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一七一章-東海總督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片破敗之像的景福宮內,搖曳的燭光下的李載冕心中一片狐疑,抹了抹冷汗,猶疑的看著袁世凱道:“監國大人所言甚是,這天大的事…孤…明便上奏章請改賤名。”

“王上啊王上。”袁世凱哈哈大笑起來:“什麼事情都等王上想起來,天都塌下來了,王上沒仔細看過冊位詔書麼?是冊李冕為朝鮮國王!”汗珠涔涔而下,李載冕心頭一陣慌亂:“那…監國大人所說的這第二件呢?”

“王上請看。”袁世凱遞上一沓書信,戲謔的笑君著李載冕道:“這上來乃是興寅君之孫李址鎔的信,冊封王世子事,址鎔似乎有不同意見呢。”李載冕想起奏疏北京請立自己兒子李峻鎔為王世子的摺子如石沉大海一直杳無音訊,卻原來是這個李址鎔在搗鬼。正要震怒說話,袁世凱卻打斷道:“王上不必動怒,該當如何,本監國自有主張,王上繼續往下看,這王世子職位,似乎很難定得下來呢。”這接下來的,正是袁世凱近來在私人宴會場合向外透朝廷正考慮王世子人選的口風,各大家族都有自己的意見,以私人信函形式給他的回覆。其中,豐壤趙氏,青松沈氏,南陽洪氏,以及牛峰李氏都是農商世家,經濟利益決定了他們更加支持處世比較奢華,而且對恢復傳統緊縮管理不太興趣的李址鎔。而李載冕上臺之後以血腥霹靂的手段處理閔氏和金氏兩大家族,也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朝鮮這樣的傳統封建社會里,大家族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朕系,所以,除了潘南的樸氏因為專事農業。與其他家族關係不是那麼密切地關係,所以依然支持李載冕之子,較為老成持重的李峻鎔。除這一家之外。另外的五家都是反對者。

李載冕不免有些心驚起來,雖說自己年方五十,還有一二十年好活,但是這儲君之位,不能一虛懸…如今朝鮮局勢,皆決於眼前這位監國大人一人,之前晉李峻鎔為永宣君時。袁世凱也是一句話就同意了,如今這…他又是什麼意思呢?李載冕開始有些動搖了。

五大家族反對怕什麼?只要有清軍地支持。五十大家族都無所謂。李載冕緩和下來,向袁世凱示好道:“監國大人,我朝鮮已向皇上請表冊封永宣君李峻鎔為王世子。萬請監國大人在皇上面前促成此事,也好解我朝鮮臣民之惑。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好說好說。王上既有此念,世凱便上請冊世子之折,這都不是難事。”袁世凱滿口說好,突然又深深嘆了口氣道:“王上有所不知啊,世凱東來之時蒙皇上陛見。皇上再三吩咐世凱三件事。”

“請監國大人明言。”自打這場談話一開始便已經完全被袁世凱的神態說話所牽引的李載冕很配合的發問道。

袁世凱又是一嘆,搖了搖頭道:“這其一便是冊定新君,王上出身貴胄,人品端正,冊王上為朝鮮國王,實乃朝鮮國民之幸。王上繼位以來,以迅雷之勢肅清罪族,此誠英明之舉也。”李載冕很是汗顏。族誅閔氏和金氏,乃是袁世凱一力授意他進行的,也是他登上王位地換條件,袁世凱現在這麼一說,便是將這事情的主謀者責任推到了他的頭上,但是面對袁誇獎地語句和咄咄人的目光,他不敢不接下來。

“其二便是朝鮮東面已無倭人之威脅,國內應可裁撤甲兵了,朝鮮乃我大清藩屬,世凱以為本宜應仿琉球體例,不留軍隊。然皇上體念朝鮮新蒙不測,可以保留五萬軍隊用來維持國內,這事情世凱一直還沒有著手進行。有負皇上重託,世凱慚愧啊,唉!”袁世凱搖了搖頭。

李載冕心思電轉,朝鮮十五萬軍隊,如今只剩下大約十一二萬地樣子,裁撤個六七萬人也沒什麼,皇帝說得在理,東無倭人之患,北無羅剎的威脅,朝鮮的確沒必要有那麼多軍隊,多了恐怕讓人攻訐朝鮮有異謀,照撤就是了。開口道:“待明之際,監國大人便可進行此事了。朝鮮確無保有那麼多軍隊的必要,有聖明天子垂愛,朝鮮萬民福祉就有了保障,臣王叩謝天恩。”說完還當真跪向西方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禮。

袁世凱不敢站著,也陪著一同行了禮。起身後仍是嘆息,看著李載冕疑惑的目光道:“王上有所不知啊,世凱所憂心的這便是皇上辦的第三件差事。皇上言說朝鮮小國寡民,卻滋養諸多高門豪族,士民疾苦不說,還易滋生不臣,如今王上立親子為嗣卻遭抗命,五家朕合上書,本監國亦不得不如實呈奏九重…王上…”

“不…”李載冕下意識的脫口而出,隨後便立耶反應過來,恢復常態道:“唉,這也是我朝鮮地難處,政令必得豪門大族支持方可施行,孤這個國王也是有名無實的很啊。想來監國大人也甚有難處,萬請在皇上面前代孤分辨幾句。”袁世凱面苦相,澀澀的笑了笑道:“世凱雖官居監國,然實無監國之實啊,雖名正言順,然職權未明。不得王上及諸豪族支持,世凱也是寸步難行呢。世凱也恭請王上在皇上面前多為世凱分辨幾句,否則這辦事不力之罪追究下來,再算上前些時…嘿,李址鎔,京畿指揮使全奉準一體勸進袁某人,皇上震怒之下,說不定世凱這腦袋就要搬家咯!”

“是啊。”李載冕的面獰了起來,狠狠地在案上一捶,狠狠地說道:“既是如此,這些目無君上的人,要狠狠地嚴辦才行!”轉過臉來,換了副笑臉道:“只是這些。要跟監國大人好好商量商量呢,恐怕要借大人的鎮兵才行…”景陽宮搖曳的燭光下,袁世凱微笑起來。他知道他的計劃已經快成功了。

朝鮮這一年地冬天很冷,自京畿道以北,大雪封山,北方民間有謠言傳說,天降紅雪,主有肅殺之變。這一年地冬月,臘月。朝鮮的豪門大族除紛紛為王軍所圍,一應外界供應全部斷絕。因牽扯謀逆事,無人膽敢多言。

以高宗李熙之前的憲宗之太后神貞太后地勢力獲得膨脹的豐壤趙氏,也是眾豪門中基最淺的一門,自光緒十六年神貞太后死後。漸漸的已經沒了往的風光,可惜後人不知警惕,依舊以朝鮮大族自居,這次便是首先遭殃。官軍以謀逆大罪逮捕事前與閔妃一黨關係密切的趙成夏,以及族長趙寧夏兩個兄弟。就地斬立決。繼續圍趙氏一門,大有不殺乾淨不罷休的氣勢。

袁世凱以監國身份委漢城鎮副將唐紹儀率兵傳令,著朝鮮王軍撤圍。朝鮮軍拒絕,經協商後,趙氏允割出良田兩千頃,分別王軍以及清軍,終於得以免追餘罪。唐紹儀留一營五百人維持秩序,並分發田畝於周邊窮戶。至月底方返漢城。

其餘大戶心驚膽戰,紛紛請以同例免罪,不管怎樣,花點錢買個安生年過,總比節辦喪事要好。

但是此事還沒那麼容易結柬,因為朝鮮國王李載冕已經踏上了南下釜山地路,在那裡登上清軍兵艦,經海路至天津,而後與天海國王松平志男,琉球國王世子尚宏,一同赴北京面聖,共賀聖朝新

身在朝鮮的袁世凱,也接到了欽使頒發地聖旨:著袁世凱晉東海總督,原朝鮮監國職仍舊兼署,晉唐紹儀為漢城提督,壽山為平壤將軍,二人輔佐袁世凱共治朝鮮。

這是我東路人事調整的一部份,朝鮮本的事務,給袁世凱對付綽綽有餘,連順著晉新湘巡撫,吉林將軍長順晉新蜀巡撫,遼東三省八旗駐兵調七萬人分赴上述兩省,新蜀四萬,新湘三萬。

遼東的兵員缺額,調豐升阿至吉林,北方四省新設遼東總督,由依克堂阿晉任,並補授大學士,仍保留定邊大將軍稱號。四省要在兩年內,完成一支二十萬人左右地常備軍的訓練。

由於北京至江府的鐵路將在明年正式開通,遼東的滿人生活基本都受惠於遠東股份公司,所以遼東的情勢基本不用太過擔憂。東面及北面地人事及軍事的調整,有袁世凱及依克唐阿主持,進展已經不用我再太費心了。

農曆九月末以,從直隸到新蜀,又新湘,自高松港而大阪,又經陸路經名古屋至靜岡,又東京,張謇一行二百餘人這一路甚是辛苦,不過亦有所得,除了為他的官營紡織廠了許多練工人以及破產的工廠設備之外,張謇這一路還有個心得。

“東亞病夫”這四個字是西方人稱呼東方的中國和本的,這幾年隨著國家打了兩場大仗,稱呼中國人的聲音漸漸消失了,在他概念裡,這四個字已經是本人的專屬了。只是不來不知道,來了才發現這四個字似乎本人都認為天生就應該是中國人地,從來沒有意識到這四個字也是對自己的侮辱。

特別是年輕人,他們自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中國人=東亞病夫=大本帝國應該挽救的國家。如今雖然戰敗了,但是這種概念似乎還在,特別是越近東京,越是能覺到很多的年輕人狂躁的很。總認為本是**,伊藤博文無恥出賣大本,致使本喪權辱國,割地賠款。

所以,張謇這一行的到來,誘發了本的一場橫跨政界軍界的大震動。

“季直兄好書法,不愧是狀元公呢。”駐欽使汪鳳藻見張謇臉凝重的放下了手中的筆,看了看橫幅上那四個大字,心中有所觸,轉換話題誇讚起張謇的書法來。

張謇轉頭笑了笑道:“身入宦海數載,倒差點把這大字書法給忘了,慚愧慚傀。”汪鳳藻笑著打趣道:“季直兄謙虛啊,真該當把這書法給本人看看,這是為一國之楷模呢。”

“給本人看看?”張謇一愣,口中重複道:“雲章兄你是說將這四個字給本人看看?”

“怎麼了?”王鳳藻有些驚訝。踱步過來唸道:“東亞病夫,就是這內容有些不妥,哈哈。季直兄重新再寫一幅,明天我找人裱了送給伊藤博文,那傢伙近來可是醉心書畫之間啊。”

“哦?”張寨若有所思的輕輕嗯了一聲問道:“他這個首相不理政務了?”雖然這次他並沒有與本政界接觸的任務,只是來東京收羅一些破產企亞的設備等等轉移到國內或新湘新蜀二地,但是對於本政界這麼個大人物,他還是很有興趣。

汪鳳藻奇怪的看著這個狀元公,似乎一副魂不守舍的樣子。不知道在琢磨著什麼心事,當下點了點頭道:“是啊。自從馬關簽約以來,伊藤博文便賦閒在家,因為圍在他家附近地暴民實在太多,伊藤也就是每裡閉門不出。只是偶爾會見會見客人而己,正式場合也不見他出現。”汪鳳藻頓了頓道:“要說他是首相,既然民間不滿,倭王便當命其下野,重新任命首相才對。然而倭王也不這麼辦。風聞倭王正在思良變更國體,也許這首相該當如何處理還沒想好呢。哈哈,鳳藻早年留洋時,觀歐美諸國國體,似乎與倭人變化不大,倭人向來以為用了這個體制就能如何如何了,如今逢了這大敗,又不知要如何變下去呢。”

“這個。雲章兄你可要寫個條陳呈奏給皇上才是。”張謇恢復常態,這一瞬間他突然想起了朝廷要他用民間武師打擊本人自信的差事該當如何進行。手輕輕在桌上條幅上拍了兩下道:“雲章兄,明幫我找個人裱一下,多刻幾個木匾我有用。另外雲章兄,你在東京這裡,有多少扈衛?”

“一營五百人。”汪鳳藻抬頭訝道:“怎麼?季直兄要用?這裡是使館區,自年初出了倭人鬧事的事情後,倭人是不得入內地,這一營人馬也是個擺設。不過海軍的鉅艦每下午都會到這裡巡視的,有事的話,一個電報就能召來。”

“是麼!”張謇興奮的摩擦著手掌道:“雲章兄,正好帶你去見幾個人,都是國內的武林高手哦!”黃飛鴻,霍元甲,杜心武以及他們的徒弟隨人等幾十個人正在使館衛戍營房內吃飯,聽說張侍郎和欽使汪大人一同前來看望,紛紛站了起來。

“這是廣東黃飛鴻師傅。”張謇一一介紹道:“天津霍元甲師傅,湖南杜心武師傅,都是國內有名地武林高手,黃飛鴻師傅還是丹青國手,前段子打琉球,還多虧了黃師傅呢。”又向眾武師道:“都見一下欽使汪大人吧。來見各位,是跟各位說說這本的情形,接下來地差事,也要跟各位代一下。”到了第二天的時候,眾武師已經知道了這東京的幾個大武館,相應的館主,狠角什麼地。黃飛鴻還專門派了弟子去個武館試了試,似乎這些武館都注重拳術,要不就直接是刀術。拳術最有名的是扶桑館,門口的幡牌半降,打聽了一下,是說不洗國恥,不敢全幡。國恥者,敗於清國而賠款失地者也。

而刀術有名的則有兩家,神刀館和武道館。神刀館似乎在辦喪事,人人額纏白布,打聽得知,乃是祭奠一個叫浮竹桂子六的勇士,此人當在東京街頭被本政府處以槍決。這些武林人士不知道,但是汪鳳藻卻是一清二楚,當下眉頭就緊鎖起來。

“這事情要給本人遞抗議,這些人如此光明正大祭奠刺殺我大清和談貝勒大臣地兇徒,太過膽大了!”汪鳳藻氣憤的在書房內轉來轉去,喚來文書道:“你去擬一個抗議書來,署我的名字,遞給東京知事!”張寨笑了笑止住道:“雲章兄,太過了吧?這民間的事情,還是由民間來處理較好,反正我大清國民於此有治外法權,就讓他們幾個去辦辦看?”

“季直你!”汪鳳藻翰林出身,本不太瞧得起這些江湖人士,扭頭對張謇道:“如今怎麼這些草莽之徒也要用,大清當真是缺人缺到如此地步了麼?”張謇嘿嘿一笑,他是狀元公,比誰都理解汪鳳藻的這神情緒,只是他畢竟有著商人的,這種事,用民間對民間再好不過:“雲章兄慎言,這裡頭也是有分別的…”

“嗯…”一席話後,汪鳳藻終於同意支持讓武師們先去處理處理看,但是他堅持抗議書也同時遞。張謇也是樂得同意。

到了第三天上,十來個木製“東亞病夫”的牌匾緊急作了出來,送到了衛戍營房內摩拳擦掌地武師們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