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豆花泡饃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收藏就要看書網,防止丢失阅读进度】
我的家鄉位於關中古道,東接歧山,南毗陳滄區,西臨千陽,北連麟遊縣,民風淳樸,人民生活穩定,尤其是家鄉的風味小吃豆花泡饃與歧山的臊子面,扶風的滷糕饃齊名三秦大地。
初秋的早晨,風兒吹來以到幾絲涼意,太陽也已經失去了夏
的威風,懶懶的照在無垠的田野,只有一片一片黃蔥蔥的大豆低著沉重的腦袋,等待人們的採摘,也給給田野增添幾分生機。
白過後,莊稼地出現了三三兩兩的婦人,他們頭頂顏
各異的手帕,(關中八怪之一手帕當帽戴)手挎竹藍,一個個低頭彎
,高聲說笑,把那
透的
豆莢摘到籃子裡,偶爾有一兩隻野兔串出豆田,又引起一陣歡笑和吶喊,冬
沉寂的田野頓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一袋袋豆莢堆在了院子的各個角落,耐不住清閒的老人們不等兒子媳婦動手,就席地而跪,手拿槌,在平整的石板上一下一下的敲打豆莢,隨著一雙佈滿青筋的手兒的揮動,一粒粒滾圓潔白如珍珠般散發著豆香的豆粒便迫不及待的蹦了出來。
豆粒在冬高風頭的吹拂下很快的風乾了,人們也忙完了地裡的農活,有手藝的人便開始製作豆腐,加工豆花泡饃了。
吃過一碗熱乎乎的包穀疹子早飯,勤快的婦人就把一粒粒乾淨潔白的豆子倒入大盆,用剛提上來的井水浸泡,等到第二天凌晨,豆粒發漲,用手能擠碎的時候,愛睡懶覺的男人在女人的催促下,從溫暖的被窩爬出來,把一把一把的豆粒入小石磨的磨眼,把小石磨推的飛快,發出吱吱的聲音,在寂靜的鄉村凌晨顯得格外的響亮,隨著第一聲石磨的響聲便有多家石磨聲跟隨,猶如冬夜裡一首不老的樂曲,和諧快樂,伴隨著這樂曲的便是石磨下一桶桶溢著白沫的豆糊盛在大盆裡。
細心的女人用紗籮過完豆糊,一盆石磨浮著豆油,飄著豆腥味的生豆漿就出現了,把豆漿放在大鐵鍋中燒開,飄去浮沫,一鍋熱氣騰騰,如白的
豆漿就作成了,不一會,在裡間點豆花的(這是絕門手藝,是製作豆花的關鍵,不外傳)男人把一缸
生生香噴噴的豆花也作成了。
等天發亮,
出曙光的時候,屋裡的老人孩子也都起來了,孩子們連臉也顧不上擦一把,就央求先喝一碗熱豆漿,解一夜的焦渴,等全家人都收拾停當了,老人便把那早就烙好的,和鍋蓋一樣大小,外焦內黃的鍋盔(關中八怪之一,饃饃像鍋蓋)用鋒利的刀片切成薄如蟬翼一寸見長的饃片放在大老碗裡,用燒熱的豆漿澆透,放入鹽粒,在饃片上面再舀一勺
的豆花,最後淋上一勺鮮紅的辣椒油,哇,一碗黃中有白,白上飄紅,充滿香味的豆花泡饃就作成了即可口有營養,既保暖有耐飽,保證百吃不厭,難以割捨,一世牽掛,這就是家鄉的風味小吃豆花泡饃,再佐以家鄉醃製的鹹菜,哪個味道…歡
你來品嚐,希望你來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