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說文解字》:“惻,痛也;從心,則聲。初力切。”

“痛”指的是“悲痛”是一種心理受。《古漢語常用字字源字典》進一步解釋說:“惻,心形則聲。悲痛。初力切。音測,職韻。”

“隱”的本義是矮牆。《說文解字》:“隱,蔽也。”是指人隱蔽在矮牆之下,不暴出來。

“惻隱”作為一種內心受,有時是深藏不的,不是一定需要或能夠表示出來。有這種受的人可能有相應的言行,如用言語撫,給予金錢或物質的幫助等,但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可能使他未能或不便表示出來,但卻不能否定掉他在內心已經產生的憐憫和同情。

“惻隱”即對弱者,對別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憐憫和關懷。

“惻隱之心”是孟子提出的重要命題:“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告子上》)按照孟子的說法,以上四種“心”是人類固有的良知良能。

“《孟子﹒公孫丑章句上》中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孟子認為,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同情憐憫之心,那就會喪失人的本,而不可能成為一個正直善良、品德高尚的人。他還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認為一個人同情憐憫、關懷他人之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仁愛思想情的開端。人常常以人是萬物之靈而到驕傲和自豪。而人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的重要依據乃是人實現了對動物生存法則的超越。在達爾文的進化論看來,動物的生存為弱強食、適者生存的法則所支配。而人則在動物進化的過程中擺脫了動物生存法則的約制,達到更高的境界。人在理基礎上生成的道德良知,使人能夠推己及人,在心與心之間搭設彼此溝通的橋樑,銳地受到弱者的不幸,並向弱者伸出救援之手。因而,對弱者的關懷,確鑿地證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區別,顯示了人的尊嚴與高貴,反映出人的璀璨光芒。

在《悲慘世界》中,當身為市長的冉阿默默地扛起壓在車伕身上的馬車的一瞬間;在面臨失事危險的飛機上,周恩來總理把救生衣脫下穿在一個小女孩身上的那一刻;當偉大詩人杜甫在自己的房子為秋風所破,唱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一千古佳句的時候,無不生動地詮釋著惻陷之心、悲天憫人思想。試想,倘使生活的世界到處充斥著恃強凌弱的慘象,惻隱之心被冷漠之心乃至冷酷之心所取代,人的本、人的尊嚴又從何談起?

“人之初,本善”關心人,關心人的幸福,是人道主義的堅定信念和道德情懷。貧困山區失學的孩子在好心人的資助下又背起了上學的書包,眸子裡重新閃爍出文明的火花;被拖欠工資的打工者在勞動主管部門的幫助下討回了自己的工資,並和家人過上了團圓年;生活陷於窘困狀態已久的下崗職工在社區的努力下找到了一份養家餬口的工作,並燃起了對生活的美好希望…這一切都向我們表明:身處寒冷之中的人們更需要溫暖,孤苦無助的人更需要人們的救援。當我們遇到一個需要幫助的弱者的時候,內心是否升起一種同情與憐憫之情?即使只是一個瞬間。有一首歌唱道:“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就會變成美麗的人間。”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助人“一臂之力”即使只是“一指之力”、“舉手之勞”人世間也就會溫暖許多,自己也會快樂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