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九紅髯碧眼知何意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海量小说,在【就要看書網】
起初孫元起並不以為意,畢竟《四章句集註》作為宋元以來影響中國最大的一部經典,利用早晨的時間溫習背誦一下,無可厚非。請記住我等在幾個教室裡轉一圈下來,才發現事情有此不對勁:所有晨讀的學生,手裡拿的都是發黃的古。不用問,自然都是《四》、《五經》之類的。
見孫元起皺著眉頭,劉師培在一旁開解道:“中國經典,尤其是《四》、《五經》,蘊藉無窮,屬於常讀常新。《論語》中說“溫故而知新’“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學生們早起來溫習一下,也在情理之中。何況,數學、物理學、化學這類的面學,最重要的是靠理解,背誦是無效的,他們現在不看,也可以理解。”孫元起搖了搖頭。關於理工科知識不用背誦的說法,完全是以訛傳訛。事實,所有知識的學習都是以記憶為基礎的,理解和實踐必須建立在記憶之。尤其是物理和化學,更需要
悉背誦知識點和公式,否則理解和實踐就會變成沙灘的凡爾賽宮。
見學生漸多,課在即,孫元起一行人離開支郡師範,又來到了左近的師範傳習所。
兩校之間,相距不過數百步,步行分分鐘就能到達。
走進傳習所的時候,按說已經是課時間了。可進門就看見七八個中青年圍著一個老夫子,正坐在校舍門口的樹蔭下,手裡捏著菸袋閒聊。到了近處,聽得真切,只見那老夫子慷慨昂地說道:“…他文章寫得好,按能中的。不過事情總有意外,比如說考官的瘁好,比如說貢院恰好漏雨,比如說文章不小心犯忌諱。俗語說得好:窗下休言命,場中莫論文。也就是說該你用功的時候1不要去想命運,努力就是了:可一旦坐到了考場裡,就不要說平
你比別人用功,你得服從命運、面對現實。
“老夫年青的時候在南京參加鄉試,是在秋字號房。剛坐定,邊就來了一個人,差役就過來問他姓名籍貫。回答之後,差役就拱手道喜,說他昨天晚夢到一女子,手持杏花。女子告訴他說“明天某縣某人報到後,請你轉告他,就說杏花在此。說完,把杏花在號房。如今姓名籍貫合若符節1豈不是可喜的佳兆?誰知道,那人一聽,大驚失
,連身的文房四寶都沒解下來,就推說有病退場了。
“老夫好奇得緊,試考的時候一心想這事兒,文章都沒寫好。出場之後,趕緊找到那人的同鄉詢問,才知道那個生才華橫溢,可是品行不端1曾玷汙一個名叫杏花的婢女,等女子有了身孕,又把她趕出家門,造成一屍兩命。結果報應不,這個冤魂便到考場裡面尋仇。
“所以說,要想中舉,文章固然得好好寫,但關鍵可不僅僅在文章。前人有云“一命二運三風水1四積陰德五讀。非常有見地!大傢伙都至少讀了一二十年的聖賢文章,四五經自然滾瓜爛,八股利器也磨得鋒快,只等進場試考,好戈取功名、掇拾青紫。誰成想朝廷一聲令下,廢除科舉,咱們大家的數十年辛苦全都白費!這不就是命麼?”周圍的聽眾大有共鳴,不
一齊點頭嘆道:“可不就是命麼!”老夫子深
一口煙,悠悠吐出,才接著說道:“老夫聽京中朋說,省裡新來的孫學使,自打小就在西洋留學,是科學科的、化學化的,懂得七八國英文。可本國的東西卻是一竅不通,不說《三》《百》《千》沒讀過,便是連字都寫得七零八落、缺胳膊掉腿的。你們說,他來主持學政,會出之乎者也的四文題目麼?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到試考的時候,學生只要懂得怎樣鍊鐵、怎樣燒玻璃,哪怕你把“鬱郁乎文哉,寫出“都都平丈我”想來他也會取你的!
…
”見老夫子說話開始抨擊時政,孫元起失去興趣,和楊度、劉師培在學校裡四處轉悠。發現這個名為“傳習所”的教師進修學校,幾乎和北京的翰林院差不多,聊天下棋、詩作對…全校的師生分成不同的興趣小組,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
孫元起臉有此不悅:從這樣師範傳習所出去的老師,如何能肩負起宣傳知識、推廣科技、開啟民智的重任?師範傳習所鋒成這樣,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看了半天,三個人都有些失望,決定改變行程,先去營坊口都司湖畔的兩湖總師範學堂看看。
兩湖總師範學堂是光緒三十年1904,張之以庫平銀四萬三千兩的巨資,將兩湖文高等學堂改建而成的。學校規模宏大,設仁、義、禮、智、信五齋,計劃招生一千二百名,號“千師範”學制五年。校內另設有附屬初等、高等小學堂各一所,作為學生實習之處。
或許因為這是湖廣地區最高等的師範學校,張之倍加重視,校門口居然有持槍站崗的新兵。
三人都是經過大陣仗,加相貌打扮也像學生,想過這種門實在是易如反掌。當下公推派楊度前,用一口濃重的湖南腔去和士兵
涉,只說自己是支郡師範學堂的學生,來學堂找一位名叫“任君意”的同鄉。士兵果然被騙過,三人輕輕鬆鬆地進了學堂。
相較前兩所學校,兩湖總師範明顯正規許多。此時正值課期間,能從錯落有致的教室中不時聽到老師授課的聲音、學生誦讀的聲音。駐足大致分辨了一下,就有讀經講經課、算學課、教育課、博物課、物理課等。
作為物理學出身的孫元起,自然首先到講授物理課的教室邊旁聽,就聽到裡面的老師用不太利的中文說道:“…有重學斯有力學,天氣壓於,地氣壓於下,見重所見力矣。物有動、靜二理,靜者運使動,動者阻使靜,皆須力。明其理,則殺物力以省人力,助人力以勝物力,妙用自無窮焉。省力、助力之器有七:一曰權杆,二曰輪軸,三曰滑車,四曰斜面,五曰尖劈,六曰螺旋,七曰齒輪。”聽了半天,孫元起才明白,這廝是在從牛頓第一定律出發,開始講力學。
可是你不能用白話好好說麼?把牛頓第一定律翻譯成“任何物體在不受任何外力的時候,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直到有作用在它面的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為止”會很難麼?非要拽文!連孫元起都是費好大勁才明白,很懷疑那些坐在下面的學生能不能聽懂。
聽了片刻,孫元起又來到博物課的窗外,聽裡面說話磕磕絆絆的,貌似也是一今曰本人:“…,大清打破歐美諸國之封鎖,獲得獨立與自由,駁行新政,僅靠本國之力量斷斷無法達成,總需招募國外有識之士,在其左右獻計獻策,籌劃徑營各種事業。環顧宇內,能戮力扶持大清者,捨本而其誰?去年,我大曰本將士於東北不懼犧牲,奮勇血戰,痛擊沙俄,為大清收復河山,即為一證也。故而大清煤、鐵等礦產,亦當與本合作,共同開採,以杜西洋諸國之凱覦!”孫元起聽了這話,心中怒火大作,就想進屋出這話的究竟是何等貨
。還沒邁步,就被楊度牢牢扯住:“百熙,你進去是不合適的!”
“?”孫元起不解。
“你可是提學使,堂堂從二品的大員,難道你要進去和他辯論,一逞口舌之快?你可是剛到湖北不久,就在眾目睽睽之下,和人口角,威信何存?學生們又會如何看你?稍安勿躁!你要想請他走人,哪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兒?何必此時徒逞意氣!”聽了楊度的話,孫元起才悻悻然止住衝動。
事實,曰本為了輸出文化,在中國發展親勢力,一直積極爭取中國的教育權。在啞年,曰本帝國教育會就設立了“清國派遣教員養成所”專門訓練派遣到中國的教員。民間團體也建立了類似的機構。啊年,在東京還成立了清國派遣女教員養成所。有些曰本大學直接招聘一些志願到中國的師生,來華擔任學校老師。
在清末這段時間內,大批曰本教習來華任教,人數最多時達五六百人,遍佈中國各地。在曰本人撰寫的《論曰本在華教育勢力》一文,公然聲稱:“曰本在華教育勢力有三種,即曰本教習、曰本留學生和譯成華文的曰本教科。”好在經過孫元起這麼多年的努力,譯成華文的曰本教科在中國已經潰不成軍,曰本留學生也規規矩矩地呆在經世大學裡學習五講四美三熱愛,現在要剷除的,就是剩下曰本教習了!。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