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一百章關洛爭雄·六十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誠步履沉重地走進因戰亂而空無一人的豐原村,望著斷壁久久不語。初入關中時,雖然也見過一些破落的村鎮,但那裡為禍的叛軍只有顧凱鋒的兗州軍,範圍也僅在武關至藍田間。待得叛軍大舉進入潼關,圍城十之後,雖然一舉破敵,收復外城驅逐叛軍。但這關中大地卻在這六十萬叛軍的蹂躪下,再不堪忍睹。

從長安出來直到這裡,也不過短短四天,但沿途所歷十餘個村鎮,竟然皆是屍橫遍野、破敗不堪,再沒有一絲生機。從各路大軍所報回來的消息看,叛軍圍城這十間,整個關中西至眉城,東到華陰,幾乎都是這番景象。雖然前番也有不少百姓隨著皇帝的車駕西行避禍,但安寧了數百年的關中地區,人口不斷增長之下已有近兩百萬之眾,真正西行而去的恐怕還不到半數。算上長安外城中死於亂兵之中的百姓,這次關中因戰火而死亡的百姓也至少有三四十萬之巨,至於背井離鄉之人,則更是數不勝數了。

兵鋒之禍竟如此之巨!十年徵北之戰,對於百姓在戰爭中的悲慘遭遇他並非不知,甚至迫於將官的命令,連他也不敢承認自己的手上就沒有沾著無辜百姓的鮮血,雖然那是北方異族的百姓。但是這卻一場完全有別於徵北之戰的戰爭,這是一場同族之前的爭權鬥爭,但百姓的遭遇卻並沒有絲毫的變化,這就讓他頗有些難以接受了。要知道即使是當初起兵做亂地謝明倫。也只是將饑民趕出,而並沒有趕盡殺絕啊。

有些時候憤之下楊誠甚至生出將這六十萬叛軍盡數殲滅的念頭。否則無法撫那些枉死在戰火中地無辜百姓。但他也知道,這些士兵絕大多數也同樣無辜,更何況戰爭本來就是一件容易讓人為之瘋狂的事情,在鄭志愉以掠劫來勞軍的命令下,又有多少人能保持冷靜。這場戰火已經給天下留下了一道深難癒合的傷口,他唯一能做的。便是盡力加以彌補,而不是把它傷得更深。

“按約定,受到鼓動的降卒半個時辰後就會抵達零口,入黑前分批進入渭南。”看了看天,張晉雖不忍打斷楊誠地深思,但卻不得不上前低聲提醒道:“大人既然決定要親往龍崗堡主持受降,咳,也不宜太遲到達,雖然有,咳。楊開和左化龍二位將軍作前哨,也需要我們去準備一下。咳咳!”龍崗堡距渭南不過四五里路。即使是步兵急行,也不到半個時辰便可抵達。其地勢又高出渭南不少,站在其高處甚至可以一覽整個渭南城的情況。要是在往,楊誠倒還不敢如此近叛軍的大本營,只是現在叛軍軍心已亂,本無力組織大規模的反擊。而且中心要地也因為缺糧的謠言而轉向孟塬,渭南駐紮的叛軍反而並不太多。楊誠此舉一則是為就近方便接納降卒,二來也可以鎮懾渭南叛軍,作出緊扼其與華陰咽喉之勢,迫其速降又或者潰逃。孟塬擠得人越多,叛軍便會越亂,不論對於潼關還招降,都極為有利。

楊誠並未有離開的意思,反而扶住張晉,看著他略有些憔悴的臉龐道:“這些子真是苦了你和識文了。看看你現在,唉!偏偏你又不願外放。我都不知道如何報答你了。”張晉的才華在這一戰逐漸開始顯示出來,除了之前為楊誠定擬方略出了不少力外,在楊誠進入長安後又負責協調安排藍田防務。甚至還帶著親衛營數立大功,雖然設伏襲殺孫堯安最後功敗垂成,卻幾乎全殲了其心訓練出來的數百近衛。至於其後襲擾諸營、散佈言、截燒糧草之類地種種,簡直數不勝數。

本來楊誠打算戰後奏請讓他出任一州刺史,讓其可以有一個更大的施展舞臺,但在表出這個意思後,卻遭到張晉異常堅決地反對。

“一待大人不需要諮事營了,也是我離開的時候。”張晉如是說。楊誠雖然有些不明其意,卻也深為惋惜:張晉莫非是在暗示自己,他的理想也如同自己一樣?

“大人言重了。在下得遇大人,咳,才有所施展的機會,也才有施展之意願。”張晉恭敬地回道,臉卻極是平靜。事實上從今早聽到楊誠的整套計劃後,他的表情便幾乎沒有再變過,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話語更比平時少了許多。

楊誠拍了拍張晉地肩膀,也不再言語,深深地看了一眼這令人心痛的村落,轉身向村口走去。行至村口的大石盤處,又停下了腳步,伸手撫摸著石上已凝固的血痕,長嘆道:“晉,這場戰亂會不會就這麼簡單的結束了呢?”在韓亮青獻上以降破敵的策略後,楊誠再加添補,最終形成了這套完整的破敵總略,以誘降為主,以武力威懾為輔。制定之初他完全陷於叛軍聞風而降的美好憧憬之中,這一路行來,稍稍冷靜後也不有了一絲懷疑。

“百姓早已厭戰,現在又地利誘之,當無往不利矣!咳咳!”張晉一臉慨,楊誠是在韓亮青的大營中決定好後才告知他的,等他知道地時候高塘鎮已經風風火火的展開了“動員”初聞之下,他也是為之震動。要知道因為楊誠地誌向,諮事營也不止一次的討論過如何在戰後讓百姓迅速安定下來,進而實現大治。不過限於楊誠當時的地位,他們討論最多的也僅限於州和荊州兩地而已,甚至天下其他州郡,也多以發牢騷為主了。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天下的事還輪不到他們來指手劃腳。

雖然只是牢騷,但對於荊二州和天下其他州郡的本區別他們還是有一個統一而又命中要害地見解的,那便是土地。

州地處嶺南。向來只是放之所,並沒有什麼世家大族。甚至在葉浩天治理州前,大多數地方都是荒野。沃野千里地盛況,也是楊誠讓其放手而為三年後才初現端倪的。所以土地對於州來說完全沒有什麼問題,新開墾的土地佔了超過九成,要如何處置自然是楊誠說了算的。

至於荊州,荊南半壁的豪門世族在謝明倫先後兩次的叛亂中元氣大傷。本已經沒有什麼勢力了,楊誠接手之後要想任意施為也並不比州困難多少。更何況當時朝廷本無力顧及,想要干涉也得等到平叛之後,到時一切都已成定局,難以改變了。

但是其他地方呢?只要百姓一天沒有自己地土地,便不得不接受鄉紳地主的盤剝,鄉紳地主之上又世族,各種勢力縱橫錯,牽一髮而動全身。別說楊帝恐怕想要改變起來也不是那麼容易。

等到楊誠被封忠勇侯、招討大將軍後。恰逢叛軍圍城,戰事繁忙。哪還有心思去想這些事情。一直到楊誠做出這個令人震驚的決定,這才又勾起張晉的種種想法。他和張晉都是普通百姓出身,雖然家境稍好,能有機會入塾修學,但對土地卻也有著切身的受。楊誠此舉無疑是從本上解決了懸在百姓頭上最本的問題。

“但是,大人此時也考慮到了吧…”張晉默默想到。最終還是決定將自己一路所想說出來。

“百姓興,大人卻苦了。”張晉不無憂慮地道。

“我有什麼好苦的。”楊誠不明所以地問道。要說苦,他也不是沒有,長年的征戰對他來說無疑就是最苦的差事了。可是為了完成自己肩負的責任,這又算得了什麼呢?更何況這苦也快要到頭了,三家平定,幷州地苦差又丟給了劉虎,或許這一仗將是他一生中最後一次了。

“大人難道真不知道,此舉已為大人引來一番禍事?咳…”一陣劇烈的咳嗽,打斷了張晉地話。楊誠痛惜地撫著他的背,直到好一會才稍稍平復。張晉了一會氣。臉上浮出一絲紅暈,吃力地說道:“偏偏大人又絕不願…唉,既然如此,還需早做打算。”

“你是說朝廷方面…”楊誠輕輕捶著張晉的背,將他撫在一旁坐下,臉上卻出沉。有鑑於之前章盛的遭遇,他當然不會對張晉所慮的毫無所覺。只是在百姓大義之前,一切對他來說都顯得如此輕微,本不足以慮了。

“也並非沒有補救之策。”張晉緩緩說道,臉上卻生出一絲愧

“在下思慮愚鈍,現在回想,之前實在錯得厲害,要是識文在此就好了。咳…”張晉雖然懷謀略,但為人卻不太果斷,而且思慮往往慢上一線。單從謀略看或許他還要勝過張識文,但急智決斷,他卻又相差太遠了。

“晉不要著急,唉,我真不該拉著你和我一起來,看這樣子你病得不輕了。古山,拿水囊來。”楊誠自責道,其實他今天見到張晉時,便看到其臉不太正常,不過當時滿心興奮,也就沒有怎麼放在心上。做出一系列安排後,便不停的趕了十幾裡山路,他倒沒事,但病已纏身張晉可就苦了。

張晉撫了撫,被楊誠拿著水囊餵了幾口水,一咳了好一陣,看得楊誠著急不已。歇了一會後,他才緩過氣來,繼續說道:“其一,良民證上不能加蓋招討大將軍印,現在雖然遲了點,不過幸好到現在應該也只有三四萬張。請大人立即派一腳快之人,告知諮事營,以後所有良民證皆加蓋地方官府之印,在何處受降,就蓋何處之印。叛軍聚集之所不過數縣,現在趕刻官印也不遲。”數十萬張良民證,要是蓋地全是大將軍印,想想都讓張晉一陣後怕。一旦這些降兵返回家鄉,這些良民證必然會傳遍天下,到時想不讓朝廷生疑也是不可能的了。楊誠此舉可謂是百姓之大福,雖然無心,但被人栽個收買民心之罪,本就無可詳解。得民心者得天下,若無志於天下,得了民心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其二,龍崗堡之後,所有受降均改由京畿部隊和將領輪擔當,荊州軍絕不介入其中。武關至南陽沿途的驛營,也應由各地官府負責,並皆以朝廷和皇上的名義,這個必須密囑。”

“其三,若無必要,荊州軍可駐地休整。只好委屈一下眾將士了,大人在報功時壓一壓,不要鋒芒太甚。”

“這未免也太…”楊誠皺了皺眉,覺得張晉此舉也未免太過了。對於朝廷的猜疑,他也有著心理準備,不過他一直認為自己此番功成之後,隨即身退,享受天倫與安寧,絕不會重蹈章盛困居長安的後轍。自己既然有了這個決定,再怎麼也不應該疑心到自己身上吧。

張晉嘆道:“人心險惡,大人豈能以己度人?”對於楊誠收買人心,特別是民心的“能力”張晉心裡當然一清二楚。他那種出自內心,全然沒有虛假的風格,本是別人學不去的。但越是這樣,便越容易惹人猜疑。對於戰事已經不用他再謀劃什麼了,他當然得為楊誠的未來考慮。

“可是,這樣未免太過委屈眾將了,更何況晉你這次也是居功甚偉。”楊誠心有不甘,他對功利沒有興趣,但也不能要求屬下將士跟他一樣。事實上他也知道,眾將士中有不少人都期盼著建功立業,封廕子,甚至青史留名。若是連這場仗自己都要壓下他們地功勞,那他們恐怕再難有機會了。

張晉擺了擺手,肯定道:“只要大家知道是為了大人,絕對不會有人心存怨念的。其實也怪在下思慮不周,這才累得大家一起受難。”雖然這段時間他也是忙得不可開,但張晉卻難消心中地自責。皇帝入蜀暫避後,楊誠被授全權處理各項事宜,這些事當然也就落在諮事營上。皇帝一直快馬疾行,關中諸事本無法及時稟報,甚至到現在為止,除了聽到皇上會派軍回來支援的消息外,連一道聖旨也沒下過。此時聖駕已到成都,消息往來差不多要一個月,就更不用說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帝完全等同於不存在了,諮事營做起事來又完全繼承了荊州效率極快的風格,很多事便完全按著荊州的規律去辦了。現在想起來,雖然百姓從中受惠無算,卻已為楊誠闖下了天大的禍事了。想到這裡,張晉不由嚇出一身冷汗,為了穩定民心與軍心,他們完全效法荊州時,讓鐵嚴華出不少嘴巧的說書人,在坊間、軍營大肆宣揚楊誠及荊州軍的種種。雖然這才只是開始,但百姓和將士對楊誠的好已經在不斷增強了。這可是京畿之地!

“咳…還有,讓鐵嚴華立即召回所有說書人,由諮事營詳擬內容後,再行派出。唉,這可…”急憂加之下,張晉哇地吐了口血,竟然昏了過去。

“晉!”楊誠抱著張晉,一臉焦急。事情,真得有這麼嚴重嗎?要知道當初面對鋒芒正盛的叛軍,也沒能讓張晉如此變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