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二十五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劉三吾(汪睿朱善)安然(王本等)吳伯宗(鮑恂任亨泰)吳沉桂彥良(李希顏徐宗實陳南賓劉淳董子莊趙季通楊黼金實等)宋訥(許存仁張美和聶鉉貝瓊)趙俶(錢宰蕭執)李叔正劉崧羅復仁(孫汝敬)劉三吾,茶陵人。初名如孫,以字行。兄耕孫、燾孫皆仕元。耕孫,寧國路推官,死長槍賊難。燾孫,常寧州學正,死僚寇。三吾避兵廣西,行省承製授靜江路儒學副提舉。明兵下廣西,乃歸茶陵。洪武十八年,以茹瑺薦召至,年七十三矣,奏對稱旨,授左贊善,累遷翰林學士。時天下初平,典章闕略。帝銳意製作,宿儒凋謝,得三吾晚,悅之。一切禮制及三場取士法多所刊定。
三吾博學,善屬文。帝制《大誥》及《洪範注》成,皆命為序。敕修《省躬錄》、《書傳會選》、《寰宇通志》、《禮制集要》諸書,皆總其事,賜賚甚厚。帝嘗曰:“朕觀奎壁間嘗有黑氣,今消矣,文運其興乎。卿等宜有所述作,以稱朕意。”帝制詩,時令屬和。嘗賜以朝鮮玳瑁筆。朝參,命列侍衛前;燕享,賜坐殿中。與汪睿、朱善稱“三老。”既而三吾年益老,才力
益減,往往忤意,禮遇亦漸輕。二十三年,授晉世子經,吏部侍郎侯庸劾其怠職。降國子博士,尋還職。
三吾為人慷慨,不設城府,自號“坦坦翁”至臨大節,屹乎不可奪。懿文太子薨,帝御東閣門,召對群臣,慟哭。三吾進曰:“皇孫世嫡承統,禮也。”太孫之立由此。戶部尚書趙勉者,三吾婿也,坐贓死。三吾引退。許之。未幾,復為學士。三十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榜發,泰和宋琮第一,北士無預者。於是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帝怒,命侍講張信等覆閱,不稱旨。或言信等故以陋卷呈,三吾等實屬之。帝益怒,信蹈等論死,三吾以老戍邊,琮亦遣戍。帝親賜策問,更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時謂之“南北榜”又曰“夏榜”雲。建文初,三吾召還,久之,卒。
琮起刑部檢校。鄉人楊士奇輩貴顯,琮無所攀援。宣德中猶以檢討掌助教事,卒官。
汪睿,字仲魯,婺源人。元末與弟同集眾保鄉邑,助復饒州。授浮樑州同知,不就。胡大海克休寧,睿兄弟來附,設星源翼分院於婺源,以同為院判。睿歸田裡。庚子秋,同將兵爭鄱陽,不克,棄孥,亡之浙西。幕府疑之,檄睿入應天為質。已,聞同為張士誠所殺,乃授睿安慶稅令。未幾,徵參贊川蜀軍事。以疾辭去。洪武十七年,復召見,命講《西伯戡黎》篇,授左
坊左司直。常命續《薰風自南來》詩及他應制,皆稱旨。請
夏停決死罪,體天地生物之仁,從之。逾年,疾作,請假歸。睿敦實閒靜,不妄言笑,及進講,遇事輒言。帝嘗以“善人”呼之。
朱善,字備萬,豐城人。九歲通經史大義,能屬文。元末兵亂,隱山中,事繼母以孝聞。洪武初,為南昌教授。八年,廷對第一,授修撰。逾年,奏對失旨,改典籍,放還鄉。復召為翰林待詔。上疏論婚姻律曰:“民間姑舅及兩姨子女,法不得為婚。仇家詆訟,或已聘見絕,或既婚復離,甚至兒女成行,有司奪。按舊律:尊長卑幼相與為婚者有
。蓋謂母之姊妹,與己之身,是為姑舅兩姨,不可以卑幼上匹尊屬。若姑舅兩姨子女,無尊卑之嫌。成周時,王朝相與為婚者,不過齊、宋、陳、杞。故稱異姓大國曰“伯舅”小國曰“叔舅”列國齊、宋、魯、秦、晉,亦各自為甥舅之國。後世,晉王、謝,唐崔、盧,潘、楊之睦,朱、陳之好,皆世為婚媾。溫嶠以舅子娶姑女,呂滎公夫人張氏即其母申國夫人姊女。古人如此甚多,願下群臣議,馳其
。”帝許之。十八年擢文淵閣大學士。嘗講《家人卦》、《心箴》,帝大悅。未幾,請告歸。卒年七十二。著有《詩經解頤》、《史輯》傳於世。正德中,諡文恪。
安然,祥符人,徙居潁州。元季以左丞守萊州。明兵下山東,率眾歸附。累官山東參政。撫綏移,俸餘悉給公用,帝聞而嘉之。洪武二年,召為工部尚書,出為河南參政,歷浙江布政使,入為御史臺右大夫。十三年改左中丞,坐事免。未幾,召為四輔官。
先是,胡惟庸謀反伏誅,帝以歷代丞相多擅權,遂罷中書省,分其職於六部。既又念密勿論思不可無人,乃建四輔官,以四時為號,詔天下舉賢才。戶部尚書範薦耆儒王本、杜佑、龔斅,杜斅、趙民望、吳源等。召至,告於太廟,以本、佑、龔斅為
官;杜斅、民望、源為夏官。秋、冬闕,命本等攝之。位都督次,屢賜敕諭,隆以坐論之禮,命協贊政事,均調四時。會立冬,朔風釀寒。帝以為順冬令,乃本等功,賜敕嘉勉。又月分三旬,人各司之,以雨昜時若,驗其稱職與否。刑官議獄,四輔及諫院覆核奏行,有疑讞,四輔官封駁。
居無何,斅等四人相繼致仕,召然代之。本後坐事誅。諸人皆老儒,起田家,惇樸無他長。獨然久歷中外,練達庶務,眷注特隆。十四年八月卒。帝念然來歸之誠,親制文祭之。繼然為四輔者,李幹、何顯周。幹出為知府,佑、顯周俱罷去,是官遂廢不復設。
本,不詳其籍裡。佑,安邑人。嘗三主本布政司鄉試,稱得人。龔斅,鉛出人。以行誼重於鄉。致仕後,復起為國子司業,歷祭酒。坐放諸生假不奏聞,免。杜斅,字致道,壺關人。舉元鄉試第一,歷官台州學正。歸家教授。通《易》、《詩》、《書》三經。源,莆田人。亦再徵為國子司業,卒於官。民望,藁城人。幹,絳州人。顯周,內黃人。
吳伯宗,名祐,以字行,金谿人。洪武四年,廷試第一。時開科之始,帝親制策問。得伯宗甚喜,賜冠帶袍笏,授禮部員外郎,與修《大明曆》。胡惟庸用事,
人附己,伯宗不為屈。惟庸銜之,坐事謫居鳳陽。上書論時政,因言惟庸專恣不法,不宜獨任,久之必為國患。辭甚愷切。帝得奏,召還,賜衣鈔。奉使安南,稱旨。除國子助教,命進講東宮。首陳正心誠意之說。改翰林典籍。帝制十題命賦,援筆立就,詞旨雅潔。賜織金錦衣。除太常司丞,辭。改國子司業,又辭。忤旨,貶金縣教諭。未至,詔還為翰林檢討。十五年進武英殿大學士。明年冬,坐弟仲實為三河知縣薦舉不實,詞連伯宗,降檢討。伯宗為人溫厚,然內剛,不苟媕阿,故屢躓。逾年,卒於官。伯宗成進士,試考官則宋濂、鮑恂也。
恂,字仲孚,崇德人。受《易》於臨川吳澄。好古力行,著《大易傳義》,學者稱之。元至正中,以薦授溫州路學正。尋召入翰林,不就。洪武四年,初科舉取士,召為同考官。試已,辭去。十五年與吉安餘詮、高郵張長年、登州張紳,皆以明經老成為禮部主事劉庸所薦,召至京。恂年八十餘,長年、詮亦皆逾七十矣。賜坐顧問。翌並命為文華殿大學士,皆以老疾固辭,遂放還。紳後至,以為鄠縣教諭,尋召為右僉都御史,終浙江左布政使。其明年以耆儒徵者,曰全思誠,字希賢,上海人,亦授文華殿大學士。又明年請老,賜敕致仕。
伯宗之使安南也,以名德為人所重。其後,襄陽任亨泰亦舉洪武二十一年進士第一,以禮部尚書使安南,
人以為榮。前後使安南者,並稱吳、任雲。
亨泰為禮部尚書時,照民江伯兒以母病殺其三歲子祀岱嶽。有司以聞。帝怒其滅絕倫理,杖百,戍海南。因命亨泰定旌表孝行事例。亨泰議曰:“人子事親,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有疾則謹其醫藥。臥冰割股,事非恆經。割股不已,致於割肝,割肝不已,至於殺子。違道傷生,莫此為甚。墮宗絕祀,尤不孝之大者,宜嚴行戒諭。倘愚昧無知,亦聽其所為,不在旌表之例。”詔曰“可”明年,議秦王喪禮,因定凡世子襲爵之禮。會討龍州趙宗壽,命偕御史嚴震直使安南,諭以謹邊方,無納逋逃。時帝以安南篡弒,絕其貢使。至是聞詔使至,震恐。亨泰為書,述朝廷用兵之故以安
之,
人大悅。使還,以私市蠻人為僕,降御史。未幾,思明土官與安南爭界,詞復連亨泰,坐免官。
吳沉,字浚仲,蘭溪人。元國子博士師道子也,以學行聞。太祖下婺州,召沉及同郡許元、葉瓚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金信、徐孳、童冀、戴良、吳履、孫履、張起敬會食省中,令二人進講經史。已,命沉為郡學訓導。
洪武初,郡以儒士舉,誤上其名曰信仲,授翰林院待制。沉謂修撰王釐曰:“名誤不更,是欺罔也。”將白於朝。釐言:“恐觸上怒”沉不從,牒請改正。帝喜曰:“誠愨人也。”遂眷遇之,召侍左右。以事降編修。給事中鄭相同言:“故事啟事東宮,惟東宮官屬稱臣,朝臣則否。今一體稱臣,於禮未安。”沉駁之曰:“東宮,國之大本。尊東宮,所以尊主上也。相同言非是。”帝從之。尋以奏對失旨,降翰林院典籍。已,擢東閣大學士。
初,帝謂沉曰:“聖賢立教有三:曰敬天,曰忠君,曰孝親。散在經卷,未易會其要領。爾等以三事編輯。”至是書成,賜名《誠錄》,命沉撰序。居一年,降翰林侍書,改國子博士,以老歸。沉嘗著辯,言“孔子封王為非禮”後布政使夏寅、祭酒丘浚皆沿其說。至嘉靖九年,更定祀典,改稱“至聖先師”實自沉發之也。
桂彥良,名德偁,以字行,慈谿人。元鄉貢進士,為平江路學教授,罷歸。張士誠、方國珍闢,不就。洪武六年,徵詣公車,授太子正字。帝嚐出御製詩文,彥良就御座前朗誦,聲徹殿外,左右驚愕,帝嘉其樸直。時選國子生蔣學等為給事中,舉人張唯等為編修,肄業文華堂。命彥良及宋濂、孔克表為之師。嘗從容有所諮問,彥良對必以正。帝每稱善,書其語揭便殿。七年冬至,詞臣撰南郊祝文用“予”、“我”字。帝以為不敬。彥良曰:“成湯祭上帝曰‘予小子履’;武王祀文王之詩曰“‘我將我享’。古有此言。”帝
霽曰:“正字言是也。”時御史臺具獄,令詞臣覆讞。彥良所論釋者數十人。
遷晉王府右傅。帝親為文賜之。彥良入謝。帝曰:“江南大儒,惟卿一人。”對曰:“臣不如宋濂、劉基。”帝曰“濂,文人耳;基,峻隘,不如卿也。”彥良至晉,制《格心圖》獻王。後更王府官制,改左長史。朝京師,上太平十二策。帝曰:“彥良所陳,通達事體,有裨治道。世謂儒者泥古不通今,若彥良可謂通儒矣。”十八年請告歸,越二年卒。
明初,特重師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諸王傅亦慎其選。彥良與陳南賓等皆宿儒老生,而李希顏與駙馬都尉胡觀傅徐宗實,尤以嚴見憚。
李希顏,字愚庵,郟人。隱居不仕。太祖手書徵之,至京,為諸王師。規範嚴峻,諸王有不率教者,或擊其額。帝撫而怒。高皇后曰:“烏有以聖人之道訓吾子,顧怒之耶?”太祖意解,授左坊右贊善。諸王就藩,希顏歸舊隱。閭里宴集,常著緋袍戴笠往。客問故,笑曰:“笠本質,緋,君賜也。”徐宗實,名垕,以字行,黃岩人。少穎悟。篤於學。洪武中,被薦,除銅陵簿。請告
養,忤帝意,謫戍淮陰驛。會東川侯胡海子觀選尚主,帝為觀擇師,難其人,以命宗實。中使援他府例,置駙馬位中堂南向,而布師席於西階上東向。宗實手引駙馬位使下,然後為說書。左右大驚,相顧以目。帝聞而嘉之,召宗實
勞數四。
洪武末,授蘇州通判。奏發官粟二十萬石以活饑民。水暴,齧堤,倡議修築,吳人皆以為便。請旌元節婦王氏,禮部以前朝事,不當允。宗實言:“武王封比干墓,獨非前朝事乎!”遂得旌。建文二年,超擢兵部右侍郎。坐事貶官,尋復職。燕事急,使兩浙招義勇。成祖即位,疏乞歸。逾二年,以事被逮,道卒。
陳南賓,名光裕,以字行,茶陵人。元末為全州學正。洪武三年,聘至都,除無棣丞,歷膠州同知,所至以經術為治。召為國子助教。嘗入見,講《洪範》九疇。帝大喜,書姓名殿柱。後御注《洪範》,多采其說。擢蜀府長史。蜀獻王好學,敬禮尤至,造安車以賜,為構第,名“安老堂。”二十九年,與方孝孺同為四川試考官。詩文清勁有法。卒年八十。其後諸王府長史劉淳、董子莊、趙季通、楊黼、金實、蕭用道、宋子環之屬,皆有名。
劉淳,南陽人。洪武末為原武訓導。周王聘為世子師。尋言於朝,補右長史,以正輔王。端禮門槐盛夏而枯。淳陳咎徵進戒。王用其言修省,枯枝復榮。王旌其槐曰“攄忠”致仕十餘年而卒,年九十有七。
董子莊,名琰,以字行,江西樂安人。有學行。洪武中,以學官遷知茂名縣。永樂時,由國子司業出為趙王府右長史,隨事匡正。王多過,帝輒以責長史。子莊以能諫,得無過。十八年當陪祀國社,夙起,衣冠端坐而卒。
趙季通,字師道,天台人。亦由教官曆知永豐、龍溪,與修《太祖實錄》,累進司業。出為趙王府左長史,與子莊同心輔導,藩府賢僚首稱趙、董雲。
楊黼,吉水人。官御史。仁宗即位,上疏言十事。擢衛王府右長史。盡心獻替,未嘗苟取一錢。宣德初,卒。
金實,開化人。永樂初,上書言治道。帝嘉之。復對策,稱旨,除翰林典籍。與修《太祖實錄》、《永樂大典》,選為東宮講官。歷左坊左司直。仁宗立,除衛府左長史。正統初,卒。為人孝友,敦行誼。閱經史,
有程限,至老不輟。
蕭用道,泰和人。建文中,舉懷才抱德,詣闕試文章。擢靖江王府長史,召入翰林,修《類要》。燕師渡淮,與周是修同上書,指斥用事者。永樂時,預修《太祖實錄》,改右長史,從王之藩桂林。嘗為王陳八事,曰:慎起居、寡嗜慾、勤學問、養德、簡鞭撲之刑、無侵下人利、常接府僚以通群情、簡擇謹厚人以備差遣。又作《端禮》、《體仁》、《遵義》、《廣智》四門箴獻王。久之,以疾乞歸。成祖怒,貶宣府鷂兒嶺巡檢,卒。子晅,由進士官湖廣左布政使。天順四年,舉治行卓異,拜禮部尚書。初,兩京尚書缺,多用布政使為之。自晅後,遂無拜尚書者。晅重厚廉靜,而不善奏對。調南京,卒。
宋子環,廬陵人。由庶吉士歷考功郎中。從師逵採木湖廣,以寬厚得眾心。仁宗即位,授梁府右長史,改越府。和易澹泊,所至有賢聲。宣德中,卒官。自是以後,王府官不為清,遂無足紀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