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說禮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禮”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現象,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世代相承的主要形態。在中國古代社會里,上至朝廷的軍國大政,下至民間的常飲食,均是在禮的規範下進行的。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譽。從一定意義言之,一部中國文化史,即是一部禮的發生、發展史。

《說文解字》:“禮,履也。”

“禮”是據一個人的德與位所形成的本分與職責的不同,是要求每個位置之上的人各敬其業,這是使一個團體和國家乃至天下,能夠有條不紊的關鍵所在。《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禮記·仲尼燕居》說:“禮也者,理也”認為禮是社會活動中最合理的原則。孔子說:“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禮記·經解》也記載:“有治民之意而無其器則不成。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圓也。”《禮記·仲尼燕居》說:“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與!倀倀乎其何之?譬如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見?”

“禮之所興,眾之所治也;禮之所廢,眾之所亂也。”

“禮”是仁主導下,善用中庸之道,承認和尊重當時當地歷史條件下人類社會競爭體制和倫理關係所形成的人際地位和作用的差異,因時因地因體制宜,建立起來的應循行為規範。旨在造就一種的內在自覺,弘揚愛心、公心,以調諧私心,驅使人類天賦靈創造能力,推動社會良發展進步,經由比較合理、富庶的小康階段,開創高度和諧、發達的大同社會理想境界。

孔子曾這樣形容禮的重要:“禮者,政之本也。禮者,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治國而無禮,譬猶瞽之無相,倀倀乎何所之?譬猶終夜有求於幽室之中,非燭何以見?故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進退揖讓無所制。”(《家語.哀公問政》)換言之,沒有了禮,不是返祖迴歸叢林,就是天下大亂了。為此夫子強調為人“不學禮,無以立”和“不知禮,無以立也”禮,最初是原始社會祭神祈福的一種宗教儀式,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其內容由單純的習俗儀式發展成為道德層面的行為準則,是社會生活中由於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儀式,有時候也表示尊敬的動作和言語。我國傳統的成年禮、婚禮、相見禮,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理念,它們讓人在儀式中受親情,受責任。

禮治,是儒家以禮為原則的政治思想和主張。夏、商、週三代實行禮治。禮治時代,禮是一切行為和規範的“立法者”當然也是德的規定者、德的評判標準。在此意義上,合禮便是有德,悖禮便是無德。趙衰說:禮樂是“德之則”(《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內史興言禮是“所以觀忠信仁義”(《國語·周語上》)者,用禮來觀察、考量忠信仁義諸德,視禮為判斷德的準則,即是如此。

孔子從小跟母親顏徵在識字、習禮,五六歲時便組織兒童作、演習周禮,15歲立志於學,年輕時就“博聞而知禮”名噪魯國,30歲而立,開始招收生徒傳授禮樂文化,成為一代禮樂大師。孔子十分重視禮、推祟禮,所以有人說“禮”學是儒學之骨幹。孔子認為,禮不僅對統治階級治國有巨大作用,而且對民眾個體的生存也有巨大作用。他認為“不知禮,無以立也”孔子教育兒子孔鯉“不學禮,無以立”還教育自己最得意的弟子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本人對“禮”是身體力行的。《論語·鄉黨》不惜紙墨著力刻劃了孔子在談、坐臥、站立、行走、乘車、寢食、服飾、出使外國、接待貴賓、與友往、饋贈禮品等方面遵循禮儀、執行禮儀所塑造的自我形象。

我們從這篇記載中受到孔子確實是彬彬有禮、氣質不凡、瀟灑倜儻的仁人君子。通過二三例我們便可窺見一斑。

“孔子於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爾。孔子“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言言如也。過位,如也,足矍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執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如戰,足宿宿宿如有循。享禮,有容。私覿,愉愉如也。”

“食不語,寢不言。”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開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四書章句集註》文:“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和者,從容不迫之意。蓋禮之為體雖嚴,而皆出於自然之理,故其為用,必從容而不迫,乃為可貴。先王之道,此其所以為美,而小事大事無不由之也。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提出,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有了禮,野蠻就被文明所替代,魯便被禮貌所換位。在為人處事上,在修身涵養上,禮應是永恆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