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要看書網
主页 推荐 分类 短篇 小說 阅读记录

從打開窗口說起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中國古代軍事家孫子在他的兵法中雲:“水因地而制,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這說明了據實際情況的發展變化而採取靈活變化的重要。辯證唯物主義說的“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也正是這個道理。

那天,我象往常一樣走進教室,立刻到有種異樣的覺:教室裡面的氣溫比平時低了許多,且有種怪味。還有,近些子未曾打開過的教室北窗意外地被打開了。

“這些天來,老師一再強調北窗不要打開,今天是誰打開的?為什麼要打開啊?”我笑著問學生。

“科學老師說,教室裡一定要通風,否則對身體不利!書報上也提到要經常打開窗戶通風,所以我們就打開了。老師,你為什麼不讓我們打開?”學生們振振有詞道。

我心頭一動:今天晨會課的題目不妨改為《室內通風一定對身體有利嗎?》。下面是我晨會課的實錄片斷:師:誰能說說《刻舟求劍》這則寓言?

生:(略)師:在現實生活中,什麼樣的人稱得上是‘刻舟求劍’?

生:一成不變的人。

生:以老經驗、老方法處理問題的人。

生:受條條框框束縛的人。

生:不知道據實際情況而變化的人…

師:對,大家說得真好!你們想做這樣的人嗎?

生:(異口同聲)不想!

師:同學們可以想一想,在我們學校四周廠家比較多,綠化明顯不足,空氣質量如何?

生:汙染嚴重!空氣中還有怪味!

師:是啊,空氣質量這麼差,你們希望跑到教室裡來嗎?

生:不希望。

師:大家歡什麼樣的空氣跑到我們的教室裡來?

生:沒有汙染的新鮮的空氣。

師:科學老師的話錯了嗎?

生:沒有,我覺得他說的應該是在一般情況下,在沒有汙染的情況下,室內要經常通風。

師:對,所以啊,老師打算去買些空氣清潔劑噴噴。當然,如果我們的周圍是片片樹林,空氣是那麼的新鮮,還需要關窗,還需要噴清潔劑嗎?

生:不需要。老師,我們明白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們的教育教學。仔細想來,類似“刻舟求劍”的做法比比皆是,有的甚至到了令人擔憂的程度。

鏡頭之一:一隊隊小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進入食堂用餐。用餐完畢,又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出食堂走進教室,然後才解散。我想,排隊進食堂無可厚非,學會禮貌謙讓,但用完餐後出食堂為何還得排著隊?難道這就是素質教育?這種做法對學生究竟有多少益處?培養良好的團隊神?還是讓人看看什麼叫井然有序?如此循規蹈矩,如何能培養創造型人才?教改了這麼多年,為何還有此種情況發生?

鏡頭之二:某校長去了次新加坡考察,回來後,觸頗深,不但寫了考察報告,還打算組織教師進行實施推廣新加坡教育教學模式。他這樣描述道:“從小學四年級開始,一個年級三個班以上的就分為甲、乙、丙三種班。對於某一學生來說,可能語文編入乙班,數學編入甲班,英語編入丙班,而信息技術編入甲班。每學年年末‮試考‬後,再重新編班。甲班和丙班需優秀教師,教學藝術較差的教師可安排做‘助教’,讓水平高的教師多任幾節課。將班級分為幾個等級,看學生的積分,原本成績優秀的學生落後了,就分配到低一層次的班級,原本成績較差的進步了,就分配到高一層次的班級。”我想,新加坡的這種做法肯定有他的演變過程,這得完全瞭解他們的民族、歷史、教育背景與演變過程,不顧實際地照搬,我看不出有什麼高明之舉!

難道明天去了趟本,回來後就得學習本模式?後天去了趟美國,回來後就得學習美國模式?那麼什麼時候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教育教學模式?好的當然可以借鑑,當然可以洋為中用,但必須得在條件、環境、制度、理念等等基本相似或相同的情況之下。否則,其危害程度要比寓言中的那個楚國人要嚴重千倍萬倍!他只不過是找不到寶劍,而我們呢?那將是什麼樣的遺憾?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將班級將學生分等級、檔次,不知道這樣做是不是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臨到最後,恐怕也只能以“教師與學生的素質還沒能達到新加坡模式的要求”為由來結束這種“刻舟求劍”般幼稚的想法和做法。

鏡頭之三:某小學校每一間教師辦公室的牆壁上都懸掛著一個正方形鏡框。上面寫著:“習慣決定格,格決定命運”、“每天五問:一、辦公室整潔嗎?二、今天心情好嗎?三、課前準備做好了嗎?四、備課有一週餘量嗎?五、教育理論學習了嗎?”陶行知校長每天也只有四問。而在這所小學的外面牆壁上赫然打著這樣的大幅標語: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那麼,學校與老師既然以學生為本,為什麼不問問:學生們身體好嗎?學生們學得輕鬆愉快嗎?既然學校領導是以教師為本的,為什麼不問問:您的身體好嗎?您教得輕鬆愉快嗎?而那五問正是起源於學校對教師進行“六認真”查的要求。

鏡頭之四:某校長為了加強對教職工的思想教育,在職人員每人發了一本《優秀職工的50個習慣》。這位校長要求做到書中的百分之八十。仔細研讀,能夠堅持做到一、二條已經算不錯了。其中第三條“主動與領導勾通”中的第三條:聊老闆喜歡的話題。這就意味著:聊校長喜歡的話題。第十六條:不越級打報告。試想:如果校長犯下了錯誤,不得越級上報,那麼還有誰能來對校長進行監督?還有諸如“不與上司爭功、不介入派系鬥爭”等,我想,一所小學校,需要搞得這麼複雜嗎?需要提到這樣的“政治”高度嗎?管理一個企業的信條,搬到學校來,一定適合嗎?如此教條,如此按圖索驥,令人匪夷所思!

不久前,我看到了《大家報》上轉載了《中美預言都錯了》這篇文章。說是在1979年,中美兩國各派訪問團進行初級教育考察。中國考察團看到的美國小學生注重音、體、美,輕視數、理、化,他們整天躊躇滿志,趾高氣揚,課堂內紀律完全失控,所以得出了“美國的初級教育已病入膏肓”這樣的結論。並且預言:再過20年,中國的科技和文化必將趕超這個超級大國。而美國考察團看到的中國小學生上學時間很早,上課紀律很強,學習很刻苦,所以得出了“中國的學生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和任何一個國家的同年級學生比較,都是最好的”的結論。並且預言:再過20年,中國在科技與文化方面,必將把美國遠遠拋在後面。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則是:26年過後,美國病入膏肓的教育制度培養出了4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197名知識型的億萬富翁,而中國則為0。這不得不讓人深思!

“中美預言都錯了”的原因在哪裡?中國以前的教育過分強調政治化,過分強調學習成績,過分強調師道尊嚴,過分強調組織紀律,缺少人文關懷,缺少個的自由發展;而美國則不同,自由主義氾濫,所以看到中國小學生這麼有“章法”自然就產生了“誤判”中美都以“規範”來衡量教育,哪能不“錯”?

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說:“美國主張學生東跑西跑,活力充沛,中國主張學生安靜思考,按部就班。”美國主張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常做的功課是搞研究,提倡與眾不同的想法,重視情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中國要求學生背誦行為規範,按照學校的意志,按照家長的意志辦事,注重智商的培養。美國的教育儘可能多地為學生創設寬鬆自由的發展環境,中國的教育則儘可能多地要求學生規範化,要養成這個習慣,那個習慣,小小年紀就揹負得那麼沉重,哪裡還有“幸福快樂”的童年?

而今,素質教育的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創新與實踐,探究與合作,如同陣陣風,帶著大江南北濃郁的松香,帶著大洋彼岸濃郁的海香,撲面而來!我想: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把這塵封了許久的“教育之窗”打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