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三十九章大元新篇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记住【就要看書網】:91KS.ONLINE

織布機上首先得有經線,這是我所知道的,但難就難在經線是怎麼一分為二的——分組的技術是核心。

我和土魯先做了一個矩形的木框,長1米5左右,寬70釐米左右,豎直襬放,下面用木製三腳支撐。在木框的上下兩邊用陶片刀刻出許多均勻的細槽。

我親自來完成這個刻槽的工作,力求作到既細又均勻。每釐米長度上,大約有六個槽。

另外再做兩塊80釐米長的薄木板,在其中70釐米長度上刻了許多小孔,分前後兩排,以保證在每釐米上有三個孔。

紡好的麻線先將一頭拴在木框下面的邊框上,另一頭一部分拴到上邊框,一部分線拴一塊穿了孔的板上,這樣經線就分成了前後兩面,叉固定,保證前一面的經線和後一面的經線兩兩相鄰間隔,再將後一面的經線每一穿過前一面的經線間隙,都拴到另一塊薄木板上的孔裡,這樣把薄木板板提起或放下,前後的經線就換一次位置。

緯線就簡單了,用一個陶梭帶著麻線在兩個不斷變換位置的經線面中穿過就行了,為此我特地要求土土燒製了幾個釉陶梭,以減小磨擦。

同時做了一塊木板用作砍緯刀——每一或幾緯線穿過去以後,用來使勁砍一下緯線,使織出來的布密實。

但這臺織布機不是很完善,得要兩個人同時工作,看來以後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但在五天之後,第一塊長一米2左右,寬65釐米(按大元米,因為不知道從大元到格林威治天文臺的路怎麼走,國際標準委員會的委員們的祖先們在歐州哪個山裡,只好先採用大元米了。)的麻布出現在我面前時,還是忍不住狂歡了一把——不為別的,這個冬天有內褲穿了!(汗!)這還是已經入秋了,要是到了明年夏,看我一套“純天然麻布休閒裝”出來,那還不得在族裡瞪掉多少眼珠子!

但前幾塊布一直沒捨得用來做內衣,而是做了一面大旗,上書“大元”二字(用的是大元字,我自制的筆),掛在了宗廟門口廣場上新樹起的旗杆上。

從此我要求每天早上騎兵練和工作之前,都要到廣場上來,在猛烈的鼓聲中把旗幟升起,再高呼三聲“大元”才能去做其他事——木青曾經一段時間認為我搞那麼多花樣就是為了這面旗,在這個問題上他絕對沒有“鯊魚”來得銳。實際上“鯊魚”是在我們族裡除了我們家以外第一個用麻布做衣服的人。

但那是第二年的事了。

我還沒來得及譜寫“大元族歌”我想“大元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在近些年肯定是成立的,但五線譜或者簡譜對木青實在是太難了一點。

這項工作就以後再說了。

同時也因為秋收到了。

今年的秋收我下了大本錢。

本來就有莊稼的42個部族就不在話下了,所有的村長都被我請來,而沒有莊稼的部族也被我請了31家的代表——長老或者村長。

大元舊村的居民們也多半遷到了新村,這樣新村裡的大元族人(包括原大元族、漢土族、同齊族、吳山族等)達到了1100多人,加上各族組織的“收割隊”1000餘人和“領導”代表,2000餘人聚集在大元宗廟前,看我設香案祝謝神靈及祖先。

在大元旗再次升起以後,我一聲令下:“出發!”大元族1100餘人齊聲應和:“出發!”然後奔赴我們的“希望的田野上”收成的結果是我真正想展示給來賓的東西,由於採用了較完整的後期管理技術,這一季的畝產達到了220斤左右(大元斤)。

11000畝土地總產約240萬斤!

堆滿了大元族所有倉庫,也擠爆了全部各族倉庫的粟米讓那些偶爾能在大元族來嘗上一頓粟米飯的長老和村長們瞪大了眼睛!

各族在夠應給大元族的粟米後,表示還願意多給一點——他們的倉庫實在放不下了。只有五個比較近的部族表示要把本族應得的那部分粟米運回去,其他的各族都要求繼續把粟米存放在大元新村——開玩笑,裡能放這東西嗎,拿什麼裝?

有7個比較遠的部族在反覆權衡以後,決定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把粟米搬回族裡,而是把族人搬到大元新村來。

這等於讓大元新村增加了近千名“常住人口”前來參觀的各族也慌了神——這東西怎麼能產那麼多?我們族裡明年能不能也參加這項活動?種子和農具怎麼辦?要多少人才能滿足需要?

和上一年比,這些問題都沒有任何新意,木青在接待中輕鬆地就答覆完了。

隨後這些代表們跑得像兔子一樣快,到豐收了的各族去探討經驗去了。

我要的就是這效果,言傳不如身教,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說一千道一萬,不如做出來看一看,1萬年以後的規則,在1萬年以前——看來還是適用的。

大元族在這一次秋收後,在各族中樹立起了當之無愧的“農業領頭人”牌子,讓周邊的各族——甚至包括少康這樣的北方山地部族都深深受到了農業生產的威力。

同時大元舉辦的秋收儀式,以及大元宗廟的漂亮堂皇,都給各族留下了深刻的映象,以至於後來多數部族到了大元族,都會先到大元宗廟參拜。

秋收儀式上的大元文字展示也讓各族長老和村長們大為讚歎,並在隨後增大了“大元學校”的學生人數;而各族繳納粟米的工作都是由各族參加過培訓的學員們來辦的,其他的長老和戰士們本對“十分之一”這個概念完全搞不清楚,以至於總認為給大元族的太少了,這也讓“領導”們認識到數學的重要

秋收儀式上200名大元騎兵的亮相也贏得了各族的喝彩,我在私下裡評價:“亮出了軍威!”總之通過這次秋收,我實質收穫最大的不是糧食,而是進一步確立了大元族在周邊各族中的核心地位。

但“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責任”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當大元族的實力被各族所知時,大元族的責任就來了。

考驗大元族的時候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