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補身子181.寒衣節
如果出现文字缺失,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退出阅读模式
“爸,這麼大一罐子,我哪吃的完啊。”
“是啊,爸,我選的雞子不小,全家人都夠吃。”孫剛特意選了個大的,殺完還有四斤多的。
孫媽先給王燕盛了一碗,雞湯鮮亮,上邊浮著一層薄薄的油,中間還帶著半雞腿,澤金黃,明晃晃的。加上旁邊漂著鮮紅的大棗、枸杞,白的蔥白、清靈靈的香菜。整道菜說不出的誘人…
孫爸先先夾了塊雞放到嘴中品嚐,跟著豎起拇指。順著雞皮一咬,彈十足的雞在口中就化成了滑膩,那種隨後咀嚼出的香味兒,讓人深一下鼻子卻罷不能。
孫剛卻用勺子舀了勺雞湯,放到碗裡細細品嚐。他自然知道這道菜的關鍵在於湯,華全在湯上呢。
湯味濃郁,滑,輕輕一咬就化在嘴裡,而且滑而不膩,口留餘香。味道本不是飯店那種冷凍的人工雞所能比擬的。
幾個人吃過之後,叫好聲一片。筷子勺子照著瓦罐揮舞,完全無視了孫剛的存在。
就連王燕也食慾大增,也不吃飯,連湯帶吃了三碗。
孫剛也只好更離譜,本不顧形象,伸頭張嘴貼著碗沿,好像老鱉水一樣,哧溜一聲,將碗裡的湯喝掉大半。抬頭時滿嘴都是雞油,末了還咂吧砸吧嘴,開口稱讚:“咱這確實是正宗的土雞,單憑這雞湯就可以開飯店啦。”181。寒衣節走進十月,走過了寒、霜降、立冬,小雪,緊跟著時光的步伐,一步步踏進厚重的寒冷裡,這時候,陽光便是人心底最殷切的期盼。
十月的陽光,金燦燦的,不冷不熱,不卑不亢,不論溫度與顏都揮灑得恰到好處。
孫剛早上起來,霧濛濛的,太陽在霧中,顯得似有似無,若即若離。
一夜寒風過後,孫剛以為天空一定陰霾,不承想,太陽又出來了,燦爛明媚。果園裡,只剩下一兩個黃葉片的樹林,在微風中輕輕搖動。
外面裡靜悄悄的,微薄的陽光灑在霜草地上,猶如平靜的水面被凜冽的風吹皺了,盪漾起層層波紋。
孫剛小心翼翼地踏上去,腳下發出咯吱咯吱的脆響,同時淡淡的煙霧從地上飄起來,清新怡人的氣息在空中飛揚。
今天是農曆十月初一,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生者要加衣禦寒,想到死者也需要防冷,在這一天就要祭奠先亡之人。
到了這天都要給那些已死去的先人焚燒冥鈔紙錢,有的還要燒焚用五紙做成的紙衣、紙帽、紙鞋、紙被等,以示對先人的哀思。(看小說就到葉子·悠屬於一種神上的寄託。
一年四季,往復循環,農曆十月,秋去冬來。這天,冷空氣來襲,人們在裹上厚棉襖的同時,想起死去的親人也該添加衣裳了,於是買來五紙糊製成寒衣,焚燒後送往陰曹地府,供那裡的鬼魂禦寒,名曰“十月一,燒寒衣“在這裡,此話得強調一個“兒”話音,叫“十月一兒,燒寒衣兒”每年的“十來一兒”和“清明節”都是專門上墳掃墓的子。
只不過有“早清明晚十來一”之說,意思是清明前人們比較清閒而且已經暖花開,人們可以提早上墳。
而“十月一”前夏收秋種一直很忙,上墳修墓可以推遲稍後。”十月一”前後,各家各戶都帶了新炸的油饃(油條)到自家墳院祭拜,並對經過一年風吹雨淋,滿是荒草的墳墓進行清掃和添土。因此,就有“十來一兒油浸浸兒,上墳燒紙祭故人兒”傳。
“十來一兒”也稱“寒衣節。”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修築萬里長城看小說就到~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絕指天哀號哭倒了長城。她找到丈夫屍體後,用帶去的棉衣重新妝瞼安葬。由此而產生了“寒衣節”
“寒衣節”和“清明節”都是人們紀念先祖的一個重要節,上墳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具體表現。
準備供品一般在上午進行。供品張羅好後,孫媽打發孫剛到街上買一此五紙及冥幣、香箔備用。五紙乃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薄薄的,有的中間還夾有棉花。
晌午吃過飯,孫媽把鍋臺收拾乾淨,叫齊一家人,這就可以上墳燒寒衣了。
到了墳前,焚香點蠟把油條、水果等供品擺放齊整,孫剛一家人輪番平跪磕頭:然後在墳頭劃一個圓圈,將五紙、冥幣置於圈內,點火焚燒。
孫爸在地上劃一個圈,將紙錢放在中間點燃焚燒,紙錢點著了,就將帶來的食物象徵地撤上些,還要在邊倒上茶水。
有的還要到上些酒,燒上個香菸的大約他們的先人生前是菸喝酒的。
這時候大人們都還要說上些話,意思是天冷了給已去的先人們給上些錢花,送上此衣服穿,還要叩上三個頭,其實也就是從心理上的一種安。
完了還要再挪一個地方,再燃燒一點紙錢說是給那些孤魂野鬼也要給點錢,著也是人化的表現。紙錢燃著了,也要說些話,“少兒缺女的、橋塌水淹的、上吊抹脖的、走投無路的、夭折少亡的車壓馬踏的、酒毒無常的,火烈槍崩的、疫瘟滅病的都來取錢取衣錢不在多記著就好,食不在廣給了就行。”完了也要叩三個頭,然後才慢慢地領著一家子回去。
有的人家不但燒冥幣,還燒用五紙糊成的豪宅、汽車等“奢侈品。”一邊燒,一邊唸叨:“某某呀,你活著時辛苦勞,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開寶馬,風風光光,氣死閻王!”生怕親人在陰曹地府過不上好子。
村子裡還有的人家,在墳頭劃圓圈時,不忘在旁邊另加個圓圈。其用意乃在救濟那此無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們窮極生惡,搶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村子裡還有一些外來戶,他們的老墳在外地很遠的地方,沒法去上墳燒寒衣,只能在家門口或者村口燒。
瞅著天快黑了,他們抓把土灰,在家門前撤一個灰圈,然後焚香上供,燃燒紙衣、冥幣,祭奠先人。
講究的人家,會特意跑到離家不遠的村口,為“遊魂路鬼”送寒衣,為的是“鬼有所歸,乃不為厲。”賄賂那些鬼,使它們能與自家的亡人和平共處。
燒寒衣是個有技術含量的活兒,凡送給死者的衣物、冥幣等物,必須焚燒得乾乾淨淨,唯有如此,這些陽世的廢紙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綾羅綢緞、金銀財寶。倘若有一個紙角沒有燒盡,那麼對不起,你將前功盡棄,你所祭奠的亡人將得不到半分好處。
農村在農曆十月一這天,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
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夾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
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簡。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雖然是一種有信彩的民俗,但實際是一種尊老愛幼熱愛家庭的傳統教育,通過這個活動使孩子們懂得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已過世前人們創造的。