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淚的獵槍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有一個狩獵隊把一群羚羊趕到了懸崖邊,準備全部活捉。約摸半小時後,羚羊群分成了兩類:老羚羊為一類,年輕羚羊為一類。一隻老羚羊走出羊群,朝年輕的羚羊群叫了一聲,一隻年輕羚羊應聲跟著老羚羊走到了懸崖邊。年輕羚羊後退了幾步,突然朝懸崖對面躍去。隨即,老羚羊緊跟其後也飛躍出去,只是老羚羊躍起的高度要低一些。當年輕羚羊在空中向下墜時,奇蹟出現了,老羚羊的身子剛好出現在年輕羚羊的蹄下,年輕羚羊也在老羚羊背上猛蹬一下,下墜的身體又突然升高並輕巧地落在了對面的懸崖邊,而老羚羊就像一隻斷翅的鳥筆直地墜入了山澗。試跳成功。緊接著,一對對羚羊凌空騰起,沒有擁擠,沒有爭奪,秩序井然,快速飛躍。頓時,山澗上空畫出了一道道令人眼花繚亂的弧線,那弧線是一座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為橋墩的生命橋。那情景是何等的神聖,獵人們個個驚得目瞪口呆,打獵以來第一顆眼淚早已止不住,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獵槍。
天下萬物皆有靈,傷害萬物就是傷害生靈。國際自然資源保護聯合會發表的“2004年全球物種調查”顯示:全球有超過15000種地球物種瀕臨滅絕,滅絕速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世界上61個熱帶國家中,已有49個國家的半壁江山失去野生環境,森林被砍伐、溼地被排幹、草原被翻墾、珊瑚遭毀壞…《自然》雜誌稱,50年後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
據載,在瀕臨滅絕的脊椎動物中,有37%的物種是受到過度開發的威脅,許多野生動物因被作為“皮可穿、可用、可食、器官可入藥”的開發利用對象而遭滅頂之災。象牙、犀牛角、虎皮、熊膽、鳥的羽、海龜的蛋、海豹的油、藏羚絨…更多更多的是野生動物的,無不成為人類待價而沽的商品,萬類自由的大千世界,竟然成了大屠宰場。現在,沒有什麼動物不可以作為人類盤中餐的。大肆捕殺地球上最大的動物——鯨,就是為了食用鯨油和生產寵物食品;慘忍地捕鯊——這種已進化4億年之久的軟骨魚類,割鰭後拋棄,只是為品嚐魚翅這道所謂的美食。人類啊,正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時尚、炫耀、取樂、口腹之慾,而去剝奪野生動物的生命,甚至令其遭受滅族滅種之災。暴殄天物,實是有違自然法則。2002年,sas病毒席捲整個亞洲乃至全球,據說這與東南亞及我國廣東一帶的人經常吃的一種野味——果子狸有關。愛護天下生靈就是愛護人類自己的生命!
大自然的萬物構成了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生命之網。人類源於大自然,是大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世間萬物生態鏈條中的一環。一旦生態鏈條斷裂了,生命之網破碎,人類將無法生存。人與自然萬物辱齒相依,息息相關。只有人類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才能使人類的生存空間得到更好的保護,從而推動人類的發展。
仁者愛物,物無貴賤。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指出君子對於萬物,要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於百姓,要仁愛,但談不上親愛。要親愛親人,仁愛百姓,仁愛百姓而愛惜萬物。其“愛物”思想,繼承和發揮了“物善”的思想,強調“物”與“我”的並存和並立,表現出一種整體主義的宇宙觀。孟子提倡“愛物”目的在於使“物”為“我”所用,以施“仁政”、行“王道”宋代張載提出“萬物一源”思想,認為“物吾與也”(張載《西銘》),認為人與人是同胞關係,而人與物是伴侶關係,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哲學觀。愛物的一個方面,包括愛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破壞大自然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濫砍濫伐、破壞植被勢必造成水土失、氣候惡劣、環境惡化,直接危協人類的生存環境。環境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全人類都要自覺地認識大自然、保護大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同時,也要保護自然界的每一個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