣政源應承一聲,這就再神匆匆的走出西花廳。

宋彪回過頭,繼續和陶成章幾個人說道:“光復會和同盟會的矛盾已經非常化,其實問題說白了,就是支持和不支持我當皇帝的這個事,或者是支持誰管理國家和控制軍隊之事。過去,咱們和同盟會的矛盾雖然大,可畢竟是一個戰壕裡的同盟,還能相互忍著一點,現在就已經是大打出手了。現在爭鬥最烈的就是福建和湖北,這兩個地方的新軍和政客之中,咱們和同盟會的力量都差不多,加起來和立憲派、維新派、地方派又各佔一半。昨天,湖北新軍第八鎮內部就大打出手,死了十幾個人,福建新軍和地方革命軍之間也是爭鬥不休。同盟會這邊很陰險啊,他們一邊呼籲停止內戰,統一建國,又積極下狠手到處搞破壞,還說我們是罪魁禍首。我們在全國的人數佔優勢,我們控制的媒體報紙也多,我們就必須積極反擊,不要怕將矛盾化,他們才怕。他們將三民主義喊的很響亮,手底下卻全部都是髒事,因為他們和洪門會黨結合的最深,對於這些事,咱們要積極報道,不要怕會黨。”大家都是默默點頭,唯獨唐紹儀沉默不語的想著什麼。

舒方德則道:“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主義之爭已經是其次,只不過是掛在嘴上而已,如今爭的就是各省的控制權和國會的控權。我們的八個原則一出臺,他們就說要開國會的方式來確定國家體制和憲法,真要開國會,他們又說要重新選議員,實際上就是希望利用國會這條路竊取所有勝利果實。大家都以為自己是對的,認為對方是錯的,對方是誤國。”宋彪見唐紹儀不說話,問道:“你怎麼想,我們的總理啊?”唐紹儀匆忙表態道:“總座說的對,舒廳長也說的對。我是這樣考慮的,咱們目前佔據著大優勢,自然希望國家平穩過渡,實施有效治理,包括上海金融風波的問題也需要儘快處理,恢復國內的自由貿易通商,可他們卻未必這樣想。如果我們打起輿論戰,他們也打起來,國家恐怕就會徹底分裂。”宋彪態度很強硬,道:“分裂就分裂,那我就一口氣打過去。不是一定要打輿論戰,而是他們已經開始打了,不要小看他們,我們的輿論戰一定要加快,同時也要繼續加強和立憲派、維新派的聯繫工作,統一陣線。中國要想盡快強盛光復,首先還是要保證國家的穩定,國家穩定的基則在於軍事之穩定,以君主制先穩定軍事,維護立憲體制,統一發展經濟,發展民生,先讓國民致富,受教育,再談國家民主和普選。各地都要加強輿論宣傳,務必打贏輿論戰,如果我們現在為了國家的大利益容忍一時,未來二十年,甚至是五十年都要受此糾葛,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寧可今年明年打內戰,我也要保證中國在未來五十年的大穩定局勢。此時沒有任何爭議的餘地。”面對宋彪如此強硬的態度,大家也無話可說,其實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還是希望避免打內戰,除了宋彪和舒方德。

同盟會現在就是抓住輿論,積極要求避免內戰,要求以國會的形式決定國家命運,萬一給他們用各種手段扳了過去,光復會這邊幾十萬會員就直接都要退出政治舞臺,將國會的大舞臺全部讓給同盟會。

想的美。

宋彪這邊是下定決心打內戰,而且是積極備戰。

六位副會長中,蔡元培和唐紹儀是立場最軟弱的,章炳麟、陶成章、秋瑾居中,不希望打革命黨派的內戰,但也不希望革命成果都被同盟會佔據,舒方德則是堅決支持打內戰,先消滅軍事上的異己再談國會。

宋彪選擇安排唐紹儀當會長,實際上只是看重了唐紹儀相對較為豐富的行政管理經驗,在大的政策上,他本無意讓唐紹儀控制,這個人也不適合控制大政策。

開完會,宋彪將章炳麟和陶成章兩個人單獨留下來,讓他們儘快組織輿論戰的反擊,將汪兆銘這個筆桿子從調回國,通過中華革命軍宣傳局和光復會宣傳部同時發力,大打輿論戰抹黑對手。

即便章炳麟、陶成章支持宋彪打輿論戰,但這幾位副會長總體還是讓宋彪到失望,他已經決定將汪兆銘出來,推上去和同盟會大打政治戰爭。

滿清是推翻了,光復會和同盟會的烈分裂也成了新的大趨勢,本無法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