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紀一百二十四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起重光作噩正月,盡十二月,凡一年。
o高宗受命中興全功至德聖神武文昭仁憲孝皇帝紹興十一年(金皇統元年),正月,壬寅,右文殿修撰、提舉江州太平觀趙開卒,年七十六。
自金人侵陝、蜀,開職饋餉者十年,軍用得以毋乏,一時賴之。開既黜,主計之臣率三四易,於開條畫,毫髮無敢變更者,人偉其能。然議者咎開竭澤而漁,使後來者無所施其智巧。凡茶、鹽、榷酤、賞、零畸絹布之徵,遂為西蜀常賦,故雖累經減放,而害終不去焉。
癸卯,鳳翔府同統制軍馬楊從儀,敗金人於渭南。
庚戌,淮西宣撫使張俊入見。帝問曾讀《郭子儀傳》否,俊對以未曉。帝諭雲:“子儀方時多虞,雖總重兵處外,而心尊朝廷,或有詔至,即就道,無纖介顧望,故身享厚福,子孫慶無窮。今卿所管兵,乃朝廷兵也,若知尊朝廷如子儀,則非特一身饗福,子孫昌盛亦如之。若恃兵權之重而輕視朝廷,有命不即稟,非特子孫不饗福,身亦有不測之禍,卿宜戒之。”先是金都元帥宗弼自順昌戰敗而歸,遂保汴京,留屯宋、亳,出入許、鄭之間,復籤兩河軍與蕃部凡十餘萬,謀再舉。上亦逆知敵情必不一挫便已,乃詔大合兵於淮西以待之。俊自建康來朝,故有是諭。
是,金群臣上金主尊號曰崇天體道欽明文武聖德皇帝。金主初服袞冕。命太師宗幹輦輿上殿,制詔不名。
辛亥,帝諭大臣曰:“李左車言:‘千里饋糧,士有飢。’敵若侵淮,其勢糧必在後。但戒諸將持重以待之,至糧盡歸,因其怠擊之,則無不勝矣。”癸丑,金主謝太廟,大赦,改元皇統。
乙卯,金人攻壽府,守將孫暉、樞密院編制雷仲合兵拒之。
己未,淮北宣撫判官劉錡,自太平州渡江以援淮西。錡有兵二萬,馬數百,朝廷聞報,亟令張俊還建康拒敵。時孫暉、雷仲皆棄城而出,金人破壽,殺守兵千餘人,系橋淮岸以濟其眾。
金初定命婦封號。
西夏請置榷場,金主許之。
乙丑,劉錡至廬州,駐兵城外。時樞密直學士、知廬州陳規病卒,城中無守臣,備禦之具皆闕,官吏軍民散出逃遁,惟有宣撫司統制官關師古兵二千餘人。錡巡其城一匝,曰:“城不足守也。”乃冒雨與師古率眾而南。
丙寅,金以大軍入廬州,遣輕騎追劉錡,及於西山口。錡自以兵為殿,西向列陳以待。追騎望見錡旌旗,逡巡不敢,暮,各解去。
丁卯,劉錡結陳徐行,號令諸軍,佔擇地利,共趨東關,依水據山,以遏金人之衝。自金人渡淮,淮南之人皆避過江南,為遷徙之計,惟視錡兵以為安危。錡既得東關之險,稍休士卒,兵力復振。金人據廬州,雖時遣兵入無為軍、和州境內剽掠,不敢舉兵江,懼錡之乘其後也。江南由是少安。
戊辰,金人破商州。
先是右元帥完顏杲遣珠赫貝勒以數千騎入侵,守臣邵隆知不可守,乃焚倉庫,毀廬舍而遁。金人入城,據之。
己巳,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以殿前司兵馬三萬人發行在。
金封平章政事完顏昂為漆水郡王。
二月,癸酉,淮西宣撫司都統制王德渡江屯和州。
初,金都元帥宗弼既入合肥,諜者報金人已入含山縣,漸入歷陽。時張俊諸軍已趣裝,猶未發,江東制置大使葉夢得見俊,請速出軍,俊猶遲之,曰:“更俊探報。”夢得曰:“敵已過含山縣,萬一和州為金人所得,長江不可保矣。”俊遂令諸軍進發,諭諸統制曰:“先得和州者勝。”德曰:“德當身先士卒,為諸軍前鋒。”俊壯之,將士皆鼓舞,訁雚噪而行。有報已失和州者,德乃率所部兵渡採石,約俊明入城會食。至中,聞敵勢甚眾,莫敢前,德驅之進翟,首先登舟。俊宿於江中,德率眾徑至城下,敵退屯昭關。
武功大夫、忠州團練使、知商州邵隆復入商州。
初,隆既遁去,乃屯兵山嶺間,道出州西芍藥口,謂避地者曰:“汝皆王民,毋忘本朝。”眾泣,攜老幼來歸。隆遣其子繼出商州之北以張其勢,而移軍洪門。金人以騎來攻,隆設三伏以待,鏖戰兩時許,大破之,擒其將。隆始持十糧,過期,食不繼,士卒臠腐屍,齧草木食之,疲睏甚。及戰,隆親鼓之,呼聲動山谷,無不一當百,遂大捷。繼亦破之於洛南縣,金人乃去。隆以功遷右武大夫、榮州防禦使。
丙子,帝謂大臣曰:“中外議論紛然,以敵江為憂,殊不知今之勢,與建炎不同。建炎之間,我軍皆退保江南,杜充書生,遣偏將輕與敵戰,得乘間猖獗。今韓世忠屯淮東,劉錡屯淮西,岳飛屯上,張俊方自建康進兵前渡,敵窺江,則我兵皆乘其後。今虛鎮江一路,以檄呼敵渡江,亦不敢來。”其後卒如帝所料。
故朝散大夫鮮于侁,追復集賢殿修撰。
淮東宣撫司都統制王德,遇金鎮國大將軍韓常於含山縣東,擊敗之。
戊寅,金主詔:“諸致仕官職俱至三品者,俸祿、人力各給其半。”己卯,淮西宣撫司統制官關師古、李橫復取巢縣。
辛巳,直秘閣、知泰州王奐兼通泰制置使,措置水寨鄉兵,控守二州。
壬午,淮西宣撫司將官張守忠,遇金人於全椒縣,敗之。
先是金人分兵侵滁州、濠州,起復武功大夫、英州刺史、知滁州趙時遁去。張俊遣左軍統制趙密追金人,擊之,密令守忠以五百騎出全椒,偃誘篁竹間,敵疑不動,迫暮,引去。密乃引兵出六丈河以分敵勢,將斷其歸路。
癸未,劉錡自東關引兵出清溪,邀擊金人。張俊、楊沂中亦遣統制官王德、張子蓋等會兵取含山縣,復奪昭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