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平藩二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在劉邦平藩的過程中,劉常滿這才深深的理解了這些在的意義。
中國太大了,雖然漢朝的時候,面積還遠不象今天這麼廣袤,但對於當時的通條件來說,中國,實在還是太大了。
難怪歐洲一直到中世紀時候,都還是幾百個小王國公國在那裡混雜著;難怪秋時候,一箇中國地面上就有一千多個諸候國,難怪老莊二人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狀態去。
從某種意義上講,對於當時的條件來講,說不定真的是小國寡民的狀態,更適合百姓的生活——請注意,是百姓的生活,老子莊子兩人,才是真正的人本主義者呀,劉常滿心裡暗歎。
中國太大了,從長安發出的政令,傳遞到遼東,足足需要一個月的時間;中國太大了,哪怕都是華夏子民,風俗習慣和思維方式也大不一樣。
正因為如此,對於中國不同的部分,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統治。也正因為如此“封建”制度,也就是為臣子諸候封土建國的統治方案,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我們絕不可以小看古人的智慧,小學生作文上常出現的“難道我們還不如古人嗎?”的疑問,不過是小孩子口無遮攔罷了。
當然,隨著狹義上的“中國”
“華夏”地區越來越融為一體,對於北到長城,西到大散關甚至是玉門關,東南兩個方向到大海的廣大範圍內,逐步的完全實行了中央集權,但對於其他地區。也就是所謂地“藩國”依然採取封建制度。
從某種意義上講,封建制度下地王國,有些類似於今天的“高度自治”地區。直到清朝。蒙古、青、新疆、高麗、安南等藩國,都還是標準的“博格達汗”
“大可汗”屬下地封建王國,屬地方高度自治的藩國。
當然,可能人家高麗子會找出論據,說乾隆是接受了高麗的封號才能當上的中國皇帝的,這就不得而知了。
二千年後的清朝。尚且有這許多藩屬國,更不用說二千年前地漢朝了。
漢朝建國後,劉邦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在地方設置了十餘個諸候王。這一來是迫於形勢,二來呢,各地也確實需要諸候王來坐鎮,比如說燕國吧,它處在胡漢混雜的地域。完全使用漢朝廷的制度,肯定是不現實的,所以臧荼被滅後,劉邦立即封了新的燕王盧綰。
基本上來說。漢朝廷在開始的數年之中,天下四十餘郡中。漢直屬的只有十幾個郡,其餘地全都封給了諸候王們。
那個時候,是為了保持時局的安定,也為了酬謝諸候的功勞,最關鍵的是,要順應人心。
人心這玩意看不見摸不著,然而它地力量卻是極大。沒有了人心的支持,劉家不過父子數人而已,能做得成什麼?
因此劉邦很明智地在得了天下之後,按功行賞,分封了十餘位諸候。
但所有的這些諸候國,除了國相以外,其餘的事務都完全由自己掌握,包括人口、稅收、軍事等等。可以說,從分封那一天起,劉邦就為漢樹立了十餘個潛在的敵國。
那些偏遠的地域,如長沙、中、東越、閩越、甌越、崖山等倒也罷了,唯有地處中原腹心地帶的梁趙韓楚淮南諸國,劉邦是萬萬容不得他們存在的。
因此,先從軍事實力最強的楚王韓信著手,剛剛分封還不到一年,便立即把韓信的爵位削掉,國分為二,封給了劉和劉賈兩人。
接著是韓王信,接著便是趙王張敖,然後又輪到梁王彭越。
記得在歷史論壇上,有人說劉邦不如宋太祖趙老大,不懂得杯酒釋兵權,用和平方式解決這些功臣。
真正到了漢朝,劉常滿這才明白,這些話純粹是狗。
趙老大所以能杯酒釋兵權,那是因為他釋去的,是自己直屬部下的兵權;而對於劉邦來說,自己直屬的這些部下,要釋兵權連“杯酒”都不用,一句話下去,屬下就得乖乖上兵權。
那些諸候王和劉邦本就是“敵國”他就是再大能耐,能去和平拔掉“敵國”的兵權嗎?讓趙老大閒著沒事兒的時候,去杯酒釋一下北漢、南唐的兵權試試?
劉邦在平藩上的決心早就下定,而且埋伏在各藩國的內線也早就由陳平安排好,因此平藩的時候,下手又快又準,象韓信、彭越這些軍事能力強大的,更是出其不意的就將他們捉到京城,然後宣佈處理結果不過原本,劉邦是沒準備平滅趙王張敖的,畢竟自己才嫁女兒給人家兩三個月不說,這個張敖平素也是個謹慎的,本事嘛,也不算大,只比盧強那麼一點點,幾乎可以排除他造反的可能。
畢竟,隨便派一個樊噲、周這樣的將軍就能平滅的諸候王,他想造反,那還不得掂量掂量自己的腦袋麼?就算劉如意當了皇帝后,劉常滿、韓信、呂澤這樣的他驅使不動,但商、周、灌嬰等人,還是肯出力的。
—可因為想換太子的事情,劉邦和陳平匆忙間改變了目標,本來應該拿先拿下彭越、布後再考慮趙王張敖的,結果先把趙王張敖拿下了。
這麼一來,問題就出來了。
在除去了韓王信之後,漢國的直屬地盤,已經朝東方延伸,與齊王劉肥、楚王劉的地盤連成了一片。
劉肥已經二十歲,劉年齡更大,已經接近三十歲,都是成年人了,治國雖然就那麼回事,但畢竟是大人,劉邦又派了曹參、陳涓等輔佐他們,守住自己的國土還是很穩當的。
這麼一來,梁王彭越就被包圍在漢、齊、楚三國中間,翻騰不起來什麼花兒了。而黃河之北是趙國,那又是張敖的地盤,在漢朝拿下彭越時,他至少也得保持箇中立吧?
劉常滿估計,按阿爹的思路,本來肯定是要先拿下彭越,然後再拿下布,並把這兩個國家分封給自己的兩個小兄弟或是收歸朝廷直屬,也就是所謂“國除為郡”了。
拿下這梁和淮南兩國,再等劉恆長大一些,代國安定住以後,才能考慮再動手拿掉張敖。畢竟他們放在那裡,雖然也佔去了一大塊地,卻沒有什麼造反的可能。
誰知道這中間出了變故,提前拿下了張敖。
張敖一被拿下,趙國國除為郡,然而趙國地方不小,全國共有三郡,漢朝中央勢力一時滲透不及;再加上趙王張敖素得民心,此番又無故被捉拿,民間皆有怨氣。
而劉邦這邊也深知此事,卻因為手邊沒有合適的人才,只能讓兼著代相的陳希暫時管理趙國。
代國是劉常滿弟弟劉恆,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文帝的封國,此時劉恆不過三歲多一點,還在深宮中由母帶領,如何能治理國家?所以代國的事務,完全委託給了陳希。
劉恆的母親本來就沒得什麼寵愛,只是偶然和劉邦來了一次,就懷了兒子,後來幾乎就不得見面了。所以劉恆雖然封王,卻封的是極偏遠,又與匈奴相鄰的窮地方代郡。
也正因為如此,陳希在單領代國的時候,還是比較老實的。可後來趙王張敖被削奪王位後,劉如意被封為趙王。他一個四歲的小孩子,懂得什麼?所以趙國還是得派人管理,劉邦就讓陳希兼領趙國相。
可現在不一樣了,土地肥沃、人民眾多的趙國三郡上黨、鉅鹿、鄲全部給了陳希後,陳希的心理大大膨脹。
趙代素出兵,人民強悍,風俗硬朗,被自己手裡的實力所惑,陳希領代趙兩國後,當即開始著手準備造反。終於在接手趙國半年後,陳希聯合趙國原來的武將們一起,造起反來。
趙代兩地地土廣袤,地形複雜,因此這次叛亂,持續的時間也很長,一直過了八個月,御駕親征的劉邦才將這次動亂剿平,回到長安。
發起叛亂的陳希,人頭也被自己的部下斬下,貢獻給了劉邦。
陳希原本是極信劉邦信賴的大臣,原本歸屬呂澤,後來背呂歸劉,並追隨劉邦,在楚漢戰爭中,也立下了赫赫功勳。當初劉邦西進關中時,陳希就曾立下大功,後來征伐諸候,陳希也表現得極為忠心,因此劉邦才會把趙代兩國都由他管理。
誰知道陳希有了兩國的管理權後,轉眼便背叛了自己,不僅害得劉邦征戰了八個多月,更使劉邦對自己看人的眼光,有些懷疑起來。
人老成,然而人老卻也多疑,因為見過的背叛太多了。
想來想去,劉邦覺得,還是自己的親戚們可靠一點,再說現在確定讓劉常滿當太子了,那就派一個不會背叛他的人去吧。
因此,漢十年七月,劉邦派樊噲為將軍,率軍鎮守,為平衡起見,又派周為將軍,屯守代地,嚴防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