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蛻變與新生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幾天很忙,其實自從他搬進這座總統府之後,就從來過。此時,他的手裡是一份厚厚的統計報告。
“一窮二白”這四個字壓的他幾乎不過氣來。雖然洋務運動搞了三十年,可是這三十年中,幾經挫折,幾番沉浮,蹣跚而行的洋務運動,留下的僅僅是這點可憐的遺產。
近代化的道路走到現在,似乎正處在一個急待轉折的重大時刻。林雲的目光在這份報告上游移著,腦海中儘量想把這些枯燥的數字轉變成鮮活的具體形象。
他翻看著報告後的附件,找到李鴻章在一八六五年時所奏的《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抄略。這篇不到三千字的奏摺中“機器”出現了二十八處之多。也就是在李鴻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製造局、金陵製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軍事工業相繼問世。在短短几年中,就已經具備了鑄鐵、鍊鋼以及機器生產各種軍工產品的能力,產品包括大炮、槍械、彈藥、水雷、和蒸氣輪船等新式武器,用於裝備近代化的軍隊。
洋務派創辦的近代化軍事工業企業,是中國大地上首次出現的中國人自己的資本主義工業,不可否認,這是中國歷史的一大進步。即便是林雲,也是拜此洋務運動所賜,得以遍練出強悍的新軍。
然而整個洋務運動地過程中。遭到太多反對和制約,洋務派和頑固派進行了長期的烈鬥爭。頑固派抱著“中國文化獨尊”論不放,把洋務派向西方學習看作是可恥可恨之事,幾乎每一項洋務事業都遭到他們的攻擊和阻撓。
早在一八七四年本進攻臺灣時,對清政府刺
很大,使其認識到
本將“為中國永久大患”洋務派趁此機會。排除頑固派的干擾,提出了“練兵、簡器、造船、籌餉、用人、持久”等六條具體措施的“海防議”從這個提議中,不難看出李鴻章是“海防議”最堅決的支持者,他除了支持總理衙門和丁世昌關於建立新式海軍和配備海防近代化槍炮武器外,還建議將沿江、沿海各省陸軍“認真選汰,一律改為洋槍炮隊”並建議採用西法開採煤鐵,建造鐵路。發展輪船航運,設立新式學校等一系列措施。值得慶幸地是,清政府最終採納了這些建議,任命李鴻章、沈葆分別督辦北洋和南洋海防,又決定每年撥銀四百萬兩作為海防經費,是為中國近代海軍的開端。如果不是那場突如其來的海戰的話,今天的中國海軍實力,亦可足以與世界列強比肩。
林雲有些懊惱的回想著那場海戰,回想起被軍掠奪去的“定遠”號,終有一
。中國的海軍會雪洗前恥!
他一邊小口小口地喝著滾燙的茶水,一邊繼續看著那份報告。可喜的是,隨著軍事工業的創辦,民用工業和新式通運輸業也逐漸在發展。洋務派認識到,強大的國防基礎在於整個國家經濟的發展,要求能源、鋼鐵等工業與之配套。同時。為了維護民族利益,也必須發展民族經濟。也就是在七十年代以後,輪船招商局、礦務局、電報局等相繼出現。
從報告上來看,一八七二年,就由李鴻章主持在上海建立了輪船招商局,並在天津、牛莊、煙臺、漢口、福州、廣州、香港、橫濱、神戶、呂宋、新加坡等地建立了分局。這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個民用企業。招商局開辦僅三年時間,就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萬兩銀子,打破了外國航運公司的壟斷局面。這個輪船招商局。目前仍在運營之中,而且規模越來越大,其營業的利潤也越來越豐厚。
“這應該算是‘國企’了吧?”林雲看到這裡,心情略有些輕鬆。他的目光落在工業礦業這一欄上。帶著一絲焦慮,他找到了那份編號1458地文件,謄寫的人用的是蠅頭小楷中國近代礦業是從機器採煤開始的。大致看完之後,林雲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從文件中顯示,在一八七五年五月,清政府同意李鴻章等人分別在直隸和臺灣試辦煤礦,後來臺灣基隆煤礦成效顯著,年產量達到54。000,它是中國第一座近代化煤礦。到了一八七七年,李鴻章又派人籌建開平礦務局,於兩年後開始使用外國機器開採,產量逐年增,至前年,也就是一八**年,已達247,000,有力地抵制了洋煤地進口。在這份文件的附件中寫到:輸入天津之洋煤,歷年遞減,至於四年前已減至三百零一噸,今年更減少為一百噸左右,此項實賴開平礦物局之功也。
在接下來的一頁報告中,林雲看到了悉的漢陽鐵廠,眼前的文件則詳細的介紹了該廠的歷史和現狀,那還是在一**零年的時候,兩廣總督張之
為了抵制洋鐵入口,開工興建漢陽鐵廠,至一**三年全部竣工,該廠設備先進,擁有十個工廠,三千多工人,所生產地鐵除了供外,還出口到美
等國。當然,林雲也沒少從該廠至少在襄陽剛開辦工廠的時候,他還曾從漢陽鐵廠購買了大量生鐵。
再看電報業的發展,也好歹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初具規模的雛形。早在一八七九年,李鴻江、蘇州、上海、紫竹林、清江浦等處設立分局,到了一八八四年電報總局遷往上海,又架線至浙江、福建、武漢、廣東、廣西。到一八八五年,沿海、沿江各省都架設了電線,總長度達到一萬數千裡。連廈門、臺灣之間都架設了海底電纜。雖然在義和團地破壞之下,天津大沽至北京地段的電線幾度被毀,但是這樣的基礎已經讓林雲頗為欣了。
“器物現代化”已經略有規模,林雲到,眼下要做的,便是繼續開啟民智。調養民生,讓器物現代化的同時,在制度上、文化上也能夠與之相適應,不能讓人們再把一切外來的東西都當作洪水猛獸了。
中國自洋務運動開始地近代化運動,歷經三十年,在中甲午戰爭中遭到重大打擊而告終。雖然彼時中國仍不足以與西方列強抗衡,但中國的近代化,以及它為了自身安全所作的努力。阻止或延緩了殖民地化的進程,不斷地提高了中國與列強較量的水平與能力。同時,洋務運動也使國人廣開眼界,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改革的必要
。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林雲的發展與壯大,更使革命能夠這麼迅速的成功,若是李鴻章地下有知,該做何
想呢?
林雲清楚地記得,到了甲午戰爭以後,再也沒有人以“洋人以勢力勝。中國以禮義勝”這樣的論點來為戰敗開脫了。
如今,自己正站在這樣一個歷史的關口之上,洋務運動結束了,留給自己的,不僅僅是那些礦廠、工廠、鐵路以及大大小小的洋務學堂。更多的是深刻的教訓,並且由此而產生的反思。為什麼洋務運動在三十年內,沒有跟上風雲變幻的歷史形勢,反而在一場戰爭中就輸個
光?除了內部的制肘和外部地打壓之外,難道沒有一些
本
的錯誤?而自己,又將如何避免這些錯誤?
不難想象,在一個極度封建的帝王政治制度下誕生的洋務運動,其制度的落後。是導至最終失敗主要原因之一。這也從側面說明,器物近代化僅僅是近代文明最基礎和最低級的形式,沒有制度上地文明,所取得的成就是可想而知的。
在另一個方面。洋務運動是以富國強兵為主要目標的。這也不可避免的使其忽視了民生商品市場中巨大經濟潛力。本是富國福民的重要財源基礎。卻被洋務買辦供手讓給外國人。也是洋務運動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