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遺址)到臺北來,若不是那麼匆忙,也風清的話,就走一趟公園路吧。
明麗昂揚的大道上,有學校、國家圖書館、中央部會機關,來往的疊踏人,有的步履閒適,有的急促如飛;有時腳底輕快如生蓮,有時又穩重如縛石。
時間夠多的話,還可以駐足在學校外聽讀書聲,再到圖書館聞書香,喝完一杯咖啡,然後往火車站的方向走。
面朝左邊巷,可尋到排比的書店和各式的小吃;肚子餓了,點心挑千層糕、水晶餃,正餐是
料淡美的海鮮麵。
右邊呢?右邊是屬於古老回憶的。
如果這一天正好心臟夠強可以不怕在人群中哭泣,也正好想翻開被歲月封塵的往事,就向右彎進某一條叫“青島西路”的街吧!
那條街怎麼看顏都暗淡一些,耳邊總有隱隱的秋風蕭瑟聲,座立於旁有一棟曾是“慢
病防治局”的建築,更以前叫“結核病防治院”、“防癆局”的,多少年來始終像一張沒有換過季節的舊照片,惘惘地存在著。
自一九五o年開放門診起,至一九九八年搬遷止,半個世紀來它曾眼見人間無數生離死別的哀慟;對某些人而言,那是遺址中的遺址、地中的
地,是不堪回首的紅塵煙雨斷腸處。
天若有情天亦老,它又怎能不滄桑呢?
…
。。如果心還平靜的話,就來說說“結核病防治院”時代的某吧。
那天氣不冷不熱,近秋末的
覺,門口幾十級的石階一如往常,上下著臉孔和身形都特別單薄的人,他們面
泛紅伴著咳
,衣裾飄晃像一片葉子。
葉中還有小苞似的影子依附,是陪父母來看診取葯的孩子,他們天真單純,看著階與階之間黑幽幽的空格,不安地問:“跌下去怎麼辦呀?”不知情的孩子,不易染生死情緒,在他們童稚的眼中,醫院還不如腳下的階梯來得重要。當走到那扇封閉的大門前,想到裡面安靜肅穆的氣氛和消毒水的味道,就抗拒說:“我們在外面玩。”
“要小心呀!”父親或母親有氣無力地叮囑著。
那時候,街上汽車少,壞人也沒那麼多,孩子單獨在戶外大都安全。既有多格的石階,他們愛一個在最頂層、一個在最底層,玩剪刀、石頭、布,贏的人可以向前跨一步,看誰先到達終點。
從遠處望,他們又像不停挪移的小棋子,穿梭於爬梯的大人之間,路線一會直一會歪,迂迂迴回地總能以自己的方式完成遊戲,然後開心大笑,不亦樂乎。
孩子沒有時間觀念,等不耐煩或欺了,就進醫院找父母。
醫院內是懾人的景象,磨石子地刷得亮白,穿過天窗灑落的陽光,刺得教人睜不開眼。長長的走廊沒有人,兩旁列著或開或關的門,屬於據時代的設計風格,原是用來療養的,偏居家的隱密
,靜得使人害怕。
孩子們不敢出聲,踮著腳往每扇開啟的門內窺探,彷佛偷偷闖進的小貓咪。有的門裡沒人,有的門裡人忙著,都不像自己生病的父親或母親。
突然“篤篤”的腳步聲傳來,有個護士拿著銀拖盤走近。
“小朋友,不可以隨便亂跑喔!”她微俯身說。
銀拖盤的高度正好讓他們看見上面的針筒,嚇得退後好幾步。
“你們來打預防針的,對不對?”她故意說。
孩子們連忙搖頭,各家父母的聲音紛紛傳來:“你們吵到阿姨了嗎?”
“不吵、不吵,他們很可愛!”護士馬上回答。
案親或母親就在幾步外的房間內,一身便服換成了醫院的袍子,難怪之前認不出來。他們坐在診療臺上說:“你們再出去玩一下,很快就好了。”孩子們走出大門,外面的空氣新鮮多了,不再有令人窒息的森冷,但沒有父母,覺很寂寞,內心有不合年齡的憂傷輕輕吃咬著。
門又開了,方才的護士向大家招手。天光之下看得比較清楚,她很年輕,頭髮紮在帽底黑白輝映,臉龐顯得秀淨,加上甜甜的笑容,還真像天使呢!
她從口袋掏出幾包健素糖和鈣片,親切地說:“小朋友好乖,阿姨請吃糖,是補充身體維他命的好糖喔!”孩子們愛吃糖,小的馬上伸出手,大的有幾分遲疑。
“爸媽說可以的。”她把糖一一放入他們的手中。
“謝謝阿姨!”孩子們很有禮貌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