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十六章路還坎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早在幾年前軍部有人提出軍隊的行軍速度決定一場戰役的勝負時,德國意識到建立裝甲部隊的重要,限於《凡爾賽條約》的限制,那時候還是一種概念上的想法。那時,德國已經有打算撕毀這張束縛在德意志身上的不平等條約,暗國防軍和各個各大財閥商談,如何秘密籌建坦克生產工廠。

位於漢諾威的坦克生產基地是德國撕毀《凡爾賽條約》的第一步,這一步德國走得很小心,惟恐出了差錯,讓各國察覺德國的意圖。

經過多方考慮,統帥部和各家投資商決定;將坦克生產基地設立在毫不起眼的漢諾威。也因為如此,德國進行了一年多的準備,先將生產原料運到漢堡儲藏,再暗中進行戰略轉移。多虧了國社黨引了國際那麼多的注意力,這個坦克生產基地才能順利的建立起來。

前一兩年,國際社會的注意全部被主張進的國社黨引去了,關注國防軍的情報機構放鬆了監視,特別是在得知國防軍與國社黨之間爆發了幾次衝突之後,各國開始把注意國防軍的情報組織,轉移到國社黨身上。

事實也告訴各國,國防軍的確和國社黨有著很大的分歧。中期容克加入國社黨加引起了國際社會的特別關注,各國惶恐的認為;容克已經改變了方向,德國的主導階層轉向了!

從普魯士時代的種種事實來判斷,容克一直是德國的頂樑柱,容克的態度和意志,很有可能決定德國未來的走向。那句諺語至今依然免費:普魯士統治德國,容克統治普魯士,因此容克才是德國的主人。

衝鋒隊處理事件的發展出乎各國的預料。與國社黨親密合作的容克們突然與國社黨發生衝突,在挖希特勒的牆角,容克似乎早就和國防軍商量好了一樣,利用國社黨的疏忽大意,在‘穩定國家’,希特勒的國社黨遭到了不小的打擊,希特勒本人更是曾經隱居在家中不願意見任何人。

後來,各國就開始有點不懂德國到底怎麼了,那個恩怨分明的國度,已經成為敵人的容克勢力、國防軍勢力和國社黨又神奇的走到了一起。這也讓各國更加堅信,希特勒這個人十分危險,他做出了妥協,簽訂了不可思議的協議。這個協議的具體內容各國不甚瞭解,只知道里面限制了希特勒的某一些行政權力。

而現在,各國關注德國執政黨的同時,開始對德國國防軍發出警告,‘你們已經破壞了凡爾賽條約,軍隊擴充到了30萬人’。毫無意義的警告德國用一個聲音回答各國:我們若是再不進行自衛舉動,世界上能不能再有德國這個國家都很難說。

發生在東方的紅政權的一個突發事件又把各國的注意力拉了過去,那個紅政權似乎要開始張牙舞爪了,她要對鄰國拉托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這三個國家中的一個國家動手!

以英國、法國為首的同盟國開始在國際社會呼籲;小心那個國家!

對於同一種‘意識形態’的德國,她們開始對德國施行更加寬鬆的綏靖政策,也就是她們容忍…或者說是放縱了德國武裝力量的擴充!

她們天真的以為,德國與蘇聯會成為敵人(後來也的確成為了敵人一廂情願的覺得,德國會是抗擊紅政權的前沿陣線。若不是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這四個國家不同意,有些國家甚至還認為可以完全廢除凡爾賽條約,給予德國擴充軍力的自由權利。

讓人發暈的年代。…徐陽在工廠技術顧問的陪同下,首先來到底盤製作車間,這裡已經制作了15輛Ⅰ型坦克的十五座底盤,還未經過加工的底盤,就好像是沒了前託蓋的農用拖拉機,看上去模樣有些滑稽。

另一間車間裡,工人們為底盤安裝主動輪及誘導輪、拖帶輪,一座坦克的底盤正式成型,它們將被調上水線,送往下一座車間進行嚴格的檢查,如若無誤,將會安裝懸掛系統及負重輪。但這還不是完整的坦克底盤,檢查完誘導輪、拖帶輪、懸掛系統以及負重輪,被半吊的半空進行長達五天的拖輪滑動測試之後,不合格的底盤將被重新加工,合格的底盤將導入履帶。

這時候,坦克底盤算是半完成品了,它將會被運往特殊的車間,進行安裝裙板及其它底盤附件。這一部的工藝要求最為嚴格,一個零件的錯誤,都會影響這座底盤的能。這時的焊接手段還不是很成,經常發生生產出來的底盤,只經受一發15公斤左右的炮彈轟擊就崩離的情景。生產出來的坦克底盤經過最終審核的寥寥無幾,10座能有4—5座過關,那已經屬於高產量的巔峰期。

坦克炮塔有另外的製作程,不同的火炮口徑,製作程皆然不同,炮塔的體積和外觀會有明顯的差別。製造一座坦克炮塔的手續,要比製作一座坦克底盤更加複雜的多。目前Ⅰ型坦克共設計了兩種口徑的火炮炮塔高炮和37mm火炮。為了適應兩種不同的炮塔,兵工廠還準備了兩種發動機,分為柴油和汽油,至於效果怎麼樣,目前還無法實戰測試。

成品的Ⅰ型坦克重約為5噸至7噸,乘員兩名,時速每小時/30公里—40公里,車長4車寬2車高1裝甲厚度6—13毫米。

Ⅰ型坦克除了炮塔之外,還在車部頂蓋裝備了一7。92毫米通用機槍。

徐陽特意鑽進車內看看,發現內部空間十分的狹窄,很難想象坦克裝填手要用什麼樣的姿勢來進行裝填。還未經過長時間開動的車體內部有一股奇怪的油味,如果是在戰時呢?坦克長時間開動之後,氣味將變得越怪。乘員在充滿怪氣味和悶熱的車體內真不知道是一種怎麼樣的折磨。

他鑽出來在坦克周圍繞著走動,發現僅乘員前面有一個大的護盾保護,上方和後面都沒有裝甲,這是極其危險的事情,誰能保證敵人不從**後面發來炮彈?

加爾克-埃森是這款坦克的設計工程師之一,他看見徐陽皺眉拍打坦克的側身和後蓋發動機的位置,好奇問:“有什麼問題嗎?”徐陽沒有理會他,他突然抬腳往發動機的部位猛地踹了一腳,卻是發現被踢中的部位微微凹了一點。他半蹲著身軀,指著凹進去的部位“你們確定這是要裝備國防軍裝甲部隊的坦克?”他站了起來,又走到側面的車體,蹲下去凝神觀看履帶是否繃緊“泥濘的道路,我想這傢伙就得歇菜,拖輪和履帶之間設計的距離太緊湊了。底盤也有點低。”一旁的技術人員不停的記錄徐陽說的話,他們看見凹進去的鋼板片時,微微愣了一下,有點驚訝,目光在徐陽的大腳和凹進去的部位之間來回掃視。

加爾克-埃森說:“發動機決定拖輪和履帶之間的配合,它們的設計是按發動機的功能來設計的。”徐陽決定暫時不談履帶的問題,他重新來到發動機的位置,指著凹進去的地方:“普通步槍發的子彈就能打穿發動機的蓋子,我覺發動機一旦完蛋,它像棺材大過於像坦克。它不是士兵用來運動作戰的兵器。除非…你們設計的意願是把它當成活動炮臺?”加爾克-埃森的表情十分鎮定,他說:“裝甲的厚度還是和發動機的能有關,太重它本跑不起來,以目前我們的發動機功能來5噸—7噸已經是極限。”徐陽愣了,他深呼一口氣問:“只能這樣子了?”那表情帶著無限的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