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柳四度至張十五度,鶉火之次也。河南之河南府陝州,皆柳分。南陽府鄧、汝、裕三州,汝寧府之信陽、羅山二縣,開封府之均、許二州,陝西西安府之商縣,華州之洛南縣,湖廣佈政司所屬德安府之隨州,襄陽府之均州、光化縣,皆張分。
張十六度至軫九度,鶉尾之次也。湖廣之武昌府興國州,荊州府歸、夷陵、荊門三州,黃州府蘄州,襄陽、德安二府,安陸、沔陽二州,皆翼、軫分。長沙府軫旁小星曰長沙,應其地。衡州府桂陽州,永州府全、道二州,嶽州、常德二府,澧州,辰州府沅州,漢陽府靖、郴二州,寶慶府武岡、鎮遠二州,皆翼、軫分。廣西所屬除梧州府之蒼梧、藤、容、岑溪四縣屬牛、女分,餘皆翼、軫分。廣東之連州、廉州府欽州、韶州府,皆翼、軫分。
軫十度至氐一度,壽星之次也。河南之開封府,角、亢分。鄭州,氐分。陳州,亢分。汝寧府光州,懷慶府之孟、濟源、溫三縣,直隸壽州之霍丘縣,皆角、亢、氐分。
氐二度至尾二度,大火之次也。河南開封府之杞、太康、儀封、蘭陽四縣,歸德、睢二州,山東之濟寧府,皆房、心分。直隸鳳陽府之潁州,房分。徐、宿二州,壽州之蒙城縣,潁州之亳縣,皆房、心分。
尾三度至鬥二度,析木之次也。北平之北平府,尾、箕分。涿、通、薊三州,皆尾分。霸州、保定府,皆尾、箕分。易、安二州,皆尾分。河間府、景州,皆尾、箕分。永平府,尾分。灤州,尾、箕分。遼東都指揮司,尾、箕分。朝鮮,箕分。
譯文自從司馬遷著述了《天官書》以後,歷朝寫作正史的人都要寫天文志。
祇有《遼史》獨獨不這樣做,它認為天象向下界明白顯示,千萬年都是一樣,食、天變既已記載於本紀,那麼天文志就近於多餘。
這種說法頗為恰當。
《周髀》、《宣夜》這類著作,安天、窮天、昕天這類理論,以及星官占驗的學說,在《晉書》中已有詳細記載,又見於《隋書,天文志》,說這不是多餘的,行嗎?評論的人認為,天文志寫得好的要首推《晉書》和《隋書》,但二書尚且還有這樣的缺陷,其它的就可想而知了。
然而因此就把天文志廢棄不寫,也不恰當。
天象雖然沒有古今的差異,但研究天文的學者,觀測天文的儀器,往往後代超過前代。
如果不加以記載,使得一個朝代典章制度的內容遭到泯沒而不能傳,這也是記載歷史的法則方面的缺陷和遺漏。
至於彗星、孛氣、飛星、暉,還有暈光、適氣、背氣、抱氣,這些都是上天用來向下界顯示其警戒的,在本紀中不能詳盡地記載,又怎麼能不另外加以記載呢?明神宗的時候,西洋人利瑪竇等進入中國,他們通天文、歷算方面的學問,闡發其中的微奧妙之處,進行計算,製作器具,都是在此之前不曾有遇的。
現在採擇其要點,在本篇中加以論述。
而《實錄》中所記載的天象、星變多得幾乎不能盡記,故只能選擇其特別怪異的,保存在本篇中。
食已詳備地記載於本紀,所以不再記述。
《楚辭》說:“圜天分為九重,是誰去測量的呢?”主張渾天學說的人說:“天包裹著大地,猶如蛋包裹著蛋黃一樣。”那麼,天有九重,地呈渾圓形,古人已經說遇了。
西洋的學說既不違背中國古代的認識,而對於天象又有所駿證,所以把它表述出來。
西洋所說的九重天,最上一重稱宗動天,那裡沒有星辰,每帶著其它各重天,自柬而西向左旋轉一週,其次稱列宿天,其次稱鎮星天,其次稱歲星天,其次稱熒惑天,其次稱太陽天,其次稱金星天,其次稱水星天,最下面的一重稱太陰天。
從恆星天以下的八重天,都隨著宗動天,向左旋轉。
但是各重天都有向右旋轉的度數,從西向東,與螞蟻在磨盤上朝著與石磨轉動的相反方向爬行的比喻相符合。
其向右旋轉的度數,雖然同古代的認識有增減,但是沒有大的差異。
只是恆星的運行度數,便是古代歲差的度數。
古代認為恆星永遠不移動,而黃道的節氣每年都要向西後退。
他們卻認為黃道永遠不移動,而恆星每年向東運行。
從現在來考察天象,恆星實際上有所移動,這一說法是不錯的。
至於劃分周天為三百六十度,把一分為九十六刻,使每一個時辰各得八刻,沒有餘數,用這種方法來運算和製作器具都十分方便。
他們論述地圓,稱地居虞於天的中央,其形體呈渾圓形,其度數與天的度數相應。
中國處於赤道的北方,所以北極經常顯現,南極則經常隱沒。
向南行二百五十里,北極就低一度,向北行二百五十里,北極就高一度;向東方、向西方行走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