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1~10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1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一凌晨四點。或者五點。上海縣縣署衙門裡一片黑靜。真正是鳥不叫。樹不動。五進三門琉璃瓦。四十九盞銅鑄蓮花座球形玻璃罩煤油燈或者剛剛點上,或者剛剛熄滅。四十九株桶栽月桂和四十九頂一水紅沈繡荷芰綠呢官轎或者剛剛安排停當,或者還在嘁嘁嚓嚓窸窸窣窣。知縣大人葉廷眷的生身母親葉老夫人從廣州坐船到上海來做七十大壽,今朝一早到公館路碼頭。葉大人要去接船。理該要去。當然要去。不能不去。不僅自己要去,還命多年體弱多病、向來足不出戶的大太太隨轎同行。一個時辰前,各位隨行的師爺書吏差役在內務總管侄少爺的調派之下,在外院大方青磚鋪就的大空場上整備停當,一律成雁行隊列,垂手低頭恭候兩廂。隊伍裡當然還包括葉老夫人每次來上海定歸要用,用起來覺得也還算順手的那十幾個貼身丫頭梳頭孃姨。此時此刻,她們一個個捧定了梳妝匣、煙燈、茶具、冰桶、痰桶,捧定了那隻法國總領事白萊尼蒙馬先生送的鍍銀彩繪搪瓷馬桶,只等侄少爺一聲令下,便鳴金開道,魚貫而行。但沒料想,等了又等,一等再等,侄少爺就是不下令,也不見葉大人書房裡有任何動靜。再這樣等下去,只怕就要耽誤今朝的大事了。但就是沒有人敢上前去催問。那位侄少爺也只敢在叔父大人的書房門外逡巡再三,不敢去敲門。他知道此刻叔父大人仍在書房裡。而且是獨自一人。他也知道書房的門緊閉著。叔父大人一動也不動地躺在那把使用多年早已油紅暗亮了的藤榻裡,依然大睜雙眼,半上身,僵直了脖梗,直盯著那扇暗底裡直通側廳後花園的小邊門,發呆。臉青白。氣息重。兩手冰涼,且上下顫慄。同時又喃喃呢呢地不知在嘀咕些什麼。萬般無奈,侄少爺只得商請賬房主簿程敬吾程老先生前去探問。未料想敬吾先生在這種情況下也不敢稍有造次,只是連連囁嚅退避婉拒,真正讓侄少爺身上的焦躁之汗一遍又一遍地把內衣和帶統統溻透,急得他直想昏倒。
於是,在場的所有的人都覺得,一定是出事了。
出什麼事?
不知道。…所幸,這一時刻前後一共只持續了一個並不太長的片斷。爾後,書房門突然哐地一聲響了。爾後,大人他陰沉起臉,緊低著頭,大步踏出房間,快速鑽進那頂最大的官轎,趕往公館路碼頭。爾後,闔府上下便忙於祝壽。用上海本地話來說,就是“鬧猛得一塌裡糊塗”史料載,老太太生辰的正子是九月廿五。但從廿三起“衙門裡已形熱鬧”是晚知賓;翌預祝;廿五正壽;廿六謝客;廿七才告圓滿。前後一共熱鬧了五天。前來拜壽的人,除本地紳董、同僚友、本衙門師爺書吏隸役外,還有上海道沈秉成,製造局總理馮峻光,道員趙瑞芬、吳大廷,總兵蔡金章等。因葉大人做過兩任南匯知縣,南匯的官紳書差等來拜壽盡孝心的就有五十多人。五天中,共用“燒烤三席,燕席十席,魚翅席二十一席,另送同鄉二十席,中等魚翅席五席,次等魚翅席十三席,海參席十二席。用酒十八壇,用面上等的三百八十二碗,中等的四百零三碗,等外的二千零五十碗。共印請帖六百張,謝壽帖五百張,領謝帖四百張,另備八十頁的梅紅簿,作為送禮的登記簿。”甚至連“縣監獄裡的犯人也領到了賞面和賞。”老太太還逾格恩賜,另加了每桌一千文的中桌十席半賞給這些“天涯淪落人”至於一班跟隨雜役,送禮、叩喜的都有答賞,沒吃上正式壽酒的,還有折吃可拿,每人至少一二千文…(詳見一九三六年五月中華書局印行的《舊賬簿中所見六十年前的上海》,作者吳靜山)。如此的喧囂熱鬧,自然會讓很多人忘了九月二十一那天一清早所發生的那一點反常。但偏偏有這麼四位始終不忘,不僅不忘,還一口咬定九月二十一葉家的的確確出了大事。而且還不是一般的大事,絕對有關葉家生死榮辱。如此固執的四位是,侄少爺。程主簿。大太太。第四位我們暫且按下不表,只說他是個陌生人,一個陌生的大男人。這男子跟葉家任何一個人都沒來往過,但又跟葉家的每一個人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從此以後,這四位便心事重重,甚至可以說是度如年。他們不敢在葉大人面前有所聲張。因為葉廷眷本人後來好像一直有意在迴避這檔子事,再不提這檔事,更沒就那天的那一點“反常”向任何人做過任何一點解釋。同時,這四位也不能跟其他人去說什麼。因為葉家後來的確也沒發生什麼特別了不得的事。比如,大人後來生過疝氣,查舊賬簿可知,為此支出過一千零八十文錢,買過一批瓣香廬藥房的“疝氣丸”但後來肯定是治好了的。因為賬簿上也就再沒出現過同樣的開支記錄。再後來二太太病故。這當然是令人非常痛心的,更不能說是件“小事”大人非常喜歡他的每一位太太。但大人先後娶過五房太太。五分之一的震痛五分之一的失落,總還不能說關乎“榮辱存亡”吧。特別要提到的是,大人在上海縣任上滿任後,不僅沒像其他為官的那樣遭遇了或隱退或候補、從此門可羅雀的尷尬傷心場面,反而升任道員,並榮加二品銜。據說這以後“他似還曾做過招商局總辦,惜未得有確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公平地說,葉廷眷這一生跟絕大多數中國人的一生相比,應算是優渥超絕的。即使跟絕大多數為官的比,也算得一帆風順的了。那麼,作為今人的我們,不要問,一百二十多年前的那一天,也就是同治十三年九月二十一清晨,在上海縣縣衙門裡,在這位“葉大人”身上到底發生了一樁什麼樣的驚天動地的大事?
2幾十年過去了。沒人回答。
3能不能寫這樣一個家族——這個家族裡所有的男成員,沒有一個能活過五十二歲的。這種跡象的顯示起碼已經有四五代人了。甚至還要久遠。於是不能不恐慌。不能不焦慮。再想想這個家族裡的女人。各種各樣的女人。她們一旦得知後,對自家男人的這個“命”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還有那些將要進入這個家族、但一時還沒進入這個家族的女人又會怎樣動作?比如那個年輕的黃克瑩。
4但我不想寫家族史。
5祖籍江蘇常的譚家,當年靠三艘一百二三十尺長的沙船把全部家當從天津搬到上海,便把譚公館建在貝當路麥琪路、鉅籟達路、蒲石路一帶。後來的有一天,向來脾氣隨和、從不走極端的譚先生突然間整整三個月足不出戶地把自己關在三樓寫字間裡,不見任何人。甚至連夫人筱尚香也不見。必須說明的是,譚先生的寫字間裡,也有一張藤榻。那張藤榻用的時間也很久遠了,也早已油紅暗亮。也有一隻鍍金嵌接的臺式自鳴鐘,同樣地安座在那麼一個用象牙雕出的西洋女手掌心裡。那脂玉般的白,已遠不止焦黃。牙黃。斑痕累累。暗渡陳倉。夫人筱尚香強忍住悽惶,一次又一次地把管事房總管經易門叫到自己房間裡,要他和盤托出事情的底細。經大總管惶恐。他真的無可奉告。他不是不願講,實在是講不出來。不知道。
“儂哪能會勿曉得?儂勿曉得,還有啥人曉得?譚家的事體,瞞天瞞地,不瞞儂經家人。儂是不肯講,是(口伐)?!難道我筱尚香在儂眼睛骨裡就那麼匆值銅鈿?!”二十八歲的夫人有氣無力地靠在繡花枕頭上,傷心。搖頭。一遍又一遍地淌著那清長而又真誠的眼淚水,噓噓。埋怨。懇求。
此刻的經易門,的確無話可說。三十三歲的他只得低下頭。十分難過。十分顫慄。夫人的話一點都沒說錯。經家三代人在譚府當總管,整整輔佐了譚家三代人。他本人雖說正式從父親經老先生手裡接過總管的職務還只有兩三個月的時間,但他從小就跟著父親在譚家走動,十六歲起就被譚先生的父親譚老先生相中,被安排在管事房相幫著辦譚家的大小一應事項。多少年來,的的確確正如夫人所言,譚家的事瞞天瞞地不瞞經家人。譚先生的事,從來沒有他經易門不知道的。經家人和譚家人的這種關係,在上海灘上是出了名的。這也是經家的自豪。在此同時,經家的幾代人都像守護自己的眼珠一樣,守護著跟譚家的這種關係,從不許家族內的任何一個人在這一點上出半點差錯,有半點含糊。但這一次,經易門真顫慄了。他真解釋不了這幾個月來譚先生到底為什麼會這麼變態。如果他當時知道當年上海縣縣衙門裡所發生的那檔子事,他就可以對夫人講,人有時是可能會發生一種讓別人不清楚其原委的“神變態”的。不必硬要問個為什麼。也許事過境遷,一切太平如舊。可惜他當時並不知道上海當年還有這麼一個叫葉廷眷的貴人。更不知道那一天清晨曾有過的“反常”於是他無法為夫人解脫那沉重的疑慮。他深深地意識到自己已經嚴重失職。此時此刻在他心裡,的的確確除了無邊無際的內疚自責以外,就只有那無際無邊的自責和內疚了。他只有強作沉著貞定,以竭力穩定住被疑慮驚懼之風切切實實籠罩了的整個譚家大宅,並帶人夜守候在譚先生的書房門前,以應新的不測和譚先生可能發出的某種緊急召喚。
到那一天,後半夜,書房裡總算傳出乾啞的聲音,叫經易門。九十個夜在門外已經守候得疲力竭的經易門,瞬間振作,馬上對幾位同樣在門外守候瞭如許夜的醫生護士做了個斷然的手勢,讓他們把一些輸血輸或輸氧的必用品先推進房間。譚先生這一向以來,身體相當不好。不是一般的不好,而是相當不好。便血。便起來就嘶嘶地往外噴。鮮紅鮮紅。求遍了海上名醫,都沒止住。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整整三月有餘。經易門當然要準備醫生護士。甚至還準備了兩名七級鉗工。實在不行,就強行開鎖進門。但醫生護士一進門,卻被譚先生統統趕了出來。而且不容經易門作任何辯解。經易門當然不敢犟作,只得遷就。安排了醫生護士相繼退出,他先四下裡瞟瞥一圈,沒發現有血跡,心裡稍稍安頓下來;再看譚先生的臉,除了那點原有的虛腫黃白,倒也沒有新添多少應有的萎頹,甚至都沒在那張藤榻上躺著,而是站在那裡對經易門說,要他連夜坐船到蘇北盛橋鎮去請三叔譚宗三回上海。
經易門不免一格愣。他不用回頭去看窗外的天,只要聽一聽那在樹叢樓群間狂撕濫吼的風聲,也知道此刻哪是坐船渡江過海的時候?況且三個鐘頭前,經易門就已經接到管事房抄收到的有關風暴的正式警報。那時候,外灘氣象臺就已經升起了那隻專做風暴警示的灰竹殼空心球。吳淞口外三岬水裡的頭已經有一兩丈高。譚家存放在吳淞口煤場上的兩座煤山已經被湧上岸來的水吃得一乾二淨,只剩一點黃泥底子。而哈同花園張家花園黃家花園…裡所有的批把樹、玉蘭樹、香樟樹、苦楝樹。紅拷樹、赤捕樹、黃楊樹、米儲樹和一盆盆已經伺了三百年之久的老樁盆景,還有那些所謂的法國梧桐、加拿大白楊和德國冬青統統前俯後仰,肆意呻或者咔咔嚓嚓折斷。趙主教路因此關上了所有的百葉窗。製造局路因此平地湧出三尺半水。馬桶蓋因此成群結隊地漂出每一個堂口。肇家浜兩廂所有的小堂裡所有的晾衣裳竹杆因此統統跌下來,七葷八素地戳進每一隻冒著藍火苗的煤球爐。而城隍廟木頭架子搭的九曲橋上因此爬滿了溼答答的綠烏龜。所有的銅吊因此都在噴灼人的熱氣。嘶嘶響。
“外頭風不小…我已經讓鄭船長把東興號開到十六鋪碼頭等著儂了。儂看儂能走(口伐)?”譚先生聲音嘶啞低沉,臉青白,站在那隻油紅暗亮的藤榻前,一動也不動地看著窗外灰濛濛的雲團,問。譚家有自備的鐵殼輪船東興號。有自備的船長鄭復觀。
這種天氣,按規矩,設計排水量即使有一千七百噸之巨的東興號也是開不得船的。只要一鬆開纜繩,船肯定就會失控,肯定就會橫衝直撞;其實,就是不鬆開纜繩,它也要橫衝直撞。但是,經易門還是一語不發地走了。不僅僅是因為多少年來經家人在譚家人面前,慣於不說一個不字;也不僅僅因為幾個月前,經老先生臨終前曾對經易門留下過這樣一句話:譚家,我就把你了。爾後老先生強撐著坐起,取過那管出自制筆名家周虎臣之手的狼毫“臣心如水”哆哆嗦嗦地在一張宣上,用他那一手極為出的瘦金體楷書,給兒子寫下了最後四個字:“人境壺天”便個不休。
老人家留這樣的四個字,到底深藏什麼用意,他本人沒做任何解釋。經家的兩代人之間習慣了不做任何“解釋”下一代人習慣了照上一代人吩咐的去做。從不要求“解釋”經易門當然也不例外,沒去求個詳解。但細品之下,他覺得自己對這四個字的含意似乎已經有所領悟。只是講不清。講不清這裡所包含的經家三代人在譚家門裡所歷經的全部榮耀和辛酸,講不清老人家在此刻所要表達的一種怎樣的自重和期盼。這種自重是老人家從來也不敢明白表達的,可又總想有所表達,尤其在自己即將撒手西去之際又特別想有所表達,可又依然不敢明確表達的。經易門覺得自己能明白、能理解、也能懂得這裡邊種種的無奈,種種的熾烈委婉固執和種種唯經家人獨具的、必備的纏綿、細、堅韌…於是隔天他就用重金聘請九華堂老先生裝裱了這幅字,再用紅木鏡框把它掛到自己居室的中堂。每每到深夜,當他獨自面對這幅清秀勁厲老到謹嚴的字條時,便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到自己是那麼的稚。年少無知。總能覺出身前身後一股股陰冷的風在嗖嗖。窗外簷下一雙雙厚底朝靴似有似無地在響動。
為了譚家,此時此刻,他經易門心裡當然只有一個回答:“我一定去。”於是匐然一聲巨響迸出,攔襲來的一股巨把東興號鐵火輪船長室的那扇鐵艙門從銅的門框上辣辣地撕裂了下來。
6東興號鐵殼小火輪在風中好不容易靠上盛橋鎮木堡港碼頭。幾十分鐘後,老茶房倪志和急急忙忙跑到大有大茶館店樓上,向譚宗三通報,上海方面經大總管經易門先生有急事求見。人已經在樓下等著了。這時候,譚宗三剛把那位黃克瑩女士請到這家新開張的茶館店樓上雅座間裡吃早茶。真是第一次請。剛把板凳坐熱。第一客蟹黃小籠包剛剛送上來。頭遍蓋碗茶剛剛小啜了兩口。場面上的拘謹剛剛得到一點舒展。那幾句早就在心裡盤算了又盤算的話剛要說出口,倪志和這老不死的腳步聲,就在樓梯板上格登登格登登地響起來了。掃興。實在掃興。
譚宗三隻得放下筷子,滿心不悅地狠狠斜瞪了老倪一眼,拿起餐巾在嘴角兩邊分別輕按了一下,躬身對黃克瑩小心翼翼地道了聲對不起,便沉下臉,起門楣上那條滿地荷綠一水青綢布門簾,悻悻地快步走了出去。門簾布用力甩過來,刮到老倪眼角上,老倪都沒敢哼一聲。老倪是譚宗三從上海帶到蘇北來的,為人雖然不算聰明能幹,但畢竟在譚家門裡有年頭了,譚家的事多少還是知道一點。他知道,三十出頭卻一直還單身過著的三先生,輕易不約女人進酒樓茶館,今朝不僅例外,而且特別看重跟黃“小姐”的這個約會。三先生歷來非常討厭這位經大總管經易門。今朝偏偏又是這位經大總管來衝了三先生這個興會,偏偏又是他老倪夾在中間當傳話筒。真是“酒盅裡拌黃瓜,一點都兜勿轉了”!
三先生和經總管之間的關係居然會搞得這麼僵,對這一點,不光老倪想不通,譚家門裡上上下下都沒有一個人能想得通。三先生到英國留過學,平常待人蠻有風度。氣度。蠻寬容的。特別對一幫子下人,從來不喜歡搭啥臭架子,臉上總歸笑眯眯,從不跟你計較什麼。但非常奇怪,他就是容不得“經易門”這三個字。有人甚至這麼說,他就是因為竭力反對經易門接任譚家總管一職未成,才忿忿然離開上海,到蘇北來“求一個眼門前清靜”的。
經易門怎麼得罪三先生了?
經易門怎麼可能、怎麼敢去得罪三先生?
經家三代人對譚家的忠心,這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啊。
經易門自己心裡也不是滋味。他只是不清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竟使這位三先生三老闆如此記恨於自己。說起來,自己跟三先生還是同年生的人。生比譚宗三還略大幾個月。從小就受命伺候這位三先生,陪他讀小學,讀中學。背書包。撐洋傘。拎飯盒。做作業。甚至替他去受罰。立壁角。關夜學。而多少年來,他真切地受到,譚宗三從來也不是一個不講情義的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他倆曾經好得像親兄弟一樣。後來到底發生了啥,使得他們之間的關係突然惡變成這樣…他說不清楚。一想到這種似乎是無法逆轉的惡變,他常常徹夜難眠,常常心尖痛,透不過氣。有人分析過,是不是因為譚宗三去了趟英國,眼界變了,好人壞人顛倒看了?但事情好像也不是這樣的。從英國回來好長一段時間,他跟經易門仍然好得像親兄弟一樣。後來…後來好像也沒發生什麼特別了不得的事嘛,子好像過得也蠻正常嘛…兩個人的關係怎麼就突然惡變了呢?
假如像經總管這樣忠心耿耿的人都不討好,那到底還要怎麼做人呢?在譚家門做生活的人,心裡都紛紛這樣嘀咕。不知所措。這些人多年來都是把經家人當作範本在努力著。多年的事實也在告訴他們,只要做得像經家人,譚家人就會看好你,最起碼,也會給你一隻“飯碗”捧捧。現在如果連經易門都不討好了,那…他們該怎麼辦?在譚家的這生活還怎麼往下做?還做得下去嗎?
其實,就是譚宗三自己,也講不清自己在最近的這一年多時間裡,到底為啥突然那麼討厭起經易門來。
理智層面的種種映象告訴他,經易門在同齡人中間,是絕對難得的好夥伴。絕對聰明。絕對能幹。絕對忠誠本分。那年到唐家橋魚塘去釣魚,只要譚宗三不釣起第一條,非常會釣魚的經易門,釣竿上就是有一百條魚在咬鉤,他也不會起竿。那天釣到天黑。穿了雙白皮鞋的譚宗三隻釣到四條小的。經易門卻實實足足釣到十幾條大的。一路上譚宗二悶悶不樂,甚至都不想回去了。他生怕父親譚老先生因此笑話他。但回到公館,來到譚老先生面前,翻開竹筏編的魚簍,他吃驚了。他簍裡的那四條小的跑到經易門簍裡去了。而經易門簍裡那十幾條大的,卻跑到了他簍裡來了。幾乎所有在場的人都不相信這個“結果”於是經易門誠懇地向譚老先生訴說今天的魚真的很難釣。宗三阿哥今天真的很能幹。看見宗三阿哥一條接一條,連著釣起了那麼多,他真的非常眼熱,佩服。
“這魚老新鮮的。我拎到廚房間去,讓大師傅氽湯給大家吃。”爾後,經易門拎起兩隻魚簍,光著一雙腳,悄悄走了。
這就是幼時的經易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