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第一百一十章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一場戰爭,它無論大小或者戰況是否慘烈都是一種有計劃的群體行動,任何的部署的方案必然需要經過反覆的推演和計劃,最後才會被拿出來當做作戰計劃使用。

德意志第三帝國有與整個世界為敵的勇氣,那些頑固的傳統軍人死硬地認為,德意志的陸軍在陸地上沒有國家可以抵抗,而似乎戰場也如同這些人所講的那樣,一年之內橫掃整個歐戰的德意志陸軍還真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每次都是極為輕易地擊垮對手獲得勝利。

在世界上的所有國家當中,德意志第三帝國或許不是最富創造力的國家,但是德意志第三帝國卻是最善於包容總結的國家。飛機並不是德意志首先發明創造,坦克也不是德意志發明。事實上最先發明出近現代化飛機的國家是中國,這名發明家姓沈。至於坦克全世界都知道是英國人首先出來並在戰場上第一次使用,一戰時期的德意志陸軍就被簡陋的坦克驅趕了五十公里,完事後甚至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知道鬼東西叫坦克。

德意志民族將別人發明的東西總結起來,並作出一套嚴謹的使用方法,而那些發明者卻是對自己發明出來的東西固步自封乃至於視而不見,其中似乎以中國最為頑固,至少是頑固了兩千餘年。拜依靠篡改和扭曲先人遺作成為政治成本乃至於想出名想瘋了的“英們”他們說那叫“奇技yin巧”嘛。一個國家民族將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想方設法的閹割掉,這怎麼能不落後!怎麼能不捱打?!

世界上強大的國家都有一個共同,那便是包容!只有擁有包容的度量才能借鑑別人的優點發展自己。所謂的“包容”並不是丟棄自己民族的文化,如果文化被遺棄了,那還有什麼民族?包容也不是死硬地搬照他人成功的方式來發展自己。

不過,世界上就有這麼一個國家,這個國家和諧了自己的主體民族文化,理由是擔心國內的少數民族反。其實呢,得說一句“反?反你妹!有空捏造那些莫名其妙的少數民族文化還不如多幹點實事去”說句不好聽的話,執政者將主體民族閹割乾淨了,這個國家離滅亡或者分裂也就不遠了,爆發戰爭的話,上戰場的永遠是那個主體民族的子弟。一個國家想要強大必然需要一個主體民族,這個如果不被重視,比如少數民族高考加分主體民族沒有,比如少數民族一年有多少多少輔助主體民族少乃至於本沒有…,那麼這個國家還有所謂的民心嗎?或許有!不過那是民心背向…

在處理民族構造上面,失去原有歷史軌跡的德意志做得或許不是最好但也不至於糟糕。德意志國內以耳曼人作為主體,其餘如猶太人、吉普賽人、乃至於斯拉夫人,其中以耳曼人受到政府的照顧最多,其餘按照種群貢獻排定。沒有人對此有所不滿,因為耳曼人在德意志付最多的稅,戰死在沙場的人最多。既然耳曼人做出如此多的貢獻,那麼其他種群有什麼資格嫉妒或者怨恨?如果付出最多回報卻是最少,想象一下,政府會得到愛戴麼,還會有人願意上戰場麼。

唔…有的,洗腦唄!一代一代地洗腦下去,傳說中的“民可使之,不可使其知之”看!多麼有建設且有效的統治手段啊!好吧,德意志真的是在一如既往地進行洗腦作業,這一套行政手段還真被學了,只不過又是“學其糟糠,棄之華”的山寨版,納罕之極。

“學之華,棄之糟糠”這一點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超越德意志,比如在軍事行動的方案推演上面。

德意志第三帝國計劃的部署和推演一直以來所採用的依然是從其他國家學來方法,這個方法叫“蘭徹斯特的戰鬥力方程”什麼是蘭徹斯特的戰鬥力方程?它又被稱為蘭徹斯特戰鬥理論或戰鬥動態理論,是應用數學方法研究敵對雙方在戰鬥中的武器、兵力消滅過程的運籌學分支。1915年,英國工程師f。w。蘭徹斯特在《戰鬥中的飛機》一文中,首先提出用常微分方程組描述敵對雙方兵力消滅過程,定地說明了集中兵力的原理。開始是用於分析戰過程中的雙方傷亡比率,後用途逐漸推廣。

蘭切斯特方程證明,相同戰鬥力和戰鬥條件下,1000對2000人作戰。幾輪戰鬥下來。多方只要傷亡268人就能全殲1000人的隊伍,蘭切斯特方程特別適用於現代戰爭中分散化軍隊和遠程火炮配置發生的戰鬥,遠距離戰鬥比如炮戰、空戰、艦隊海戰很可能出現蘭切斯特方程的理想情況。

蘭徹斯特的戰鬥力方程是:戰鬥力參戰單位總數×單位戰鬥效率。它表明:在數量達到最大飽和的條件下,提高質量才可以增強部隊的戰鬥力,而且是倍增戰鬥力的最有效方法。在高新科學技術的影響下,軍隊的數量、質量與戰鬥力之間的關係已經發生了變化:質量居於主導地位,數量退居次要地位,質量的優劣舉足輕重,質量佔絕對優勢的軍隊將取得戰爭的主動權。一般說來,高技術應用在戰場上形成的信息差、空間差、時間差和度差,是無法以增加普通兵器和軍隊數量來彌補的;相反,作戰部隊數量的相對不足,卻可以高技術武器裝備為基礎的質量優勢來彌補,即通過提高單位戰鬥效率來提升戰鬥力。

戰爭實踐表明,提高質量是部隊建設的基本要求,在部隊數量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質量高者獲勝,質量差者失敗;倘若不能形成同一質量層次的對抗,處於劣勢的一方縱有再多的飛機、坦克、大炮,也可能失去還手之力。假定a的單位戰鬥力是b的一半,但是數量是b的三倍。假定b有1000人,a有3000人。如果是面對面的戰鬥,a方損失264人即可消滅掉b方的1000人。現在a需要先接近b在進行面對面的戰鬥,按蘭切斯特線律,a付出1000人的代價殲滅b500人以後接近,在2000對500的近戰中,付出187人的代價殲滅b方500人,總損失1187人對1000人。蘭切斯特方程沒有考慮戰場上的許多要素,並不完全,對局部的戰役有參考價值,對整個戰爭的結局無能為力。蘭切斯特方程在戰爭摸擬的時候會被經常使用,恩格爾曾經使用蘭切斯特方程摸擬硫磺島戰役,計算結果與事實非常接近。

即任一方實力和本身戰鬥單位數量的平方成正比,也稱蘭切斯特平方律。仍假定藍軍平均單位戰鬥力是紅軍的四倍,100名藍軍和400名紅軍近戰後,當藍軍100人全軍覆沒時,紅軍仍有sqrt(400^2-4*100^2)=346人留下(這裡sqrt為平方,^2為平方),即損失54人。這就是集中兵力打殲滅戰的數學依據,而且優勢兵力一方的實際損失比劣勢兵力的一方還小。

考慮另一個情況:200名藍軍和400名紅軍戰,雙方實力相等(sqrt(400^2-4*200^2)=0)。如果紅軍通過戰術動作或計策使藍軍分成各為100人但互不支援的兩半,則紅軍可以第一個100人,再用剩餘的力量以第二個100人,紅軍總代價為118人,總戰果為200人。這就是“各個擊破”原則的數學解釋,也是兵敗如山倒的數學解釋,因為兵敗的典型特徵是各自為戰,首尾不顧,在客觀上強化了被各個擊破的機會。

仍然考慮藍軍100人,紅軍400人,雙方戰鬥力差距為4:1的情況,但雙方距離很遠。如果紅軍付出一半的代價推進到近距離,按4:1的線律,這時紅軍還剩200人,藍軍50人,但接下來紅軍就可以發揮近戰優勢,以第二個50人。這就是勇猛突破、近戰殲敵以克服敵人遠火力優勢的數學解釋。

沒錯,就像現今被德意志第三帝國用在戰場上所向睥睨的坦克一樣,蘭徹斯特的戰鬥力方程依然是由英國人首先創造,然後被德意志第三帝國拿來狠狠地蹂躪英國。就像…怎麼說來著?中國人發明了指南針,被大食人(阿拉伯人)拿去運用,再被歐洲人學去,開著戰艦到達亞洲,再用中國人發明的火藥裝著炮彈砸在中國人的腦袋上,由此打開了辮子王朝的國門。…,怒其不爭,哀其不幸!好吧,思緒混亂,這並不是沒有理由,儘管糾結與沮喪,在徐陽的同意下,第三帝國正式展開了與本帝國的結盟談判。而今年,入侵中國的本已經啃咬了大半個中國版圖,在此現狀下,據反饋回來的情報,中國內部雖然喊著“統一抗戰”的口號,但是各支武裝仍然互相咆哮撕咬。如此現狀下的中國,本沒有去招惹美國的話,抗戰還需要打一百年,這還是在沒有將自己咬得滅種的前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