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四大發明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常滿這個人,絕對說不上是什麼治國高手。對於他漢國所做的一切事情,多半都是興之所至,另外有一部分,則是依靠當前事物給自己發的靈而來。
但有一件事情不同,那就是造紙術。
這個造紙術,其實劉常滿一直想把它出來,只可惜原來的時候,他沒遇到合適的人才,而後來當上太子後,又一直在打仗,沒有什麼空閒時間。
可如今不同了,大漢國首都已經遷到長安,各種政務細事也完全不需要自己來處理,這造紙的事情,可終於有工夫來把它好好的整出來了。
說起造紙術,它便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中最早出現的一個了。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它們所以被稱為四大發明,乃是因為它們的出現,對於世界的影響極其深遠,並非是說發明它們的難度更大。
就象指南針吧,知道了原理,那是最簡單的一個:把鋼針在天然磁石上磨磨,它就獲得了磁,然後用線綁在合適的位置,令它平平的懸在空中,靜止時候,它指向的位置就是南北方向了。
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東西,偏偏歐洲那些人就發明不了,非得等中國人傳給他們,才讓他們在海上有了指路的物什。
不過指南針劉常滿早就發明出來了,就在田橫出海前,劉常滿就把指南針的原理和製成的數十枚都給了他,要不然,田橫也不得這麼快就橫渡大海。劉常滿更不得野望著開闢亞美航線。
至於火藥那也算不上什麼難地。硝三硫二炭一經典黑火藥配方,劉常滿還是知道地。
可是和很多人認識的不同,和歷史書上寫的“中國人發明了火藥。只用來作煙花爆竹,卻被歐洲人利用傳過去地火藥,做成洋槍洋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也絕不相同,這麼說,其實是在給咱中國人臉上貼金。
我們的黑火藥。其實原本就是隻能用來做煙花爆竹的。大漢朝的鑄造水平還非常低下,遠遠不可能做成槍炮。最重要的是,人家歐洲人敲開中國大門時所用地洋槍洋炮,使用的可不是咱中國傳去的黑火藥!
國人常常緬懷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的發達,可是人家歐洲人的祖先也不全是笨蛋。在黑火藥傳入歐洲後,確實也產生了一批火藥槍。可那些火藥槍的威力,還不如十字弩來得大!而且火藥子彈是分開的,裝填極其麻煩。絕非現在這樣,一個彈夾進去,然後一扣扳機就突突地直往外噴子彈的覺。
中國人從宋朝開始,就發明了竹筒火槍。到了明末,更是有了大炮。但這些炮用的都是威力不大的黑火藥,遠遠不能和“紅夷”地洋槍洋炮相比,因為人家用的是威力更大地黃火藥。
中國的英階層們,更習慣於相信傳統,相信權威,窮中國兩千多年的時間,無數英人才,去翻儒家的故紙堆,卻蔑視實用技術,厭惡實驗研究,對於實用技術人才如工學、農學、算學、商業等一律抱著高高在上的態度,甚至不惜打擊、壓抑之。
當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脫不出處處尋找“天人應”什麼事情都能進陰陽五行這個怪圈裡解釋的時候,古中國的科技,註定了不可能有更大的成就。
因此別怪人家歐洲人來打中國,落後就要捱打,那是活該;也別說人家是學了咱的技術又來打咱,那隻會更丟人!
不過劉常滿所知道的,也只是黑火藥的製造方法,對於黃火藥,他只是聽說而已,至於如何製造,卻是一竅不通,摸門不著。因此上,火藥的“發明”就被劉常滿擱置了起來。
但四大發明中剩餘的兩項,那可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了。有了紙才能印刷,反過來,印刷大行,又更能促進紙張的改進。
現代人用的紙,自然是造紙廠裡用機器生產出來的,現代人又都是拿來主義者,紙生產出來了,買來用就是了,我可管他是如何生產的呢。
因此這造紙的原理是什麼,沒有機器的時候人們又是如何造紙的,現代人知道的可真不多。
不過偏偏劉常滿就是一個知道的。
這並非因為他是個博學多才之人,更非是因為他喜歡歷史,最愛研究古代科技——實際上,這些品質正是他最為缺乏的。
他所以知道古代造紙術的方法程,完全得益於,他的故鄉是河南省鞏縣。
在行政地圖上,屬鄭州,和隸屬洛陽市的偃師相鄰。有一條小小的和偃師之間過,這條小河的名字,在鞏縣和偃師本地,都稱其為“造紙河”相傳,當初蔡倫最早試驗造紙時,就是在這條河邊的。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不過在旅遊開發的大力推動下,這個傳說自然就被當成了真的,而且還煞有介事的在河邊造了一個“蔡候臺”、“蔡候祠”並將其中一段河圈了起來,取名為“造紙河公園”(嘿嘿,造紙河是真的,其它可都是杜撰的,讀者中有偃師的別罵人才好。)—而且,每年天,這個“造紙河公園”內,都要舉行儀式,紀念蔡候造紙,造福人民的功績。當然,儀式的重頭戲之一,就是用古代的辦法,重現當時造紙的過程。
家住得離這造紙河公園不遠的劉常滿,曾經去看過好幾次這個造紙的表演,所以在他心裡,對於造紙術的程,是記得清清楚楚的。
造紙河公園的介紹裡寫有,最早的紙張,是蠶繭絲之後剩下的部分結在竹簾上,形成薄薄的一層,就成了最原始的紙。不過這種紙數量極少,再加上純用蠶絲造成,價值昂貴,無法推廣。
接著,有人試著用麻頭等造紙,不過紙質糙,無法書寫。
到了東漢蔡倫時候,他試著用麻頭、破布、漁網、樹皮等物造紙,最後取得成功,這就是聞名天下的“蔡候紙”了。從那以後,紙張才算真正大行於天下,漸漸的代替了笨重的簡冊,昂貴的絲,成了專用的書寫用品。
不過劉常滿在造紙河公園裡看到的造紙方法,比起蔡倫所用的又更進了一步,應該說大概相當於明清時期的傳統造紙方法了,造出的紙張質量已經極好。
用樹皮或竹子、龍鬚草等造紙,需要六個步驟。
首先,要把造紙的原料放在塘裡泡,竹子得泡一百天,樹皮泡六十天,草類可只泡十餘天。
接著,把泡好的原料入進一個鐵製或陶製的“徨桶”內,與石灰一起,煮八天八夜。
然後,把煮好的原料拿出來在石臼裡打,直至打成糊漿。
這樣,紙漿就算是做成了,不過這還沒造成紙,還需要蕩料,壓簾,晾紙三個步驟,才能造出紙張來。
所謂蕩料,就在把打成糊糊的紙漿倒入水中後,用竹簾在裡面蕩,使紙漿在竹簾上覆上薄薄的一層。
然後,把簾子反過來,簾子上溼淋淋的紙就脫落下來,如此反覆作,直至疊壓至上千張後,在紙頂上用木頭壓住,把紙裡的大部分水都給擠出來。
然後把壓過的紙一張張揭起來,貼在牆上曬乾或是貼在烘紙的夾巷裡幹。至此,這紙就算造成了。
說實在的,這種造紙方法造出來的紙,成本比起大機器生產來高了幾十倍,但對於以小手工業生產的古代社會來說,卻正是許多家庭作坊和小手工業者的財源。
不過劉常滿只是知道程和理論,但實際作中,如何把那些竹草樹皮上的雜質洗去,石灰與原料的比例如何,火候如何控制,竹簾該如何控,卻都不是他所能清楚明瞭的事情了。
因此對於劉常滿來說,造紙術只是“紙上談兵”的一件事情,(說到這裡左角龍很奇怪,趙括那時候本沒紙,為啥大家都說他是紙上談兵呢,一笑。)而許多具體的作,必須得找到專業人員來實施,劉常滿可不認為自己那個本事。
不過幸好現在他是太子,需要用些這方面的人才,那是很容易找到的,墨門裡面就有不少這方面的專業人才。
於是造紙術的事情,劉常滿就拜託給了墨門子魏無相,而對於這種芳千古的事情,魏無相自然也是高興得很。
至於活字印刷術嘛,知道原理後,反倒比這造紙術容易得多了。其實這個時代和宋朝不一樣,需要活字印刷的時候還比較少,畢竟這個時候主要的書就那些多,刻成雕版印刷也是一樣的。
《新漢史•大皇帝本紀》中說道:“大皇帝天縱奇才,發明發現之處甚多。除推廣占城稻、田候瓜(即紅薯)、木棉之外,尚有造紙之術、刻印之術發明。我大漢百姓豐衣足食,習文字而崇實用,皆為大皇帝遺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