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卷三十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淮水出南陽平氏縣胎替山,東北過桐柏山,《山海經》曰:淮出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尚書》:導淮自桐柏。《地理志》曰,南陽平氏縣,王莽之平善也。《風俗通》曰:南陽平氏縣桐柏大復山在東南,淮水所出也。淮,均也。《秋說題辭》曰:淮者,均其勢也。《釋名》曰:淮,韋也。韋繞揚州北界,東至於海也。《爾雅》曰:淮為滸。然淮水與醴水同源俱導,西為醴,東為淮。潛地下,三十許裡,東出桐柏之大復山南,謂之陽口。水南即復陽縣也。闞駰言復陽縣,胡陽之樂鄉也。元帝元延二年置,在桐柏大復山之陽,故曰復陽也。《東觀漢記》曰:朱祐少孤,歸外家復陽劉氏。山南有淮源廟,廟前有碑,是南陽郭苞立。又二碑,並是漢延熹中守、令所造,文辭鄙拙,殆不可觀。故《經》雲東北過桐柏也。淮水又東徑義陽縣,縣南對固成山。山有水,注數丈,洪濤灌山,遂成巨井,謂之石泉水,北注於淮。淮水又徑義陽縣故城南,義陽郡治也,世謂之白茅城,其城圓而不方。闞駰言晉太始中,割南陽東鄙之安昌、平林、平氏、義陽四縣,置義陽郡於安昌城。又《太康記》、《晉書地道記》,並有義陽郡,以南陽屬縣為名。漢武帝無狩四年,封北地都尉衛山為侯國也。有九渡水注之,水出雞翅山,溪澗瀠委,沿溯九渡矣。其猶零陽之為九渡水,故亦謂之為九渡焉。於溪之東山有一水,發自山椒下數丈,素湍直注,頹波委壑,可數百丈,望之若霏幅練矣,下注九渡水,九渡水又北注於淮。

東過江夏平縣北,淮水又東,油水注之。水出縣西南油溪,東北徑平縣故城南。漢章帝建初四年,封子全力王國。油水又東曲,岸北有一土,徑尺,泉下注,沿波三丈,入於油水,亂南屈,又東北注於淮。淮水又東北徑城陽縣故城南,漢高帝十二年,封定侯奚意為侯國。王莽之新利也。魏城陽郡治。淮水又東北與大木水合,水西出大木山,山即晉車騎將軍祖逖自陳留將家避難所居也。其水東徑城陽縣北,而東入於淮。淮水又東北,左會湖水,傍川西南出,窮溪得其源也,淮水又東徑安陽縣故城南,江國也,贏姓矣。今其地有江亭。《秋》文公四年,楚人滅江,秦伯降服出次,曰: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漢乃縣之。文帝八年,封淮南厲王子劉為侯國。王莽之均夏也。淮水又東,得溮口水源,南出大潰山,東北,翼帶三川,亂北注溮水。又北徑賢首山西,又北出,東南屈,徑仁順城南,故義陽郡治,分南陽置也。晉太始初,以封安平獻王罕長子望,本治在石城山上,因梁希侵,徙洽此城。梁司州刺史馬仙琕不守,魏置郢州也。昔常珍奇自懸瓠遣三千騎援義陽行事龐定光,屯於溮水者也。溮水東南,歷金山北,山無樹木,峻峭層峙。溮水又東徑義陽故城北,城在山上,因倚陵嶺,週迴三里,是郡昔所舊治城。城南十五步,對門有天井,周百餘步,深一丈。東徑鍾武縣故城南,本江夏之屬縣也。主莽之當利縣矣。又東徑石城山北,山甚高峻。《史記》曰:魏攻冥阨。《音義》曰:冥阨或育在縣葙山也。案《呂氏秋》九,其一也。溮水徑縣故城南,建武中,世祖封鄧邯為侯。案蘇林曰:音盲。獅水又東徑七井岡南,又東北注於淮。淮水又東至谷口。谷水甫出鮮金山,北,瑟水注之。水出西南具山,東北徑光淹城東,而北徑青山東,羅山西,俗謂之仙居水,東北注於谷水。谷水東北人於淮。

又東過新息縣南,淮水東徑故息城南。《秋左傳》隱公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鄭伯敗之者也。淮水又東徑浮光山北,亦曰扶光山,即弋陽山也。出名玉及黑石,堪為棋。其山俯映長淮,每有光輝。淮水又東,徑新息縣故城南。應劭曰:息後徙東,故加新也。王莽之新德也。光武十九年,封馬援為侯國。外城北門內有新息長賈彪廟,廟前有碑。面南又有《魏妝南太守程曉碑》。魏太和中,蠻田益宗效誠,立東豫州,以益宗為刺史。淮水又東合慎水。水出慎陽縣西,而東徑慎陽縣故城南,縣取名焉。漢高帝十一年,封欒說為侯國。潁陰劉陶為縣長,政化大行,道不拾遺,以病去官。童謠歌曰:悒然不樂,思我劉君,何時復來,安此下民?見思如此。應劭曰:慎水所出,東北入淮。慎水又東,積為慎陂。陂水又東南為上慎陂,又東為中慎陂,又東南為下慎陂,皆與鴻部陂水散。其破首受淮川,左結鴻陂。漢成帝時,翟方進奏毀之。建武中,汝南太守鄧晨修復之,知許偉君曉知水脈,召與議之。偉君言:成帝用方進言毀之,尋而夢上天,天帝怒曰:何敢敗我濯龍淵?是後民失其利,時有童謠曰:敗我陂,翟子威,反乎覆,陂當復。明府興復廢業,童謠之言,將有徵矣。遂署都水掾,起塘四百餘里,百姓得其利。肢水散,下合慎水,而東南徑息城北,又東南入淮。謂之慎口。淮水又東,與申陂水合。水上承申陂於新息縣北,東南,分為二水。一水徑深丘西,又屈徑其南,南派為蓮湖,水南注於淮。淮水又左迤結兩湖,謂之東、西蓮湖矣。淮水又東,右合壑水。水出白沙山,東北徑柴亭西,俗謂之柴水。又東北,與潭溪水合。水發潭谷,東北,右會柴水。柴水又東徑黃城西,故弋陽縣也。城內有二城,西即黃城也。柴水又東北入於淮。謂之柴口也。淮水又東北,申陂枝水注之。水首受陂水於深丘北,東徑釣臺南。臺在水曲之中,臺北有琴臺。又東徑陽亭南,東南合淮。淮水又東徑淮陰亭北,又東徑白城南,楚白公勝之邑也。東北去白亭十里。淮水又東徑長陵戍南,又東,青陂水注之。分青陂東瀆,東南徑白亭西,又南於長陵戍東,東南入於淮,淮水又東北合黃水,水出黃武山,東北,本陵關水注之。水導源木陵山,西北注於黃水。黃水又東徑晉西陽城南,又東徑光城南,光城左郡治。又東北徑高城南,故弦國也。又東北徑弋陽郡,東有虞丘郭,南有子肯廟。黃水又東北入於淮,謂之黃口。淮水又東北徑褒信縣故城南,而東注也。

又東過期思縣北,縣故蔣國周公之後也。《秋》文公十年,楚王田於孟諸,期思公復遂為右司馬,楚滅之以為縣。漢高帝十二年,以封賁赫為侯國。城之西北隅,有楚相孫叔敖廟,廟前有碑。淮水又東北,淠水注之。水出戈陽縣南垂山,西北歷陰山關,徑二城間。舊有賊難,軍所頓防。西北出山,又東北,徑新城戍東。又東北得詔虞水口,西北去弋陽虞丘郭二十五里。水出南山,東北。徑詔虞亭東,而北入淠水。又東北注淮,俗曰白鷺水。

又東過原鹿縣南,汝水從西北來注之。

縣即《秋》之鹿上也。《左傳》情公二十一年,宋人為鹿上之盟,以求諸侯於楚。建武十五年,世祖更封侍中、執金吾、陰鄉侯陰識為侯國者也。又東過廬江安豐縣東北,決水從北來注之。

廬江,故淮南也。漢文帝十六年,別以為國。應劭曰:故廬子國也。決水自舒寥北注,不於北來也。安豐東北注淮者,窮水矣,又非決水,皆誤耳。淮水又東,谷水入焉。水上承富水,東南,世謂之谷水也。東徑原鹿縣故城北,城側水南。谷水又東徑富肢縣故城北,俗謂之成閭亭,非也。《地理志》:汝南郡有富肢縣。建武二年,世祖改封平鄉侯,王霸為富陂侯。《十三州志》曰:漢和帝永元九年,分汝陰置,多陂塘以溉稻,故曰富陂縣也。谷水又東,於汝陰城東南注淮。淮水又東北,左會潤水,水首受富陂,東南為高塘陂,又東,積而為陂水,東注焦陵陂。陂水北出為慎陂,肢水潭漲,引讀北注汝陰,四周隍塹,下注潁水。焦湖東注,謂之潤水。徑汝陰縣東,徑荊亭北,而東入淮。淮水又東北,窮水入焉。水出六安國安風縣窮谷。《秋左傳》楚救灊,司馬沈尹戍與吳師遇於窮者也。川洩注於決水之右,北灌安風之左,世謂之安風水,亦曰窮水。音戎,並聲相近,字隨讀轉。結為陂,謂之窮陂。塘堰雖淪,猶用不輟,陂水四分,農事用康。北注於淮。京相璠曰:今安風有窮水,北入淮。淮水又東為安風津。水南有城,故安風都尉治。後立霍丘戍,淮中有洲,俗號關洲,蓋津關所在,故斯洲納稱焉。《魏書》、《國志》有曰:司馬景王徵田丘儉,使鎮東將軍、豫州刺史諸葛誕從安風津先至壽。儉敗,與小弟秀藏水草中。安風津都尉部民張屬斬之,傳首京都。即斯津也。

又東北至九江壽縣西,沘水、洩水合北注之,又東,潁水從西北來注之。

淮水又東,左合批口。又東徑中陽亭北,為中陽渡,水淺磧,可以厲也。淮水又東與潁口會。東南徑蒼陵城北,又東北徑壽縣故城西,縣即楚考烈王自陳徙此。秦始皇立九江郡,治此,兼得廬江、豫章之地,故以九江名郡。漢高帝四年為淮南國,孝武元狩六年復為九江焉。文穎曰:《史記。貨殖傳》曰:淮以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為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為南楚。是為三楚者也。淮水又北,左合椒水。水上承淮水,東北徑她城南,又歷其城東,亦謂之清水,東北注於淮水,謂之清水口者,是此水焉。

又東過壽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注之。

淮水於壽陽縣西北,肥水從城西而北入於淮,謂之肥口。淮水又北,夏肥水注之。水上承沙水於城父縣、右出東南徑城父縣故城南,王莽之思善也。縣故焦夷之地,《秋左傳》昭公九年,楚公子棄疾遷許於夷,寔城父矣。取州來淮北之田以益之,伍舉授許男田。杜預曰:此時改城父為夷,故《傳》寔之者也。然丹遷城父人於陳,以夷濮西田益之,言夷田在濮水西者也。然則濮水即沙水之兼稱,得夏肥之通目矣。漢桓帝永壽元年,封大將軍梁冀孫桃為侯國也。夏肥水自縣,又東徑思善縣之故城南,漢章帝章和三年分城父立。夏肥水又東為高陂,又東為大慎陂。水出分為二,南為夏肥水,北為雞陂。夏肥水東,左合雞水,水出雞陂,東為黃陂,又東南,積為茅陂,又東為雞水。《呂氏秋》曰:宋人有取道者,其馬不進,投之雞水是也。雞水右會夏肥水而亂東注,俱入於淮。淮水又北徑山硤中,謂之硤石。對岸山上,結二城,以防津要。西岸山上有馬跡,世傳淮南王乘馬昇仙所在也。今山之東南石上,有大小馬跡十餘所,仍今存焉。淮水又北徑下蔡縣故城東,本州來之城也。吳季札始封延陵,後邑州來,故曰延州來矣。《秋》哀公二年,蔡昭侯自新蔡遷於州來,謂之下蔡也。淮之東岸,又有一城,即下蔡新城也。二城對據。翼帶淮濆。淮水東徑八公山北,山上有老子廟。淮水歷潘城南。置潘溪戍。戍東側潘溪,吐川納淮,更相引注。又東徑梁城,臨側淮川,川左有湄城。淮水左迤為湄湖。淮水又右納洛川於西曲陽縣北,水分閻溪,北絕橫塘。又北徑蕭亭東,又北,鵲甫溪水人焉。水山東鵲甫谷,西北徑鵲甫亭南,西北注於洛水。北徑西曲陽縣故城東,王莽之延平亭也。應劭曰:具在淮曲之陽,下邳有曲陽,故是加西也。洛澗北歷秦墟,下注淮,謂之洛口。《經》所謂淮水徑壽縣北,肥水從縣東北注者也,蓋《經》之謬矣。考川定土,即實為非,是曰洛澗,非肥水也。淮水又北徑莫山西,山南有陰陵縣故城。漢高祖五年,項羽自該下,從數百騎,夜馳渡淮,至陰陵,失道左,陷大澤,漢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及之於斯縣者也。案《地理志》,王莽之陰陸也。後漢九江郡治。時多虎災,百姓苦之,南陽宗均為守,退貪殘,進忠良,虎悉東渡江。

又東過當塗縣北,水從西北來注之。

淮水自莫山,東北徑馬頭城北,魏馬頭郡治也,故當塗縣之故城也。

《呂氏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復往治水。故江淮之俗,以辛壬癸甲為嫁娶也。禹墟在山西南,縣即其地也。《地理志》曰:當塗,侯國也。魏不害以圖守尉,捕淮陽反者公孫勇等,漢以封之。王莽更名山聚也。淮水又東北,濠水注之,水出莫山東北溪。溪水西北引瀆,徑禹墟北,又西注於淮。淮水又北,沙水注之,《經》所謂蒗渠也。淮之西有平阿縣故城,王莽之平寧也。建武十三年,世祖更封耿為侯國。《郡國志》曰:平阿縣有塗山。淮出於荊山之左,當塗之右,奔二山之間而揚濤北注也。《秋左傳》哀公十年,大夫對孟孫曰: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王者萬國。杜預曰:塗山在壽東北。非也。餘按《國語》曰:吳伐楚,墮會稽,獲骨焉,節專車。吳子使來聘,且問之。客執骨而問曰:敢問骨何為大?仲尼曰:丘聞之:昔禹致群神於會稽之山,防風氏後至,禹殺之,其骨專車,此為大也。蓋丘明親承聖旨,錄為實證矣。又案劉向《說苑。辨物》,王肅之敘孔子什二世孫孔猛所出先人書《家語》,並出此事,故塗山有會稽之名。考校群韋及方土之目,疑非此矣,蓋周穆之所會矣,淮水於荊山北,水東南注之,又東北徑沛郡義城縣東。司馬彪曰:後隸九江也。

又東過鍾離縣北,《世本》曰:鍾離,贏姓也。應劭曰:縣故鍾離子國也,楚滅之以為縣。《秋左傳》所謂吳公子光伐楚,拔鍾離者也。王莽之蠶富也。豪水出陰陵縣之陽亭北,小屈,有石,不測所窮。言出鍾,所未詳也。豪水東北,徑其縣西,又屈而南,轉東,徑其城南,又北歷其城東,徑小城而北,注於淮。淮水又東,徑夏丘縣南,又東,渙水入焉。水首受蒗渠於開封縣。《史記》韓釐王二十一年,使暴救魏,為秦所敗,走開封者也。東南徑陳留北,又東南,西入九里注之。渙水又東南,徑雍丘縣故城南,又東徑承匡城,又東徑襄邑縣故城南,故宋之承匡襄牛之地,宋襄公之所葬,故號襄陵矣。《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鄯衛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十八年,惠成王以韓師敗諸侯師於襄陵。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即於此也。西有承匡城,《秋》會於承匡者也。秦始皇以承匡卑溼,徙縣於襄陵,更為襄邑。王莽以為襄平也。漢桓帝建和元年,封梁冀子胡狗為侯國。《陳留風俗傳》曰:縣南有渙水,故《傳》曰:睢、渙之間出文章,天子郊廟御服出焉,《尚書》所謂厥篚織文者也。渙水又東南徑已吾縣故城南,又東徑鄫城北。《秋》襄公元年,《經》書,晉韓厥帥師伐鄭,魯仲孫蔑會齊、曹、邾、杞,次於鄫。杜預曰:陳留囊邑縣東南有鄫城。渙水又東南徑邵城北,新城南,又東南,左合明溝,溝水自蓬洪陂東南,謂之明溝,下入渙水。又徑毫城北。《帝王世記》曰:谷為南毫,即湯都也。《十三州志》曰:漢武帝分谷置。《秋》莊公十二年,宋公子御說奔毫者也。渙水東徑谷城南。漢光武建武二年,封更始子歆為侯國。又東徑楊亭北。《秋左氏傳》襄公十二年,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師於楊梁,以報晉之取鄭也。京相璠曰:宋地矣。今睢陽東南三十里,有故楊梁城,今曰陽亭也,俗名之曰緣城,非矣。西北去梁國八十里。渙水又東徑沛郡之建平縣故城南,漢武帝元鳳元年,封杜延年為侯國,王莽之田平也。又東徑酇縣故城南。《秋》襄公十年,公會諸侯及齊世子光於。今其地聚是也,玉莽之酇治矣。渙水又東南徑費亭南。漢建和元年,封中常侍沛國曹騰為侯國。騰,字季興,譙人也。永初中,定桓帝策,封亭侯,此城即其所食之邑也。渙水又東徑銍縣故城南。昔吳廣之起兵也,使葛嬰下之。渙水又東,苞水注之。水出譙城北白汀陂。陂水東徑酇縣南,又東,徑鄲縣故城南。漢景帝中元年,封周應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單城也。音多。又東徑嵇山北,秘氏故居。嵇康本姓奚,會稽人也。先人自會稽遷於譙之酇縣,改為嵇氏。取嵇字之上以為姓,蓋志本也。《嵇氏譜》曰:譙有嵇山,家於其側,遂以為氏。縣,魏黃初中,文帝以酇城父、山桑、銍置譙郡,故隸譙焉。苞水東入渙,渙水又東南徑蘄縣故城南。《地理志》曰:故甀鄉也。漢高帝破黥布於此縣,舊都尉治,王莽之蘄城也。水上有古石樑處,遺基尚存。渙水又東徑谷陽縣,左會八丈故瀆。瀆上承洨水,南注於渙。渙水又東徑谷陽戍南,又東南徑谷陽故城東北,右與解水會。水上承縣西南解塘,東北徑谷陽城南,即谷水也。應肋曰:城在谷水之陽,又東北注於渙。渙水又東南徑白石戍南,又徑虹城南,洨水注之。水首受蘄水於蘄縣,東南徑谷陽縣,八丈故瀆出焉。又東合長直故溝。溝上承蘄水,南會於洨。位水又東南,徑洨縣故城北。縣有垓下聚,漢高祖破項羽所在也。王莽更名其縣曰餚城。應劭曰:洨水所出,音絞,《經》之絞也。洨水又東南,與渙水亂而入於淮,故應劭曰:洨水南入淮。淮水又東至巉石山,潼水注之。水首受潼縣西南潼陂。縣故臨淮郡之屬縣,王莽改曰成信矣。南徑沛國夏丘縣,絕蘄水,又南徑夏丘縣故城西,王莽改曰歸思也。又東南,徑臨潼戍西,又東南至巉石,西南入淮。淮水又東徑浮山。山北對巉石山,梁氏天監中,立堰於二山之間,逆天地之心,乖民神之望,自然水潰壞矣。淮水又東徑徐縣南,歷澗水注之。導徐城西北徐陂,陂水南,絕蘄水。徑歷澗戍西,東南注於淮。淮水又東,池水注之。水出東城縣,東北,徑東城縣故城南。漢以數幹騎追羽,羽帥二十八騎引東城因四聵山,斬將而去,即此處也。《史記》:孝文帝八年,封淮南厲王子劉良為侯國。《地理志》:王莽更名之曰武城也。池水又東北,歷二山間,東北入於淮,謂之池河口也。淮水又東,薪水注之。水首受睢水於谷城東北,東徑建城縣故城北。漢武帝元朔四年,封長沙定王子劉拾為侯國。王莽之多聚也。蘄水又東南,徑蘄縣。縣有大澤鄉,陳涉起兵於此,篝火為狐鳴處也。南則江水出焉。薪水又東南,北八丈故讀出焉。又東,長直故溝出焉。又東入夏丘縣,東絕潼水,徑夏丘縣故城北,又東南徑潼縣南,又東入徐縣,東絕歷澗,又東徑大徐縣故城南,又東注於淮。淮水又東歷客山,徑盱胎縣故城南。《地理志》曰:都尉治。漢武帝元朔元年,封江都易王子劉蒙之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匡武。淮水又東徑廣陵淮陽城南,城北臨泗水,阻於二水之間。《述徵記》淮陽太守治,自後置戍,縣亦有時廢興也。又東北至下邳淮陰縣西,泗水從西北來往之。淮、泗之會,即角城也。左右兩川,翼夾二水,決入之所,所謂泗口也。

又東過淮陰縣北,中瀆水出白馬湖,東北注之。淮水右岸,即淮陰也。

城西二里有公路浦。昔袁術向九江,將東奔袁譚。路出斯浦,因以為名焉。又東徑淮陰縣故城北。北臨淮水,漢高帝六年,封韓信為侯國。王莽之嘉信也。昔韓信去下鄉面釣於此處也。城東有兩冢,西者,即漂母冢也。週迴數百步,高十餘丈。昔漂母食信於淮陰,信王下邳,蓋投金增陵以報母矣。東一陵即信母冢也。縣有中瀆水,首受江於廣陵郡之江都縣。縣城臨江,應劭《地理風俗記》曰:縣為一都之會,故曰江都也。縣有江水祠,俗謂之伍相廟也。子胥但配食耳。歲三祭,與五嶽同。舊江水道也。昔吳將伐齊,北霸中國,自廣陵城東南筑邗城,城下掘深溝,謂之韓江,亦曰邗溟溝,自江東北通陽湖。《地理志》所謂渠水也,西北至未口入淮。自永和中,江都水斷:其水上承歐陽埭,引江入埭,六十里至廣陵城。楚、漢之間為東陽郡,高祖六年力荊國,十一年為吳城,即吳王濞所築也。景帝四年,更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更曰廣陵。王莽更名郡曰江平,縣曰定安。城東水上有梁,謂之洛橋。中讀水自廣陵北出武廣湖東、陸陽湖西。二湖東西相直五里;水出其間,不注樊梁湖。舊道東北出,至博芝、陽二湖。西北出夾,乃至山陽矣。至永和中,患湖道多風,陳因穿樊梁湖北口,下注津湖徑渡,渡十二哩,方達北口,直至夾。興寧中,復以津湖多風,又自湖之南口,沿東岸二十里,穿渠入北口,自後行者不復由湖。故蔣濟《三州論》曰,淮湖紆遠,水陸異路,山陽不通,陳穿溝,更鑿馬瀨,百里渡湖者也。自廣陵出山陽白馬湖,徑山陽城西,即陽縣之故城也。應劭曰:在水之陽。漢高祖六年,封楚左令尹項纏為侯國也。王莽更之曰監淮亭。世租建武十五年,封子荊為山陽公,治此,十七年為王國。城本北中郎將庾希所鎮。中瀆水又東,謂之山陽浦,又東入淮,謂之山陽口者也。

又東,兩小水注之。

淮水左徑泗水國南,故東海郡也。徐廣《史記音義》曰:泗水,國名。

漢武帝元鼎四年初置,都淩。封常山憲王子思王商為國。《地理志》曰:王莽更泗水郡為水順,淩縣為生淩,淩水注之,水出淩縣,東徑其縣故城東,而東南注於淮,實曰淩口也。應劭曰淩水出縣西南入淮,即《經》之所謂小水者也。

又東至廣陵淮浦縣,人於海。

應劭曰:淮崖也,蓋臨側淮瀆,故受此名。淮水徑縣故城東,王莽更名之曰淮敬。淮水於縣枝分,北為游水,歷朐縣與沐合。又徑朐山西,山側有朐縣故城。秦始皇三十五年,於縣立石海上,以為秦之東門。崔琰《述初賦》曰:倚高艫以周眄兮,觀秦門之將將者也。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鬱洲,《山海經》所謂鬱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蒼梧徙此,雲山上猶有南方草木。今鬱州治。故崔珪之敘《述初賦》,言鬱州者,故蒼梧之山也。心悅而怪之,聞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觀焉。見一道人獨處,休休然不談不對,顧非已及也。邱其《賦》所云吾夕濟於鬱洲者也。游水又北徑東海利成縣故城東,故利鄉也,漢武帝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嬰為侯國。王莽更之曰泉。游水又北,歷羽山西,《地理志》曰:羽山在祝其縣東南。《尚書》曰:堯疇諮四嶽得舜,進十六族,殛鯀於羽山,是為檮機,與驩兜、三苗、共工同其罪,故世謂之四凶。鯀既死,其神化為黃熊,入於羽淵,是為夏郊,三代祀之。故《連山易》曰:有崇伯鯀,伏於羽山之野者是也。游水又北徑祝其縣故城西。《秋經》書:夏,公會齊侯於夾多。《左傳》定公十年,公及齊平,會於祝其,實夾谷也。服虔曰:地二名。王莽更之曰猶亭。縣之東有夾口浦,游水左徑琅計斤縣故城之西。《地理志》曰:莒子始起於此,後徙莒,有鹽官,故世謂之南莒也。游水又東北徑贛榆縣北,東側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百五十步,水至,加其上三丈,去則三尺,所見東北傾石,長一丈八尺,廣五尺,厚三尺八寸,一行十二字。游水又東北徑紀鄣故城南。《秋》昭公十九年,齊伐莒,莒子奔紀鄣。莒之婦人,怒莒子之害其夫,老而託紡焉。取其紳而夜縋,縋絕,鼓譟,城上人亦噪。莒共公懼,啟西門而出,齊遂入紀。故紀子之國。《穀梁傳》曰:吾伯姬歸於紀者也。杜預曰: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城,即此城也。游水東北入海,舊吳之燕岱,常泛巨海,憚其濤險,更沿溯是瀆,由是出。《地理志》曰:游水自淮浦北入海。《爾雅》曰:淮別為符。游水亦枝稱者也。

譯文淮水發源於南陽郡平氏縣胎警山,往東北過桐柏山,《山海經》說:淮水發源於餘山,在朝陽東、義鄉西。《尚書》提到在桐柏山疏導淮水。《地理志》說:南陽平氏縣,就是王莽的平善。《風俗通》說:南陽平氏縣的桐柏山,大復山在它的東南,是淮水的發源地。淮,是均衡的意思。《秋說題辭》說:淮,就是使水勢保持均衡。《釋名》說:淮,意思是圍,就是說圍繞揚州北界,往東直達大海。《爾雅》說:淮,就是水濱。但淮水和酸水都從同一個源頭出,西就是酸水,東就是淮水。水在地卞潛了三十餘里,從桐柏山的大復山南麓東而出,山口就叫陽口,水南就是復陽縣。闡胭說:復陽縣就是胡陽的樂鄉,宣帝元康元年(前65)設縣,因位於桐柏山、大復山之南,所以稱為復陽。《東觀漢記》說:朱佑少時是孤兒,被送回復陽劉氏外公家撫養。山南有淮源廟,廟前有石碑,是南陽郭苞所立;此處還有兩塊碑,都是漢延熹年間(158-167)的太守和縣令所造,文辭鄙拙劣,幾乎令人不能卒讀。《水經》說:往東北過桐柏山。淮水又往東經義陽縣。縣城南對固成山,山上有水,奔瀉直下數丈,波濤滾滾,傾注于山塢間,形成一口巨井,稱為石泉水,北注入淮水。淮水又經義陽縣老城南邊,這是義陽郡的治所,世人稱為白茅城,城呈圓形而不方正。闡胭說:晉泰(太)始年間(265-274),劃出南陽郡東部邊邑安昌、平林、平氏、義陽四縣設置義陽郡,郡治在安昌城。《太康記》、《晉書-地道記》也都有義陽郡,就以南陽屬縣義陽為郡名。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把這地方封給北地都尉衛山,立為侯國,有九渡水注入。九渡水發源於雞翅山,溪澗彎彎曲曲,沿溪有九個渡口。很像零陽的九渡水,所以也叫九渡。溪東山上有一條水,從山頂下出,寬約數丈的急,從幾百丈的高崖一瀉而下,注入深淵,遠望像是飛動的白絹。澗水往下注入九渡水;九渡水又往北,注入淮水。

往東過江夏郡平縣北邊,淮水繼續往東,匯合了油水。油水發源於縣境西南的油.溪,往東北經平縣老城南邊。漢章帝建初四年(79),把這地方封給他的兒子劉全,立為王國。油水又轉彎往東,岸北有個土,口徑約一尺,一道泉滔滔地向下奔瀉了三丈,入油水;亂折向南方,然後又往東北注入淮水。淮水又往東北,經過城陽縣老城南邊。漢高帝十二年(前195),把城陽封給定侯奚意,立為侯國,這就是王莽的新利,也就是魏城陽郡的治所。淮水又往東北,與大木水匯合,大木水發源於西北的大木山,晉車騎將軍祖遨從陳留攜帶家眷來避難,就住在這裡。水往東,經過城陽縣北邊,往東注入淮水,淮水又往東北,在左邊匯合了湖水。沿著水邊溯往西南走,到山溪盡處,就是它的源頭了‘淮水又往東,經過安陽縣老城南邊。古時這裡是江國,姓贏,現在那地方還有個江亭。《秋》:文公四年(前623),楚人滅了江國,秦伯穿上白衣,搬出宮室住到郊外去,說道:盟國滅亡了,雖然不能相救,怎敢不起憐憫之心呢?到了漢時才設縣。文帝八年(前172),把那地方封給淮南厲王的兒子劉,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均夏。淮水又往東,到獅口匯合獅水。獅水發源於南方的大潰山,往東北,兩邊匯合三條支,亂往北注入獅水。獅水又往北,經過賢首山西邊,又往北,折向東南,經仁順城南邊,此城舊時是義陽郡的治所―義陽郡是從南陽郡分出來的。晉泰(太)始(265一274)初年,把它封給安平獻王司馬孚的長子司馬望。原治所在石城山上,因為梁害怕外敵侵才遷到這裡。梁司州刺史馬仙碑沒有守住,被魏奪取,置為鄭州。從前常珍奇從懸瓤派了三千兵馬來援救義陽行事龐定光,屯兵於獅水。獅水往東南經金山北邊;金山上樹木不生,峰巒層沓峻峭。獅水繼續往東,經過義陽老城北邊,城在山上,憑倚山嶺而建,周圍三里,是該郡昔時的治所。城南十五步,城門對面有一亂天然井泉,周圍百餘步,深一丈。獅水往東經鍾武縣老城南邊,這原是江夏的屬縣,就是王莽的當利縣。又往東經石城山北邊,山極高峻。《史記》說:魏進攻冥阪;《音義》說:冥隨,有人說在鄖縣箱山;按《呂氏秋》,冥阪是九之一。獅水經哪縣老城南邊。建武年間(25一56),世祖封鄧邯為鄖侯。按蘇林說:龜腸,音盲。瀕水又往東經七井岡南邊,又往東北注入淮水。淮水又往東,到了谷口。谷水發源於南方的鮮金山,往北,有瑟水注入。瑟水發源於西南方的具山,往北經光淹城東邊,然後往北經青山以東、羅山以西―民間叫仙居水―往東北,注入谷水。谷水往東北,注入淮水。

又往東過新息縣南邊,淮水往東,經過舊時的息城南邊。《秋左傳》:隱公十一年(前712),鄭、息不睦,息侯伐鄭,被鄭伯打敗。淮水又往東經浮光山北邊。浮光山又名扶光山,就是弋陽山,出產名貴的寶玉及黑石,可以做棋子。山峰倒映於長淮,常有光輝。淮水又往東,經過新息縣老城南邊。應劭說:息後來向東方遷徙,所以加新字叫新息,就是王莽的新德,光武帝十九年(43)把這地方封給馬援,立為侯國。外城北門內,有新息長賈彪廟,廟前有石碑:朝南還有魏汝南太守程曉碑。魏太和年間(477-499),蠻人田益宗歸順效忠,於是就設置東豫州,任命田益宗為刺史。淮水繼續往東,匯合了慎水。慎水發源於慎陽縣西邊,往東經慎陽縣老城南邊,慎陽就是因水而得名的。漢高帝十一年(前196)將慎陽封給慄說,立為侯國。穎陰劉陶當縣長時,大力推行政事和教化,因而道不拾遺。後來劉陶因病辭官,童謠唱道:心裡鬱鬱不樂,懷念我們的劉君。他什麼時候再來呵?使我們百姓安寧!他是如此受到人民的懷念。應肋說:慎水發源於此,往東北注入淮水。淮水又往東,匯聚成憔破;阪水又往東南,就是上慎破;又往東是中慎破;又往東南是下慎破,都同鴻卻破的水一起散。這片破塘上口引入淮水,左邊連結鴻破。漢成帝時,翟方進上奏朝廷毀去此破。建武年間(25一56),汝南太守鄧晨立意修復,知道許偉君悉水脈,就請他來商議。許偉君說:成帝採納翟方進建議毀堤後,不久就夢見自己上了天,天帝發怒道:你怎敢毀壞我洗龍的深潭!從此老百姓就得不到水利的好處了。當時童謠說:有個翟子威,毀壞我塘堤。一反又一覆,塘堤該修復。賢明的知府興工修復廢棄的破塘,童謠裡的話就要應驗了。於是指派了都水椽築塘四百餘里,百姓都受到水利之益。塘水散,往下與慎水匯合,然後往東南經息城北邊,又往東南注入淮水,匯處叫慎口。淮水繼續往東,與申破水匯合。此水上口在新息縣承接申阪,往東南,分成兩條:一條經深丘西邊,然後轉彎經丘南;南支即蓮湖水,往南注入淮水。淮水又向左岸分支出,把兩口湖連結起來,稱為東蓮湖和西蓮湖。淮水又往東,在右邊匯合了壑水。壑水發源於臺沙山,往東北過柴亭西邊,俗稱柴水;又往東北,與潭溪水匯合。潭溪水發源於潭谷,往東北,在右邊與柴水匯合。柴水又往東經黃城西邊,就是舊時的弋陽縣。城內又有二城,西邊就是黃城。柴水又往東北,注入淮水,匯處叫柴口。淮水又往東北,有申破的支注入。這條支上口在深丘以北引入破水,往東經釣臺南邊,釣臺就在水灣中間,北面是琴臺。又往東經陽亭南邊,往東南與淮水匯合。淮水又往東過淮陰亭北邊;又往東經白城南邊,這裡原是楚國白勝公的食邑,東北離白亭十里。淮水又往東經長陵戍南邊,又往東,有青破水注入。阪水分出青破東讀,往東南經白亭西邊,又往南,在長陵戍東邊往東南注入淮水。淮水又往東北,匯合了黃水。黃水發源於黃武山,往東北,有木陵關水注入;木陵關水發源於木陵山,往西北,注入黃水。黃水又往東經晉西陽城南邊,又往東經光城南邊,這是光城左郡的治所。又往東北經高城南邊,這裡是昔時的弦國。又往東北經弋陽郡東邊,這裡有虞丘,城南有子青廟。黃水又往東北注入淮水,匯處叫黃口。淮水又往東北,經過褒信縣舊城南邊,往東方去。

又往東過期思縣北邊,期思縣就是舊時的蔣國,是周公後裔的居地。《秋》:文公十年(前617),楚王在孟諸打獵,期思公復遂當右司馬。楚國併了蔣國,設置為縣。漢高帝十二年(前195),把這地方封給責赫,立為侯國。城內西北角,有楚國宰相孫叔敖廟,廟前有碑。淮水又往東北,有得水注入,溟水發源於弋陽縣南垂山,往西北經陰山關,過二城中間。從前因盜匪為患,有軍隊在這裡駐防。溪澗往西北出山間,然後轉向東北,經新城戍東邊;又往東北,有詔虞水口,水口西北距弋陽虞丘郭二十五里。詔虞水發源於南山,往東北經詔虞亭東邊,往北注入溟水。又往東北,注入淮水,俗稱白鷺水。

又往東過原鹿縣南邊,汝水從西北來注人。

原鹿縣就是《秋》所說的鹿上。《左傳》:僖公二十一年(前639),宋人召集鹿上之盟,要求楚國同意諸侯參加。建武十五年(39),世祖將該縣改封給侍中、執金吾陰鄉侯陰識,立為候國。又往東過廬江郡安豐縣東北,決水從北方來注人。

廬江,就是舊時的淮南。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分立為國。應肋說:就是舊時的廬子國。決水是從舒蘿往北注,而不是從北方來的。在安豐往東北注入淮水的是窮水,也不是決水,《水經》都錯了。淮水又往東,谷水注入。谷水上承接富水,往東南,世人稱為谷水。往東經原鹿縣老城北邊,城在南岸水濱。谷水又往東,經過富破縣老城北邊,俗稱成間亭,是搞錯了的。按《地理志》,汝南郡有富肢縣,建武二年(26),世祖改封平鄉侯王霸為富破侯。《十三州志》說:漢和帝永元九年(97),分汝陰而置,因為破塘很多,可以灌溉水稻,所以稱為富肢縣。谷水又往東,在汝陰城東南注入淮水。淮水義往東北,在左邊匯合了潤水。潤水上口引入富破的水,往東南就是高塘破,又往東,積聚成破塘。水往東注入焦陵破,破水北出就是酮破。破水上漲時,循水渠往北向汝陰,經四周的護城河,然後注入穎水。焦湖往東,稱為潤水,經汝陰縣東邊,過荊亭北邊,往東注入淮水。淮水又往東北,有窮水注入。窮水發源於六安國安風縣的窮谷。《秋左傳》;楚國援救潛,司馬沈尹戍與吳軍在窮相遇。川洩注於決水的右岸,往北灌溉安風縣左邊,世人稱為安風水,又叫窮水。窮,音戎,讀音相近,於是字也隨讀音而轉了。水積聚成破塘,稱為窮破。堤塘雖然湮沒了,但水仍在發揮作用。破水四方分用,耕作農田帶來豐收。塘水往北,注入淮水。京相瑤說:現在安風有窮水,往北入淮水。淮水又往東,就是安風津。水南有城,是舊時安風都尉的治所,後來建立了霍丘戍。淮水中央有個沙洲,俗稱關洲,因為設有水路關口,洲也因而得名。《魏書-國志》有一段話說:司馬景王征討母丘儉,派遣鎮東將軍、豫州刺史諸葛誕從安風津先到壽。母丘儉戰敗,和小弟秀躲藏在水草裡。安風津都尉管區平民張屬殺了他,把首級傳送到京城。這件事就發生在這個渡口。

又往東北到九江郡壽縣西邊,此水、洩水匯合後往北注人。又往東,穎水從西北方來注人。

淮水繼續往東,左岸在批口匯合了批水;又往東經中陽亭北邊,就是中陽渡,石灘水淺,可以涉水過河。淮水又往東,匯合於穎口,往東南經蒼陵城北邊,又往東北經壽縣老城西邊。楚考烈王就是從陳遷到這裡的。秦始皇設置九江郡,治所就在壽縣,因為還有廬江、豫章等地劃入該郡,因而以九江為郡名。漢高帝四年(前203),這裡是淮南國;孝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又恢復為九江。文穎說:《史記-貨殖列傳》說:淮水以北,沛、陳、汝南、南郡是西楚;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是東楚;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這就是三楚。淮水又往北,在左邊匯合了椒水。椒水上承接淮水,往東北經她城南邊,又過城東,也叫清水,然後往東北去,注入淮水。清水口一名,就是因此而來的。

又往東過壽縣北邊,肥水從該縣東北來注人。

淮水到壽陽縣西北,肥水從城西而來,往北注入淮水,匯處叫肥口。淮水又往北,夏肥水注入。夏肥水上從城父縣承接沙水,向右邊出,往東南經城父縣老城南邊。城父就是王莽的思善。城父縣從前是焦夷的地區。《秋左傳》:昭公九年(前533),楚公子棄疾把許人遷徙到夷,以充實城父的人口。他劃過州來、淮北的田來添補城父,伍舉把田分給許男。杜預說:那時把城父改名為夷,所以《左傳》要代一下。然丹把城父人遷到陳,劃過夷淮西的田來添補它―這裡說的是夷在淮水以西的田畝。照此看來,淮水也就是沙水的別名,而夏肥則是通稱了。漢桓帝永壽元年(155)將城父封給大將軍梁冀的孫子梁桃,立為侯國。夏肥水又從城父縣往東,經過思善縣老城南邊,思善縣是漢章帝章和三年從城父分出設縣的。夏肥水又往東是高破,又往東是大滌破,出破後水分為兩條:南是夏肥水,北是雞破。夏肥水往東,在左邊匯合了雞水。雞水出自雞破,往東就是黃破,又往東南,積聚成為茅破,又往東就是雞水。《呂氏秋》說:宋人有個過路的,所乘的馬不肯前進,就把它投入雞水。雞水在右邊與夏肥水匯合,亂往東奔瀉,都注入淮水。淮水繼續往北,穿過山峽,稱為砍石。兩邊對岸山上,築了兩座城來防守這航道上的要地。西岸山上有馬腳印,民間傳說這是淮南王乘馬昇仙的地方。如今山嶺東南巖上,有大大小小的馬腳印十多處仍然存在。淮水又往北,經過下蔡縣老城東邊,這本是州來的城。吳季札初封於延陵,以後又封於州來,所以叫延州來。《秋》哀公二年(前493),蔡昭侯自新蔡遷到州來,於是又叫下蔡。淮水東岸還有一座城,就是下蔡新城。這兩座城互相對峙,各據於淮水的兩岸。淮水往東經八公山北邊,山上有老子廟。淮水經潘城南邊,設有潘城戍。這個邊防城堡東瀕潘溪,潘溪下注淮水,淮水升漲則倒灌,順逆往來互相通。又往東經梁城,城在淮水旁,水左有泥城;淮水向左分支出就是循湖。到西曲陽縣北,淮水又在右邊接納了洛川。川分出一條叫閻溪,北穿過橫塘,又往北經蕭亭東面,又往北,有鵲甫溪水注入。

鵲甫溪水發源於東鵲甫谷,往西北經鵲甫亭南邊,往西北,注入洛水。洛水往北經西曲陽縣老城東邊,就是王莽的延平亭。應肋說:西曲陽縣是在淮曲之陽;因為下邢也有曲陽,所以稱為西曲陽。洛澗往北經秦墟,往下注入淮水,匯處叫洛口。《水經》說淮水經壽縣北邊,肥水從縣城東北注入,卻錯了。核查河及其所經的地域,與實地相對照並非如此―這是洛澗,不是肥水。淮水又往北經莫山西邊,山南有陰陵縣老城。漢高祖五年(前202),項羽從該下帶了幾百人馬連夜奔馳渡淮,到陰陵了路,往左行陷入大澤。漢將灌嬰帶了五千人馬直追到該縣方才追上。按《地理志》,這就是王莽的陰陸,也是後漢九江郡的治所。當時多虎災,百姓深以為苦。南陽宗均當太守,趕走貪官暴吏,任用忠良之士,於是老虎全都渡江東去。又往東過當塗縣北邊,泗水從西北來注人。

淮水從莫山往東北經馬頭城北,這是魏馬頭郡的治所,也是舊時當塗的老城。《呂氏秋》說:禹娶塗山氏的女兒,不以私事妨礙公事,自辛至甲,一連四為治水而往來奔走。所以江淮一帶的風俗,以辛、壬、癸、甲這四作為嫁女娶親的子。禹墟在山的西南面,當塗縣就在那地方。《地理志》說:當塗是侯國,魏不害在困當守尉,追捕淮陽謀反的公孫勇等人,漢就把這地方封給他;王莽改名為山聚。淮水又往東北,有壕水注入,壕水發源於莫山東北的溪澗,溪水往西北引入溝水,經禹墟北面,又往西,注入淮水。淮水繼續往北,有沙水注入,就是《水經》所說的菠藹渠。淮水西有平阿縣老城,就是王莽的平寧。建武十三年(37),世祖把這地方改封給耿,立為侯國。《郡國志》說:平阿縣有塗山,淮水從荊山左邊、當塗右邊出,在兩山之間奔起滾滾波濤往北去。《秋左傳》:哀公十年(前485),大夫對孟孫說:禹在塗山大會諸侯,手執玉的與會者多達萬國。杜預說:塗山在壽東北。他錯了。我按《國語》說:吳攻楚,掘毀會稽,獲得大骨,骨節可以裝一輛車子。吳子的使者前來修好和問候,客人握著骨頭間道:請問哪種骨頭最大?仲尼說:我聽說古時禹在會稽山召集群神,防風氏遲到,禹把他殺了,他的骨頭可以裝滿一輛車子,這骨頭算是很大了。左丘明親耳聽到聖人的話,他的記載是確鑿的證據。又按劉向《說苑-辨物》,王肅敘述孔子廿二世孫孔猛出示祖先的《家語》,也提到這件事。所以塗山也有會稽這名字,但考證各種典籍及地方上的土名,又懷疑並非此地。這可能是周穆王會戰的地方。淮水到荊山北面,洩水往東南注入淮水。又往東北,經過沛郡義城縣東邊。司馬彪說:義城縣以後隸屬九江郡。

又往東過鍾離縣北邊,《世本》說:鍾離,姓贏。應肋說:鍾離縣是舊時鐘離子國,楚把它滅了,設置為縣。《秋左傳》就說到吳公子光伐楚,攻下鍾離。鍾離也就是王莽的蠶富。豪水發源於陰陵縣的陽亭北邊,小彎處有個石,深不可測,聽說中有鍾,詳情不清楚。豪水往東北經鍾離縣西邊,又轉向南方,往東經城南,又往北經城東,經過小城,北注入淮水。淮水繼續往東,經過夏丘縣南邊;又往東,有渙水注入,渙水上在開封縣承接菠藹渠。《史記》:韓釐王二十一年(前275),派遣暴戴去援魏,被秦打敗,暴載逃向開封。渙水往東南經陳留北邊,又往東南,又有一條支……注入。渙水又往東南,經過雍丘縣老城南邊,又往東經承匡城,又往東經襄邑縣老城南邊。從前這是宋承匡、襄牛一帶地方,宋襄公就葬在這裡,所以叫襄陵。《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前353),宋景截、衛公孫倉聯合齊軍包圍我國襄陵。十八年(前352),惠成王因韓軍在襄陵打敗諸侯軍,齊侯派遣楚景舍來求和,就是這地方。西邊有承匡城,就是《秋》所說的在承匡會合。秦始皇因承匡地勢低窪溼,把縣治遷到襄陵,改名為襄邑。王莽時稱為襄平。漢桓帝建和元年(147),把襄陵封給梁冀的兒子胡狗,立為侯國。《陳留風俗傳》說;縣南有渙水。所以該書又說:睢水、渙水之間是創制禮樂法度的地方,皇帝的郊壇、宗廟、御服都是在這裡制定出來的。就是《尚書》裡所說的:竹籃裡裝的績綿編織成花紋入貢。渙水又往東南,經過巳吾縣老城南邊,又往東過都城北邊。《秋》:襄公元年(前572)《經》文裡記載,晉國韓厥率兵征討鄭國,魯國仲孫蔑與齊、曹、鄰、祀諸侯軍相會合,就在都歇宿。杜預說:陳留襄邑縣東南有部城。渙水又往東南過郡城北邊、新城南邊,又往東南,在左邊匯合明溝―溝水從蓬洪破往東南,稱為明溝―往下注入渙水。又經毫城北邊。《帝王世紀》說:毀即南毫,是商湯的國都。南毫,《十三州志》說:漢武帝分毀而設置。《秋》:莊公十二年(前682),宋公子御說逃奔到毫,渙水往東經毀城南。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把毀封給更始帝之子,立為侯國。又往東過楊亭北邊。《秋左氏傳》:襄公十二年(前561),楚子囊、秦庶長無地伐宋,進軍楊梁,以報復晉國攻鄭國。京相潘說:這是宋的地方。現在唯陽東南三十里還有楊梁舊城,今名陽亭。俗稱緣城是不對的。此城西北距梁國八十里。渙水又往東,經過沛郡建平縣老城南邊。漢昭帝元鳳元年(前80),把建平封給杜延年,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田平。又往東過娜縣老城南邊。《秋》:襄公十年(前563),襄公在都會見諸侯和齊世子光,那地方就是今天的都聚,也就是王莽的娜治。渙水又往東南經費亭南。漢建和元年(147),把這地方封給中常侍沛國曹騰,立為侯國。曹騰字季興,誰人。永初年間(107-113),確定桓帝的政策,封亭侯,此城就是他的食邑。渙水又往東經銼縣老城南邊。從前吳廣起兵,派遣葛嬰攻下此城。渙水又往東,有苞水注入。苞水發源於誰城北面的白汀破,破水往東經嘟縣南邊,又往東經鄲縣老城南邊。漢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將這地方封給周應,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單城―單,讀作多。又往東經稽山北邊,這是稽氏的故居。秘康本姓奚,會稽人。稽氏祖先從會稽遷徙到誰郡的銼縣,改姓為稽,以稽字上部作為姓氏,以表示其原籍。《稽氏譜》說:誰有秘山,在山邊定居下來,就以山為姓氏。魏黃初年間(220-226),文帝以榔、城父、山桑、錘設置誰郡,所以錘縣隸屬於誰。苞水往東注入渙水後,渙水繼續往東南,經過薪縣老城的南邊。薪縣,《地理志》說:就是舊時的甄鄉。漢高帝在這裡打敗了默布。薪縣從前是都尉治所,就是王莽的薪城。古時水上有石橋,遺址還在。渙水又往東經毀陽縣,在左邊匯合了八丈故讀,此渠上承佼水,往南注入渙水。渙水又往東經毀陽戍南,又往東南經毀陽老城東北,在右邊與解水匯合。解水上承接毀陽縣西南的解塘,往東北經毀陽城南邊,就是谷水。應劫說:城在谷水之陽。又往東北,注入渙水。渙水又往東南經白石戍南邊,又經虹城南邊,匯合了佼水。佼水上在薪縣承接薪水,往東南經毀陽縣。八丈故讀就從這裡分支出。又往東,匯合了長直故溝。故溝上承薪水,南與佼水匯合。佼水又往東南過佼縣老城北邊。縣內有該下聚,就是漢高祖大敗項羽的地方。王莽改縣名為餚城。應劭說;這是佼水的發源地。佼,音絞,把經紗絞合的絞。佼水再往東南,與渙水一同亂注入淮水。所以應劭說:佼水南注入淮水。淮水又往東石山,有撞水注入。漁水上口承接漁縣西南的撞破。撞縣舊時是臨淮郡的屬縣,王莽改名為成信。南經沛國的夏丘縣,橫穿過薪水,又南經夏丘縣老城西邊,王莽改名為歸思。又往東南經臨撞戍西邊;又往東南石西邊,然後南注入淮水。淮水又往東過浮山。浮山北對峰石山。梁氏天監年間(502一519),在兩山間築堰,違逆了天地的心意,背離了人神的願望,當然要被洪水沖垮了。淮水又往東經徐縣南邊,有歷澗水注入。歷澗水自徐城西北的徐破引出,南橫穿過薪水,經歷澗戍西,往東南注入淮水。淮水又往東,有池水注入。

池水發源於東城縣,往東北經東城縣老城南邊。漢軍以騎兵數千追擊項羽,項羽率領二十八名騎兵去東城,利用四饋山地勢殺了幾名漢將突圍而去,就是這地方。《史記》孝文帝八年(前172),將它封給淮南厲王的兒子劉良,立為侯國。《地理志》:王莽將它改名為武城。池水往東北經二山間,往東北注入淮水,匯處叫池河口。淮水繼續往東,有薪水注入。薪水在毀城東北上承睢水,往東經建城縣老城北邊。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將這地方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劉拾,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多聚。薪水又往東南經薪縣,縣內有大澤鄉,陳涉在這裡起兵,就是簧火發出狐鳴的地方。南面是佼水所出處。薪水又往東南,北八丈故讀從這裡出。又往東,長直故溝從這裡出;又往東入夏丘縣,往東穿過漁水,過夏丘老城北邊,又轉向東南經漁縣南邊,又往東進入徐縣,東穿歷澗,然後往東經大徐縣老城南邊,往東注入淮水。淮水又往東經客山,過盯胎縣老城南邊。《地理志》說:盯胎是都尉治所。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封給江都易王的兒子劉蒙之,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匡武。淮水又往東,經過廣陵淮陽城南邊。此城北頻泗水,被阻隔於二水之間。《述徵記》說:這是淮陽太守治所,以後設置邊防城堡,縣也時立時廢。

又往東北,到下邱郡淮陰縣西邊,泗水從西北來注人。淮水與泗水匯合的地方有城,就是角城。川在角城左右兩側過,城被夾在兩水中間;泗水入淮的地方,就是所謂泅口。又往東過淮陰縣北邊,中讀水出自白馬湖,往東北注人淮水。淮陰坐落在淮水右岸,城西二里有公路浦。從前袁術(字公路)去九江,即將往東投奔袁譚,途經此浦,因而得名。又往東經淮陰縣老城北邊,此城北瀕淮水。漢高帝六年(前201),將淮陰封給韓信,立為侯國,就是王莽的嘉信。從前韓信去下鄉,曾在這裡釣魚。城東有兩座墳,西面就是漂母墳,周圍幾百步,高十餘丈。從前漂母在淮陰送飯給韓信吃,韓信封王於下邱時,贈金給漂母,又擴建她的墳墓,以報她的一飯之恩。東邊是韓信母親墓,縣內有中讀水,上口在廣陵郡江都縣承接江水,縣城瀕江。應肋《地理風俗記》說:江都縣是一都中人文薈萃之地,所以叫江都。縣內有江水祠,俗稱伍相廟,不過伍子青在廟中只是處於附帶享祭的地位。祭祀每年三次,與五嶽相同。這是大江的舊水道。從前吳將伐齊,在北方稱霸中國,就從廣陵城東南筑邢城,在城下掘深溝,稱為韓江,又叫邢溟溝,從大江往東北通陽湖,就是《地理志》所渭渠水。此溝往西北向末口,注入淮水。永和(345-356)以後,江都水斷了。此水上承接歐陽棣,把江水引入堰中,由此去廣陵城六十里。廣陵在楚、漢對峙時是東陽郡,高祖六年(前201)是荊國,十一年(前196)是吳城,城是吳王滇所築。景帝四年(前153)改名江都,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又改為廣陵,王莽再次改名,郡稱江平,縣名定安。城東水上有橋,叫洛橋。中讀水從廣陵北面的武廣湖東邊、陸陽湖西邊過,兩湖東西相距五里,水就從兩湖中間出,下注樊梁湖。舊水道向東北伸展,到博芝、陽二湖,往西北從夾直通到山陽。到了永和年間(345?356),苦於湖中水路多風,因此陳鑿穿樊梁湖北口,往下注入津湖過渡,渡湖十二里,才到津湖北口,由此可直達夾。興寧年間(363一365)又因津湖多風,又從湖的南口沿東岸二十里鑿渠通北口,自此以後,行旅就不再從湖裡走了。所以蔣濟《三州論》說:淮水離津湖曲折而遙遠,水行陸行道路不同,不能到達山陽,陳因而開鑿運河,又鑿馬獺,百里渡湖。從廣陵取道山陽白馬湖,經過山陽城西邊,就是陽縣老城。應劫說:城在水北邊。漢高祖元年(前206),將該縣封給楚左令尹項纏,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監淮亭。世祖建武十五年(39),封他的兒子劉荊為山陽公,治所就在這裡,十七年升格為王國。此城原由北中郎將庚希鎮守。中讀水又往東,經過一處地方叫山陽浦,又往東注入淮水,匯處叫山陽口。

又往東,有兩條小水來注入。

淮水左邊經泗水國南,就是舊時的東海郡。徐廣《史記音義》說:泗水是國名,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開始設置,定都於凌,封給常山憲王的兒子思王商,立為王國。《地理志》說:王莽把泗水郡改名為水順,把凌縣改名為生凌。淩水在這裡注入。淩水發源於凌縣,往東經老城東邊,然後往東南注入淮水,匯處叫凌口。應韻說:淩水發源於凌縣西南部,注入淮水,就是《水經》裡說的小水。

又往東到廣陵郡淮浦縣,注人大海。

應肋說:淮浦就是淮水岸邊,因為瀕臨淮水,所以叫淮浦。淮水經淮浦縣老城東邊,王莽改名為淮敬。淮水在縣內分出支,北的是游水,過駒縣與沐水匯合,又山西邊,山旁有朐縣老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在朐縣海上立石,作為秦的東門。崔淡《述初賦》說:憑倚著高高的船頭環顧四方,眺望著巍峨雄偉的秦門。東北方海中有個大島,稱為鬱洲。《山海經》說鬱山坐落在大海之中,說此山是從蒼梧移到這裡來的,山上還有南方的草木。現在是鬱州的治所,所以崔季硅在《述初賦》的序中,說鬱洲從前是蒼梧的山峰,心裡喜歡它又到好奇,聞說山上有修仙者的石室,於是就前往參觀。看到有個道人悠然獨處,不開口也不答話,看來是無法接近他的。這就是賦中所說的:晚間我渡海到鬱洲。游水又往北,經過東海郡利成縣老城東邊,就是舊時的利鄉。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將該縣封給城陽共王的兒子嬰,立為侯國,王莽改名泉。游水又往北經羽山西。《地理志》說:羽山在祝其縣東南。《尚書》說:從前堯徵詢四嶽,才得到舜,他起用十六族,在羽山殺了鯨―就是禱機。鯨與驥兜、三苗、共工罪狀相同,所以世人稱為四凶。鯨死後靈魂化作黃熊,投入羽淵,是夏代郊祭的地方,三代都祭祀他。所以《連山易》說:有崇伯鯨潛伏在羽山的荒野。游水又往北經祝其縣老城西邊。《秋經》載:夏天,定公在夾谷會見齊侯。《左傳)):定公十年(前500),定公與齊議和,在祝其相會晤―祝其就是夾谷。服虔說:這個地方有兩個地名。王莽改名為猶亭。縣東有夾口浦。游水左岸經琅呀計斤縣老城西邊。《地理志》說:營子開始時是在這裡興起的,後來遷到營,那裡駐有鹽官,所以世人稱為南苔。游水又往東北過贛榆縣北邊,縣城東瀕大海。山上有秦始皇碑,離海一百五十步。水來時,漲到石碑上方三丈,退時降為三尺。看得見一塊向東傾斜的石碑,長一丈八尺,寬五尺,厚三尺八寸,碑上刻有十二字,排成一行。游水又往東北經紀郭老城南邊。《秋》昭公十九年(前523),齊伐營,苔子逃奔到紀郭。營有個女人憤恨苔子害了她的丈夫,到了老年,她寄身紀郭紡織,拿了麻,乘夜從城頭放下,放到了頭就吶喊起來,城上的人也跟著吶喊。營共公嚇得打開西門逃走,於是齊軍就進入紀郭城內。紀彰就是舊時紀子的封國。《毀梁傳》說:我們的伯婭出嫁於紀。杜預說:紀彰,這地方有兩個地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個老紀城,就是這座城。游水往東北,注入大海。從前吳國的燕岱常在大海划船,害怕波濤險惡,轉而沿河來往,就是從這裡出發的。《地理志》說:游水從淮浦北邊入海。《爾雅》說:淮水分支出是滸水。游水也是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