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二三五浙東飛雨過江來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二三五、浙東飛雨過江來兩人很快返回上海,把手中的橡膠股票清倉。儘管很多人對他們在此時拋售股票的行為大惑不解:這不是把會生金蛋的母雞拱手送人嗎?但這種疑惑顯然絲毫沒影響他們接盤時的熱情。

孫元起還讓莉莉絲給孫多鑫、孫多森哥倆捎去口信,希望他們如果購買橡膠股票的話,最好儘快退出來。至於他們具體會怎麼做,孫元起就不好干涉了。

除此之外,託尼還派出了集團中最有能力的幾位記者趕赴南洋,對藍格志、薛納王等幾家著名的橡膠公司明察暗訪,看看究竟如何。

藍格志拓植公司是英國人麥邊1903年在上海設立的,號稱公司經營橡膠種植園,開挖石油、煤炭,採伐木材,其實就是個純粹的皮包公司。在國際橡膠價格上漲之後,麥邊發動了廣告攻勢,花錢請人在上海的中英文報紙上大肆吹噓“橡膠時代”的到來,藍格志公司的商標長時間地佔據了中外大報的頭版。

麥邊還每週召開一次董事會,每次都拿出“從產地拍來的電報”像模像樣地向董事們報告近期的橡膠產量。不僅如此,他還每3個月就給購買藍格志股票的“股東們”發一次紅利,每股可拿到12兩5錢銀子。在他一系列鼓動和作下,藍格志公司的股票價格被越炒越高,面值約60兩銀子的股票很快突破1000兩一股的大關,並且還一票難求。

至於薛納王公司更是個騙局,它也效法藍格志每季度就給股東發股息,一股7兩5錢銀子。還聲稱薛納王公司出產的橡膠質量比藍格志公司更好,到了最後,股價居然超過了藍格志。

這些橡膠公司都曾在中華廣播公司做過鉅額廣告,在託尼心底裡,完全相信它們信鍁真實的。他此次派出兵強將,不過是想獲得第一手資料,從而給孫元起一個教訓,讓他以後儘量不要干涉公司的正常運營。

很快,調查就有了結果。這幾家著名的公司要麼在南洋的種植園才開始整地栽樹,要麼甚至連塊地都沒有。所謂的橡膠產量,完全是向壁虛構;所謂的紅利股息,不過是拆東牆補西牆!

看完調查報告後,託尼渾身冰涼:要不是已經脫身,真相曝光後,自己豈不是死得很慘?

事關重大,託尼不敢自專,趕緊拿著調查報告直奔北京。孫元起皺著眉頭看完報告後,問道:“如果橡膠股票泡沫破裂的話,會對上海乃至全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託尼著手道:“非常致命!我們通過上海商務總會進行了大致調查,所有橡膠股票中,華人大約買了80%,在華外國人搶購了剩餘的20%。很多華人不滿足於在上海搶購,還調集資金到倫敦投機。上海雖然號稱遠東最大的金融中心,由於集中財力投機橡膠股票,目前已經無資可融。市面上的動資金,尤其是錢莊的動資金,都被橡膠股票納殆盡。

“估計華商在上海投入的資金約2600萬至3000萬兩,在倫敦投入的資金約1400萬兩。中國政府可支配財政收入也不過才1億兩左右,一旦橡膠股票泡沫破裂,鉅額銀兩外,會讓政府運轉失靈,財政狀況惡化。工商業則因為資金短缺,購買力下降,會受到致命打擊。像遠東廣播集團的廣告業務、華熙味廠的味銷售等,預期都會出現大規模下滑。”

“真是天作孽,猶可違;人作孽,不可活!”孫元起狠狠地把報告摔在桌子上“天上會掉餡餅麼?如果要掉,那也是個陷阱!可恨這幫人已經掉進陷阱裡,還對著餡餅口水。古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果不其然!”託尼頓時侷促不安起來,等孫元起停止發飆後,才心翼翼地道:“雖然如此,不過我和莉莉絲還好,畢竟已經順利從股市裡脫身。即便橡膠股票泡沫破裂,下半年經營困難,之前在股市上的盈利也足以彌補虧損,不會影響今年的分紅。”孫元點頭:這也算是難得的好消息了。只是不知這次股災要鬧多大、鬧多久,看來經世大學近期就要壓縮開支,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託尼接著道:“約翰遜,我們廣播公司還要發佈預警消息麼?”

“當然要!”孫元起斬釘截鐵道“我馬上會給軍機處寫一份密摺,彙報此事。另外再寫封私信,幫我帶給上海道臺,讓他秘密控制住那幾家皮包公司的主謀,防止外逃。

“現在就回上海,回去之後,馬上把信給上海道臺,隨後撤下所有橡膠公司的廣告,然後過一兩天,再發布預警消息。”孫元起的舉措,不可謂不盡心,只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他和託尼密談的時候,關於橡膠股票泡沫的傳言已經在上海灘散佈開了。道理很簡單,那幾個記者雖然簽署了保密協議,可誰家沒有三大姑八大姨買了橡膠股票呢?既然買了,本著“親不親,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道義原則,總得透點風聲吧?最後,還一再叮囑:“這是機密,不能隨便外傳!”越是機密的道消息越是傳得飛快,很短時間上海灘便人盡皆知,到最後還有那麼一句:“這是機密,不能隨便外傳!”隨著言的傳播,藍格志、薛納王等幾家股票價格開始直線下跌,其他橡膠股票的上漲勢頭也被遏制。但“橡膠時代”的理念實在太深入人心,不少人依然在持票觀望,心道:“藍格志、薛納王等股票下跌,是因為它們詐騙;如果是正規橡膠公司的股票,價格應該還會漲的!”天堂和地獄只有一步之遙。就在他們猶豫的時候,地獄到來。

託尼還沒有抵達上海,美國政府發佈一條新聞:鑑於橡膠價格太高,為防止出現鉅額貿易逆差,美國將限制使用橡膠。

消息一發布,倫敦市場橡膠價格應聲而跌,上海市場馬上隨之跟進,橡膠股票遭受重創。加上之前本來就佈的傳言,迅速在股市上形成了大恐慌。每個人都爭著把手中的橡膠股票賣掉,價格一落千丈。短短几天,原先價值數十兩、上百兩的股票就變成廢紙一張。至於麥邊等人,早在言傳佈之初,就捲起全部款項人間蒸發了。

孫元起收到上海道蔡乃煌的來信後,只能一聲長嘆。

在孫元起淳樸的意識裡,能買得起數十兩、上百兩銀子一股橡膠股票的人,都不是窮人。如今股票投機失敗,頂多也就讓這些有錢人破點財。隨後的事態發展證明,孫元起的想法是“toosimple,sometimesve”因為不僅個人參與投機,上海很多錢莊也被攪了進來。

類似於銀行的金融機構,中國在明代中葉就已經出現,具體名稱包括錢莊、錢店、銀號、票號等,從事存儲、匯兌、信貸之類的金融業務。進入清朝以後,錢莊獲得較大發展,在各地都有不少私人開設的票號,大的錢莊甚至可以在全國主要城市設立分號,實現匯通天下,比如喬致庸的大德通。電視劇《喬家大院》也正是講述這類錢莊的興衰史。

隨著國門開放,匯豐、道勝、正金、花旗等外資銀行先後進入中國,逐漸壓縮錢莊的生存空間;清政府也緊跟形勢,相繼成立官方背景的通銀行、大清銀行。但私人錢莊依然在擠壓之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間,那就是通過緊密的人情,靈活地向本土企業和商人提供額金融業務。因為上海灘人煙輻輳,工商業發展,業務量大,私人錢莊發展非常迅猛。在20世紀初,一度和外國銀行、本國銀行成為三足鼎立之勢。

私人錢莊因為資本較,而且顧客多是人,所以有經營靈活≈續簡單、形式多變等諸多優點。但也正因為如此,它也存在著手續不規範、抗風險能力差等弊端。尤其是那些錢莊,開設就是為了賺錢,經營時會更加不擇手段,以期獲得暴利。當橡膠股票價格飛漲的時候,便有無數錢莊奮不顧身地投身到了淘金大中。他們參與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向投機者提供貸款。這本來是一項無可厚非的業務,只要投機者提供足夠可靠的擔保,哪怕出現股災,對於錢莊影響並不大。但很多錢莊“發明”了一種雞生蛋、蛋生雞的連環擔保:首先,允許顧客用橡膠股票來抵押,獲得貸款;接著,顧客用貸款去購買橡膠股票;然後,顧客再用買來的股票作抵押換取貸款,再去買股票…

就當時來看,橡膠股票的盈利速度遠超過錢莊的貸款利率,如此一來,顧客、錢莊都能賺錢,這項業務何樂而不為呢?可誰也沒考慮過股票貶值乃至變成廢紙的可能,因為大家的腦袋裡只有“發財”二字。

二是錢莊直接參與炒股。因為炒股來錢太快,由不得不心動。而且很明顯,投入越多,賺得也越多。很多錢莊老闆就忍不住誘惑,開始下海撈魚。儘管他們都是有身家,畢竟資本太,於是就挪用錢莊的錢。錢莊的錢可不全是他自己的,很多都是儲戶寄存在此生息的。一旦血本無歸,在此存錢的工商業主豈不是同樣要遭受巨大損失?

更可惡的是大錢莊的老闆,像正元錢莊老闆陳逸卿、兆康錢莊老闆戴嘉寶、謙餘錢莊老闆陸達生,他們不滿足於挪用自己錢莊的錢,還向錢莊拆借。錢莊覺得大錢莊信譽有保證,自己又有錢賺,何樂而不為呢?自然無不應允。

誰知道突然之間,橡膠價格狂跌,橡膠股票成為廢紙,所有投資血本無歸!僅陳逸卿、戴嘉寶、陸達生三人的損失,就在白銀600萬兩以上。

在股災過後短短几天內,上海就倒閉了大錢莊數十家,而且影響越來越大,逐漸由上海股市大恐慌演變成全國範圍內的金融大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